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七侵染性病害防治工作的研究进展

2017-05-12凌春耀林伟国余生黄演福覃尹怡

绿色科技 2017年7期
关键词:三七防治工作研究进展

凌春耀+林伟国+余生+黄演福+覃尹怡

摘要:根据三七的生长环境、病害的病原和症状等方面的特點,综述了几种常见的三七侵染性病害在农业防治、化学防治及生物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三七侵染病害防治的现状,提出了以预防为主、药剂为辅的防治工作,且防治工作应该具有针对性、系统性、综合性,以提高三七的产量和质量。

关键词:三七;侵染性病害;防治工作;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S4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7-0144-04

1 引言

三七(Panax notoginseng (Burk) F.H.Chen),在广西亦称为田七,民间亦予其美称,金不换。属于五加科人参属多年生喜阴草本植物,主要生产于云南文山,广西田阳、靖西等地区,年产量约占全国的95%。随着国家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发展,三七种植数量和面积有所增加,病害防治成为了三七种植过程中的关键。

植物侵染性病害是由病原微生物侵染造成的结果,当侵染源不同时,导致的病害类型也不一样,常分为真菌性、病毒性、线虫性等。在三七种植过程中,侵染性病害是影响三七产量的重要因素。1988年,董弗兆等在云南文山地区发现侵染性病害13种,常危害三七的各个营养器官,三七根部常见的侵染性病害有三七根腐病、三七立枯病和猝倒病等,三七黑斑病、三七圆斑病、三七炭疽病等属于三七地上部侵染性病害,其发生与三七的生长环境息息相关。笔者综述了几种常见的三七侵染性病害防治方法的研究进展,并对其作了进一步探讨。

2 三七的生长环境特点

传统三七种植一般选择800~2000 m的海拔高度,云南地区的三七种植选择海拔为1000~2000 m,在广西宜选择海拔为800~1200 m。选地应遵循“坡优于平”的原则,选取东阳、坡度为5~15°的山坡种植三七,可以使病害发生率降低,不宜在平原河谷、盆地等低海拔地区选址栽培。三七对光敏感,喜斜射、散射、漫射光照,忌强光直射。最新研究结果表明,三七棚中的透光度以10%~15%为最好。三七性喜温暖,年均温度宜在15~17 ℃,夏季气温不超过35 ℃,冬季气温不低于-5 ℃。三七的生长对水分的要求较为苛刻,喜温凉阴湿的环境,主要包括土壤水分和棚内空气湿度,土壤水分常年应保持在25%~30%,空气湿度保持在75%~85%之间。三七种植主要选择富含腐殖质的壤土或夹砂土,以中性偏酸pH值为5.5~7.0的沙壤土为佳,种植前应进行三犁三耙。忌连作,前作以玉米、花生或豆类为宜,切忌茄科植物作为前作。

3 三七根部侵染性病害防治

三七根部侵染性病害,通常简称为根病,它是指三七根系、根茎、休眠芽等地下部位受病的统称,包括三七根腐病、三七立枯病和猝倒病等。近年来三七种植规模越来越大,根病情况逐年加重,有效防治根病成为三七生产中的一个难关。

3.1 三七根腐病的防治

3.1.1 病原及症状

三七根腐病是由多种病菌单独侵染或复合侵染所致,多数人认为三七根腐病的病原是Fusarium。缪作清等研究表明Cylindrocarpon属真菌也是导致三七根腐病发生的重要病原,根腐病类型包括黄腐型、干裂型、湿腐行等。表现症状为叶色不正,叶片萎靡下垂,发黄脱落,根部腐烂等。

3.1.2 防治工作

对于三七根腐病的防治,毛忠顺等综合前人报道,认为首先需要根据不同病原所致的不同类型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为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在防治过程中,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基于目前已明确的病原类型,陈正李以化学方法有效控制了线虫所致的根腐病。但是,据李忠义等的报道称,化学药物只是一种快速的防治方法,阻止病情蔓延,但不能完全根治。易燕提出了针对细菌性和真菌性侵染的辅助性防治措施,杀真菌性药剂和杀细菌性药剂复合配伍制成药土施撒,如每亩用量为80%敌磺钠和10%叶枯净各1 kg,其根腐病的防治率达70%以上。在生物防治上,刘立志等的研究中得到了142株对三七根腐病有拮抗作用的细菌。同时,张玉洁等认为三七植物本身的内生真菌对三七根腐病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李忠义等认为除病原物侵染外,根腐病的发生与发展还与三七的生长环境有关,也与种植制度和田间管理水平密切相关,采用轮作、施用复合肥、7%~12%的透光率等种植方式可以有效控制根腐病的发生。

