APP下载

习近平人民主体思想研究

2017-05-30谢加书

宁夏党校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治国理政群众工作

谢加书

摘要:人民主体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价值核心。必须从价值立场上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政治立场和发展思想,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奋斗目标,行动逻辑上深入实践“四个全面”战略,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断推进人民当家作主,增进群众福祉;作用机理上进一步适应形势需要,创新群众工作,更好地服务群众。

关键词:治国理政;人民主体;群众工作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921(2017)03-0005-04

收稿日期:2017-02-12

基金项目:2016年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马克思主义研究专项“习近平总书记的群众观研究”( MYZX201604)的阶段性成果;广东省理论宣传青年优秀人才项目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謝加书(1973-),男,湖北武汉人,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为了谁是一切政党、理论和实践都不能回避的基本价值取向问题。基于不同立场,不同的政党对此有不同回答。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创造性地将这一原理应用于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始终与群众保持密切的关系,形成了群众路线。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继承和弘扬了这一传统,坚持人民群众主体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内涵,在价值立场、行动逻辑和作用机理上都有新贡献,成为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指南。

一、以人民群众为主体是治国理政的基本价值立场

(一)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是新形势下党治国理政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基础。习近平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群众观,提出要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政治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奋斗目标。正确的立场是有效治国理政的前提和基础,“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着标志。”[1]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治国理政、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佳路径。它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主体、是共享成果的主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P4)这是党治国理政的目标,它体现为人民群众应该共建共享发展成果,不仅要做大蛋糕,也要分好蛋糕,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领域不断增进群众利益。

(二)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是历史创造者,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是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主体。“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2](P40)习近平提出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国梦的主体,要求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发展成果。这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充分体现了党代表人民的利益,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使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3]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要求我们:一是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解决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问题,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防止出现发展过程中见物不见人,破坏生态环境等现象;二是解决群众不断增长的新需求与经济结构的关系。这要求我们加强供给侧改革,淘汰落后、过剩产能,推动经济结构不断升级,不断满足群众日益提升的各方面需求。

(三)坚持人民群众是利益的主体,共建共享发展成果。解决好发展问题的同时,还需要解决发展的成果公正分配问题。只有群众公平地获得了发展成果的社会,才是公平正义的社会,才能让群众保持较高的生产积极性。马克思主义要求以人为根本尺度,消除劳动异化现象,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从国内来看,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城乡和地区发展差距较大,区域公共服务品和公共产品供给不平衡,数千万群众没有脱贫。从国际来看,一些国家分享发展成果的经验和教训为我国提供了借鉴。基于此,习近平提出了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四位一体的共享观,“我们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绝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4]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基础上,进一步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着重从社会建设、扶贫等再分配调节机制上着手,解决好收入差距过大问题,维护好社会的公平正义;在人民民主方面,保障和逐步扩大人民民主,进一步扩大人民群众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广泛参加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活动,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等;在生态方面,习近平提出生态也是生产力,建设美丽中国,为群众提供美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在文化方面,习近平提出要坚持文化自信,注重精神文明建设,满足群众的文化需要以及建设健康中国、平安中国等,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医疗保健服务,强化社会治安,维护良好社会秩序。

(四)人民群众是权力的主体,领导干部要坚持正确的权力观。人民群众是国家权力的拥有者。我国现行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并在党的理论、方针、政策中落实上述思想。习近平进一步指出:“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概括起来是两句话,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5]国家权力是人民群众赋予的,必须为人民群众服务,对人民群众负责,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领导干部要严以用权,杜绝权力的“跑、冒、滴、漏”,让权力在阳光下行使,让权力为群众利益服务。要做到这一点,领导干部需要向群众学习,尊重群众,心系群众,感情上与群众打成一片,从思想和感情上真正把群众当主人,“党员领导干部要真正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首先要对人民群众有真挚感情”[6]。向群众学习,为群众负责;党群关系上要体现群众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评价的主体,领导干部要对群众负责,为群众服务,要主动向群众咨询请教、答疑解惑、倾听意见,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2](P28)。

二、行动逻辑:在四个全面建设中落实人民群众主体思想

坚持人民群众主体思想需要我们化理论为实践,以群众需求和日常感受作为制定和实施政策的起点和终点,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在四个全面战略实践中细化、落实,让群众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有较大的获得感。

(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了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一目标,党中央提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国梦,而近期则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共建共享全面小康,这是落实人民群众主体思想的具体体现:一是全民的小康。数千万人尚未脱贫,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实现小康也是这部分群众的现实利益追求。“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7]。基于此,中央决策實施脱贫攻坚工程,要求在2020年内实现全面脱贫。二是全面的小康。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群众对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数量与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习近平提出要建设健康中国,不断提高群众身体健康水平;建设美丽中国,为群众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文明、法治、创新、小康的中国,让群众共建共享幸福的生活。

(二)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增进人民福祉。领导干部要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首先,要尊重群众的实践和智慧。“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8]其次,要充分落实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改革者要从群众中收集意见和建议,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问题是改革的号角。全面深化改革要革除那些阻碍群众充分发挥活力的陈规陋习,简政放权,进一步规范权力运行,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群众广泛参与的机制,让人民群众深度参与和推动改革;进一步完善发展成果共享制度,确保让所有的群众共享发展的成果,稳步实现共同富裕。第三,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构建改革监督评判和风险防控机制。我们要以群众满不满意、答不答应为改革成败的重要标准,以群众评价为动力推动改革,积极防控、降低改革风险。总之,我们要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从顶层制度设计到具体政策落实群众路线,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推动改革。

