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研究

2017-05-10聂懋冰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基础教育陶行知课程改革

聂懋冰

摘 要:中国教育现状令人堪忧,国家提倡素质教育以来,虽然大的教育环境已经在逐渐好转,但是局部地区任然存在很多问题。我们的学生仍然有一部分连基本的生活技能都不会。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深刻地揭示了教育的本质所在,生活技能是人类最基本的技能,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关键词:陶行知 农村 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

在社会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下,今天的学生对“农村”认识不足,对“农民”存在歧视,对“农业”行为更是渐行渐远。但不容置疑的是: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国拥有近8亿的农民,中国用占世界百分之七的土地养活了全世界百分之二十的人口。中国从古至今就是一个重视农业的国家,农业贯穿着整个历史。中国的发展,必然离不开农村。同时,现行国家教材不完全贴近农村学生实际,教学内容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只用现行教材教学,越来越不能适应学生的需要。

陶行知先生倡导开放型的、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新型教育。这具体表现在他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上。“生活教育”包含三个基本内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其实质是使教育与生活和社会实际紧密联系。要求科学地遵循教育和教学规律,适应时代和社会需要,建立一种与社会生活实际密切结合的新教育。

为此农村乡镇学校更应该引导学生正视国家发展需要,立足农村、立志农业,创业家乡。做一名“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能创新”的“新型”农民。于是,我们开展了一系列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研究活动。

一、德育课程生活化

我们结合学校特色创建工作提出“弘扬农耕文化,传承华夏文明”这一主题文化活动。“应时、取宜、守则、和谐”是农耕文化的哲学精髓,也是我们德育课程生活化的核心理念。

以渔樵耕读为代表的农耕文明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生产生活的实践总结,是华夏儿女以不同形式延续下来的精华浓缩并传承至今的一种文化形态,“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理念已广播人心,所体现的哲学精髓正是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资源。从思想观念方面来看,农耕文明所蕴含的精华思想和文化品格都是十分优秀的,例如培养和孕育出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自强不息、集体至上、尊老爱幼、勤劳勇敢、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邻里相帮等文化传统和核心价值理念,值得充分肯定和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的家庭模式是"耕读传家",即既要有"耕"来维持家庭生活,又要有"读"来提高家庭的文化水平。这种培养式的农耕文明推崇自然和谐,契合汉族文化对于人生最高修养的乐天知命原则,乐天是知晓宇宙的法则和规律,知命则是懂得生命的价值和真谛。崇尚耕读生涯,提倡合作包容,而不是掠夺式利用自然资源,这符合今天的和谐发展理念。

1.应时。我们结合农村学生生活实际,根据不同年龄段编制德育读本,如:我爱家乡、民间传统节日的来历及传说、二十四节气歌、农谚等等,通过诵读让学生知农时、识农事;培养学生对家乡、祖国和农业的热爱之情。

2.取宜。即适宜、适合。中国传统农业强调因时、因地、因物制宜,把“三宜”看作是一切农业举措必须遵守的原则。我们根据凉姜乡情、校情和学情,开展“家长义工课”向学生传授简单的劳动技能;利用劳动实践活动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书本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在学生实践活动中渗透思想教育,培养学生道德情操;针对“留守儿童”这一热点问题,我们开展了“代理家长”主题活动,提出“六同”(同劳、同学、同吃、同住、同玩、同樂),有效弥补了留守儿童爱的缺失。

3.守则。则,即准则、规范、秩序,它是人与自然长期互动形成的实践原则。我们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桃花艺术节等系列活动,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和社会公德教育。

4.和谐。农业是农业生物、自然环境与人构成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这就是农业的本质。人与天、地是并列的,人与自然不是对抗的关系,而是协调的关系。我们以农耕系列活动为载体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课堂教学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强调“教学做合一”,倡导学生的“六大解放”,使学生解脱读死书、死读书的枷锁和困境,能够很好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1946年,他在《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一文中指出:“教育方法要采取自动的方法、启发的方法、手脑并用的方法、教学做合一的方法,并且要使学生注重全面教育以克服片面教育;注重终身好学之习惯以克服短命的教育。在现状下,尤须进行六大解放:1.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2.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3.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4.解放他的嘴巴,使他能谈;5.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取得丰富的学问;6.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让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

我们依托“课改合作社”,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利用农耕文化相关资源和学生生活经验整合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开发学校课程,把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场景搬进课堂教学之中,例如:种桃树、摘桃子、种蔬菜、收瓜果、施肥等等,让课堂教学生活化。与此同时,我们引领教师形成现代教育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倡尝试教育,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三、课间活动生活化

为丰富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我们把学生喜欢的活动融入大课间活动项目,如:陀螺、铁环、跳绳、踢毽子等等。同时,我们还组织专业教师团队根据农耕动作并结合二十四节气和时令,创编“农耕操”,让学生在锻炼中传承农耕,在活动中感悟文明。

“生态教育、特色翠屏”教育理念召唤我们: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创建生态文明社会的需要,应将生态学思想、理念、原理、原则与方法融入现代全民性教育,顺应自然的人性教育。

结语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贴近学生生活的教育才更具有生命力,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才具有可持续发展性。我们的最终目的就是形成一个和谐的家庭、学校和社会“三结合”教育平台,在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构建一种和谐的关系氛围,让学生乐学、好学、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猜你喜欢

基础教育陶行知课程改革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陶行知教育名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基于微课应用的专递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陶行知生活力专题研究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