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灰”的词义系统中的隐喻映射认知建构浅析

2017-05-24贺子晗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7年4期
关键词:隐喻

摘 要:颜色词“灰”是非基础颜色词,对其的系统研究较少,文章以“灰”的词义系统为切入点,使用隐喻映射认知理论分析“灰”词义的发展脉络,其词义系统沿着实物义、颜色义、动作义三条路径进一步引申,表现为自然域映射到社会域、颜色域映射到心理域、法律域、社会域等,而其中颜色义借由隐喻映射引申出的意义最为丰富。

关键词:“灰” 隐喻 始源域 目的域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莱昂斯(John Lyons)曾指出,支配一词多义意义关系的原则就是语义的隐喻性映射。束定芳先生也曾就此发表自己的看法,他认为:“隐喻是语言中词义变化的重要方式,是语言的刀锋。它总是处于不停的变化之中。而规约则紧在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隐喻变成了死喻,成为词义的一部分。隐喻词因而成为了同音词、多义词等。”[1]可见,词义引申本质上是一种隐喻现象。莱考夫(Lakoff)等人从人类生存的文化和认知的角度出发,进一步提出了概念隐喻的理论,认为隐喻不仅仅是语言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隐喻作用的过程是从一个认知域到另一个认知域的映射,前者称为始源域(我们已有的或已经认识的概念范畴,一般是我们熟知的、比较具体直观的、容易理解的东西),后者称为目标域(新认知的和将要表达的那些概念范畴,对我们来说则是陌生的、抽象的、不太容易理解的东西)。隐喻的形成就是“始源域(source domain)”到“目标域(target domain)”的映射,这种映射以事物间的相似性为基础。假如一个词由A义引申出B义,我们不管A是否为本义,都把A所处的认知域叫做始源域,把B所处的认知域叫目标域。笔者以此为基础认为“灰”的意义引申过程本质上也是隐喻的过程,即“始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过程。下面我们从隐喻的角度认识“灰”的意义引申。

《说文》将“灰”归为“火”部,释为:“灰,死火余烬也。从火,从又,又,手也。火既灭,可以执持”。王筠注:“灰,死火余烬也……”。段玉裁注:“死火余烬也,……古音在十五部,……”。朱骏声注:“死火余烬也,灰二名凡灰之派皆衍灰声,……”。《广韵》引作死火也,《玉篇·火部》:“灰,死火也”,王(筠)案:“烬尚存性,灰则无性矣”;《释名·释天》:“火死为灰”;《字汇》:“火過为灰”;又《礼记·月令》:“毋烧灰”,“注:火之灭者为灰”,可见,“灰”之本义为物质燃烧后的剩余物,意见较一致。另外“灰”在甲骨文早已有之。甲骨文“灰”字象人持木棍拨弄火灰之形,金文的“灰”字象用手从火堆中取出来的灰烬。小篆在演变过程中,省却了手(又)中的小点,楷书讹变,写作“灰”,可与本义相印证。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收录“灰”的义项如下:①名物质经过燃烧后剩下的粉末状的东西:炉~∣柴~∣~烬∣~肥;②名尘土:某些粉末状的东西:洋~∣把桌子上的~掸掉;③名特指石灰:~墙∣~顶∣抹~④形像草木灰的颜色,介于黑色和白色之间:银~∣~鼠∣帽子是~的⑤消沉;失望:心~意懒∣万念俱~。

然而“灰”的义项远不止这些,笔者集合《汉语大词典》《辞源》等大型工具书“灰”的义项,并结合新发展出的新词,将其意义分类如下:

1.实物义

“灰”作为“1.物质燃烧后的剩余物体现为”本义,其外延的缩小产生了“2.特指葭灰”“3.特指芦草灰”“4.专指石灰”等义;还从事物外形的相似着眼,产生了“5.尘土或其他物质的粉粒”,进一步指抽象的社会关系,产生了“6.极言辈分小、关系疏远”义;另外从“灰”所处的是事物生命力丧失的最后状态进而“7.比喻消亡、被淘汰或成为牺牲品的事物”,如股灰、改革灰、炮灰等。