(三)在全面依法治国中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治国方略。全面依法治国,要坚持人民主体思想,法治建设要依靠人民,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立法要依靠人民,立法要为了人民,保障人民权利、权益,保证人民参与管理,增强群众法治观念;坚持执法为民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人民权利、权益,处理好群众反映突出的执法不严格、不规范、不公正、不文明等问题,完善执法的有关机制;“要增强执法主体依法履职能力,树立执法为民理念,严格执法监督,解决执法突出问题,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执法活动、每一起案件办理中都能感受到社会公平正义。”[9]有关方面要公正司法、严格执法,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群众矛盾,保护好群众利益;改革人民监督员制度,加大群众参与司法监督的力度,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四)在全面从严治党中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党同志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使我们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1]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大力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整治“四风”、严格执行“八项规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要求干部为民务实清廉,加强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等方面建设,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两学一做”则是面向全党的学习教育活动,强化思想政治建设,基础在于学,关键在于做;注重以法治方式促进作风建设,“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抓作风建设,实现作风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10]注重建章立制,制定和修订了系列党内法规,修订《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颁布《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等,对于那些失职失责造成严重后果、人民群众反映强烈、损害党的执政政治基础的人和事,都要严肃追究责任。全面从严治党,政治生态好转,群众普遍叫好,“四风”远了,群众近了。衡量作风建设成效的标准是群众满意度,“作风是否确实好转,要以人民满意为标准”[11]。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要自觉接受群众的评议,接受来自社会的监督,整改、修正自身的行为。

三、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创新群众工作机理

(一)党员干部要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创新群众工作,不断提高群众工作能力。党情、国情、世情和群众的新变化,对党的群众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党员干部不断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首先,领导干部要增强服务群众的素养和能力。“领导工作要有专业思维、专业素养、专业方法”[12]。这要求领导干部要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提高专业水平,解决新问题。其次,党员干部要有担当意识,加强专业技能培训教育。第一,要加强党员干部的责任担当意识,克服为官不作为,不能为、不想为、不敢为等现象,同时要把严格管理干部和热情关心干部结合起来,通过多种方式支持和鼓励领导干部为民服务。第二,要加强领导干部的培训工作,“针对干部的知识空白、经验盲区、能力弱项,开展精准化的理论培训、政策培训、科技培训、管理培训、法规培训,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增加兴奋点、消除困惑点,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信心和能力。”[13]第三,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重心在基层,要广泛关注民生,关心群众生活。习近平强调,执政重在基层,工作重心和资源要向基层倾斜。领导干部要关心基层群众的日常生活,从基层群众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着手,如促进群众的就业创业、提高教育的质量、提高医疗保健水平、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推进公共服务产品和质量均衡化,大力推进扶贫攻坚工作、努力缩小收入差距、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推动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等。这既是有关共享发展的有效制度安排,也是我们推动共享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二)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创新群众工作方法载体和机制体制。加强党的群众工作,需要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大胆创新,采取多种形式,寻找有效载体,开展群众工作。”[12]群众工作创新要围绕落实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展开,拓展新形式、新载体。习近平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曾总结一些经验,如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推进基层民主,支持和鼓励人民群众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通过领导干部记民情日记,召开基层民主恳谈(征询)会、企业党组织与职工民主对话、民主听证会,组织党员参与社区共建活动等形式发扬民主,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相当部分群众的生产和生活与网络密切相关。基于此,习近平要求党员干部加强网络群众工作,“善于运用网络了解民意、开展工作,是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14] 要求领导干部上网走群众路线,做群众工作。加强群众工作的机制创新。“要建立由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协调、统战部门和群团组织具体负责、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做的党的群众工作总体格局。”[12]与此同时,还要在形成基层党组织、领导干部和全党参与群众工作的机制,以及保障开展群众工作的资源方面下工夫。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15-11-04.

[4]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节选)[J].求是,2016(01).

[5]习近平出席中央党校2010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EB/OL].http://www.gov.cn/ldhd/2010-09/01/content_1693698.htm

[6]习近平.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J].求是,2010(07).

[7]习近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J].求是,2013(1).

[8]习近平强调: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深化改革[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1/01/c_114223419.htm.

[9]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四次会议[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20/c_1118904441.htm.

[10]习近平.扎实开展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 努力取得人民群众满意的实效[N].人民日报,2014-01-21.

[11]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1/22/c_114461056.htm

[12]常光民,王传志.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访中共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J].求是,2005(17).

[13]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0.

[14]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26.

A Research on Xi Jinpings Thought of People Subject

Xie Jiashu

(Marx Institute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Guangdong 510640)

Abstract: The main body of the people is the value core of Xi Jinpings governing the country.We should adhere to the masses as the center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osition and development from the value standpoint,realize the people's yearning for a better life goal;to practice “four comprehensive” strategy actively and logically,we must adhere to the Party for the public and governing for the people,continue to promote the people as the masters,promote the welfare of the masses;adapt mechanism of action to the situation,innovate the work of the masses to better serve them.

Key words: governing the country;peoples subject;mass work

責任编辑:查徽绛2017年5月

猜你喜欢

治国理政群众工作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群众工作的形式与方法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新成就
互联网环境下做好群众工作的几点思考
新媒体时代怎样做好群众工作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历史使命及其核心地位
习近平“治国理政”集中研究的最新成果
习近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架构
用法治思维创新群众工作
做好群众工作 促进企业和谐稳定发展
农村群众工作需巧用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