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教育视域下中高职课程衔接探析

2017-04-22高清林黄庆专陈敦炳

文教资料 2017年1期
关键词:课程衔接

高清林+黄庆专+陈敦炳

摘 要: 从高职教育的角度,分析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三校生和普高生两类不同生源在招生考试、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差异化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模式,构建有利于中高职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以期实现中高职课程的有效对接,进而更有效地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关键词: 高职教育视阈 中高职教育 课程衔接

引言

中、高职教育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同源教育,中职是高职的学习准备,高职是中职的递进层次。如果没有中职作基础,高职将成为无源之水;如果没有高职的延续,中职将失去发展的动力,成为没有吸引力的“断头教育”。因此,只有在中职与高职之间建立有效的衔接,才能贯通人才培养的通道,使职业教育由终结教育走向终身教育,才能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社会认可度,从而在拉动中职发展的同时推动高职的发展。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务院和教育部的政策导向下,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在中高职衔接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进展,在实际工作中形成了一些初见成效的衔接模式。但由于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还不够充分,中高职有效衔接的保障体系尚未完善,中高职衔接的研究与实践尚处于初步阶段,且更多地局限在衔接制度的研究与设计层面,而对于以课程衔接为核心的内涵衔接的研究还只是初步探索、浅尝辄止,更未能从高职教育的角度对中高职衔接进行思考与设计。

因此,从高职教育的角度对中高职课程衔接进行思考与设计,应是当前中高职衔接研究的核心和关键。

1.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

按照国家现行招生政策,目前我国高职的生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通过高职单招对口招收中专、技校、职高三类中职学校的毕业生(统称“三校生”);二是通过普通高考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简称普高生)。近年来,随着高职招生制度的改革和调整,高职生源中三校生的比例在逐年增加,这本是一件好事——不仅能充分利用丰富的中职教育资源,而且有利于高职教育目标的实现,培养出高质量的高级技能人才。但事实是,这两种生源素质参差不齐——普高生虽然学习能力和主动性较强,但其专业基础和技能较低;三校生虽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和技能,实践操作能力相对较强,但其学习理解能力和自主性较差。针对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源,应采取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因材施教,但目前各高职院校对两种不同生源大多采用混合培养方式,其结果导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的脱节和重复。一方面,一些专业课三校生认为重复教学的内容而普高生却需要很多时间消化。另一方面,一些文化基础课普高生认为只是正常的学习而三校生却普遍感到学习困难。

2.解决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的措施

从高职教育的角度来看,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高职教育在制定招生考试制度、确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和进行教学安排等时,没有或少有兼顾不同生源的素质差异,从而造成两类学生都无法顺利实现中高职课程教学的无缝对接。因此,高职教育有必要针对两类生源在招生考试、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期实现中高职课程的有效对接,进而更有效地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2.1职业教育关口前移,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并重的入学考试。

首先,国家和地方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初中阶段开设职业指导课程,普通高中适当增加职业技术教育内容,职业院校向普通中学开放实训基地,使整个职业教育关口前移。同时,改革高职教育入学考试制度,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并重的评价方式:三校生参加文化基础与专业理论、技能操作相结合的测试;普高生参加职业适应性测试,文化素质成绩使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对各级各类技能大赛获奖选手实行免试升学和加分照顾相结合的政策。

2.2重新规划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

中高职衔接最为重要的目的是,通过长学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兼具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娴熟的实践技能的高级技能人才。因此,通过中高职衔接,应以衔接后的长学制为基础,根据人才培养总体年限重新规划人才培养目标,然后依据所确定的人才培養目标对课程体系从中职到高职重新统筹设计,才能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达到培养高级技能人才的目的。

2.3按学生职业能力发展逻辑编排课程

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编排,应当以学生的职业能力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逻辑为依据。遵循“中职重技能打基础,高职重技术为提升”的原则,中职阶段主要进行基本技能训练,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打好文化基础;高职阶段主要进行综合技能训练,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技能及创新能力,发挥引领作用。每个阶段均应根据职业能力形成的需要安排相应的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与职业能力训练课,由此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由通识课模块、专业模块、专业综合技能模块、专业拓展模块等组成的统一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按照中职和高职的不同培养目标,以及不同类型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分别选取其中某些模块进行课程组合,以此确定中高职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材。这样,才能充分适应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同时照顾不继续升入高职的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需要,确保其所受的教育具有相对完整性。

