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个性化

2017-04-21彭英

魅力中国 2016年40期
关键词:审美体验审美意识审美教育

彭英

摘要:语文教学中,常会听到部分教师感叹学生对语文没有足够的兴趣,學生也越来越感觉到语文课很单调。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一方面是迫于高考的压力;另一方面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得不到很好的激发。针对这种现象,我想谈一下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问题。

关键词:审美教育;审美意识;审美体验

审美教育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和途径,培养人具有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审美情趣,提高人的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并使其成为真正全面发展的新人”的教育活动,它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辅相成,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演示与再现

审美教育既是一种美的形象教育,又是一种美的情感教育。它不同于知识灌输、道德说教、行政命令、法律制裁,它不需要从外面强加于人,它的特点是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将美的形象、高尚的情感呈现于人们面前。因此,在进行审美教育时,教师应该首先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审美情感,作为审美活动的内驱力。要想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立足教学内容,用生动、感人的语言,描述趣味横生的事件或情境,或者演示形象逼真的、和教学细节密切相关的动作,创造出审美意境。气氛的营造,可以使审美主体的情绪受到强烈感染,从而产生审美的欲望。如在讲授余秋雨的《道士塔》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西方列强的疯狂掠夺给敦煌文物造成的巨大损失,教师可以用幻灯片的方式再现被掠部分文物。这样做,一方面可以给学生以更为直观的感受,另一方面又能使他们更容易理解深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并最终认同这种情感。又如在教《阿Q正传》一文之前,可以先给学生介绍几个与阿Q的所作所为相类似的事例,这样一来,就弥补了学生生活经验的不足,同时也可以激发他们的审美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再如在讲《守财奴》时,当讲到“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一句时,为了更好地展示主人公不顾一切的疯狂举动,体现“一纵”、“一扑”这两个词中蕴涵的灵敏、凶猛、贪婪之意,教师在课堂上不妨稍作演示。

二、诵读与品味

对诗词和散文作品的赏析,经常会涉及到“意境”这个词。作为中国传统的一个美学范畴,“意境”一词概括了中国古代从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审美规律。从黄钺对意境的评价“意居笔先,妙在画外”中可以看出,“意境”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有限的形象中暗示不可穷尽的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由于高中生年龄小、生活经验也比较肤浅,因此在指导学生感悟作品的意境时,要注意避免使用那些专业化的术语,而应从最简单的诵读入手,使学生在吟诵和品味中渐入佳境。关于诵读的方法,叶圣陶先生有过精辟的阐述:“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2]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的过程中,首先要告诉学生,诵读的过程便是理解和欣赏的过程,只有将心智和情感融入其中,求得情景的再现和心灵的沟通,才能领悟到作品所造意境的佳妙之处。其次,教师还应该通过积极的示范和引导,使学生对如何将静止的书面语言变为多姿多彩的有声语言产生直观的认识。在学习苏轼的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可以先由教师进行范读,通过教师对词中的重音、语调、节奏等的处理,让学生对该词有一个总体的印象。然后指导学生反复吟诵,在诵读中体会词作中时而奋发昂扬、时而又黯然神伤的情感变化线索。在指导学生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时,可以让学生一边朗诵“大弦嘈嘈如疾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一边引导他们思考“疾雨”和“私语”分别是怎样的情形,并启发他们回忆音乐会上的琵琶演奏,从而使学生在美读过程中进入一种声色俱佳的境界,进而领悟诗中奇妙的意境。

三、想像与创造

清末词人况周颐曾经说过:“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吾性灵与相浃而俱化,乃真实为吾有而外物不能夺。”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不能只是停留在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上,而应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想像、联想,使文学作品的形象丰富、充实起来。如果学生不善于进行积极的联想,或缺乏必要的生活感受,那么再美的文学形象对他们来讲也没有多大的意义。因此教师应该注意启发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体验,把课本上的符号变成立体的画面,以培养他们对美的感知能力。如在学习《风景谈》中“高原归耕”图时,可以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有代表性的意象:碧蓝的天空,柔和的月亮,山是黑的,谷子“丛密挺立”,忽然山脊上“长出”两只牛角,然后是“牛的全身”,还有掮着犁的“人形”,他们“蹒跚而下”,伴随着“粗朴的短歌”。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像,将其中所描绘的人、事、景融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人是画面的中心,他们崇高而质朴,蓝黑的主色调、银白的月光,增加了画面的圣洁之美,而“愉快的旋律”和“粗朴的短歌”,则突出表现了延安人以劳动创造为乐的崇高精神。在高中课本或课外读物中,学生会接触到很多脍炙人口、极富表现力的诗句,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些都是培养学生想像力的好材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以此为例,有意识地对他们进行审美训练。

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忽视,语文教学应该有审美教育的实施,这和应试教育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因为在缺乏了审美教育,语文教学就会让学生产生一种枯燥无味的感觉。无论是在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从审美的角度理解文意,会更容易些,学生也觉得会更有趣,同样也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总之,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审美教育的实施,让学生学会抓住教材中的美,让学生在审美的过程中陶冶情操,练就性情,净化心灵,用美好的心灵去感受美,用纯洁的眼睛去发现美,用积极的行动去创造美。

参考文献:

[1]刘 勰,著.龙必锟,译.文心雕龙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2]洪毅然.美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55.

猜你喜欢

审美体验审美意识审美教育
浅谈审美教育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地位
童心 童眼 童耳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谈高中美术教学渗透健康审美意识之优化策略
世纪末的赞歌——比亚兹莱插画艺术风格分析
浅论日本文学中的“物哀”倾向
于坚文学作品中的审美意识价值体现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关注审美体验,让阅读变为“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