3.2 三七立枯病与猝倒病的防治

3.2.1 病原及症状

三七立枯病和猝倒病主要发生在苗期,对于一年生七苗具有毁灭性。立枯病和猝倒病常常相伴发生,而且二者较难区分。三七立枯病与猝倒病分别是由立枯丝核菌、刺腐霉菌引起的,立枯病在三七播种后就有可能发生,种子被侵染后,腐烂以致不能出苗;已经出苗的三七主要被侵染幼苗的假茎基部与土壤接触的部位,呈现褐色或深褐色的水浸条形斑。然而猝倒病则发生在三七出苗后,病原侵染假茎基部近地面处,病斑呈暗色水浸状。

3.2.2 防治工作

三七立枯病与猝倒病的防治方法:在播种前,应筛选无病,饱满的种子,同时选择适宜的土地种植,实行轮作制,并对其和土壤进行消毒;精细整地,厢土需要充分细碎,厢面不能有杂草和石块;出苗后,应合理施肥和灌溉,保持土壤湿度在25%~30%之间为宜;勤检查,开始发现病株时要及时清除,并撒石灰粉加以消毒。目前多数使用的化学防治方法是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8%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或甲霜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查保祥报道称,用30%土菌灵1000倍液,或1∶1∶150波尔多液可封锁病区,控制病情。

4 三七地上部侵染性病害防治

三七地上部分是三七光合作用的营养器官,其受到病原微生物侵染,三七的产量和质量都会受到严重影响。地上部分的常见侵染性病害主要有:三七黑斑病、三七圆斑病、三七炭疽病等。

4.1 三七黑板斑病的防治

4.1.1 病原及癥状

黄宏强等人的研究发现,三七黑斑病的病原为链格孢菌属的Alternaria panacis,病原菌侵染后,茎、叶柄、花轴等器官初期出现椭圆形褐色病斑。叶片受害部位多在叶尖、叶缘及叶片中间,病斑扩展快速,致使叶片脱落。民间根据黑斑病侵染的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茎秆中部称为“黑秆瘟”,茎基部称为“烂脚瘟”,花轴称为“扭脖子”或“扭盘”。

4.1.2 防治工作

面对近年来三七黑斑病发生面积广、蔓延快、危害严重的局面,王淑琴等提出了综合防治的措施,从选种选苗,施肥打药、生长环境等方面整体防治。王勇等也提出了对种苗进行消毒处理,加强七园管理,优化农事操作、施肥技术及药剂防治等可以有效控制三七黑斑病的发生的观点。在防治过程中,应该根据病害发生规律、结合气候条件,适当调整透光率、灌溉施肥等。王朝梁等人认为三七黑斑病的防治工作还应该针对病菌的侵染源与传播途径进行合理施措,将消灭病菌来源和封锁传播中心作为把控重点对象。目前常用的化学药剂防治方法:50%腐霉利1000倍液,40%菌核净400倍液,40%大生500倍液交替使用。王淑琴等用退菌特、代森锌、百菌清等药剂进行防治。冯光泉等人通过田间小区药效试验,得到了腐霉利、菌绝王防治三七黑斑病的效果优于多抗霉素和代森铵。王勇等人在后面喷洒杀菌剂与三七质量关系研究中,建议在生产上使用25%丙环唑水剂2000倍液、30%爱苗乳油3000倍液、25%腈菌唑水剂2000倍液。亦可将3%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和8%宁南霉素水剂这两种生物农药适当应用在三七的种植中。

4.2 三七圆斑病的防治

4.2.1 病原及症状

三七圆斑病的病原菌为半知菌的槭菌刺孢,叶片受到侵害时,病原一般由叶片背面的气孔侵入,初期为黄色小点,慢慢发展为圆形病斑,病健交界部位呈黄色晕圈状。三七茎杆受害时。病部呈褐色,但不扭折。当牙合幼苗茎基部受害时,病部表皮为褐色,茎基部发病部位凹陷,中央为黑色,但在病健交界部位一般呈黄色。

