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歌教学方法初探

2017-04-21覃道珍

魅力中国 2016年40期
关键词:意象诗人诗歌

覃道珍

诗歌是文学之母,诗歌是培养学生文学趣味和文学素养的最佳媒介之一。诗歌又以其凝练性、抒情性、音乐性等特点决定了它特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美读法、专题法、活动法等讲授形式,以帮助学生提高诗歌品读的能力和兴趣。下面结合具体的课例简要的作一阐述。

一、美讀法——以读带讲

“所谓美读,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叶圣陶语文教学论》)用美读法可体味诗歌的“三美”,即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音乐美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质。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古人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这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在琅琅读书声中,我们便会体味到“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落寞之情、“天地一沙鸥”的凄凉这意、“悠然见南山”的散淡之心;在琅琅读书声中,更可揣摩到苏轼、李白的豪放,杜甫、辛弃疾的雄浑,柳咏、李清照的婉约。

美读不同于朗诵,它的特点在于是否有强烈感情的倾注。如果一字一板、平平正正地朗诵,就不能将作品的内涵借助疾徐抗坠的章音节在相当宽广的限度里表现出来,更别说把味诗歌的“三美”了。

美读时,老师要适当指导点拨,学生要倾注自己的感情,这样就很容易探求诗人内心情感变化的脉络和作品的内涵。

二、专题法——以点带面

诗歌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段,比如意象、象征、意境等,对于学生来说,只要系统地了解并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就可以自学了。教师不可能一首接一首教完所有的诗歌,应该教会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所谓“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教师可适当地开设一些专题讲座,集中讲授“意象”时,可首先给学生举一个典型的例子: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读完后让学生思考:全诗给你什么感觉?语感好的学生马上就能回答:全诗笼罩着一种衰败、凄凉、孤寂的氛围。这就是意象在起作用。“藤”、“树”、“鸦”在现实中分属植物和动物,本身并没有感情色彩。比如“游子身上衣”并不是表现一件普通的衣服,而是表现阳光普照般的母爱。同时,诗人们用意象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又如徐志诚摩的《再别康桥》不再重复由于“柳”“留”音近而折杨柳枝送别的习俗,独出心裁地创设了一个崭新的“柳”的意象: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诗人笔下康桥河畔夕阳中的柳树、柳枝,映在波光里的金色的倒影无比艳丽,叫人联想到了金装的仪态万千的新娘。这表明诗人对这里的一草一树的依恋,竟像蜜月中的爱侣那样难舍难分。可见,“金柳”这一意象是富有创新性的,具有诗人的独特的个性特征。

在讲授新课前集中进行一些这样的专题讲座,可以引领学生登堂入室,在诗歌瑰丽的殿堂里翱翔。

三、活动法——以练带学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智力的发展。”(《教育的艺术》)发动学生自己创作诗歌。开展诗歌朗诵比赛等,可以引导学生很好地挖掘和品尝诗歌中流淌的清泉,进入到诗歌的精髓之中。我们还可以把写诗和朗诵比赛揉入平时的语文水平的测评中,以此作为学生在校学习语言的综合成绩的有机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诗歌教学应“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的自学为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创新精神,这样他们的语言才可得到训练,心灵得到陶冶,精神得到升华。这也是语言素质救教育的努力方向。

猜你喜欢

意象诗人诗歌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七月诗歌
来自林间的风
“诗人”老爸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愤怒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