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田野考古发掘的认识
——以陶寺文化早期城址发掘为例

2017-04-21李进

怀化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灰坑城址遗物

李进

(河北大学历史学院,河北保定071000)

关于田野考古发掘的认识
——以陶寺文化早期城址发掘为例

李进

(河北大学历史学院,河北保定071000)

考古遗迹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科学的发掘也是对它的一种保护。以陶寺文化早期城址发掘为例,对田野考古发掘前需要的准备工作、如何布置探方、区分地层和编号、遗迹清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常见遗迹的清理方法以及发掘资料的整理等问题进行探讨,以便于对田野考古发掘工作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田野考古工作。

遗迹;陶寺文化早期城址;田野考古发掘

一、发掘前的准备

此次田野考古发掘实施之前制定了详细的发掘计划,确定发掘对象——陶寺文化早期城址,一处不可移动的实物遗存。这次主动性发掘的目的在于通过对早期城墙的解剖、房基、灰坑及墓葬的发掘还原当时的社会生活,研究城址发展规律和中国文明的进程[1]。发掘前需要做好相关的组织与准备,确定发掘工作团队,做好人员配备,此次考古发掘由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山西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汾市文物局共同完成,并且获得了相关部门的支持;正式发掘前需要选择合适的考古队驻地、测绘工具、清理工具、采集和记录工具以及必要的应急药品等等,做好物资准备;需进行遗址测绘和发掘区的规划,2002年陶寺早期城址发掘采用的是十字坐标区法(图1),中心O点落在城址中心梁沟边一突出的土崖上,将整个早期城址分为四个发掘区,东北部为I区,东南部II区,西南部III区,西北部IV区,做好这些发掘前的组织和准备后就可以正式实施考古发掘工作[2]。

二、田野考古发掘的实施

(一)探方布置及编号

考古发掘实施过程中发掘者应依据发掘计划,严格遵守《田野考古工作规程》的要求获取发掘资料,减少出错的机率,切实做好遗址的保护。2002年陶寺早期城址的发掘在上述分区的基础上采用探方作为工作单位,各区都采用10×10米的探方。在田野考古发掘中为了控制发掘进度和科学的记录相关信息,都需要进行布探,有时候为了解剖和探察遗存的堆积情况还可以布设探沟。探方布设完成后探方编号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小型遗址一般采用整体编号法,遵循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编号,比如T1、T2、T3、T4等,这种方法可以使探方编号有序而不乱;中型遗址多采用预留编号法,将探方的网格覆盖整个遗址,每一排单独编号。比如从下到上的第一排探方从左向右依次是T11、T12、T13、T14等,分别代表第一排第1、第2、第3、第4等探方,第二排从左到右依次是T21、T22、T23、T24等,这种方法的优点是预先规划探方,多次发掘也不会混乱。在大型遗址的发掘中,一般采用坐标编号法或象限编号法。坐标编号法依据横纵坐标来确定各个探方的位置和编号,前两位数字代表横坐标,后两位数字代表纵坐标,比如T0101、T0202、T0303等,可以作为长期使用的同一编号系统。另外还可以采用象限编号法,按顺时针方向将发掘区分为I、II、III、IV区,在坐标编号前加区号[3]120-121,2002年陶寺早期城址发掘前探方编号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比如:位于I区,探方西南角距城址中心点以东水平距离为200米,以北的垂直距离为170米,就用IT2017表示[2]。

(二)地层划分及编号

考古发掘过程中首先要根据土质、土色的差异区分不同的文化层、遗迹及其中的堆积单位,判断不同地层、遗迹单位之间的早晚关系。要弄清楚早晚关系,需要结合探方的平、剖面的观察,通过叠压或打破关系来判断,并且在发掘过程中也应进一步确定,减少出错。这里同样涉及编号的问题,地层一般从上向下依次编号,地层的编号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各个探方内的地层都按着叠压关系从上往下连续编号,先后顺序和对应关系明晰,但后期工作不方便;一种是将发掘区所有的地层同样按照叠压关系从上往下连续编号,各个探方的地层编号统一,利于后期工作。两者都用①、②、③、④、⑤......表示,前者容易导致地层编号不统一,后者容易使地层漏编错编[4]81-82。需要注意的是,有时候有直接叠压关系并且土质土色很相似,这时我们就应该用亚层来表示,IT3404—IT3504南壁剖面,耕土层下的第2层可以分成三个小层,黄褐色土的2A层,褐黄色土的2B层以及黄色土的2C层。遗迹编号一般由遗迹单位的第一个大写的拼音字母和序号组成,一个遗址中的遗迹代号应该相同而且不能重复,如陶寺早期城址中IM5、Q9、IH24、IHG3、 IF1分别表示I区第5号墓葬、9号城墙、I区第24号灰坑、I区第3号灰沟、I区第1号房屋。

