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故乡》为例谈长文短教

2017-04-22王保兵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闰土鲁迅故乡

王保兵

《故乡》是传统教学名篇,四千多字,含蕴丰富,思想深刻,老师们一般安排3-4课时(每课时40分钟)。怎样在短短的40分钟时间里完成教学,这是一个挑战。

长文短教,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那“短”应该具有哪些内涵?

长文短教,不是减少教学环节,压缩每环节的时间;也不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更不是任意砍削,伤筋动骨。长文短教,仅仅是课堂教学时间“短”而已。因为教学时间短,所以更要寻求“短”的内涵。

应该短而全而细 “全”是指文本的全貌,“细”是指文本重要的细节。好比演出折子戏。演出的是整出剧的一折(不等于一幕或一场),但这一折与前前后后的情节相关联,与人物总体的性格、命运相关联。要让观众通过这一折而窥见故事和人物的全貌。这一折里生旦净丑的唱念做打的任何细节都是不能有任何含糊、任何不到位的。这就要求任何一个角色都要准确把握自己在整个剧中的形象的定位、存在意义的定位。长文短教的难度和要求比演出折子戏更高。教者要在有限的短时间内抓住文体特征,让学生把握文本的全貌和重要的细节。文本好比大海,“短教”只取一瓢飲;而这一瓢,是有选择的一瓢,它带有大海的全部气息。一个课时上《故乡》,也应让学生:1.把握小说的主要情节:回故乡,看到萧索的荒村——在故乡,忆起少年闰土,亲见杨二嫂和闰土的沧桑巨变——回故乡,希望下一辈有新的生活;2.认识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闰土是贫苦隐忍的农民的典型形象,杨二嫂是势利刻薄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我”是同情劳苦人民,否定现实黑暗,希望创造新生活的进步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3.了解人物赖以存在的环境特点:军阀割据,社会黑暗,经济凋敝。除了着眼于宏观的小说情节、人物、环境三要素,还要在细微处着力。“他站住了,脸上出现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此处设问:“他想说什么?为什么却没有作声?”启发学生领会并说出:是“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重重压迫、贫苦的现实处境、封建的尊卑观念把涌到了嘴边的话给堵了回去!

应该短而新而活 长文短教拒绝面面俱到,按部就班。它需要设计者大胆地智慧地取舍,走不寻常的路。科学建构教学内容,大胆舍弃一切学生在预习阶段已经读懂、基本读懂的内容,智慧选取关键的核心的内容,精心设计,选用新颖的恰当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手段,新颖地切入,灵活地过渡,巧妙地推进。《故乡》,我采用“板块式”设计,共四个板块:看一看 精美的动画;讲一讲 主要的情节;品一品 墨浓的地方;悟一悟 阅读的意义。以“梦幻的过去的故乡——破碎的现实的故乡——理想的未来的故乡”为主线,以“在作者意义、文本意义、编者意义的基础上寻求读者意义”为创新点,以设计新颖精美的PPT为辅助手段。如开课:“请同学们看一看精美的动画。”(播放由迪士尼动画片《冰雪奇缘》主题曲改编的《回到从前》——“岁月啊,你都干了啥,故人变模样……我真希望,就停在那个月夜吧!”)切入干净利落,从第一秒起就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激情。省却预习检查、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将注意力迅速聚焦于“我”和闰土。如从“看一看”到“说一说”的两个板块之间设计了这样的过渡语:“唯美的动画,动情的演唱,让我们笑,使我们沉重,把我们的心带到了鲁迅的《故乡》”。如从少年闰土到中年,采用“跳读法”这样推进:“少年闰土是活泼健谈、见多识广、机智勇敢的小英雄,那中年闰土呢?”

