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刻意训练”理论:破解作文教学之难题

2017-04-22刘卫平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审题作文思维

刘卫平

王荣生老师通过调查发现,不少中学语文教师是没有作文教学的。作为一线教师,我深知此言绝非危言耸听,当前很多老师没有开展正常的作文教学,即使有开展,也没有多少有效的方法。可以说,当前中学作文教学陷入泥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作文教学的无为、无序、无效。为了解决当前中学作文教学的难题,笔者提出运用“刻意训练”理论来破解作文教学之难题。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Ericsson提出“刻意训练”理论,所谓刻意训练指那些由教师、指导者或个体专门设计用以改进个体当前的行为水平、对个体最终成就起决定作用的长期的、特殊的训练活动。该理论具有明显的特点:(1)刻意性,刻意训练是通过精心设计的练习活动,以刻意提升个体某方面能力为目标,进行相同或相似的专项练习。(2)长期性,在专长获得过程中刻意训练的时间量决定着个体的能力水平,刻意练习越多,能力提升越快。(3)发展性,要有科学高效的训练方法,针对特定问题进行高质量的重复练习,这样才可能成为某方面的佼佼者。

将“刻意训练”理论指导于具体的作文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出可操作性的技术方法,建立“拆—渐—导—练”的训练体系。

一、拆——化整为零,追求训练的合理性

写作文犹如建筑一座大厦,作文教学就是指导他人建造这座大厦。虽然写作具有整体性,但是写作训练必须分块进行,化大为小,化整为零,这样的训练口径小,针对性强。可是当前很多老师训练学生作文就是一揽子训练,布置作文让学生写,改完就讲评,这是一种陈旧且低效的方法,没有训练的重点,没有训练的针对性,只有笼统的训练行为,这样的训练效果是相当低微的。

分块训练具有两大价值:一是具有较强的指向性和集中性,把宽泛的学习目标微型化处理,学生的注意力容易集中,目标达成度高;二是降低训练的难度,专项训练,专项突破,训练的障碍少。每次作文训练不求全面,暂时放弃写作教学的整体追求,着眼于建立局部、分块的实践训练系统。

对于如何分块训练,即组块化练习,本人根据作文的构成要素将训练细化为审题立意、快速拟题、开头入题、过渡衔接、语段生成、素材转述、论证说理等。审题立意训练时用一两句话表达材料的中心,快速拟题训练时将中心论点精炼化,开头入题训练时以某种思维技术扣题转入中心,过渡衔接训练时运用句径衔接上下文,语段生成训练时采用程式化的“公式”凑成语段,素材转述训练时运用“1+1”的方法(即中心词+叙议)扣准题意叙述材料,论证说理训练时注重从人性、经济、文化、道德、法律等多元角度拓宽思维路径。

这样,通过细化训练的路径,每次作文的训练量大大减少,强化了训练的指向性,降低了训练的难度,让微型作文训练渗透到每节课,甚至每道题。同时,训练形式灵活多样,口头和书面相结合,课堂内和课外训练相结合,让微妙作文训练融入每个环节。作文训练的灵活性较强,下面是本人布置的课外作文训练题。

以今年全国1卷作文题为题,请从人性、经济、文化、道德、法律等多元角度来论证“不因分数高低而主观奖惩”观点。

学生的答案有——

人性角度:被评价标准死死地捆绑着,失去自我人格的独立;人们麻木于世俗的偏见,长期以来认为高分就是优秀的象征;追求“卓越”是人之本能。

经济角度: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只追求效率和速度,漠视教育成长规律。

文化角度:分数成为考量学生优秀与否的至关重要的标准;赢得分数,就赢得社会的认同和自我的尊严。

道德角度:在分数为王的时代里,追求高分成为家长或老师共同的价值取向。

法律角度:奖罚染上主观色彩,就是对法律规则的最大亵渎;打掴是违背教育规定的。

二、渐——循序渐进,注重训练的层递性

作为一项浩繁的工程,写作中必定蕴含着内在的写作成长规律。杂乱无序的训练只会增添写作的茫然,只有遵從写作规律的教学行为,才可能将学生的写作能力逐步提升到一定的高度。温儒敏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语文教学普遍存在5个偏向,其中第一种偏向就是不注重教学的梯度,患上了急躁症。可以说,这种无序的教学行为,严重地制约着写作能力的提升。一切不符合成长规律的行为,必定是低效的乃至无效的行为。

