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的实证研究
——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改革为例

2017-05-19韩高良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理论课样本笔者

韩高良

(燕京理工学院文法学院,河北 廊坊 065201)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的实证研究
——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改革为例

韩高良

(燕京理工学院文法学院,河北 廊坊 065201)

目前,有关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的研究往往只是经验的总结,缺乏实证研究。笔者选取1000名学生进行一学期的课堂实验,通过纵向前后和横向左右对比验证,上好第一堂课、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正名”,优化教学内容、进行专题化教学,转变课堂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完善考核机制、注重知行统一,对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效果明显。

思想政治理论课; 有效性; 实证研究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课程,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1]由此可见,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性,但一直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这种重要性不仅没有体现出来,而且陷入了“社会不满意、学生不认可”的困境。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就是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没有发挥出来。特别是随着“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1],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的问题就凸显出来。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时就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

近年,有关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的研究成果着实不少,但这些研究成果往往只是经验的总结,提出的措施或路径并未经过实验的验证。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并付诸实验,进行实证研究,根据实验结果撰写此文。

一、研究设计

本次实证研究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为“原理”课)为例,采用调查问卷获得实验数据。根据“原理”课的教学任务和目标,笔者设计了调查问卷。

该调查问卷包括16个题目,其中1-5题为知识层面,6-13题为能力层面,14-16题为情感素质层面。每个题目有五个选项,其中“非常不同意”为1分、“不同意”为2分、“不一定”为3分、“同意”为4分、“非常同意”为5分。

笔者在所教的16级学生中选取了涵盖文、理、工学科的500人作为样本A,选取所教的与A样本相同或相近专业的500人作为样本B,采用样本A、B分别前后对比和样本A、B左右对比的方式进行验证。即在未正式讲授课程内容之前,笔者安排样本A、B的1000名学生根据自己当时的实际情况填写调查问卷。接下来,笔者按照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的路径为样本A的学生进行授课,按照以往的方式为样本B的学生进行授课。在结课之前,笔者再次安排样本A、B的1000名学生根据自己当时的实际情况填写调查问卷。最后,比较样本A学期末与学期初调查问卷得分情况,再比较样本A与样本B学期末得分情况,以此来判断这些路径是否能够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

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的路径

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可以从上好第一堂课、优化教学内容、转变课堂模式、完善考核机制等四个方面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

(一)上好第一堂课,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正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体现在大学生身上,大学生才是内因,其它因素都是外因,而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所以,要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首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很多大学生却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着不少的偏见和误解,甚至有一些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反感。有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枯燥无味的说教课,就是在宣传共产党的意识形态。有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用,短期内不能使自己受益。有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很多内容在高中甚至初中已经学过了,作为大学生就没有必要再学了。“正是基于以上的偏见和误解,学生就不可能认真对待思想政治理论课,更谈不上重视。所以,如果不能让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不能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并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接下来外部的任何努力都是枉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提升其有效性就是一句空话。”[2]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精心设计第一堂课,首先要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正名”,纠正和化解学生的偏见和误解。

如在“原理”课的第一堂课上,笔者并不讲课程的具体内容,而是一一分析学生的偏见和误解。告诉学生马克思主义不仅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而且它还具有真理性和科学性,是被实践证明的正确的理论。学习马克思主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其情商,塑造其人格,培养其思维,锻炼其能力,等等。在中学阶段,学习的只是马克思主义的有关知识,而大学阶段则更侧重于知识的整合、应用、评价和创造,是更高阶段的学习。通过分析学生的偏见和误解,阐明“原理”课对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性,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愿意学习这门课程。当然,笔者也会利用第一堂课来充分展示自己的个人魅力,比如渊博的学识、独到的见解、幽默的风格,等等,为学生留下较好的第一印象,争取能让学生崇拜自己。而且,笔者也要将课堂纪律、课堂环节、教学风格、考核机制等等,在第一堂课上讲清楚。

而很多教师可能并不注重第一堂课,而是直接讲授课程内容,结果很多学生在一片疑惑和误解中学习该课程,只能是事与愿违,导致有些学生更加反感思想政治理论课,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总之,上好第一堂课,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正名”,使学生喜爱、甚至崇拜任课教师,并清楚自己该如何做,这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的前提。