4.2.2 防治工作

1997年,陈克等初次报道了三七圆斑病在我国的出现,如今已发展成为了三七生产上的一种主要病害。王勇等人在三七主要产区的调查显示,三七圆斑病的发生与七园的温湿度、透光率、地势等环境因素有着密切关系。针对发病特点,在多雨水的季节要勤检查七园,注意排水,对破损的荫棚要及时修补,避免光照过强,发现病株需及时清理。在药剂防治方面,王勇等人的研究表明福星+春雷霉素、爱苗两种药物对三七圆斑病的相对防治效果分别达到89.99%和86.24%。在病害初期,采用代森猛锌、喷克等药剂可有效控制病情蔓延。同时,为防止病害产生耐药性,每种农药的使用量和使用次数不宜过多或连续使用。

4.3 三七炭疽病的防治

4.3.1 病原及症状

三七炭疽病的病原是炭疽菌,可以危害三七的叶、茎、根、花和果实等部位,会造成茎杆扭折,干花,干果,根块腐烂,叶片萎蔫等症状。

4.3.2 防治工作

在三七炭疽病的防治中,廖寿南认为主要是以预防为主,药剂防治为辅。在种植选址方面,选择较高海拔地区种植为宜,同时选择优良的种子或种苗,并对其进行严格消毒,注意七园的卫生管理。在化学防治上,多年实践证明,对三七炭疽病初期,使用1~200倍等量式波尔多液一周喷洒一次,防治效果显著。在生物防治上,岑春艺等人的研究报道称,西番莲提取物对三七炭疽病菌有抑制作用。同时,经过近年来广西大学黄荣韶、李良波等众多学者研究发现,越南槐内生真菌SDTE-P、TRXY-59-2、TRXY-46、TRXY-34-1;内生细菌B29、B22、B21对三七炭疽病病原菌有一定抑制作用。甘凤琼等也发现了南艾蒿提取物对三七炭疽病有抑制作用,这些研究为以后的三七炭疽病的防治提供了研究基础和方法。

5 展望

三七的种植历史已有数百年,提高三七的产量和质量关键在于如何做好三七的病害防治工作,尤其是三七侵染性病害的防治。针对三七侵染性病害的防治工作,应该综合防治,全面把握,从选址到采收,规范每一个环节,避免循环侵染。

以预防为主,从根源入手,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出优良的种子和种苗,增强对病原的抵抗力。种植前期,应该做好选址和土壤消毒处理工作,对七园中的温度、湿度、光照等外界条件应时刻关注,时其处于最优状态。勤于管理,保持七园卫生,合理施肥,使三七生长拥有一个适宜的环境条件。

药剂为辅,目前药剂防治工作多数用化学药剂为主,生物药剂防治报道少见,且还处于雏形阶段,尚不能大规模运用于生产活动中。同时,在防止过程中,需要明确病害的病原及致病机理,有目的地进行药剂防治,防止病原产生耐药性。

基于生态平衡的考虑,笔者认为针对不同地区种植,应该因地制宜地做好防治工作,不可千篇一律,应根据不同类型的病害进行针对性、系统性的防治,不可滥用药剂,应将传统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才能在生产中提高三七的产量和质量。

参考文献:

[1]余育凤,任祖云.关于三七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J].文山学院学报,2011,24(1):110~114.

[2]李兴杰,郑爱珍.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与发展[J].农业技术,1998(2):54~56.

[3]雷国明.田间侵染性病害类型的诊断[J].植物医生,2006,19(4):43~44.

[4]董弗兆,刘祖武,罗丽涛.云南三七[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88:41.

[5]郭巧生.药用植物栽培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15.

[6]陈昱君,王 勇.三七病虫害防治[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5:12.

[7]曹福祥,戚佩坤.田七根腐病的病原菌鉴定[J].植物病理学报,1991,21(2):89~93.

[8]骆平西,许毅涛,王拱辰,等.三七根腐病病原鉴定及药剂防治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1991,4(2):77~80.

[9]王拱辰,陈鸿逵,骆平西.三七根腐病病原菌分离、接种和药剂试验[J].植物病理学报,1991,21(1):144.

[10]缪作清,李世东,刘杏忠,等.三七根腐病病原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6,39(7):1371-1378.

[11]毛忠顺,龙月娟,朱书生,等.三七根腐病研究进展[J].中药材,2013,36(12):2051-~2054.

[12]王淑琴,于洪军.三七根腐病的初步研究[J].特产研究,1989,(2):7~10.

