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播电视台融合媒体跨屏智能识别互动技术分析

2017-05-27颜光平

科技传播 2017年6期
关键词:广播电视台

颜光平

摘 要 在当前的媒体发展环境下,媒体融合已经成为广电业务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利用跨屏智能识别互动技术,为用户提供全新的视听体验。本文主要介绍了融合媒体跨屏智能识别互动技术的具体应用,仅供参考。

关键词 广播电视台;融合媒体;跨屏智能识别互动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3-0023-02

现代广播电视台的业务已经不仅仅局限与电视广播本身,而是逐渐与互联网相结合,这也就使得传统广电媒体逐渐拥有多屏分发、用户互动、数据采集等功能,促进广电媒体服务水平的提升。广电技术融合媒体在互动技术方面开展了一些技术创新,通过台网互动实现跨屏互动,这大大提高广播电视媒体的收视率以及创新其运行模式,为广电媒体互动业务拓展、业务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1 融合媒体跨屏智能识别互动技术

电视、广播等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视听体验,并且在欣赏节目的同时,用户也可以使用各种拍摄设备对显示屏幕进行拍照或者节目视频采集,以获取节目相关的内容以及互动活动。而传统广电媒体与互联网结合后,用户参与传播内容已经不再局限于某一特殊环境下,而是可以在户外媒体、户外平面广告以及报纸杂志中获取活动信息,用户使用不同的识别技术,使用户能够参与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以满足用户个性化的互动需求,提高用户的参与体验。

广播电视台利用智能识别技术将传统的节目内容以及活动内容通过与互联网服务建立基于内容的跨屏互动连接,使得电视台的互动功能得到开发与拓展,逐渐建成新型融合媒体,这极大提升媒体的服务水平,使得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在运营过程中不断提升[1]。

现阶段常用的跨屏智能识别互动技术多样,除了传统短信、电话、通关密码等互动形式,主要的实现方式包括视频特征识别互动、视频水印识别互动、节目图像特征识别互动、二维码扫描互动等多种形式。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跨屏智能识别互动技术方案。

2 跨屏智能识别互动技术方案

2.1 视频特征识别互动

该方式主要对视频图像中的关键帧数据进行再加工操作,以形成特征码,在用户的客户端显示并且接受相应的特征码识别后,与服务端的特征码进行匹配,从而响应用户的互动行为。

视频特征的流程为:第一,服务端检测广电直播流,抽取其中的直播信号,并且对抽取到的直播流进行解码,这样解码后的直播流就以图像数据的形式呈现。抽取图像数据中关键帧,并且选取关键帧中的重点以及转场帧。第二,抽取重点及转场帧后,对数据帧中的主色调进行分析,并且加工以形成每帧独有的特征码,然后服务区为每路的直播信号建立相应的数据通道之后对特征码进行缓存,以保证特征码有20s的显示时间[2]。第三,客户端的用户使用摄像头可以连续获取在线视频的图像数据,然后抽取视频图像中的关键帧,尤其是转场核心变化的视频帧,计算数据帧的主色调以及梯度直方图,然后将具体的特征码传回到终端的服务器中进行配对。第四,后台的服务器为每一个用户都建立相应的数据通道,且每一个特征码的信息都保留最近2s~5s的信息,然后将用户所反馈的特征码进行逐一匹配。为了避免将无关视频画面错误的识别成直播频道,应对匹配结果进行一次阈值的比较,如果阈值低于相似度值,则视为匹配无效。该方案使用的场景比较广泛,只要有电视屏幕显示即可,但是对扫描框大小应到达一定比例。

2.2 视频水印识别互动

借助水印来进行互动,常要求视频在基带播出的时候就应该插入相应的水印,且保证视频传输全过程的数字化,在用户端的显示界面,需要使用专门用于水印识别的软件进行视频水印识别。这种互动识别方式的缺点在于会受到播出安全影响,且在大型的互动场景下应用优势不突出,一般用于电影数字版的保护。

2.3 节目图像特征识别互动

该识别互动的操作如下:第一,服务端提供维护Portal,借助网络进行特征图片的增加、删除等操作,在该操作完成后,用户可以使用网络将特征图片上传,或者传输关键元数据信息,这样后台服务器在接受通过网络传输的相应特征图片后,能够为特征图片进行自动的特征码计算,将计算结果[3]。用户如果需进行特征图片的检索,可以借助移动设备上的摄像功能来进行图像数据捕捉,并且可以将采集到的图像数据自动转变为特征码,而客户端则将用户获取的特征码传输至后台,由后台服务器逐一进行匹配。需要注意的是,为了尽可能提升匹配准确度,往往服务器需要设定一定的阈值,匹配的结果相似度如果低于阈值,则可以判断为匹配失败。

