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教学有效指导的策略

2017-05-17林翠霞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有效指导策略课堂教学

林翠霞

摘 要: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在这一方式中,学生的“学”是根本,教师的“导”是关键。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基于学情,关注学生学习过程,讲究导学策略,促使学生的自主探索与教师的有效指导和谐统一、相辅相成。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指导;策略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在这一方式中,学生的“学”是根本,教师的“导”是关键。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基于学情,关注学生学习过程,讲究导学策略,促使学生的自主探索与教师的有效指导和谐统一、相辅相成。

■一、导之有趣——探学之前奏

“导之有趣”是指教师要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乐趣。实践表明,有趣的学习情境,能给学生带来新奇、亲切的感受,能激活学生内在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最佳学习境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由此,自然地进入新知探究的学习情境之中。

如一位教师教学“比例尺”一课,课始,教师要求学生将教室的长度6米画在作业本上,结果学生双眉紧锁,觉得6米太长,作业本根本画不下。紧接着,教师出示一张中国政区图,并讲述到:“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陆地面积大约有960万平方公里,而这张地图,就把我们伟大的祖国画下来了,你们知道这是怎么画的吗?利用这张地图,老师还可以很快地告诉你们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你们想知道哪两地之间的距离,请出题考考老师。”学生纷纷出题,有的想知道福建到上海的距离,有的想知道上海到北京的距离,还有的想知道新疆到四川的距离……根据学生的问题,教师在地图上用直尺边量边算,很快告知学生结果。学生觉得奇怪,老师单靠一把直尺怎么可以量出几百几千甚至几万米的距离。教师告诉学生:“只有直尺是量不出来的,还需要用到地图上的“比例尺”进行计算,地图上的“尺”和我们平时用的“尺”是不同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例尺”,同学们就可以掌握老师刚才的本领。”上述环节中,教师从画线段实际问题入手,在学生困惑中引出地图,让学生初步感知地图是怎样绘制的,然后通过学生出题考老师这一活动,让学生产生悬念,之后,由直尺引出比例尺,学生领悟到了二者的不同含义,也达到了“课伊始,趣顿生”的效果。

■二、导之有时——助学之需要

“导之有时”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进程,捕捉学生的学习信息,把握时机,循序渐进地进行引导。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会生成一些教学资源,这些教学资源,无论是在预设内还是预设外,只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中就可采取顺水推舟的策略,以学促教,因势利导,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如在“小数乘、除法整理与复习课”上,学生自主完成如下题目:1.7×2.5+2.3×2.5;4.2÷0.3+1.8÷0.3;18÷1.5+18÷4.5。第一题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了简算,后两题大多数学生也运用“分配律”的迁移进行了简算:(4.2+1.8)÷0.3,18÷(1.5+4.5)。对于乘法分配律在除法中的迁移运用,受乘法计算的影响,多数学生只关注了题目数字的特点,没有考虑在什么情况下才可以运用“分配律”进行简算。教师抓住课堂上这一生成信息,觉得这是深化认识“分配律”的最佳契机,于是及时调整预案,放慢教学脚步,留给学生深入探索的时间,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计算:18÷1.5+18÷4.5。学生通过计算,很快发现了用“18÷(1.5+4.5)”这个方法来计算是错误的,通过比较明白了这样计算改变了18的份数,结果变小了。基于此,教师并未就此收手,而是趁势而导,让学生小组合作举例说明:除法里什么情况下才可以运用“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学生通过举例验证,发现了除法里只有像“a÷c+b÷c”这种类型才可以改写为“(a+b)÷c”的形式,而“a÷b+a÷c”这种类型是不能改写成“a÷(b+c)”形式的。通过这样的辨析比较,深化了学生对“分配律”在除法中运用的认识,也培养了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

■三、导之有法——引学之关键

“导之有法”是指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学习者年龄特征及其已有的知识经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建构学科知识。数学教材由于内容特点的限制,某些数学知识如果都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亲身体验领悟,在有限的40分钟内是无法完成的,这时需要的是教师的引领讲授。

如一位教师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复式条形统计图”,第一次试上时,先分别出示男、女同学喜欢的活动项目单式统计图,让学生了解统计图的特点并获取信息,接着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将单式统计图合并成复式统计图,并尝试完成。结果,花了很长时间,学生无从下手,不明白如何合并。第二次试上时,这位教师改变了原来的方案,先出示某小学四年级1~4班人数单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感知统计图的特点,接着出示某小学四年级1~4班男、女生人数复式统计表,引导学生思考,在上面的统计图中,一个班级只有一个数据,用一根直条来表示,现在一个班级有两个数据怎么办?要画两个统计图吗?学生纷纷发表想法,有的认为要画两个统计图,还有的在仔细观察上面的统计图后发现,可以把上面的统计图每一根直条竖着平均分成两份,一份表示男生,另一份表示女生,再根据男、女生的人数确定直条的高矮。在学生充分观察议论之后,教师出示没有图例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感受到缺陷和问题,再出示有图例的统计图,让学生认识到图例的重要性。最后,结合读图练习,引导学生比较单式统计图与复式统计图的异同点,进一步加深对图例作用的认识,明确复式统计图的结构与特点。第二次试教中,教师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设计,巧妙地将旧知与新知融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去感悟、去发现,让整个学习过程更加主动、扎实,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导之有度——促学之发展

“导之有度”是指教师要摆正主导与主体的位置,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给予他们更多自主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领悟,只在学生说不清、道不明、想不透的地方,教师适时介入,进行追问、启发、调控。

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一课,根据问题情境:王鹏坚持晨练,计划4周跑22.4 km,平均每天跑多少千米?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出算式22.4÷4,紧接着要求学生先估一估,这个算式的结果大约是多少?学生积极观察思考,有的把22.4看成了20,估成每天跑5千米,还有的学生把22.4看成24,估成每天跑6千米,甚至有的学生从前面的估算结果中发现这个算式的结果一定在5和6之间,因为22.4在20和24之间,除以4,结果就会大于5而又小于6。要求计算出算式的准确值,学生思维活跃,呈现了不同的解决方法:

(1)22.4 km=22400 m

22400÷4=5600(m)

5600 m=5.6 km

(2)22.4 km=20 km+2400 m

20÷4=5(km)

2400÷4=600(m)

5 km+600 m=5.6 km

(3)■

對于前两种方法,利用单位之间的转化进行计算,学生容易理解,而第三种方法,多数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基于此,在学生表述计算过程后,教师追问:商为什么要点上小数点?24的中间为什么不点小数点?在交流讨论中,学生逐步理解,除到被除数个位商5余2,剩下的2个一与十分位的4合起来继续除,表示的是24个十分之一,24个十分之一除以4得6个十分之一,6就写在十分位上,要表示6在十分位上,就要在商个位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也就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了。这样的课堂教学,一方面学生学得充分,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展示自己的想法、表达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教师导得巧妙,始终以引导者、促进者的身份,悉心捕捉学生的活动心声,在学生认知的疑难处,浓墨重彩,重点点拨,促使知识难点得到有效的内化。

总之,“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师恰如其分的引导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尤为重要,能有效地促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灵活、学得丰富、学得深入,促进教与学和谐发展,真正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猜你喜欢

有效指导策略课堂教学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丰富积累,引流习作之源
有效指导幼儿活动区游戏研究
低年级课外阅读的有效指导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
Passage Four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