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背景下对高中化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7-05-09马红红

速读·中旬 2016年12期
关键词:合作交流高中化学教学综合素养

摘 要: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有效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科学有效是教师和学生比较生疏的一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教师要有效地进行教学就需要研究相应的教学策略,本文为有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寻找规律性的高中化学教学策略,对高中化学教学改革进行一些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化学教学;思考;实验教学;综合素养;合作交流;探究能力

一、在实验教学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认真开展实验设计、让学生动手实验、在实验中发现并解决问题,自己通过实验研究得出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由于我们在必修模块的教学中,对教材和习题的难度有些人为加深,尽管课上的探究实验很多我都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去动手做,但仍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没有做过实验,这一点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无疑打了很大的折扣。其次,我校的教学设备在本地区算是比较好的,班班都有多媒体,而网上的教学资源也很丰富,所以有些教师课堂上就不做演示实验,而是选择让学生观看视频,我认为这一点有悖于新课程理念。我们在亲自实验的过程中,由于反应物用量、反应条件的控制等各方面因素可能在实验现象上与预期的理论现象有所差异,那我们就可以对此展开适当的探究和讨论,而现成的视频做得比较完美,对于学生来说,还只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

二、培养综合素养,进一步整合和优化课程内容

在新课程中,不同的学习阶段对同一教学内容的要求是不同的,高中化学大部分課程内容都设计为螺旋上升的两个阶段。如化学Ⅰ中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从覆盖面上看,几乎涵盖了原来高中化学Ⅰ中的物质。但是相关物质知识内容的深度与难度降低了,即知识面广、要求降低了,突出了核心内容,对主要物质性质和观念性知识(如元素观、分类观、比较观)的要求提高了。所以我们更要深刻理解课程标准对内容的深广度要求。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有些教师对教材的深广度把握不当,仍然用旧的课程要求处理必修教材中的知识内容,随意扩展教学内容和提高教学要求,所以“越位”的情况很普遍。有的老教师凭经验教学,仍然习惯于采取“深挖洞”式的教学,知识讲授“一步到位”,无疑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额外负担。

其实,必修化学课程的重点在于使学生树立起对物质世界的探究欲望和积极态度,加深对化学科学的认识和了解,认识和体会化学与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的相互关系,同时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选修课程打下基础。如果在必修化学课程中一味地“拔高”,势必增加学生学习的负担,使得很大一部分学生丧失学习化学的兴趣,对进一步学习化学选修课程产生畏难情绪,此所谓“欲速则不达”。因此,如果我们对必修课程的要求把握不当,不仅“夹生饭”的现象在所难免,也会影响学生可持续学习的能力。

化学新课程、新教材要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在对以往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的同时,对凸现学科综合素养的内容适当提高了教学要求。

例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及其净化与治理、燃料的开发和利用、化学与生活、金属与金属材料等内容,在原来的课程体系中,这些内容都零碎地分布在有关学习单元中,学生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新课程从培养学生学科综合素养的角度对这些内容进行了集中处理,使之以知识网络的形式呈现,促使学生站在更高的层面来理解和审视相关内容。

三、教学设计时要注重交流与合作

新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要有合作意识,与别人讨论、协商、合作、竞争,从而使自己的认识更为准确,更加全面。因此,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尽量设计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之间发生认知上的碰撞,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对某一问题的探究中,相互交流、讨论,促进生与生、生与师之间的合作互动。这样做能超越一个学生自我的认识,获得更准确的理解。

当然,我们不仅提倡课堂中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还提倡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包括本校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探讨、互助,本校不同学科间的经验探讨,还积极开展区域教研活动,大家一起听课、评课,互相探讨这节课的教学策略,如何优化教学资源,如何提高这节课的课堂效率、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理念等,在互相的交流、探讨中,大家都有了新的更深的认识,有助于下一阶段的教学。

四、注重探究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这是“授人以鱼”,而我们新型的教师应该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做到“授人以渔”。在化学教学中应该如何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呢?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化学课程中的探究活动可以有多种形式和不同的水平层次。探究活动包括实验、调查、讨论等多种形式。活动中包括的探究要素可多可少,教师的指导程度可强可弱,活动的场所可以在课堂内也可以在课堂外,探究的问题可来自书本,也可来源于实际生活:①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求知的欲望,这样的学习是没有动力的;②精心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问题意识,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而且在情境中学习的知识不是惰性的知识,它的迁移效果比较好,良好的教学情境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社会问题或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比较接近或者学生对其具有一定的模糊认识,涉及到学生的已有经验的问题;③重视化学实验,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研究得出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这样的教育更有说服力,选择合适的实验教学内容,设计科学的实验方案,不但能让学生在实验的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而且能使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受到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的训练。

以上是我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总结的一些经验,当然,在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学习,总结经验,以适应新的形势,跟上时代的步伐,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新课改。

参考文献:

[1]王晶,黄儒兰.对化学教学与教材新理念的几点看法[J].化学教育,2004(8).

作者简介:

马红红,学历:大学本科,当前职称:中教一级,研究方向:高中化学教学;重要荣誉:本文收录到教育理论网。

猜你喜欢

合作交流高中化学教学综合素养
让数学课堂成为探索能力的训练场
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重要性
浅谈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
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
绿色化学理念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渗透
“童诗”也精彩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自主探究 张扬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