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精准扶贫理念下的高校学生资助研究

2017-05-12罗义淞

绿色科技 2017年7期
关键词:学生资助精准扶贫高校

罗义淞

摘要:指出了在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大背景下贫困地区仍存在着城乡教育资源差异,贫困地区贫困生教育资源教育条件较差,部分城市学生因特殊原因也会造成家庭经济困难影响学习。阐述了大学生资助现状,提出了大学生资助需要实行国家精准扶贫理念,以及在精準扶贫理念下的相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精准扶贫;高校;学生资助

中图分类号:G52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7-0273-03

1 引言

在新时代,社会每天都在进步,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扶贫政策,学生教育工作,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学习能力,鼓励自我激励,自强不息,勇于表达,成为理想中的人[1]。高校拥有一批高层次教师队伍,社会资本较好的社会实践项目较多,使学生工作任重而道远。大学生家庭条件和生活条件较为困难,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资助帮扶工作,帮助有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

2 关于精准扶贫的内涵

精准扶贫是不同以往传统粗放型扶贫的一种确定扶贫对象改变扶贫方式的新型扶贫方法。国家颁布的有关条例指明,由国家来制定农村贫困对象辨识的方法。然后在各个地区的政府在此规定上,做好制度与各项工作的衔接,制定扶贫工作开展的流程,有关负责人员严格把关流程走向,同时要对每个贫困地和贫困家庭建立档案和办贫困卡,成立全国统一的扶贫信息数据库。精准扶贫就是要针对性措施与贫困类型相匹配,从根源上剖析造成贫困原因,一家一户精准扶持。国家和社会应当给予足够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把扶贫工作落实到位,确保精准扶贫开展具有实用性和时效性。精准扶贫就是根据每个地区每个家庭具体的贫困状况,采取有针对性的、科学的措施进行精准辨别和扶持以及管制的扶贫方法。精准扶贫的力度是对应于贫困的程度来决定的[2]。

精准扶贫思想是党和国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是党和国家立足实际,实事求是解决问题的思想路径。它集中了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优越性,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然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前提。同时它也反映了发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中发展理论;注意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出发,切记主观随意性;从事物的存在和发展的过程中把握和分析事物,一切以时间地点为转移等。习总书记的精准扶贫思想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思想上衍生出来的。在打赢扶贫攻坚战、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发展过程中人们能够全面而又自由的追求想要的生活。

3 精准扶贫的重要意义

精准扶贫是完全区别于以前粗放式的扶贫战略。精准扶贫主要在三个方面凸显出他的优势,其根本上改变粗放型扶贫。它是通过对不同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户进行类别,然后分析产生贫困的根源在哪,最后针对性地实施解决不同地区或贫困户问题的措施,同时在解决措施实战的过程中要循循渐进,一丝不苟,从根源上彻底解决贫困问题。精准扶贫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做到以下三方面。

3.1 精准辨别

精准辨别是根据不同的贫困县和贫困家庭的状况,创建一个整体综合的数据库,具体地根据他们的情况进行划分类别,不同的贫困类别采用相适应的办法措施;同时在制定解决措施时要尊重地方和贫困对象的诉求和想法,以做到精准扶持,针对性帮扶,精准到每一户。

3.2 精准扶持

精准扶持就是在经过对贫困程度进行分门别类后,根据不同的贫困类型采用针对性的、有思想的、有创造能力的具体帮持措施。例如给贫困人口一些简单就业岗位,让他们既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又能为国家建设作出贡献。与此同时也可以教授他们一些技能用以谋生,也有利于社会安定和伟大中国梦的实现。

3.3 精准管理

精准管制就是对扶贫工作开展的管理,在扶持的过程中要做到合理化、公开化,使得扶贫工作更具有创造能力。在针对扶贫工作开展之前,要建立多元化的监督考评机制,要严格地监察扶贫对象的真实度,严厉打击和防止出现扶贫工作虚假现象,骗取帮扶资金[3]。

4 大学生资助现状问题

4.1 资金使用不当

现阶段,国家为有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经济资助,设立了一系列的奖学金,例如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来帮助那些品学兼优家庭贫困的学子完成他们的学业。一些社会机构,企业也将困难大学生列入资助对象,设立公益基金和校友奖学金等。对于各种奖学金,由于缺乏适当的指导,一些学生得到奖励之后不合理使用。请同学老师吃饭,购买名牌产品消费等。在某些情况下,没有正确的消费指导容易失去了奖励人和奖励方的原意[1]。

4.2 缺乏基于学习成绩的资助标准

学习是大学生最重要的任务,很多高校都不把成绩单及时公布给家长,很多时候家庭经济困难评价体系弱化了学习的重要性,国家和高校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筹集资金,帮助学生解决生活费书费等困难,但是由于资金不能完全覆盖日常开支,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时去做兼职赚取生活费,因此缺勤率较高,影响学业,甚至导致学生考试不及格,所以有时资助政策虽然好但却起了反作用使得学生学习成绩下降。

4.3 缺乏完整记录的学生信息平台

由于缺乏平台来记录学生的详细情况,无法实现准确的分类帮助。现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包括父母种地、贫困村、无父母、疾病、家庭有收入人口较少、经济损失、单亲家庭、孤儿等家庭经济困难,主要基于在该地区的学生的贫困证书,以区分贫困程度,教师不知道学生的情况每年都会发生变化,纸质信息不能及时体现学生信息的准确性。

