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PSPL调研法的老旧居民区公共空间改造

2017-05-12朱琼王露卿杨柳青

绿色科技 2017年7期

朱琼+王露卿+杨柳青

摘要:以树木岭老旧居民区公共活动空间改造为例,分析、探讨了PSPL(Public Space & Public Life Survey)分析法在老旧居民区公共活动空间改造中的运用,通过PSPL分析法有效地了解和掌握公众在老旧居民区公共活动空间中的活动和行为特点,以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分析成果,为公共活动空间的设计与改造提供了依据,从而为公众创造一个高品质的活动休闲空间。

关键词:PSPL调研法;老旧居民区;公共活动空间;空间品质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7-0108-04

1 引言

城市中老旧居民区是一段时期城市发展历程的记载体,它不仅是城市成长的见证者,更是城市历史文脉的根本所在。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老旧居民区必定与新观念、新发展发生对抗与冲突,容易成为旧城改造的牺牲品。而城市的发展只有扎根于自身历史文化之中,才能保有与其他城市的差异性,打造具有区域文化特色的城市景观。其次,对于老旧居民区公共空间的改造,往往忽视了使用者对于空间的诉求,无法满足使用者的使用需求[1]。笔者采用扬·盖尔PSPL调研法,分析树木岭居民区公共空间综合质量,结合当地文化,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及改造策略,以期提高树木岭居民区的空间质量,改善公众的生活质量,并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

2 基址性质

该项目基址位于长沙市雨花区劳动中路与茶园坡路交叉路口,与李家塘社区环绕形成三角形区域,用地红线范围面积大约为398.88 m2,根据《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划分,项目基址属于G15类街旁绿地。主要服务于附近老旧居民区居民。

此类用地类型定义为:位于城市道路用地之外,相对独立成片的绿地,包括街道广场绿地、小型沿街绿化用地等。具有以下特点。

(1)占地面积小。沿街绿地在城市道路红线外有一定宽度或面积的绿地。

(2)可达性强。城市街旁绿地在城市街道旁,离城市居民和商业区比较近,是人们生活区域的绿地,数量较大,分布较广,是方便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

(3)使用率高。城市街旁绿地是城市公园的补充,给人们提供了多方面的功能服务。这些绿地的利用率高于大公园,弥补了城市公园分布不均造成的不便。

(4)量大面广。城市街旁绿地广泛建设在城市街道旁边。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受周边建筑的影响较小。对城市景观、城市生态、居民使用都有着明显的作用。

3 研究方法及方式

PSPL调研法即“公共空间-公共生活调研法”是由丹麦著名城市规划师杨·盖尔(Jan Gehl)先生创建,是针对城市空间质量及市民公共生活状况的评估方法[2~4]。在研究中该方法旨在通过地图标记法、现场计数法、实地考察法及访谈法对老旧居民区公共空间及居民公共生活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关总结與建议[5]。

调研时间选用了包括周末在内为期一周的调研,从上午8∶00~22∶00,以1 h为一个单元,每单元内每10 min进行一次记录和统计,不同时间段可依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4 调研内容

4.1 空间品质

对于老旧居民区公共活动空间的空间品质通过舒适性、愉悦性、防护性及地区文化性等方面进行调查评分统计[6~10]。首先,从公共综合空间评价统计可以发现,此设计场地空间分隔度由外向内递增,郁闭度高;其二,场景人性化功能极为缺乏,无法满足使用人群大部分功能;其三,场地内视线通透,附近居民使用时间跨度长。

从沿街一层立面评价可以得出,沿街一层立面景观效果差呈现消极灰色界面,整体立面毫无生趣,基本无细节设计,功能不具有多样性,且没有体现当地历史文化。

综合以上调查得知,居民对该场地的舒适度、历史文化认可度、安全性等总体评分较低,因此,针对这一现象,通过数据统计分析、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分别就该公共空间使用人群、交通流线、景观设置、周边环境等因素进行调研分析。

4.2 场地使用人群分析

4.2.1 行人流量数据统计

运用现场计数法对场地内每个时间段行人流量数据进行统计,由此得出以下数据。根据行人流量分析图可知(图1),在早上8∶00~9∶00,中午11∶00~12∶00和晚上18∶00~19∶00三个时间段行人流量达到高峰;晚上20∶00之后人流量逐渐减少。场地人流量集中在早上8∶00上班时间和下午下班散步时间。

4.2.2 行人年龄划分数据分析

由图2可知,在单位时间内,早上8:00~9:00行人年龄15~30岁和31~64岁的中年人数最多;中午11:00~12:00行人年龄65岁以上老年人最多。整个场地流动人群主要集中于45~65岁中老年人年龄段,因此设计考虑了中老年人群公共空间的使用需求和心理需求。

