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宫廷绝技的民间守望者

2017-05-30侯萍

中国艺术时空 2017年4期
关键词:非遗传承

侯萍

[内容提要]花丝镶嵌,从商代的细金加工工艺开始流传至今,朝代更替,风格变化,从民用到御用,从宫廷再次流落民间,几经发展,最终以其繁复精细的工艺位于“燕京八绝”之首。2008年6月7日,花丝镶嵌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曾经濒临失传的传统手工技艺从此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何青,借由一颗虔诚的心为花丝镶嵌制作技艺的保护和传承而默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本文对花丝镶嵌技艺的发展进行历史梳理,并通过采访“大方元”创始人何青,对其保护和传承进行探讨。

[关键词]花丝镶嵌 细金工艺 非遗传承 何青

从民间技艺到宫廷艺术

花丝镶嵌,早期被称为“细金工艺”,以其繁复精细的做工被列为“燕京八绝”之首。它的历史起源可追溯到商周时期。

从商代起,随着青铜器制造加工工艺的出现,有了错金银、鎏金、贴金、裹金等以装饰青铜器为主的金银工艺细分,而错金银就是“细金工艺”的萌芽。到了汉代,“金银为食器可得不死”的金银器崇拜观念和“丝绸之路”外来文化、技艺的浸入,专门的金银器制作日趋完善,侧面推动了金银工艺的独立发展,催生出捶揲、錾刻、花丝、镶嵌、焊接、炸珠等工艺。而在汉代金银器制作中最突出的制作技艺为花丝与焊缀金珠技艺,成为“细金工艺”的雏形。

如上所见,从商代到汉代初年,是细金工艺的发展初期。与玉器、青铜器、漆器等工艺品种相比,细金工艺在这一千四百年间只是初步形成独立的发展态势,并没有形成规模。隋唐以来,经济发展,国泰民安,冶炼技术提高,手工作坊兴起,“黄金成饮食器则益寿”的观念等继续推动人们对于金银器的需求和加工工藝的发展。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唐代官府手工业作坊中的各种工匠,需经培训才能上岗。而“细缕之工,教以四年”,细金工艺是所有工匠培训用时最长的工种,也是当时难度最大的手工技艺。发展到唐宋时期,细金工艺达到成熟与兴盛。行业规模扩大,从业人员增加,产品丰富,造型生动,纹样多变,体现出泱泱大国的神韵。

细金工艺在唐代风格浪漫多变,而在宋代风格清秀细腻。到了元代,特定的历史条件使得细金工艺从民间技艺逐渐被纳入宫廷艺术的范畴,风格雍容华贵。为满足上层阶级的豪华宫廷装饰,元代统治者将各地工匠们集中于一处,成立了“造办局”这类官办的手工业作坊。全国的工匠变为工奴,并颁发了很多工艺上的禁令,不许民间用金,甚至铸币也不准使用。这种做法,虽破坏了民间手工业的发展,但却从另一方面促进了细金工艺在技术上的进步。聚集在一起的各地工匠共同劳动,是一个相互交流学习的好机会,再加上宫廷不惜原料和工本,有条件精工细作制造御用品,让工匠的技术充分发挥出来。

承袭了元代宫廷艺术的风格,明朝细金工艺的制作方法更为齐全,技艺成熟,形成了独具风格的面貌。这一时期统治者集中全国的能工巧匠,采取轮班服役的方法制作御用品,组织机构名称为“御前作坊”。明神宗万历皇帝墓出土的“皇帝翼善冠”,在细金工艺史中堪称登峰造级。