5 基于精准扶贫理念下的高校学生资助对策

深刻理解精准扶贫内涵。在精准扶贫的理念上做好工作,了解精确扶贫的意义和作用,采取措施开展监督管理,明确内涵,最后,阐述高校扶贫开发实践应用的内涵。

5.1 强化责任意识,增强扶贫责任意识

在高校中老师应深入了解密切观察,特别是刻苦用功的学生群体,通过发现,仔细筛选;不因个人厌恶、亲密、疏离等因素影响。建立需求驱动的援助概念。根据更多需要帮助,进行一些财政援助,有些是心理和情绪,有些是学术等,帮助学生以不同的需求、导向实现精准扶贫的目标。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只有完成经费指标,才能实现精准扶贫,面对大学生可以尝试设立助学金子系统,挂钩补助金等资金申请,加上家庭财务困难的综合考虑,如建立综合素质培训课程,提高学生写作,口语,英语能力,让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参与,建立考勤制度,参与制奖励,设置测试,还可以将每学期阅读的书籍数量,实现梯度加分[2]。通过竞争提高贫困学生的综合素质。

5.2 利用互联网,建立信息库

建立完整数据库,实现大学生经济困难信息录入,可以利用相应的网站作为支持学生的平台。了解学生的详细情况,如父母的工作条件,家庭情况等物质条件,并将这些信息上传到平台,有利于扶贫帮助准确化。各项资助政策的准确落实可以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提高实效性并且也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相关部门要创建高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并且要求专职工作人员进行运行,相关负责人要定期为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及单位汇报资助育人工作的进程。并且不同的院校资助部门还要加强联系密切交流相互借鉴经验,以此使资助育人工作能够切实有效地运行。资助育人工作实施的有效性,关键在于创建严格的资助机构,以此避免只重视经济支持,缺育人教育现象的发生。另外,还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使贫困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对他们资助的目的。可以定期为受资助的学生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在他们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之前使他们树立好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也具备感恩的心,激发贫困学生阳光快乐、积极向上、正直的情感,使贫困学生能够在平时学习、生活、娱乐当中也能够帮助他人。让贫困学生知道国家和社会各阶层对他们的资助是很珍贵的,国家希望他们可以学到知识,为国家和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5.3 加强“准确识别”和“精确帮助”

提出不同类型贫困的量化评价指标,使用大数据的概念和技术分类。在此之后,注重扶贫系统的动态管理,及时更新扶贫信息,及时按照条件介绍信息,及时通过信息资源的整合来帮助,科学分类,合理布局[3]。精密全方位辅助,满足学生的多层次需求。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原因各不相同,不准确处理分类在形式的基础上,按照学生创新的方式,有兴趣学习的学生,支持研究项目。加强大学生的动态管理,在准确识别的基础上实现真正帮助,但不能一成不变,要体现扶贫工作的高度灵活性。争取资金对比,使对象能得到帮助,并不断更新状态,以反映帮助动态科学管理观。

5.4 重视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

由于部分贫困学生所处的生长环境会导致心理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自卑、抑郁、孤独情绪、消极情绪等。这个时候,教师就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开展各种活动,使他们也能够参与进来,从而培养学生的受挫能力。在平时,教师要多于他们沟通,在交流过程中培养他们的适应能力,在今后的社会中,自身要具有坚强的意识,并且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及人生观。还要引导学生能够正确地认知自我、把握自我。具有自卑心理的因素来自于多方面,比如受到挫折、家庭教育及心理创伤等。教师首先要自身具備一定的心里健康知识可以考取心理咨询证等,收到专业行业的相关培训等,其次教师要让学生能够正视自己的优缺点,使学生能够发挥主动性,要帮助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慢慢消除学生的不良情绪和不良心理;最后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多多结交朋友更好地融入集体。

5.5 完善资助育人形式

首先,要全面审查贷款学生的资格,创建学生信用档案,将学生的贷款情况纳入到档案中,及时追踪学生生的学习及生活等情况,并且向银行反馈;其次,学校可以定时开展资助学生诚信教育等主题活动,使学生能够了解到助学贷款与自身的信用是密切相关的,教导学生能够守诚信;最后,加强学生的个人修养,使学生具有有借有还的观念,以此提高学生偿还助学贷款的机率。

6 结语

高校精准扶贫理念需要进行系统的研究,通过强化责任意识,增强扶贫责任意识,利用互联网,建立信息库,加强“准确识别”和“精确帮助”、重视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等途径,对贫困学生的心态、价值取向进行积极地引导帮助他们走向社会为成为国家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王 静,孙 婧.高校大学生“精准扶贫”实践路径探析[J].高教学刊,2016(16):30~32.

[2]范晓婷.大学生资助管理评估研究[D].北京:北京科技大学,2016.

[3]母雁群.高职院校困难学生资助的问题与对策[D].济南:山东大学,2015.

猜你喜欢

学生资助精准扶贫高校
高校“伪贫困生”现象成因分析与应对策略探究
新媒体时代学生资助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浅谈独立院校辅导员在学生资助工作中的角色定位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