该识别方案往往不在原始图片中嵌入信息,因此对节目的质量并不会造成影响,图像识别也更加直观立体,用户比较容易接受,但是在扫描准确率上有待提升。

2.4 音频特征识别互动

传统二维码互动识别技术的应用,使得受众观看电视的习惯发生了改变,将图形二维码传统广电媒体的音频以及视频等进行高度的融合,可以让传统二维码识别从单纯的“扫”变为“扫与听”的结合,这样为用户提供更大的方便,使得用户在平常观看视频节目的过程中,能够参与到节目的互动环节中,以提高广播电视媒体的市场影响力。

音频特征识别的实现方式是将广播或者电视台播放的实时声音准变为音频指纹并且上传到服务器中,用户使用手机摇一摇功能,借助手机的麦克风所感应到的声音与直播流的音频指纹进行匹配[4]。由微信服务器根据识别的频道ID以及时间轴信息将屏幕跳转到相应的互动界面中。

这种互动识别方案无需将移动设备对准屏幕,仅仅通过用户轻摇手机就能够进行信息的采集,简单方便,并且还具有较高的识别性,但是声音识别系统却对换将的依赖性较强,此外还对用户存在的错误输入情况无法正确响应。

2.5 音频水印识别互动

谁说音频水印能够在不影响节目原始音频质量的情况下向其中嵌入具有特定意义并且容易提取的水印信息[5]。同时辅以扩展频谱法以及人耳心理声学模型,使得人们在观看視频过程中不能察觉到水印的插入,因此该方案具有较强的抗干扰性以及隐蔽性。

基于音頻水印智能识别互动方案的实现方式为:广播电视台的播出端视频内容在开始分发或者分发过程中进行音频水印的嵌入,然后音频水印跟随节目信息传输到用户的接收端,通过用户端设备获得音频水印,并且将音频水印进行解码,获得其中的水印信息,进而完成内容的识别以及互动。

该方案对节目视频无影响,交互性较高,但是受环境的干扰较大。

2.6 文字识别互动

借助用户移动设备上安装的摄像头对准文字,根据移动设备的不同,这种识别方式包括移动终端识别及后台服务器识别两种识别方式。如果移动设备的性能较高,所有操作均可在设备上完成,无需后台服务器配合也可完成,但是该方法处理文字的数量以及速度较慢;如果移动设备性能较低,则在客户端上利用文字识别引擎以识别出正在拍摄的文字,然后调用后台运用管理平台来获取相对应的活动以及内容。文字识别互动的发展空间不大,在当前应用的并不广泛。

2.7 二维码扫描互动

二维码是特定的几何图形按照一定的规律在平面上组成的黑白图案,设计初衷是作为一种识别符号以及物体信息的追踪与记录[6]。当前,二维码技术应用的非常广泛,应用范围包括产品防伪、广告推送、网站链接、数据下载、电子支付等。

二维码扫描互动在广电融合媒体中的应用主要是在节目的图像上叠加二维码,用户使用移动终端扫描二维码,然后借助重点识别及解析功能,跳转到相应的页面,实现互动。

二维码扫描互动方案的优点在于制作成本低,并且具有较强的纠错能力,缺点是随着二维码技术的应用频率越来越高,二维码病毒以及恶意链接利用二维码进行传播的频率也较高,很多用户对该技术的安全性比较担忧,且二维码能够随意复制转发,并不具备防伪以及防篡改功能。

3 结论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现代广播电视媒体的功能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资讯传播,而是承载着线上与线下服务的作用,通过利用各种媒体融合跨屏智能识别互动技术,能够将用户周边设备以及内容变成线上线下服务,这对拓展广电媒体业务及影响力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澎涛,张庸.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全媒体融合生产业务平台简介[J].内蒙古广播与电视技术,2015,32(2):9-12.

[2]林宏.用互联网生态思维探索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贵州安顺市广播电视台媒体融合例证与讨论[J].广播电视信息,2015(7):25-26.

[3]蔡照波.媒体融合的现实与未来广东广播电视台的探索与思考[J].声屏世界·广告人,2015(8):42.

[4]杜发光.广播电视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思考——以周口广播电视台为例[J].新闻爱好者,2015(10):86-88.

[5]潘海琳.拓展阵地深度融合创新发展——万州广播电视台媒体融合初探[J].新闻传播,2015(17):50-52.

[6]刘云国.浅析赤峰广播电视台媒体融合发展之路[J].数字传媒研究,2016,33(1):6-8.

猜你喜欢

广播电视台
如何开展县级广播电视台纪检工作
新形势下广播电视台编辑素质提高路径
广播电视台官方微信推广方式探讨
广播电视发射机数字化改造
广播电视台绩效工资分配制度
抚州市广播电视台非编制作系统网络探究
新时期广播电视台新闻记者采访艺术提升的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