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迅小说《药》的艺术特色分析

2017-05-13许钰尧

青春岁月 2017年6期
关键词:夏瑜革命者鲁迅

许钰尧

【摘要】鲁迅先生有很多优秀的作品,小说《药》就是其中一篇,并且这篇小说在艺术性和思想性两方面都有很好的体现。本文主要针对《药》艺术特色展开分析,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深刻的主题、新奇的情节及生动形象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药;小说;艺术特色

《药》是鲁迅先生《呐喊》小说集里的一篇小说,与1919年4月25日完成,同一年5月在《新青年》杂志第六卷第五号上进行了初次发表。整篇小说都在围绕着“药”这一主题,蕴含着深刻的含义,对读者起到了很好的启示作用,文中讲到落后的群众以人血馒头作为药来服用,以此探索能够对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起到救治作用的“药”。接下来,笔者就从艺术特色方面对《药》展开分析。

一、以艺术的形式对主题进行了揭示

对于鲁迅而言,已经不能仅仅的将其看作为一名文学家,他借助文学这一武器宣传思想,助力革命,是一名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在日本时就深刻的认识到革命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要发动群众参与到斗争中来。在他看来启发广大群众的觉悟,改变国民落后的精神是革命首先要重视的问题。鲁迅对辛亥革命是十分拥护,不仅如此,他还参与到了革命之中,对于那些诚心参与革命的革命者,他保持着崇高的敬意。然而辛亥革命并没有取得成功,之后鲁迅便开始了长期的思考。辛亥革命期间很多先烈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而革命后中国的社会却更加的混乱,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最后出现了军阀混战,在这样的环境下鲁迅先生急切的想找到能够救国救民的真理,由此便写出了这篇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小说。小说《药》整体的背景是旧中国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情况,主要围绕着华、夏两家的悲惨遭遇而展开,一方面反映了人民大众的落后和愚昧,另一方面则表现了革命者一心为民却不被认可的悲哀,更是对这个悲剧的时代的反映。为何说是悲剧,因为封建统治者对人民在政治上实行压制,在思想上进行毒害,对于革命者更是进行了惨绝人寰的打击;因为,一心为民献出宝贵生命的革命者夏瑜不但没能得到人民的理解,反倒是有人以其“血”为药来医治痨病;因为,华老栓一直对迷信邪说深信不疑,而其深信的人血馒头却没能保住其儿子的命……

革命者夏瑜英勇的献身了,但是这并为这社会上引起多大的反响,只是让那些愚昧的看客多了一次观赏的机会,给无知的茶客多了一个谈论的话题,给贪心的侩子手一个牟利的契机,给封建落后的民众一副无用的“良药”,更是带给自己母亲不尽的悲哀甚至羞耻。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在这样的悲剧中,其中的人物越是普通,故事情节越是贴近生活,也就使得故事的普遍性和深刻性更强,就有更强的警醒作用。小说所描述的这一悲剧是最贴近生活的,这不仅仅是对当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的一种再现,更是对其展开的剖示探索。在小说的结尾最为突出的是出现在夏瑜坟头的花环,这应当是对于正是对夏瑜这样的革命者、英雄的一种慰藉。这是一个巧妙却也蕴含深刻的结尾,故事结尾而意不尽,不仅让人对过去进行反思醒悟,也要在未来不懈的努力。