4.2.3 行人性别划分数据分析

从图3可以看出该场地使用人群男女比例较平衡,因此根据人体工程学的设计原则,场地内的公共设施尺寸满足大众使用需求即可。

4.2.4 行人活动类型分析

通过对基址的行人活动统计可知,基址内行人活动类型较单一。其中穿越场所的占比例较大,单位时间1 h内达238人,占参考数据的63%,第二为候车的约占24%,而其他活动类型所占比例很少,带小孩、驻足和停留、坐歇仅有13%。其次,可从统计数据中得出该地块使用人群最多的是中老年人群,使用时间集中在清晨、午后及晚饭后三个时间段,以散步为主,但停留时间较短,造成场地内此种状况的原因在于场地内现状功能无法满足他们等待、休憩、长时间的交流、娱乐等活动的功能设施。另外,场地内缺乏趣味性景观,对青年及儿童吸引力不大。因此在设计中尽量满足行人的穿越功能和候车功能所需的服务设施;同时增加休憩和活动等功能设计,满足公共空间所需的基本功能社交属性。

4.3 现状交通流线

根据PSPL公共空间-公共生活调查法分析对场地交通流线进行分析可以得知,基址使用频率极其高,基址的由正西至正东方向的沿街立面为主要交通流线,其次东北开口的出入口至南面也是其重要的交通流线,基址北面的出入口至南面为次要交通流线。另外,基址毗邻公交车站点,据统计,经过公交车站的路线共5条,通往长沙各大市场,基址周边的城市一级道路为劳动中路和车站南路,劳动中路北面通往东塘白沙立交桥,南面至树木岭立交,车站南路由南至北通向车站南路。其二级城市道路有砂子塘路和曙光南路和茶园坡路,使得候车人数及流通人数较多。

4.4 景观及文化调研

此场地是城市老旧居民区公共景观空间的一个缩影,与快速发展的城市景观格格不入。整个场地为抬升式空间,通过实地勘察可以发现,整个场地内铺装为水泥地,从景观效果上看,铺装形式单一,且残破,影响美观;从休憩设施上看,整个场地内的休憩设施仅为几条长条形的水泥石凳,形式生硬、毫无亲和感,且使用率极低;从场地植被上看,场地内有几棵较为高大的高干乔木,冠幅较大,夏季遮荫效果较好,但景观效果欠佳;从场地文化上看,场地长沙历史较为悠久之地,而场地内却毫无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

使用者对于场地的总体评价为,其一:适合休憩、交流、娱乐等活动,但场地内缺乏进行此类活动的设施,其二,场地无法让居民有归属感,对场地文化进行深入挖掘,打造有场地文化的景观十分重要。

4.5 基址周边分析

4.5.1 人群来源点与服务半径

以基址为圆心,其辐射的人群来源分布点主要是周边服务半径200 m的社区点和沿街商铺店面。

4.5.2 社区绿地点

经调研分析可知,基址周边主要是20世纪90年代老社区,主要是白沙烟厂职工家属房,居住绿地面积缺乏,人均绿地使用率不够。而基地周边较远的居住楼盘绿地面积相对使用率较高,基本能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

4.5.3 周边店铺分析

基地由西至东方向是沿街立面的商铺,依次分布有照相馆、网吧、社区卫生服务站以及早餐店。东北方向为锦绣世纪售楼部,由北至南的沿街立面依次是嘉华实业干洗店和鹤缘大酒店,由此可得知,基地周边商铺类型较多,在设计应当结合考虑它们的使用需求。

4.5.4 总结

综上结果可以得出,基址位于老旧居民区附近,被周边店铺围合比较封闭,内部景观和功能设施设置太少,缺乏活力。但是由于临近居民区入口、交叉路口和公交站旁,基址使用频率高,具有小尺度、大內涵的意义,公共景观再创造面临着巨大潜力与机遇。

5 调研成果

城市的发展不能脱离居民的生活方式及相处方式,而老旧居民区的痕迹及传统的生活方式是城市的历史见证,是最能代表地方乡土人文的承载体,这样一座城市才能保有与其他城市的差异性。首先,只有在公共活动空间环境给人长久驻足的愉悦感,人们才会选择在场地内活动。一个高质量的城市除了在满足使用者的使用需求与归属感之外,还需要向来访者展示其与其他城市的不同之处,展示其深厚的历史文化。本次调研,共发放并收回实际有效的问卷共200份,其中发放给老年人90份,中青年75份,少年儿童30份,无效问卷5份。通过对调查问卷整合、现场计数数据统计分析以及个别访谈,总结出场地使用者对于场地空间的使用形式及期望;使用者对用场地的期望值较高,但迫于现状,无法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其次,居民对于场地的文化认同感极低。此外,场地临近公交车站点以及临近商铺的特点决定了场地不仅需要提供休憩设施,还需要结合智慧交通、智慧景观等功能。另外,场地周边90%为老旧居民区,可结合社区公益进行场所设计。

6 改造建议

6.1 凸显场地文化

老旧居民区多以本地人为主,众多的老旧居民区组成了城区的人文环境。随着城市建设脚步的加速,老旧居民区大多面临着被拆除的境遇,导致许多城市文化的流失,降低了城市的地域特色性。因此,在场地空间改造中,应融入地区文化特色,让居民更有归属感的同时,让场地成为展现城市特色文化的窗口[11~13]。