图1 陶寺早期城址平面图(引自《山西襄汾陶寺城址2002年发掘报告》)

(三)遗迹清理基本原则和方法

遗迹清理应该遵循几点几项基本原则,第一,自上而下、从晚到早逐层进行清理,城址中发现的IH16,打破了IY2,这种情况下就应该先清理IH16,再清理IY2,不能直接从上往下把IY2和IH16一起同时清理;第二,平剖面结合,根据土质土色变化界定堆积和遗迹的分布范围;第三,遗迹的清理应尽量保持它的原始形态特征,而且需要用解剖性或者留隔梁的方法,先清理一半或四分之一,可以揭示遗迹建造与废弃的过程,然后处理掉剩余的部分,特别是对灰坑等的处理。清理中要注意保持各部分的发掘进度一致,一些重要的人类活动面的迹象需要完整的揭露。第四,对于重要的遗迹单位应该做好现场保护工作,必要的时候可以整体取走保护,IF1南墙角发现的圆柱洞,里面周壁上镶嵌了石子,形成了柱础臼,类似这种的遗迹单位我们就可以整体提取保护[3]122-124。此外,我们在实际操作中还有一些非常用的方法,比如横向平推发掘法,先在某一发掘区的一边开一条探沟,按照常规的发掘方法直到挖到生土为止,然后再以剖面为基础横向清理,这样可以做到对遗存所处的位置全面掌握,也不会漏掉任何信息,当一些重要的遗迹需要保护时,就采取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发掘方法,清理车马坑的时候常采用这种横向发掘法;还可以采用只发掘呈对角线分布的部分,需要事先在被发掘区内将其划分为N个小方块区,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不留隔梁,同样可以清楚地看到整个连起来的地层结构[5]。

(四)常见遗迹的清理过程

具体来说,常见遗迹的清理主要有房址、灰坑、墓葬以及窑址等,如房址清理之前需要弄清楚它的形状,之后再进行清理,清理过程中需要仔细注意各种遗留的痕迹,建房时留下的基槽、柱洞、腐烂的木头、倒塌的墙壁、门道、道路、台阶、生活用具、白灰面,红烧土、灶坑等等,像IF6的烧土面、圆形柱洞,IF9居住面中部的烧灶,IF10翻修后的白灰面,IFJT1基坑,这些都是重要的遗存,不影响发掘的基础上,应保持其原状,便于对整个房址的全面分析,还原其本来面貌,以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3]124-125;清理灰坑时,像IT3504东边的IH24,首先得确定它的口部形状——不规则形,内壁略成袋形,位于第三层下,它打破了IH22,我们应该解剖它的1/2或者1/4,根据平剖面的情况逐层清理,清理过程中发现的陶缸、陶壶、陶罐、陶瓮等遗物都应收集,内壁上的人工痕迹、遗物等都应认真观察,必要时还可以采集一定量的土样用于室内研究分析;墓葬的清理应该先弄清楚它的分布范围和层位关系,此次发掘中发现的两座墓葬IM3、IM4,IM3开口位于第3层下,IM4开口位于第2B层下,前者为长方形土坑墓,后者为椭圆形小坑,然后从晚到早逐层清理[2];墓穴填土清理后,就应该去清理墓室和墓主人的棺椁,过程中需要认真观察墓葬的结构以及如何建成的,清理葬具的时候应该先去掉其表面的泥土,然后打开棺椁,对于一些很难清理的复杂棺椁可以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或者整体提取后室内处理[6];下一步就是人骨的清理,先处理人骨表面的附着物,再将人骨上的泥土清理,IM3、IM4都没有随葬品,仅有人骨,有随葬品的还应该清理掉随葬品上的泥土,还应该注意对人骨和随葬品的保护,做性别鉴定和测年;清理到可以清楚其葬式为止,有时候还需清理人骨下面的部分,比如商代墓葬流行在棺椁下挖腰坑葬狗。在整个发掘过程中,不论是房屋、灰坑、还是墓葬、窑址等,都应该做好文字、测绘、影像等记录,填好各自的登记表,便于后续研究工作的开展。