应该短而深而厚 “深”指深刻,“厚”指厚实。如果短而浅而薄,那短有什么意义呢?我这样引领学生深入文本:“小说重在讲故事。离开故乡了,故事讲完了,作者为什么用不少笔墨去抒情议论,他要把读者的眼光和思想引向哪里?”由分析人物形象过渡到挖掘小说主题。关于小说的主题和阅读的意义,仅仅是表现农民苦难命运的轮回,从而表达对贫苦农民的同情和希望下一辈过上新生活吗?仅仅是让读者认识当时农村经济的凋敝及其对农民乃至对市民生活的影响吗?历年以来,这个难解语段的分析是不可或缺的:

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人教版《故乡》课后练习三是这样设计的:

“我”不愿宏儿和水生“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他们“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他们“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而希望他们有“新”的生活,展开想象,说说“我”、闰土、别人这三类人的生活是怎样的生活,“新”生活又是怎样的生活。

教参、教辅及教师课堂提问多设计这样的问题:

三个“辛苦”有何不同含义?“新的生活”指的是什么生活?

又多拟定这样的答案:

“我”的辛苦是脑力劳动的辛苦,闰土的辛苦是体力劳动的辛苦,别人的辛苦是挖空心思算计人的“心”的辛苦。“新”的生活是平等的富裕的温馨的生活。

我认为这样设计有些浅易,答案有些空泛,未能引领学生深刻解读文本重要的关键的语句。可以变化“提问点”,引领学生走向文本深处:

从三个“不愿意”可以读出“我”怎样的情感态度?“我”想到希望,为什么会“害怕起来”?结尾处“我”为什么说“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引导学生从文本中,从创作的背景中找到答案:

三个“不愿意”,是对“我”,对“闰土”,对“别人”的生活的一一否定,即是对当时整个社会生活的全面的无情的否定。“希望”指的是“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新的生活”,它是“朦胧”的,“茫远”的,是我“走我的路”正在寻求的。它的实现有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所以会“害怕起来”。作者没有用确定的清晰的“希望”、用一个光明的温暖的未来生活图景让读者得到廉价的暂时的安慰,而是指出“希望”可以说有,也可以说没有,只有大家一起去寻找去奋斗才有希望才有美好的未来。

我这样引领学生在了解作者意义、文本意义的基础上领会编者意义,并进而寻求读者意义——在最后“悟一悟”这个板块,先让学生谈谈阅读的意义,然后启发学生领会编者把《故乡》编入“少年生活”单元的意图,再让学生看“鲁迅睁眼看世界”的视频,最后用这样的结束语结课:“鲁迅一直看着我们,期待着我们,给我们坚定的人格力量,去踏出道路,走进黎明。”

紧扣文本,逐层深入,深刻领悟,切中肯綮,以一驭万,这样课就有了厚度,有了分量。

我就这样带领涉农学校的孩子们经历了不一样的《故乡》之旅,获得了听课老师和专家的好评。

长文短教,对教者解读文本、建构教学内容和进行教学设计等方面的能力都有较高要求,一般在上示范课、研究课(有严格时间限制,只有一课时)时,在学生基础较好的班级或有充分的预习准备时,或者处理难度较小的文本时可以采用。常态课,学生基础较差的班级,难度较大的文本,并不适宜长文短教。

【附】

《故乡》教学设计

重点:认识三个故乡:梦幻的过去的故乡——破碎的现实的故乡——理想的未来的故乡。

关键:弄清重点写了什么?为什么要写这些?

流程:

一、看一看 精美的动画

请大家看一段精美的动画——屏显:由迪士尼动画片《冰雪奇缘》主题曲“Let it go”改编的《回到从前》:“我冒了严寒……岁月啊,你都干了啥,故人变模样……我真希望,就停在那个月夜吧!”唯美的画面,动情的演唱,让我们笑,使我们沉重,把我们的心带到了鲁迅的《故乡》。《故乡》是1921年鲁迅以他1919年回故乡绍兴搬家的经历(屏显:搬家图片)为素材创作的小说。

二、讲一讲 主要的情节

学生概括主要情节后屏显: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文字及图)

三、 品一品 墨浓的地方

下面我们着重品读小说中浓墨重彩的地方。

(一)梦幻的过去的故乡

1.(屏显)问题1:为什么用墨如泼地描写少年闰土的形象?