在明代机构“御前作坊”的基础上,清代成立“造办局”,仍汇集全国能工巧匠以满足御用需要,在这一时期细金工艺比前期更加精巧。

从流落民间到濒临失传

辛亥革命以后,细金工艺从宫廷流入民间,当时北京就有金店银楼一百多处。据文献记载,扬州、成都、山东等地都有很多金银首饰作坊,流落到民间的细金工艺又在民间充满活力,达到了兴盛发达的高峰。但日本侵华战争以后,首饰行业受到了极大冲击,金银细金工艺也陷入绝境。直到解放以后,我国政府挽救工艺美术行业,在北京组织生产合作社,成立花丝镶嵌厂,金银细金工艺从此进入到工业化批量生产时期。这一时期金银细金产品的种类较广,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首饰品类,包括手镯、项链、耳坠、胸针等;第二类是陈列品,主要以室内装饰物品,如小挂屏、花瓶、建筑模型、各种动物造型等;第三类是实用品类,以中小件产品为主,如平镜、烟盒、烟缸、粉盒、糖缸、酒具、筷子等产品,这些产品主要以出口为主。而随着时代发展,企业经营理念的滞后与管理的不善,很多加工厂面临破产倒闭的局面,花丝镶嵌工艺和工艺师傅也面临着被销毁与遣散,这无疑会造成花丝镶嵌工艺的断档甚至失传。就在厂家忙着清产核算的时候,一位叫何青的女士,几乎用自己全部的积蓄,买下了当时北京最大的花丝镶嵌厂——“北京花丝镶嵌厂”内所有的产品库存,并重新组织起失业的工艺师傅成立花丝镶嵌工作室,收藏起出口创汇时期的这些宝贵的手工艺品,继续着对花丝镶嵌这门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和新产品的研发。

何青与花丝镶嵌

“当时我买下所有的花丝镶嵌产品,最初只是因为喜欢,特别喜欢!”何青如是说。在对何青女士采访之初,笔者就表达出她为抢救被列入非遗名录的花丝镶嵌工艺品所作所为表示钦佩和感动。而她对此很淡然,言语中充满着对花丝镶嵌这门传统手工技艺的热爱。

初见何青,不像是商人,而更像是一个儒雅的学者。她云鬓高盘,身着一袭咖色香云纱改良式旗袍,仔细地把玩着手里的一枚花丝镶嵌戒指。

何青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祖辈出身京城里的书香门第。她自小就在陈设讲究的环境中生活,小到手绢首饰,大到家具摆件,都格外精美。手工艺品的美,在她的心中早已留下了很深的烙印。到了18岁考大学,何青想要学习手工工艺,于是选择了一个叫作“机制工艺”的专业,可大学四年,所学都是机械工业制造加工,与艺术无关,与手工工艺无关。尽管如此,她还是认认真真的完成了大学的课程,毕业后当了7年的教师,教授的也是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课程。但是在何青的心中,还有一个梦想,一个追求艺术美与学习手工工艺的梦想,这个梦想盘绕在她脑中,植根心中,始终没有忘却。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在找到一些手工艺品的货源与销售渠道之后,1993年,何青辞去了安稳的教师工作,先是开始做起了工艺品的对外贸易。而她与花丝镶嵌的缘分,还要从2000年说起。那时,她偶然间在市场上第一次了解到花丝镶嵌这种传统手工艺和精美的花丝镶嵌工艺品,通过对这门工艺的逐渐了解,更是对它痴迷到无法自拔。2002年,北京花丝镶嵌厂破产倒闭,当时厂里积压的库存面临被重新还原为工业原料还债的困境。何青听闻后十分震惊,拿自己计划用来买房的200余万元把这些库存(胸针、戒指、装饰、摆件等)全部买了下来。买房的钱没有了,东西也没有地方存放,只能租地下室保存。当时几乎何青身边所有的人都不赞成她的举动,觉得从商业的角度讲,买下这些积压产品,是没有什么好处的。说到这里,何青特别激动,很感谢公婆对自己的理解和支持,他们坚定地支持她内心的喜好和想法,鼓励并资助何青完成她的梦想。此后,何青便成立了自己的花丝镶嵌工作室。花丝厂的师傅失业在家,她逐个走访,跟他们取得联系,认真学习修补和制作工艺,并邀请他们来自己的工作室工作。通过几年对花丝镶嵌工艺的学习与实践,她深刻认识到了花丝镶嵌工艺的博大精深及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她也逐渐意识到了花丝镶嵌技艺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抛开经济利益和个人得失,把最精美的花丝镶嵌工艺品拿到国内外各种展会上参展宣传,对前来询问的每一位客人她都会热情、认真、耐心的讲解关于花丝镶嵌工艺的历史和文化,想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这种传统工艺。功夫不负有心人,何青收藏与制作的花丝镶嵌工艺品不但得到了更多炎黄子孙的喜爱,也得到了国际友人的赞许和肯定。许多国内外名人成为何青的常客,一些使馆的大使们还经常将何青的花丝镶嵌工艺品作为外交礼品赠送友人。