2.颜色义

灰烬的颜色是灰色的,因此“灰”可表示颜色“8.灰色”,这种颜色是介于黑色和白色的中间色,可以引申指其他事物的中间状态,由法律的中间状态产生了“9.介于合法与非法之间的”义,如灰色市场、灰色清关等;另外由于处于中间状态,往往界限不明,因此有了“10.模棱两可、不确定的”含义,如灰色区域等;灰色色彩暗淡,让人情绪不佳,因此产生了“11.以缺乏信心、希望、快乐为特征的”含义,如灰色情绪、灰色烦恼、灰色心理病等;灰色这种暗淡的颜色抽象引伸指道德则产生了“12.不光彩的、负面的”义,如灰幕等;又由于灰色颜色暗淡,无法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是视觉最容易适应的一种颜色,往往成为视觉中的“盲点”,从而有“13.潜在的、隐蔽的”之义,如灰色区域;指人则有“14.不太受重视和注意的、地位低微、不起眼”含义,如灰色儿童、灰层人员、灰姑娘等。在色彩学上灰色是一种调节色,起调和平衡的作用,而且不显眼、稳重等特性为更多追求高品质生活的中上层人士所广泛使用,因此有了“15.表一种个性风格或具有稳重、低调、高贵等特质的”含义,如“高级灰”“典雅灰”“优雅灰”“传统灰”等词。

3.动作义

“灰”义的第三个发展方向主要着眼于剩余物产生过程,作为剩余物的“灰”必然有一个物质“燃烧”的过程,因此有了“16.燃烧、烧毁”之义,如不灰之木,灰在燃烧的过程中会使被燃烧物发生“碎裂”,因此有了“17.碎裂”义,如灰躯糜骨,这是用事物本身代替事物的形成过程。另外,“灰”义的第一个发展方向还着眼于剩余物的功用,则产生了“18.用粉末物涂饰”的含义,如:建塔其上,毁蛇骨灰塔(《南诏野史》)。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知“灰”的词义系统是以本义为出发点,沿着三条路径即与事物形状、颜色、性质的相似性以及相关性引申出的网络系统,这些义项基本以隐喻作为重要方式,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具体到抽象发展而来,而隐喻又是借由映射作为支撑,以事物的相似性为特征将始源域与目的域联结起来,即用相似联想扩展了词义。“灰”的词义系统根据始源域与目的域的关系可描述如下:

1.自然域映射到社会域

本义引申到“比喻消亡、被淘汰的事物或牺牲品”义是自然域映射到社会域。以“改革灰”和“炮灰”与“火灰”为例。

“改革灰”“炮灰”与“火灰”存在相似之处,由图1-1可知,“用武器战斗”及“竞争”与“用火引燃”对应,“战亡者”“失败者、被淘汰者”与“灰烬”对应。就结果而言“燃烧后的灰烬”是物质性质或存在状态的丧失,“战亡者”是生命的丧失,“失败者、被淘汰者”是竞争优势的丧失。三者的共同特点在于“被动丧失”,这一共同特点或者相似性将分别属于自然域和社会域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产生出新义“比喻消亡、被淘汰或成为牺牲品的事物”,“改革灰”“股灰”等新词的产生都是基于此。

另外本义引申到“极言辈分小、关系疏远的”也是自然域映射到社会(等级)域,灰为物质燃烧后的剩余物,是物质燃烧后最后的存在状态,外形小与原物质差别大,不能相比。而家族中孙子辈按辈分亲疏分为亲孙子、侄孙子、重孙子,“灰孙子”不属于孙子辈,是孙子辈之后的没有名称的存在,亲缘关系远,不能与孙子辈相比,“燃烧剩余物”与“灰孙子”二者共同的特征都表现为“排序位于最后且小”,因而“灰”用于指人和人的血缘关系亲疏有了表“辈分小的、关系疏远的”之义。这样自然域中“燃烧剩余物”经由这一共同特征映射到了社会(等级)域表“辈分小的、关系疏远的”,另外也可以理解为“灰”的细小,微不足道与“灰孙子”的辈分地位低微,人微言轻具有相似之處。除此之外,本义引申还指“地位低微、不起眼”含义,如“灰姑娘”,灰姑娘一天到晚呆在厨房里,污头垢面,脏兮兮的,与灰烬的颜色类似,且厨房里到处都是灰,也是下等人或者地位低微的人所呆之处,这与她的处境类似,这也许是人们将“Cinderella” 一词翻译成“灰姑娘”的原因之一吧。