2.4实施分类培养和弹性教学

针对三校生和普高生两类不同的生源,高职院校应制订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并通过单独编班,实施分类培养和分开教学。同时,实行以学分制为核心的弹性学制,让不同生源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特点,并结合自身的发展需要,按学分制的规定自主灵活选修相关课程和学习内容。

2.5优化中职教育学制

建议中等职业教育学制由原来的“2+1”(1年顶岗实习)调整为“2.5+0.5”(半年顶岗实习),在保障学生技术技能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加强文化基础教育,以实现就业有能力、升学有基础。

3.对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几点建议

3.1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应坚持五个原则

一是整体性原则。应从中高职协调发展的高度,整体设计研究思路,明确中高职各自的定位、区别和联系;明确中职教育是基础,高职教育是中职教育的延伸、拓展和深化。二是应用性原则。要借鉴和应用国内外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研究思路。三是倒推性原则。要进行广泛的企业行业调研,分析岗位能力和职业能力要求,以此倒推学校所需的教学内容,并按初、中、高级梯次递进构建课程教学标准。四是协同性原则。必须有企业、行业的相关人员参与,严格按照企业职业岗位的要求制定实践教学标准,由中、高职两个层级的专业人员共同完成。五是边研究,边实践的原则。项目研究必须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在这种理论和实践循环交互的过程中,检验研究是否科学,是否符合职业岗位需要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否符合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

3.2中高职衔接课程改革应处理好两个关系

一是适应性与针对性的关系。适应性要求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既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又要适应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针对性是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必须与职业岗位的技术标准和能力素质要求相对应。二是稳定性与灵活性的关系。既要保持现有课程和课程体系的相对稳定性;同时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及学习能力来选择不同的模块。

3.3要严把人才培养方案审批关

目前的中高职衔接项目审批,往往侧重专业必要性与办学能力的审批,人才培养方案虽然也是审批材料之一,但通常没有把它作为否决性指标。中高职衔接的推进与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很大程度上是由人才培养方案所决定的。因此,应将人才培养方案作为中高职衔接项目审批的否决性指标,以促使课程任务在中高职之间获得合理分配。

3.4职业教育应归口统一管理。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体制属多头管理,各类职业学校归口不同,中、高职管理部门也不同,例如,在省级层面,中职学校由省教育厅职成教处管理,而高职院校由高教处管理,还有一些学校不属于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这种多头管理的现状,使中高职衔接的两大主体各自为政,在中高职专业设置与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学安排等关键要素方面缺少沟通,不论是中职学校还是高职院校,都仅根据对职业教育性质的理解各自规划课程教学,而没有考虑中职与高职的递进关系和职业教育的系统性,呈现“百家争鸣”的混乱局面,致使中、高职的专业和课程都无法实现顺利对接,影响了中高职的衔接。因此,要实现中高职的有效衔接,就必须建立一个专门的机构,统筹部署职业教育的各类问题。

4.结语

我国的中高职教育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形式上的接轨,但由于职业教育体制的多头管理,中高职衔接的两大主体之间缺少应有的沟通,培养方案各自为政,加之生源素质结构差异明显,中高职课程衔接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诸如专业课内容重复、文化基础课脱节和技能训练课“倒挂”等弊端。因此,高职教育有必要针对三校生和普高生两类不同的主要生源在招生考试、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差异化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模式,构建有利于中高职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以期实现中高职课程的有效对接,进而更有效地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決定[Z].国发〔2014〕19号.

[2]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Z].国发〔2014〕35号.

[3]袁贵仁.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J].中国高等教育,2010(11).

[4]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研究分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福建省教育厅关于组织实施2015年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的通知[Z].闽教考〔2014〕10号.

[6]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开展福建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建设工作的通知[Z].闽教高〔2014〕36号.

[7]苏华,魏力.终身教育视阈下中高职衔接论纲[J].职教通讯,2013(15):72-73.

[8]徐国庆.中高职衔接中的课程设计[J].江苏高教,2013(3):139-141.

[9]高清林.基于终身教育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09(11):154-156.

[10]吴金林,石一民.从高职教育角度看中高职衔接问题及对策[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12):117-120.

基金项目: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研项目“高职教育视阈下的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5 JY011:项目负责人:高清林)。

猜你喜欢

课程衔接
专本协同育人课程衔接探讨
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研究
会计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
如何顺利和有效做好网页布局和网页编程的课程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