2009年,经营花丝镶嵌制品最大的外贸龙头企业“北京首饰进出口公司”也遇到了与当年“北京花丝镶嵌厂”同样的经营问题,需变卖花丝镶嵌产品库存盘活资金。何青又面临了与上次一样的选择。2002年收购的“北京花丝镶嵌厂”的产品,更多的是代表北京地区的皇家工艺的地区性产品。而“北京首饰进出口公司”当年面向全国征集花丝镶嵌产品进行出口创汇,如四川“成都平填”、河北大厂回族自治县的“蒙镶工艺”、南京、上海、云南、贵州、西藏、广西、内蒙、山东、香河、张家口等地的花丝镶嵌都有其地域的工艺特点,这些当地的企业也是因为经济体制转轨的原因在2000年左右都纷纷倒闭了。将这些产品收集在一起,几乎称得上是一个近现代花丝镶嵌工艺品的中国大全。进行陈列展示对恢复研究和传承中国各地区各民族的花丝镶嵌工艺,对国家,对子孙后代都有着重大的意义。而此时何青之前的债务刚刚还清,又面临着更大的抉择,这次的收购比上一次收购的数量多出约三倍,但收购的人民币总值却高出数倍,原因是银的原材料的价格已经是2002年的10倍,再加上产品的艺术价值和市场经济因素的增加,总值人民币1500万,大大的超出了何青的预想。但出于对花丝镶嵌工艺的热爱,以及对传承花丝镶嵌工艺的责任和使命感,使这些花丝艺术精品不再毁坏和流失的信念的支撑,何青再次义无反顾的收购了这批花丝工艺品。何青多年对花丝工艺的执着感动了家人,这次的收购得到全部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但在资金上还是有很大的缺口,只能是还清旧债又借新债,而何青正在上高中的儿子会不自觉的經常问母亲是否还有自己上学的学费。这种询问会使何青心中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滋味,但她从未后悔过!因为她收购这些产品不是为了盈利而是要发挥这些花丝镶嵌精品的真正价值,保护它、展示它、研究它、传承它。

自花丝镶嵌被国家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知道花丝镶嵌的人慢慢多了起来,很多人慕名而来想要收藏一件工艺品,尤其是知道有六七十年代,七八十年代的出口创汇老库存。各方主办的花丝镶嵌工艺品展也逐渐增多,很多展品都是借自何青的“大方元鑫德珠宝行”。一批批珍贵的花丝镶嵌工艺品得到了保护,何青和她的“大方元”也火了,而当下她却心系花丝镶嵌的传承问题。

以商养文,以文促商

谈起花丝镶嵌的传承,何青有她更多的想法,很多想法也正在实施中。花丝镶嵌制作技艺的传承,成为目前何青的心头大事和工作重心。

首先,何青尽己所能,义务教学。她身体力行,带动员工学习和研究花丝工艺,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设计制作,并在2012年考取了轻工部花丝制作工艺的高级技师。在工艺与市场紧密结合的前提下,为了更好更丰富花丝技艺的传承和研究途径,何青的“大方元”积极与各大艺术院校进行产、学、研一体化合作与实践,把大方元的花丝艺术瑰宝变成公共资源,让大学生和研究生免费学习、参观、研究,让他们把学习到的设计理念、创意、新材料研发与传统工艺有机的结合起来,用丰富的花丝镶嵌制作技艺支撑学生的设计创意。以商养文,以文促商,何青摸索出了一条企业和艺术院校结合传承花丝镶嵌制作技艺的新途径。

目前何青正在和多家艺术院校洽谈把“大方元”办成大学生、研究生的花丝镶嵌工艺的实践基地,其中有中央美术学院首饰设计专业、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等。不但让学生能够学习和观摩花丝镶嵌工艺,同时也能让学生设计的产品直接和市场接轨。