2.颜色域映射到心理域

“灰色”引申为“以缺乏信心、希望、快乐为特征的”是从颜色域映射到心理域,以“灰心”为例。古人认为,“心为官之思”,即心是人们思考、传达情绪的地方,如伤心、心碎、心平气和、心乱如麻、心如刀绞等,因此心有时候成了思想情绪的代称。人的情绪陷于低潮时往往少语、缺乏活力、神情沮丧、对生活缺少激情、意志消沉,这与“灰色”这种颜色给人造成的心理效应相呼应,暗淡的灰色不易引发人的情绪波动,往往使人联想到昏暗的光线、阴沉的天气等,给人以压抑不明朗的感觉,这样,“灰色”这种颜色给人的心理感知经由这种压抑、低落等共同的心理特征与人自身的心理情绪相联结,因而使得“灰”也具有了表示“以缺乏信心、希望、快乐为特征的”的意义,现在出现的灰念、灰志、灰气也是沿此义发展出的新词。

3.颜色域映射到法律域

“灰色”引申为“介于合法与非法之间的”是从颜色域映射到法律域,以“灰车”为例。见表2。

现实生活中存在这样一种车,它购车合法性与正规车相同,但运营合法性与非法车相同,是非法的,因而既不能说它是正规车,也不能说它是非法车,介于正规车与非法车之间的一类车,而灰色是介于黑色与白色之间的颜色,黑色往往与夜晚、恐怖、非法、死亡相联系,白色往往产生光明、清白、纯洁等的意象,这样“白色”与“正规车”对应,“黑色”与“非法车”相对应,灰色这种“介于黑白之间的颜色”与“介于合法与非法之间”的这类车“灰车”具有了共性,即都是“介于两事物之间”“处于中间状态”,这一共同特征使得颜色域映射到了法律域。

4.颜色域映射到社会域

“灰色”可以引申为“模棱两可的、不确定的”这是颜色域映射到社会(经济)域。以“灰色区域”为例。灰色这种颜色中到底白色占多少或黑色占多少比例是不确定的,黑色多一点,多多少都可以认为是灰色,白色多一点多多少也可以认为仍是灰色,可见灰色的定义是不确定的,英国的有一类经济区域,这里就业率颇低,但并非低至可获得政府特别补助的地步,这类区域处于可获补助和不能获得补助的边缘地带,只在于补助金及就业率划定的标准而定,因此是不确定的区域,这与灰色程度的不确定性具有了共性,即中间状态的不确定性,因而颜色域中的“灰色”映射到社会域具有了“模棱两可、不确定的”含义。

“灰色”可以引申指“潜在的、隐蔽的、不太受重视和注意的”,这是颜色域映射到社会(生活)域,以“灰色学生”为例。灰色颜色暗淡,是视觉中最容易习惯、最稳定的颜色,从物理学角度看,灰色不包括在可见光谱中,被称为间色,起调和作用,不在正色之列,可见灰色一般引不起人们的注意,是一种比较低调、隐蔽的颜色。而现实生活中存在这样一类学生,他们往往占班级人数的一大半,不是最出色的,也不是最顽皮的,默默无闻、顺从、听话,但往往是老师最常忽略的甚至遗忘的一群,这类学生与灰色的低调、隐蔽等的特性有共同之处,由此产生颜色域的“灰色”可以映射到社会域表示“潜在的、隐蔽的、不太受重视和注意的”。

“灰色”可以引申指“不光彩的、负面的”,这是颜色域映射到社会(文化)域,以“灰色童谣”为例。灰色给人不洁净的感觉,易产生不好的联想,有时产生不健康的联想,如受到惊吓或者身有疾病时脸色往往也呈现出灰白色。现在学生中流行的一些童谣本有积极的意味,但被更换内容后往往思想消极、反动、不健康,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但这些童谣又没有思想极其反动,达到需要动用法律强加制止的地步,这种童谣的大行其道更多的是满足了学生的求新、求异、求刺激的心理,因此是需要通过正确引导加以改变的,从危害性来说不是很大,但也是不能忽略的现象,可见属于“介于健康与不健康之间”的童谣,这与灰色给人不够健康有相同的效果,这一共性使得颜色域的“灰色”映射到社会域可表示“不光彩的、负面的”的含义。