(二)优化教学内容,进行专题化教学

“高校要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首先面临着教学内容的取舍问题,即课堂上讲授什么、不讲授什么,这是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如果这一环节出现差错,整个教学过程可能都是徒劳的。”[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更是如此,因为每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都非常丰富,而学时又有限。面对这个矛盾,有的教师选择照本宣科、面面俱到,缺乏论证性、启发性和延伸性的教学内容。结果既不能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课程内容的理解;也无法解答学生政治上的迷茫、思想上的困惑和价值取向上的徘徊;更无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性取舍,进行专题化教学。即以指定的教材为基础和依据,结合学生实际和需要,优化章节结构和内容,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强化问题意识,以实际问题形成专题,突出重点,抓住难点,把握热点,分析疑点,利用重大事件和活动及最新理论成果来丰富、拓展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如“原理”课的绪论部分主要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基本原理、创立、发展和鲜明特征等内容,为了使学生灵活掌握这部分内容,解答学生心目中的疑惑,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笔者设置了“马克思主义是否过时”专题,主要从时代主题、理论本身、实践三个角度进行授课。“原理”课的第一章主要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唯物辩证法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者设置了“运用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分析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专题。“原理”课的第二章主要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认识论的基本原理,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认识论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笔者设置了“大学生与创新”专题,主要从认识论角度分析为什么要进行创新、如何进行创新?“原理”课的第三章主要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历史观的基本原理,为了使学生灵活掌握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笔者设置了“大学生如何创造历史”专题。

通过优化教学内容,进行专题化教学,不仅解决了教学内容与学时之间的矛盾,做到了少而精,而且解答了学生心中的疑惑,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的关键。

(三)转变课堂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优化教学内容之后,采用何种课堂模式就显得尤为关键,因为同样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课堂模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模式存在的问题是,“教学活动单一、枯燥,仍然采用传统的'满堂灌',在课堂上将教材内容灌输给学生,考试时划定范围,学生死记硬背通过考试就算完成教学任务和达到教学目的了。于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就变成了教师一人的舞台,教师高高在上,自弹自唱,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结果就是讲者毫无激情、寡然无味,听者索然无趣、昏昏欲睡。”[4]这种课堂模式,在科技落后、信息匮乏的时代,曾经在传授学生知识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在信息化时代,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变得丰富、方便而快捷,再加上90后大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持续性欠缺,而喜欢动手操作、表现欲强烈,这种“满堂灌”的课堂模式很难满足学生的需要。事实上,“在'教'与'学'中,教师把教育内容传授给学生,必须依赖于教育的过程,没有学生的参与,教育过程几乎是不可能的”[4]由此可见,要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就必须转变课堂模式,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让学生由原来的观众变成为主演、成为真正的学习者,真正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学生变成了主体,自然就会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课堂也不再是仅仅是教师的舞台了,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5]

笔者将学生的“新闻述评”、哲学家故事会、“我说你猜”、课题展示、讨论、辩论、演讲、等活动引入了“原理”课的课堂。所谓“新闻述评”,即每次课的前十分钟由学生就最近一周内国际国内发生的主要新闻进行讲述和评论。通过学生的“新闻述评”,既能唤醒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更深入地了解我们周围的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也满足了对时事感兴趣的学生的需求;更锻炼了进行“新闻述评”学生的搜集、分析、筛选信息的能力,语言组织、表达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师生对新闻的评论,也解答了某些学生心中的疑惑。所谓哲学家故事会,即由学生课下搜集资料,课堂上展示古今中外著名哲学家的哲学著作、思想和故事。通过哲学家故事,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激发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所谓“我说你猜”游戏活动,即由教师给出一些课程内的名词,一名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名词进行解释,另外一名学生根据解释猜出这个名词。通过“我说你猜”游戏活动既使学生掌握了课程内容,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课堂的趣味性。所谓课题展示,即教师根据课程内容选定诸如伟人马克思、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大学与中学相比之发展等等课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课下准备,在课堂上进行展示。通过课题展示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笔者还组织学生围绕马克思主义是否过时?如何运用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分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如何结合认识论分析创新?大学生如何创造历史?等进行主题讨论。通过主题讨论,不仅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活跃了课堂氛围。笔者还组织了诸如“读万卷书重要”还是“行万里路重要”的辩论。通过辩论赛,既使学生加深了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也锻炼了学生批判性、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和严谨、系统的分析能力。笔者还组织了“我为核心价值观代言”的演讲。通过演讲,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而且锻炼了学生的演讲能力等等。

这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可以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从灌输式到启发式、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从“满堂灌”到“少而精”、从学生听讲到学生行动和体验的转变。而在这种转变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锻炼了能力,而且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健全的人格,确立理想信念,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这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的又一关键。