变“无序”为“有序”,这既是对新课标理念的呼应,也是顺应作文教学的内在规律。在作文教学序列方面,当前教学活动出现两个主要问题:一是陷入作文教学序列的“虚无化”的深渊,二是掉入作文教学序列的“过度简单化”沼泽地。作文教学序列内涵的简单和缺失,不能有效地指导作文教学,更不能合理地解答作文教学在改革和发展中提出的新问题。

一般来说,从一篇作文的形成过程来说,作文教学的过程往往遵从“审题立意——结构——选材——语言——思想”的发展规律,每一步都可以精细化,分化为子项目进行训练。比如,本人注重训练语言表达,从对象层面,分为词语、句子、段落、篇章;从实践层面,分为摘录、仿写、赏析、解读、点评、质疑、辩护、感思。高中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阅读和写作训练重点,遵循由浅入深、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成长路径,建立语言表达训练的序列化体系。具体如下面表格。

三、导——技术指导,提升训练的有效性

一种教学行为若是没有对学生产生正面的影响,则是失败的行为。技术是作文教学的第一生产力。没有技术含量的作文教学是低效的教学,其“价值指数”大大缩水。或许有人极力反对作文的技术化,担心语文教学会走向“唯工具论”的极端。但是,请问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可为的空间到底有多大?

当前作文训练总是难以打破低效化的魔咒,“高耗低效”,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写作指导流于空泛,写作教学的“客里空”现象层出不穷。老师们陶醉于教笼统的写作知识,或者教相对“上位”的写作知识,而这样的写作知识缺乏力度。有个匈牙利心理学家很早就确信,只要方法得当,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被训练成任何一个领域内的高手。经验也表明,学习上的成长与在学习上投入的总时间没有直接关系,而关键因素是学习方法。技术方法才是提升训练“有效指数”的重要途径。

笔者一贯主张以实践性强的技术指导作文训练,从不简单地推介写作知识,从不让作文训练“泛人文化”,而是结合学生的具体写作实际,以技术来全面指引学生的写作过程。比如:

为使作文的中心不偏不倚,明确审题立意的方法和步骤是:概括事件+理解中心+就事论事+适度延伸。每一步骤有一定的层递性,每次审题训练都至少遵循这四步。这些技术性的指导和限制,可以强化学生的审题意识,更重要的是,确保学生的立意能命中题意。

为使标题更为精准地扣住中心立意,提出了拟定标题的基本方法是:核心词+补充成分。基本要求:精要的观点句,不超过12个字,力求形象生动。目标:标题新颖别致,先声夺人。如:来自文化快餐的控诉,别以暴力绑架正义,为社会道德之殇默哀。

为使文章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语脉更为流畅,不妨运用过渡衔接词句,这里呈现出经典的词句:(1)材料与观点之间的衔接:惊讶之余(感慨之余、赞叹之余),我们是否会想到……;(2)正面与反面之间的衔接:与此相反/但是/然而现实生活……;(3)叙述与议论之间的衔接:现实以残酷的事实告诫我们……/试想,是什么使他走出逆境?(4)辩证逻辑关系的衔接:诚然……但是……/虽然……但并不是……/不是……而是……。

同时,对于段落生成、篇章结构、语言深刻、引用技术、比喻技术、素材叙述等方面,笔者均开发出一定的技术方法,并在日常写作中一以贯之,使得学生能掌握这些方法并灵活运用。

四、练——反复训练,确定训练的指向性

写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同时写作中也存在着不少短板,基于这两点,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地实践,就显得很有必要。反復实践,就是要强化学生的体验,使这种体验具有一定的强度和深度。反复训练,是一种强化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内化的过程。

现代神经科学和认知科学认为,几乎没有任何技能是人一出生就会的。人的任何一个技能,都是大脑内一系列神经纤维传递的电脉冲信号的组合。对此,最好的办法是提供一个又一个能够学习各种技能的机会。反复训练就是强化技能形成的过程。当强化的时间和次数越多,某种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以至最后形成一种习惯。《异类》中明确提出,刻意训练累计时间越长,个体的专长水平越高。