“灰色”可以引申“表一种个性风格或具有稳重、高贵、低调等特质的”含义,这是色彩域映射到社会(生活)域,现代商业社会中的中上阶层往往高贵、低调、不张扬,衣着简单大方朴素,这与灰色在色彩学上的中庸、低调、温和、谦让、平凡等特性相吻合,故而映射到社会域有了“表具有稳重、高贵、低调等特质”的含义,为了凸现某一属性,因此出现了“属性+灰”的表达,如优雅灰、高级灰、典雅灰等新词。

“灰”的词义系统除了隐喻这一方式外,还使用转喻实现词义的扩展,这是以事物之间的相关性为联想纽带,如汉语“灰”的本义“物质燃烧后的剩余物”引申到“燃烧、烧毁”“碎裂”以及“涂饰”义。这是由于人们在表达某一动作行为时由于没有现成的语词可用,往往借用与该行为动作的相关的客体来表达这一动作行为,因此出现了名词向动词转化的情况。本义引申到“尘土或其他物质的粉粒”是客体的具体类比引申。另外还有改变词义范围大小进行引申。这种引申后的词义范围发生了或大或小的变化,汉语“灰”从本义引申指“特指葭灰”“特指草木灰”“专指石灰”就是词义范围缩小了。

综观“灰”的意义形成我们会发现这其中有众多因素在起作用,归纳有以下原因:

1.中国传统色彩观的影响

儒家尚礼,礼的核心是别尊卑,明贵贱。中国古人根据五行说附会产生五色说,也将色彩用作尊卑等级的标志,色彩包括正色和间色,规定青、黄、赤、白、黑为正色,为纯正之色,代表着正统的地位,象征尊贵,除正色之外,古人还有间色之说。《礼记·玉藻》孔颖达疏引皇氏云:“不正为五色间色也。绿、红、碧、紫、骝黄是也”,也就是杂色,古人认为黄青之间是绿,赤白之间是红,青白之间是碧,赤黑之间是紫,黄黑之间是骝黄。古人规定“衣正色,裳间色”,间色象征卑贱,间色只能作为便服、内衣、衬里以及妇女和平民的服色。“灰色”不在正色之列,当属于间色,却在所列五个间色之外,是更为不受重视的间色,自然更具有卑贱、低下之义了,另外就制作工艺来说,把不纯净的天然染料洗清变纯的过程是相当困难的,灰色布料的工艺制作相对简单,是最容易获取的颜色,因此也成了最微不足道的颜色,是下层平民服饰的主色,这也是颜色义引申多贬义的原因。

2.颜色心理学的影响

中国的色彩文化充满了封建礼教制度的束缚和规定,而西方的色彩文化更具科学性和客观性。

西方色彩学认为,人通过感觉器官从外部获得信息,从而产生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各种感觉。人能通过视神经细胞的感受识别各种色彩,当色彩通过人的眼球传递时,会因波长不同而给人以不同的刺激,引起生理反应进而引起心理反应。

从人的感知颜色的生理结构上看,视觉的感觉器官是眼,它主要由角膜、瞳孔、水晶体和视网膜等组成。人眼的视网膜中有柱体和锥体两种感光细胞,它们的感光性能不同,柱体对光的明暗感觉灵敏,但引不起色觉,锥体对不同波长的光都能产生不同的色觉反应,但它只能对具有一定亮度的景物才能产生色觉,灰色的感知主要是由柱体细胞产生的,当外部这种亮度减低到一定程度的光透过角膜穿入瞳孔经过水晶体的折射,最后聚焦于视网膜上,视网膜上的柱体感光细胞对其产生光化学反应,从而引起神经冲动,经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由此产生对灰色的感知。