“大方元”还建立多家合作伙伴,义务教授花丝镶嵌工艺,使他们有一技之长,解决了就业问题,增加了他们的收入,提高了生活品质,从而使花丝工艺的传承有了真正的途径。

何青还与故宫博物院对接,开发花丝镶嵌文物的复刻品和时尚文创品。在对原物复刻的过程中,也将对工艺方法、制作过程加以整理记录,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并让中国宫廷御用花丝镶嵌工艺精品重新焕发生命力。

除此之外,何青立志要建一个中国最大最全的花丝镶嵌博物馆。展出收藏的花丝镶嵌精品、老工具、老图纸。从清代起到建国前、建国后出口创汇时期,然后慢慢走向没落再到现在的兴起,每个时代的风格都各不同各有特点,对花丝镶嵌的历史进行系统梳理,让更多的人去了解这门技艺。除了博物馆的建设,何青说到,她非常乐于分享和交流,博物馆建成后会经常做一些沙龙分享会,希望能遇到一些与自己审美、喜好和价值观相同的人,并教真正热爱这门艺术的人学做花丝镶嵌。目前博物馆的建设已启动。

对于现在何青所做的努力,想到能为花丝镶嵌的传承贡献自己的一些力量,她感到非常的开心,但提起未来,何青在努力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让她有所忧虑:

1、有些复杂的花丝镶嵌工艺品必须要几个手艺熟练的师傅共同完成。聚群力的难度特别大。

2、精工细做,是何青的坚持。在花丝镶嵌制作技艺普及的同时还需保证不失水准的工艺制作。而随着花丝镶嵌逐渐被追捧,有一些厂家为追求利益大批量的进行机器生产,价格便宜,但粗糙无比,不再具备花丝镶嵌技艺手工精工制作的属性。

3、学徒的坚持度不够,很多学徒在何青与工艺师傅们辛苦培养了几个月或者一年之后,耐不住寂寞,最终放弃。传承的使命最终落在年轻人身上,所以她认为真的想下决心钻研这门工艺,首先要年轻人发自内心的喜欢、认可才行。

4、花丝镶嵌工艺品的创新问题。“我喜欢带有老味道的东西,不过要应时代的需求,必须新老结合,中西融汇才能具有生命力,这门技艺才能发展和传承。”从何青设计的几件作品中看出,何青自己有着极高的审美水准和设计水平,但她身单力薄,迫切的期盼能有专业的设计工作者跟她一起研究,一起探讨,为花丝镶嵌工艺产品注入更多的生命活力。

5、关于花丝镶嵌的宣传和推广,单凭借何青的一己之力,远远不够。只有更多的人去接触、去了解去宣传,才能更好的传承。

“自花丝镶嵌工艺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国家有专项基金,扶持了一批大师,也有了评大师的机制,这些特别好。但在民间还有很多默默无闻却手艺超群的手工艺人不知道怎么评,他们的能力和技艺没有渠道和办法被充分挖掘。国家的扶植,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还是要有的,大师的工艺品的确是好,却是高高在上,只能隔着玻璃柜观赏,只能是少数人买得起。可是如果没有人去做一些老百姓可以消费得起,可以经常佩戴使用的首饰和工艺品,寻常老百姓接触不到,那么花丝镶嵌的路还是走不宽,走不远。我认为,国家不仅要重视大师,挖掘大师,还要让老百姓消费的到、感知的到、用的到。国民审美水平的提高,花丝镶嵌艺术文化的普及,还是需要靠政府的大力宣传和引导。只有了解了,大家买得起了,常用了才不会失传。”

何青,花丝镶嵌技艺的民间守望者。花丝镶嵌技艺的保护和传承,任重而道远。这份担当,源自于她对花丝镶嵌的爱,源自于内心的那份执着坚守,更是源自于她对中国文化传承的责任感。

猜你喜欢

非遗传承
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教育传承地方非遗服务水平调研报告
基于移动终端的互动媒体产品设计与制作
蔡氏泥塑,指尖上的艺术人生
浅谈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创新
“三维协同”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关于尕妹子回族剪纸生产性方式保护的具体实施与成果
基于非遗传承的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
产品艺术设计方向非遗技艺(大漆)文创产品工作室建设
川东竹琴在非遗传承中的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与制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