6.2 打造智慧公共活动空间

(1)“互联网+”体验设计:“互联网+”将城市的公共空间,全面嵌入智能终端,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此场地可作为老旧居民区公益活动的户外空间枢纽,集聚居民区志愿服务、关爱孤寡老人、旧衣回收等公益元素和信息,创造邻里互助交流空间,打造居民区公益新载体,探索居民区公益新模式。

(2)智能公交:目前城市公交车站设施滞后、功能单一,仅能提供传统公交线路查询和候车功能,无法满足市民日益丰富的多样化、智能化需求。“智能公交”将场地的休憩功能、景观功能与智能公交的智能查询、电子站牌相结合,优化公交信息的查询、分享和候车体验,增加公交出行便利,推动智慧公共服务和城市管理系统建设。

(3)弱电式USB HUB/无线WIFI 终端:公共活动空间除了满足传统休憩空间的功能外,还可以运用互联网思维,赋予场地新时代的内涵。在场地内覆盖半径约150 m的无线WIFI网络信号,把场地内文化及居民区通知,商业广告等通过无线终端发送到使用者的手机/平板接入端口上。为了增强场地人性化需求,在圆形坐凳侧边设计USB弱电插口,满足在场地内等待公交、休憩娱乐、停留驻足等需要,增强使用者对场地使用需求粘性度,同时采用新的科学技术、新的环保材料,以创新创意设计激活空间活力。

6.3 改善场地景观结构

对于此场地的景观化改造, 根据现场流量、年龄、性别等方面调研,分析出该场地使用人群的年龄主要为中老年人,因此在设计中,应最大程度地关注和满足中老年人群体的设施尺度和使用需求,同时让居民参与到街道的自主管理过程中,为老旧居民区创造一个舒适的、人性化的公共空间。

通过调研发现场地活动类型主要功能需求为穿越、候车、社交等,因此该基址在规划中定位为一个具有街头性质的开放性公共空间,所以在功能上应满足“公用性”的特点,同时在设计中,空间布局、色彩、材质、景观小品等元素渗透在此处公共活动空间的景观当中,全面呈现公共活动空间的内涵和个性。在布局设计、空间利用上,着重考虑服务更多的人群和人次,保证覆盖面和利用率。

6.4 提升临街界面品质

此场地周边多为老旧居民区,整体环境较为脏乱,整个临街界面呈现灰色消极界面,如果将这些单调、消极、毫无活力的界面改为色彩或体现场地文化的立面风格,不仅可以丰富美化临街界面,还可以提升场地文化活力。

7 结语

摩天大楼鳞次栉比,挡住了远处的树林、山脉甚至天空,老旧居民区的境遇岌岌可危,多数老旧居民区成为旧城改造的牺牲品,故而老旧居民区的拆迁打散的往往不是房子,而是城市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所传承的人文环境。激活老旧居民区的空间活力,对丰富居民生活和提升城市形象起到积极作用,复活老旧居民区,使其成为绿色、人文、魅力、和谐城市文化的一张闪亮名片。

在此契机下,运用杨·盖尔先生提出的PSPL调研法,从空间使用者的角度出发,扎根于自身历史文化之中,打造具有区域文化特色的城市景观,使老旧空间重新恢复生机。

参考文献:

[1]康锦润,谢赢泽,蓝 茜,等.中小城市老旧社区改造的思考[J].城市设计,2015(2):58~59,72.

[2]曹 磊,李相逸.基于PSPL调研方法的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改造:以天津市中心公园地块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4,128(11):145~146.

[3]李兵营,单 欣,徐 琳.扬_盖尔PSPL方法在青岛案例中的应用[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15,36(5):28~33.

[4]张 玲.PSPL调研方法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应用:以青岛汇泉广场为例[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5,11(24):145~153.

[5]赵春丽,杨滨章,刘岱宗.PSPL调研法:城市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质量的评价方法——杨·盖尔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理论与方法探析(3)[J].中国园林,2012(9):34~38.

[6]劉张平,李劲廷,李 琴,等.垂直绿化在商业公共空间的应用:以成都市为例[J].绿色科技,2016(15):111~113.

[7]王乃霞.城市生活性街道空间重要性探讨:以上海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为例[J].绿色科技,2016(22):106~108.

[8]易莲红,张 薇.城市棕地的景观更新与再利用的模式研究[J].绿色科技,2016(23):116~118.

[9]胡 健.城市化背景下老旧小区的景观现状及改造建议:以合肥市四方新村为例[J].住宅科技,2015(2).

[10]王光军,莫蕙榕,张洪江.株洲云龙示范区绿地系统生态服务功能评价与优化[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5(2) .

[11]吴 昆.城中村空间价值重估:当代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的另类反思[J].装饰,2013(9).

[12]刘金胜.浅谈“城中村”改造园林规划设计[J].科技创新导报,2013(19).

[13]夏正伟.邻校"城中村"公共空间与公共生活调查与分析研究:以常州工学院相邻“城中村”为例[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