(四)完善考核机制,注重知行统一

作为教学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课程考核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导向作用。不同的考核机制会引导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和态度对待这门课程。一直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机制存在很多弊端,其中最大的弊端就是仅仅局限在知识的范围,而忽略了更为重要的道德、素养、行为等。结果培养出了很多“高分低能”、“高分无德”的学生。“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不仅要具有丰富的知识,更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崇高的理想信念,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缺,艰苦奋斗的精神,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强大的心理素质,顽强的意志,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6]因此,要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就必须打破只注重知识的应试考核机制,建立知行统一的考核机制,从而发挥课程考核对学生正确的导向作用。

为此,首先,笔者制定了平时成绩的给分细则,并加大了平时成绩在课程成绩中的比重。平时成绩顾名思义就是对学生平时学习状况和行为表现的考核,但是,之前平时成绩几乎都流于了形式,既无明确的给分细则,所占比重又比较低。所以,笔者将学生平时成绩的比重提高至课程成绩的40%,并制定了详细的给分细则,具体为,哲学家故事会20分,“我说你猜”5分/次,课题展示20分,课堂笔记10分,践行手册10分,课堂发言2分/次,不带教材或笔记本-5分/次,未写课堂笔记-5分/次,未完成作业-5分/次,早退、旷课:-5分/次,玩手机-5分/次,说话-5分/次,睡觉-2分/次,迟到-2分/次,平时成绩满分为40分,计入课程成绩。

其次,笔者虽然暂时无法将学生的所有的行为和表现都纳入考核范围,但是已经将学生的课堂行为和表现,比如课堂积极参与、不带教材或笔记、未写课堂笔记、未完成作业、早退、旷课、玩手机、说话、睡觉、迟到等等,纳入到了课程考核,并有了明确的给分细则。

最后,在期末试卷命题时,笔者缩减了记忆知识的比重,增加理解、运用知识的比重。

考核机制的完善,有助于引导学生更加注重平时的课堂行为和表现,减少临时抱佛脚的应试行为,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提供了保障。

三、实证分析

按照上述教学改革路径,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验,通过对样本A、B前后四份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调查结果统计表

通过分析该表可以得出了如下结论:

第一,从纵向前后对比来看,通过对比样本A学期末与学期初的调查问卷发现,按照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路径进行授课的学生,无论是知识、能力,还是情感素质都获得了很大幅度的提升。在知识层面,学生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了解了一些哲学家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能力层面,学生的批判性、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严谨、系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文字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都获得了很大的提高;在情感素质层面,在学习参与体验中,学生增加了团队合作意识,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具有了崇高的理想信念。学生的平均分由原来的2.65提高到4.71,提高了2.06,效果明显。其中知识方面题目(1至5)分值提高幅度最大,能力、情感素质方面(6至16)次之。原因是,相对于知识,能力、情感素质的改变需要的过程相对较长。

第二,从横向对比来看,通过对比样本A和样本B的调查问卷发现,样本A、B学生在学期初平均分基本一致,约为2.65,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按照传统方式进行授课的学生,虽然在知识、能力、情感素质方面也有所提升,学生的平均分提高至4.11,但样本A学生的平均分为4.71,样本A比样本B高出了0.6。其中,在知识层面,样本A学生的平均分为4.6,样本B为4.12,样本A比样本B高出了0.48;在能力层面,样本A学生的平均分为4.72,样本B为4.01,样本A比样本B高出了0.71;在情感素质层面,样本A学生的平均分为4.88,样本B为4.13,样本A比样本B高出了0.75。可以看出,这些路径对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效果更明显。

尽管这项实验会存在一些误差,但是实验结果足以证明上好第一堂课、优化教学内容、转变课堂模式、完善考核机制等路径可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

[2]韩高良.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的思考[J].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4):30、33.

[3]韩高良.“群众路线”在高校教学工作中的运用[J].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4(4):127.

[4]韩高良.浅析群众路线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J].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5(2):99.

[5]罗筱华.高校教学改革要坚持以学生为本[J].职教教论坛,2004(20):4.

[6]韩高良.浅析大学生对课堂敬畏感的缺失[J].合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2(2):123.

2017-03-10

韩高良(1985-),男,硕士、河南省鹿邑县人,燕京理工学院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群负责人、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理论课样本笔者
用样本估计总体复习点拨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推动医改的“直销样本”
随机微分方程的样本Lyapunov二次型估计
村企共赢的样本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