[13]陈正李.三七根腐病的初步研究[J].云南林业科技,1986,(1):41~43.

[14]李忠义,贺承福,王朝梁,等.三七根腐病防治研究[J].中药材,1998,21(4):163~166.

[15]易 燕.三七根腐病的防治[J].农药市场信息,2012,(16):42.

[16]刘立志,王启方,张克勤,等.三七根腐病拮抗菌的筛选及活性产物的初步分离[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6(4):357~359.

[17]张玉洁,李洪超.三七内生菌分离及康根腐病病原真菌筛选[J].北方园艺,2011,(23):130~132.

[18]崔秀明,雷绍武.三七GAP栽培技术[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2:96.

[19]郭巧生.药用植物栽培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17.

[20]天 天.三七立枯病及猝倒病的防治[J].农家之友,2015(12):57.

[21]查保祥.三七苗期危害及其防治[J].云南农业,2004(5):14.

[22]黄亚强,范小燕,陶亚群,等.三七黑斑病病原菌的復核鉴定[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5(13):6~9.

[23]王淑琴,于洪军,陈仙华.三七黑斑病的防治研究[J].特产科学试验,1980,4:9~16.

[24]王 勇,刘云芝,陈昱君,等.三七黑斑病的研究[J].人参研究,2005(3):42~45.

[25]陈昱君,王 勇,刘芸芝,等.三七黑斑病发生规律调查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5,30(7):557~558.

[26]王朝梁,崔秀明,罗文富,等.三七黑斑病初侵染来源及传播途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0,25(10):597-598.

[27]郭巧生.药用植物栽培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17.

[28]王淑琴,于洪军,陈仙华.三七黑斑病的综合防治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1981,11(2):45~51.

[29]冯光泉,李忠义,王 勇.腐霉利、菌绝王对三七黑斑病的防治效果[J].人参研究,2000,12(1):46~48.

[30]王 勇,陈昱君,杨建忠,等.几种杀菌剂对三七黑斑病防效及与三七质量关系研究[J].文山学院学报,2013,26(6):4~7.

[31]陆 宁,陈昱君,鲁海菊,等.三七圆斑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20(2)193~195.

[32]陈 克,陈树旋,余子畏.三七新病害—圆斑病[J].植物检疫,1997,11(1):43~44.

[33]王 勇,陈昱君,范 昌,等.三七圆斑病发生与环境关系[J].中药材,2003,26(8):541~542.

[34]王 勇,陆 宁,范 昌,等.三七圆斑病防治药剂筛选试验[J].中药材,2003,27(11):802~804.

[35]廖寿南.三七炭疽病的发生及防治[J].广西植保,1994(4):37.

[36]何振兴,罗丽飞.三七炭疽病的发生及防治[J].中药材,1988,11(3):12-13.

[37]岑春艺,黄正学,李善登,等.西番莲提取物对三七炭疽病菌和黑斑病菌的抑制作用[J].湖北农业科学,2016,55(4):912~915.

[38]广西大学.越南槐内生真菌SDTE-P在防治三七炭疽病中的应用:CN105462854A[P].2016-04-06.

[39]广西大学.越南槐内生真菌TRXY-59-2在防治三七炭疽病中的应用:CN105462853A[P].2016-04-06.

[40]广西大学.越南槐内生真菌TRXY-46在防治三七炭疽病中的应用:CN105462852A[P].2016-04-06.

[41]广西大学.越南槐内生真菌TRXY-34-1在防治三七炭疽病中的应用:CN105483021A[P].2016-04-13

[42]广西大学.越南槐内生细菌B29在防治三七炭疽病中的应用:CN105462894A[P].2016-04-06.

[43]广西大学.越南槐内生细菌B22在防治三七炭疽病中的应用:CN105462895A[P].2016-04-06.

[44]广西大学.越南槐内生细菌B21在防治三七炭疽病中的应用:CN105462897A[P].2016-04-06.

[45]广西大学.南艾蒿提取物防治三七炭疽病的用途:CN104642400A[P].2015-05-27.

猜你喜欢

三七防治工作研究进展
中医外治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近十年国际STEM教育研究进展
微生物燃料电池在传感分析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磷酸化肽富集新方法研究进展
人参属药用植物转录组研究进展
浅议宁夏吴忠地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早期抚触护理在新生儿生理性黄疸防治中的作用
我所知道的“三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