2.抽答,分角色朗读,了解少年闰土语言的特点和作用,屏显:雪地捕鸟、海边捡贝、

月下刺猹(文字及图)

3.这是全文最温暖的部分!(屏显:梦幻的过去的故乡)有缘相识、雪地捕鸟、海边捡贝、月下刺猹、哭着分别,那就是埋藏在“我”心底的最温暖的东西!那就是“我”美丽的故乡梦!在“我”心里,美丽的故乡的形象是和少年闰土的形象叠合在一起的。这段回忆(随即屏显)为故乡梦的破灭做铺垫,为闰土的悲剧命运做铺垫。

(二)破碎的现实的故乡

1.(屏显)问题2:为什么浓墨重彩中年闰土的形象?

(1)少年闰土是一个活泼健谈、见多识广、机智勇敢的小英雄。那中年闰土呢?(屏显:中年闰土图)(分析中年闰土的变化,注意对比手法,外貌描写)

(2)中年闰土的外貌变化让我“非常吃惊”,但更让我内心震撼的是什么呢?(屏显:他站住了,脸上出现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想说什么?为什么却没有作声?)

抽答,小结:是“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重重压迫,是贫苦的现实处境,是封建的尊卑观念把涌到嘴边的话给堵了回去!涌到嘴边的千言万语最后只变成了分明的两个字“老爷!”(屏显: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一声老爷,竖起了一道厚障壁,一声老爷,揭开了一条鸿沟!闰土精神的灵魂的变化让“我”震撼——“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

(3)记忆里那个活泼健谈、机智勇敢、见多识广的英俊少年变得麻木衰老、屈从命运、贫苦无助。(屏显:闰土是旧中国贫苦隐忍农民的典型形象。)

2.在回忆少年闰土之后、中年闰土出场之前,还写了一个人——

(屏显)问题3:为什么不吝笔墨刻画杨二嫂的形象?

抽答,分角色朗读,屏显:杨二嫂是一个由美丽勤劳变得丑陋、庸俗、自私、势利、贪婪、尖刻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反面衬托中年闰土的憨厚、隐忍。

萧索的荒村,贪婪的杨二嫂,悲苦的闰土,这就是我发生了沧桑巨变的(屏显)破碎的现实的故乡!

(三)理想的未来的故乡

1.(屏显)问题4 :小说重在讲故事。“离开故乡”了,故事讲完了,作者为什么用不少笔墨去抒情议论,他要把读者的眼光和思想引向哪里?

(1)理解难句1: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抽答,小结:三个“不愿意”,是对“我”,对“闰土”,对“别人”的生活的一一否定,即是对当时整个社会生活的全面的无情的否定;认为后辈们应该有“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新的生活”,则是对新的社会新的生活的热切的呼唤。

(2)理解难句2: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抽答,小结:作者没有用清晰的确定的“希望”、用光明的溫暖的未来生活图景来让读者得到廉价的暂时的安慰,而是指出“希望”可以说有,也可以说没有。只有大家一起去寻找去奋斗才有希望才有美好的未来。原来,小说结尾部分的抒情议论是要把读者的眼光和思想引导到理想的故乡。(屏显)理想的故乡在哪里?在大家的脚下,在大家的奋斗里!

2.我们不但知道了理想的故乡在哪里,也认识了小说中的“我”。

抽答,小结,屏显:“我”——同情劳苦人民、否定现实黑暗、希望创造新生活的进步知识分子。不能等同于鲁迅,他是故事中人物,是故事的叙述者,但也是鲁迅情感、思想、灵魂的代言人。

四、悟一悟 阅读的意义

如果说当年鲁迅创作《故乡》是要人们认识旧社会的黑暗和军阀的反动,那么我们今天学习《故乡》的意义是什么呢?

抽答后屏显:“鲁迅睁眼看世界”。是啊,鲁迅一直看着我们,期待着我们,给予我们坚定的人格力量,去踏出道路,走进黎明。

[作者通联:四川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闰土鲁迅故乡
故乡的牵挂
走在故乡
鲁迅,好可爱一爹
月之故乡
鲁迅《自嘲》句
鲁迅作品善良人物的形象分析
《故乡》的呐喊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乡土知识分子的“归乡”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