二、独特的情节安排

情节独特是《药》的一个典型的特征。早在1923年茅盾先生在《读〈呐喊〉》一文中就对鲁迅先生小说的形式多样多加赞誉,并称其给青年人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华、夏两家的悲剧贯穿了《药》的始终,鲁迅先生巧妙的采用了敏感双线的形式展开了故事情节。明线(主线)即是华老栓,而暗线(次线)则是夏瑜。而这两条线又被作者以一个人血馒头巧妙地联系在了一起,自然地将这两个本无关联的故事融在了一起。而如此的情节安排也是决定于小说的主题的。对小说内容进行分析发现,其明线主要是围绕着群众的愚昧无知而展开的。我们可以从小说中的几个情节体会这一点,例如,人们以看热闹的心态去面对革命者被害一事;华老栓为了救儿子,以沾了革命者鲜血的馒头为药;听到革命者宣传革命,一众茶客竟感到气愤,而革命者遇难他们却还幸灾乐祸。暗线则是对革命者的悲哀进行了凸显。革命者满心都是为了国家、民族和人民,却是被他一心所向的人揭发;深陷狱中仍不忘传播革命思想,招来的却是一顿暴打;惨遭杀害,只引得一众群众看“热闹”;鲜血被当作“药”服用;即便是母亲也不愿去为其上坟。由此可见,革命者是孤独、悲哀的,而群众却是无比的麻木、愚昧。然而同样的内容,华、夏两家的故事如果都从正面采用明线的形式进行描写,就要对两家进行同样的描述,讲完华家,再讲夏家,这样整篇小说不仅篇幅长,内容也就过于累赘,不能对主题做到很好的突出。而巧妙的利用明暗双线的形式,不仅使人物和社会事件表达起来更为简明,清晰,又将最丰富的内容借助最简短的篇幅讲述出来,使得整篇小说的结构做到了更加的严谨,对主题做到了更明显的突出。由此可见,鲁迅先生这样对情节进行安排,可谓是新颖独特。

三、以典型环境奠定悲情基调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文学作品中是最为典型的两种环境,在《药》这篇小说中,鲁迅先生则是将这两种环境巧妙地进行了融合,这样的运用使得情景实现了交融,更使小说药表现的情感更为真挚、感人,获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小说的开头和结尾都运用了环境描写,开头对天、光、路的描写,“乌蓝”、“青白”、“灰白”等清冷的色调,渲染出了一众冷寂、肃杀的氛围。而结尾处对于坟场、枯草、乌鸦的描写更是营造出了一种悲凉的氛围,这种氛围正和夏瑜的悲哀、凄凉是相应的。这样的环境运用不但使得作品的感染力得到有效的提升,更能触动读者的心灵,同时还对主题做到了切实的深化,突出了中火舊社会的黑暗,封建统治者对民众及革命的残害。小说中,不管是得到“药,感到十分愉悦的华老栓;那些似看热闹似的看待革命者被害的看客;还是认为革命者被杀,其鲜血被当作“药”服用是值得叫好的茶客,他们都是一些活在封建阶级政治高压和思想毒害下的愚昧的大众,在长期这样的环境中,他们以逐渐沦为了封建统治的维护者。正是这些人形成了当时独有的社会环境,这正是小说得以展开的社会大背景。小说的整个基调是悲情的,这通过孤独、悲哀的革命者、残暴的统治者及愚昧无知的民众得到了渲染。整篇小说有很多的环境描写,营造出了悲剧的气氛,这正是小说所需要的,也奠定了小说的感情基调,对人物起到了烘托作用,并且对主题做到了深化。鲁迅先生有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内容厚实、主题深刻正是其小说的显著之处。将无形的思想进行形象化的展现,将重大的社会事件通过普通的生活细节表现出来,他善于把思想形象化,以平凡的生活细节表现重大的社会事件,从平凡人物着手塑造出典型形象,这都是鲁迅先生所擅长的。回顾《药》这篇小说,鲁迅先生描绘了生动的人物形象,设计了巧妙地情节,营造了具有典型色彩的环境,这些都从艺术的角度对小说的主题进行了深刻的揭示。由此可见,《药》这篇优秀的小说,不仅具有思想性,同时也饱含艺术性。

【参考文献】

[1] 任葆华. 身体的隐喻——重读鲁迅的小说《药》[J]. 名作欣赏, 2009(05).

[2] 冯晓红. 愚昧地生存,寂寞地革命——谈鲁迅《药》中的“看”与“被看”[J]. 科技信息, 2009(09).

猜你喜欢

夏瑜革命者鲁迅
孔乙己
在博尔塔拉留影
阿迅一族
打车市场“革命者”Uber的乐与怒
代孕“引喜”惹祸,女董事离奇死亡黑手是谁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外科治疗体会
“比较”引我们走近鲁迅
怎样做个建设时期的革命者
革命者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