颜色的感知还在于物体的反射,一般来说物体灰色的反射率是10%-64%,其明度在2.5-8.5之间,属中等明度,是视觉上最安稳的休息点,就色彩搭配上说,是一种很随和的颜色,具有跟任何色彩搭配的多样性,往往起平衡、互补、缓冲、调和的作用,这与人们视觉所要求的平衡状况相适应。另外,灰色并不是纯正的灰色,而是泛指所有含灰色度的复合色,复合色往往是三种以上颜色的调和色,有上万种之多,如红灰、黄灰、蓝灰等都可以视为灰色。可见,灰色变化丰富,也成为了设计者经常选用的色彩,由此灰色也成为了现代社会的主要流行色。漂亮的灰色常常需要精心配制才能生产出来,灰色又属于中间性格,不张扬,男女皆能接受,还能给人以高雅、精致、含蓄、耐人寻味的印象,得到较高文化艺术知识与审美能力的人的欣赏和亲睐,因此成为“高贵、含蓄、低调”等的代名词。

但是另一方面,“灰色”常让人联想到灰烬、灰尘、草木枯萎、阴沉沉的天、灰蒙蒙的地、由于疾病、恐惧、郁闷等呈现的脸色等,再加上灰色波长短,不易分辨,在光照下常有失色表现,是一种暗淡、低沉的色调,给人沉重、压抑、模糊不清的感觉,易使人产生颓废、衰败等的联想,获得沉闷、沮丧、意志消沉等联想意义,如心灰意懒、灰心、灰头土脸、灰色心情、灰色年代、灰溜溜等,另一方面,灰色沒有色相,因而是没有生气的,具有生活已经结束的死亡的空虚性,易产生贬义,如中西方都产生“以缺乏信心、希望、快乐为特征的”义,说明色彩部分能产生相同的心理效应。

灰色是最被动的颜色,是彻底的中性色,依靠邻近的色彩获得生命,灰色靠近鲜艳的暖色,就会显出冷静的品格,可见性质不稳定,因此具有了“模棱两可、不确定的”等含义,这在汉语中出现更多。

对于颜色而言,光谱的诸色是一个渐变的动态过程,连续的整体,虽然各颜色的中心区域是界限分明的,但边缘部分却是界限模糊的。两种颜色的过渡区域往往形成一种混合色,兼具其左右两色的特点,因此表示这一过渡区域的颜色词必然是模糊的,而客观事物的色彩并不都是单一的,许多是介于两种颜色之间的,灰色就是介于黑色和白色之间的间色,本身就是一种混合色,更是如此,因而具有了“隐蔽的、不受注意的”“不起眼的”之义。

“灰”的词义系统沿着实物义、动作义、颜色义这三条路径发展出其他意义,其中实物义以及动作义呈现出静止的状态,而颜色义通过隐喻映射引申出越来越多的意义,这与西方的这种色彩学知识以及与灰色有关的词语如灰色收入等传入中国有关,这些知识与人们以前对灰色的认知相结合,使得“灰”意义从本义出发经由颜色义“灰色”通过“中间状态”这一含义引申出了更丰富的意义,当然这更是隐喻映射产生词义引申的结果,这也进一步印证了隐喻映射是词义引申最主要的方式这一论断。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益阳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项目编号:2015YS21]。)

注释:

[1]束定芳:《论隐喻的本质及语义特征》,外国语,1998年,第6期。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上海:中华书局,1963:208.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482.

[3]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M].上海:中华书局,1984:194.

[4]罗竹风.汉语大词典[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2.

[5]夏征农.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6]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等.辞源[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7]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8]束定芳.论隐喻的运作机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2).

[9]张达球.从“灰领”一词的诞生看词义变迁的内在机制[J].外语教学,2005,(6).

[10]Lakoff,G&Johnson,M.Mc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56.

(贺子晗 湖南益阳 湖南城市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 413000)

猜你喜欢

隐喻
概念隐喻理论对高中英语多义词教学的启示
爱的隐喻
基于概念隐喻的高职高专基础英语教学研究
认知隐喻理论下印地语汉语死亡委婉语研究
认知隐喻理论下印地语汉语死亡委婉语研究
英语读思言的隐喻意象与教学互见
A Cognitive Study of English Body Idioms in Textboo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论隐喻理论构建的参照维度及连续统
概念隐喻新类型中的认知机制探讨:共现性还是相似性
浅谈语法隐喻的隐喻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