(五)收集遗物和样品

在田野考古发掘中,实物资料的收集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各种人工遗物、生物骨骼、植物遗存、土样标本等都成为收集的对象,必要时甚至一个墓葬、一个车马坑等都可以一起整体提取到室内。考古发掘具有不可逆性,一旦发掘就不能恢复原状,所以要将能收集的标本尽量全部收集,实在不好收集的,应该做好一定的保护措施,减少破坏。遗物收集中必须按照出土单位收集,如果处于两个单位的交界处,一般将其作为晚期单位的出土物,因为按照地层学原理,晚期单位可以出早期遗物,早期单位不出晚期遗物[4]88-89。IHG3大量的陶片、IHG8中第一层中发现的31个人骨、第二层的动物骨骼人头骨、第三层中木炭颗粒、IM3、IM4人骨、02IHG8:97(出土的陶板)等都是收集的对象[2],有些不需要全部采集的,应该抽样采集其中的一部分,以小见大,供分析研究用。收集过程中,需要将特殊品和普通品分开存放,一个单位里的普通品可以放在一起,后期处理时尝试拼成完整的器物,对文化内涵分析时很重要,而特殊品需要独立存放。采集时应该根据需要运用不同的工具,并且要做好卫生工作,一切以保护遗物和样品为中心,采集的遗物和样品,应该按照遗迹、堆积单位分别编号,遗迹编号以发现的先后顺序依次编号,比如02IHG8:109表示2002年在一号发掘区第8号灰坑发现的第109件遗物,样品编号与之类似,第几件遗物换成第几袋土样,需要注意的是两者的编号应该分开开展并且编号不能重复,样品必须记录空间位置等信息。采集遗物和样品时,很重要的工作是标签的填写,一般一式两份分别用塑料袋存放,填写内容要详尽。

三、发掘资料整理与考古报告的编写

考古发掘完成以后,应该进行发掘资料的整理,编写考古报告。先将发掘现场填写的各类登记表、图纸、工作日记进行核对,看有无遗漏,系统汇总所有的资料,还要对遗迹的层位关系核查一下,确保无误;然后将所有收集的遗物全部运回室内,过程中必须保证标签的完成,以免造成错误和混乱;收集到的遗物需要在不破坏的前提下进行适度的清洗,对遗物进行拼对复原,再按照地层和遗迹单位进行分类和数量统计,了解各单位出土器物在类型和数量上的总体特征;2002年发掘的陶寺文化早期遗物首先按质地分为陶器、石器、玉器三大类,如陶器按照器类又分为灶、釜灶、罐、斝、甑、鼎、豆、缸、盘、盆、碗、碟等,石器分为石铲、石斧、石镞、石刀、砾石,还可以按纹饰、颜色等继续细分[2]。另外,还需要遗迹的形制特征和出土物的文化属性,对发掘的遗迹年代和文化属性进行一个初步判断,对一些问题的思考,总结发掘经验;资料整理工作结束后应该将遗物移送指定的机构进行保管,资料也应该多存几份,以备不时之需。这些工作完成后,应该按照相关的要求编写考古报告,完整、全面、准确地向社会公布,方便研究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可靠的原始材料。

四、总结

考古发掘是整个田野考古工作最重要的一环,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考古工作者需要熟练掌握考古发掘技术,严格遵守发掘制度和法律。最近几十年考古发掘技术不断进步,出现了很多有针对性和先进性的新方法,对于不同类型的遗存的发掘应该在基本原则上结合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发掘技术,除了传统的田野考古外,还出现了水下考古、航空考古、美术考古、宗教考古、动物考古、植物考古等,它们也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掘方法[7]。只有通过类似陶寺城址的考古发掘,才能获取最真实的考古信息,从而为研究古代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过程提供可靠而丰富的资料。当前田野考古发掘中还存一些复杂的难题,需要不断去摸索,进一步总结经验。

[1]何驽.都城考古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三代考古,2009(00).

[2]严志斌,何驽.山西襄汾陶寺城址2002年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2005(3):307-346+381-387+390.

[3]栾丰实;钱耀鹏;方辉.考古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4]冯恩学.田野考古学[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

[5]何文竞.田野考古工作中的几种“非常规”方法[N].中国文物报,2015-06-05(007).

[6]杨璐,黄建华.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中的整体提取技术[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8(1):65-71.

[7]陈建立,张海,梁宏刚.有关考古领域科技发展的几点思考[J].南方文物,2010(2):7-13.

Analysis of the Field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 a Case Study of Excavating Early Town Site of Taosi culture

LI Jin
(College of History,Hebei University,Baoding,Hebei 071000)

Archaeological sites are non-renewa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scientific excavation is also a kind of protection.Based on a case study of excavating early town site of the Taosi culture,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explores such problems as preparations needed before excavation,how to decorate agent,distinguish between formation and numbered,what basic principles we should follow in remnant cleaning,cleaning methods,and the excavation of the data sorting,the field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 in order to have a more profound understanding and offering better service in the field of archaeological work.

relic;Taosi culture early townsite;filed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

K854.1

A

1671-9743(2017)01-0025-03

2016-12-28

李进,1993年生,男,湖南张家界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猜你喜欢

灰坑城址遗物
疑似地球史前遗物
疑似地球史前遗物
两城镇的龙山文化城址和环壕
比清理遗迹更令人头疼的是……
挖了那么多坑,该清理坑里的遗迹啦!
西岔文化相关问题探讨
朱开沟遗址聚落分布演变研究
云南巍山龙于图山城址
由即墨古城想到的 古代城址应如何向公众展示?
云南昌宁大甸山墓地出土哀牢国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