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人散步就不行吗?

2017-04-22子瑜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散步家人价值观

子瑜

听一位老师上《散步》一课。在后面的拓展环节中,老师要求学生说说“平时都喜欢和哪些人一起散步”。由于这一问题蕴含的指向性十分明显,先前起来回答的几名学生,无非都是“和爷爷奶奶散步”“和爸爸妈妈散步”之类的表述,同质化倾向十分明显。

上课的老师好像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启发性地问了一句:“有不同的吗?”学生们小声交流一下后,有一位女生回答:“我喜欢一个人去散步。”好了,这下有不同的了,而且完全不同——但显然,这个回答好像与教师、文本传达的既定价值观是不符的——老师会怎么处理呢?

令人遺憾的是,老师说:“同学啊,我认为还是应该和长辈一起散散步,尽尽孝心。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也是能做的,是不是?”毫无疑问,这等于否定了学生的“个人散步论”,尽管委婉,未必公允。这个学生先是一脸的困惑和无辜,而后勉强礼貌性地点了点头。

而我,当时是摇头了的——老师啊,学生回答趋同你不满意,回答不同你也不满意,那你为什么还要问这个问题呢?既然问了,那你抛出这个问题的目的性何在?老师既没有预见到学生下一步回答的可能性,给予客观、准确的评价,又不敢或不能顺势将学生言说的思路打开,引发学生自圆其说,而是莫名其妙地绕回问题的原点,并最终导致课堂对话陷于此种无序的逻辑困境——老师岂不是自布陷阱?

更重要的是,就具体问题而言,学生喜欢一个人散步,就完全代表她不会或不愿同家人一起散步吗?事实上,孝心的表达有很多方式,散步并不是唯一的一种,甚至不是最主要的一种,没有必要非得把本来非常私人化的休闲形式,人为上升到伦理化、道德化的高度。而且,如果上《散步》一课,就要求学生和长辈一起散步,而否定、排斥同其他人或自己同自己散步的表达,表面上看是一种引导或纠偏,实际上等于是借所谓价值观的培养,阻滞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心灵的成长。

当然,这并不等于说,教师就完全不能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培养,而是说,在培养的途径或方法上,应当顺应学生的心理特点,基于教学的丰富性、有效性等综合考量,尽量避免教师个人做先入为主的价值评判和简单化的认知灌输。否则,在表面上达成预定教学目标的同时,极有可能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比如,学生是否从此习惯于屈从或附会老师的意志?再比如,那个女生,她将来是否还有勇气表达并且依然作真实的表达?这些都是大可怀疑的。

在我看来,面对这个“个人散步论”,教师不必急于否定,甚至不必急于表态,而应在激赏之后追问:“你为什么喜欢一个人散步呢?”我想,那个学生一定会基于个人经验生发有意思的表述,不论其表述有没有回到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上,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表述本身,以及由此呈现出的学生对生活的体察和热爱——谁说自己散步就不是一种美好生活的姿态?——在此语境下,灌输什么可能都是多余的。至少,我不相信,那个女生的散步是完全排他性的,即不与包括家人在内的其他人一起散步——只不过她更倾向于个人的习惯和喜好而已。

退一步说,即使那个学生真的不喜欢和家人一起散步,否定也大可不必,甚至于事无补。一方面,个人的习惯和喜好值得尊重,而在充满个人观点都得到充分尊重的环境里,学生自我觉醒、自我完善的意识和能力才可能得以酝酿、生发;另一方面,真正好的教育,其教学目的一定是经由师生、生生、生本对话成全的,而不是教师个人意志的强加。

本来可能生成很有意思的教学环节,将对话导入思想的纵深,就这样被老师个人的价值取向给屏蔽了。在我看来,如果学生个性化的表达不被尊重,人为赋予的价值观也立不起来;相反,如果善待并悦纳不同意见,那么所谓教学目标的达成也可能不期而至——只不过,未必以非此即彼的二元化方式呈现而已。

[作者通联:安徽蚌埠市梅桥中学]

猜你喜欢

散步家人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散步的收获
散步
最好的养生是对家人和颜悦色
散步畅想
一起去散步吧
家人不支持直销怎么力?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完形填空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