格伦·库尔茨在《练习》一书中提到同样的看法,“练习就是每天弹奏同样的音符。” 作文训练是一项心智技能。要提升学生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就得通过某些以目标为指向的训练模式,激活一种神经机能,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一个学习加速区域,从而提高技能。

学生语言训练获得的“发展量”不是直线上升,它会随着学生“运动量”的增加而螺旋式上升。当然,语言训练的“运动量”必定要大大超过它的“发展量”。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本人有计划地开展反复的作文训练,增强作文训练的“运动量”;针对学生作文的软肋,有针对性地加强“选点”训练,提升作文训练的指向性。为了强化某项技能的效果,笔者并不停留于技术的指导,而是俯下身姿,与学生一起下水,参与作文实践。用写作教写作,在写作中教写作,一个没有充分作文实践经验的老师,是无法真正提高作文指导效果。因此,笔者非常注重老师作文指导的实践性。

针对班上大部分学生作文不好,笔者会提供适当的帮助,让他们重写,或同题重写,或不同文体重写,或不同结构要求重写。针对不少学生审题不准,本人会集中一段时间训练审题,并与学生一起分析那些偏题的立意,指摘其中的问题所在;针对学生思维狭隘,笔者总结出思维类型,并针对整理出相应的思维词。如:

1.或许有人说/ 有些人……有些人……(列举思维)

2.不可否认/诚然(辩证思维)

3.真正的……,不仅是……,更重要的是……(深刻思维)

4.究其原因……深层的原因是……。(原因思维)

5.究其本质/ 其本质属性是(本质思维)

6.站在……角度来看(多元思维)

7.翻开史册,……/翻开历史的画卷,……(历史思维)

8.然而放眼如今,……/反观当下,……(现实思维)

9.但是一味地,…… /若是盲目地,……(防极思维)

大部分学生语言表达不够优美,笔者会亲自修改学生写作语段,升格学生作文,形成师生写作共同体,并从升格中获得启迪。如:

原文:现如今社会,名著的阅读量在中学生日常阅读的比例越来越少了。而漫画、杂志、网络小说等“文化快餐”登上中学生的书桌上。对此有不少老师与家长表示了深深的担忧,担心传统“名著”的光辉被抹灭与中学生阅读质量得不到保证。在我看来“文化快餐”也是一种文化,无需过余否定,更无需过度的肯定,它是一种时代的产物罢了。

升格:当下,名著越来越远离我们的书桌,而网络小说等“文化快餐”却成为了我们的“座上宾”。对此,老师和家长深表忧虑,难道传统名著的光辉就这样被磨灭吗?虽说名著照耀千古,但是,在我看来,“文化快餐”也是精神标杆。

启迪:(1)语句尽量精炼,别冗长,去除无关紧要之词和空洞之句。

(2)能用反问句、双重否定句,尽量采用。

(3)要增强语句间的逻辑性。

还可以进一步修改升格,进行约束性写作,所有的语言练习都必定带有限制性,因为没有限制因素就不可能有清晰的训练目标。因此,要求一定要引用名句,于是有学生的华丽升格。

再升格:在工具主义盛行的当下,名著越来越远离我们的书桌,而网络小说等“文化快餐”却成为了我们的“座上宾”。对此,老师和家长深表忧虑,难道传统名著的光辉就这样被磨灭吗?著名美学家高尔泰说:“不被感受的美,就不成其为美。”其实,在我看来,“文化快餐”也是精神标杆。

在作文训练中,笔者非常注重训练的实效性,将作文实战作为教学的主阵地。其实,任何训练的本质都有三部分:不断挑战极限,重复练习(强度+持续时间),琢磨方法。对于学习和作文训练,也是如此。笔者正是将刻意训练理论贯彻于日常的作文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写作能力才有明显的提升。

[本论文为课题“高中生自能写作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C14119。]

[作者通联:广东中山市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审题作文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三招”学会审题
七分审题三分做
认真审题 避免出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