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艺术的美学角度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2017-04-21戴路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初中数学艺术课堂教学

戴路

[摘要]任何事物只要从艺术的角度去觀察总能发现美的存在,初中数学教学也不例外.只要教师能够从艺术的美学角度审视数学教学,就能够抛开数学的逻辑性和严谨性所带来的困扰,发现数学的美.通过寻找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美,教师不仅能够带领学生体味数学中的美,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艺术 美学角度 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生活中从来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只要仔细研究,总能让初中数学教学呈现出美丽的样子.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挖掘美、引导学生认识数学中的美就显得非常重要且必要.数学是集图表、形状、公式等于一体的学科,我们必须承认学好数学关系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如果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能够从美的视角切入教学,就可以引导学生体味数学之美,并积极参与学习.

一、教学活动中的数据简洁美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空间、变化、信息的一门学科,它包含着大量的公式、图标、图形等.在学习数学时,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它的简洁美.数学的简洁美存在于方方面面,如语言精练、表达清晰、运算严谨等.通过将复杂的问题转换成简单的符号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化繁为简,如“∵”“∴”“≈”.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数学的这一特征开展教学,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减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畏惧心理.例如,在学习圆的面积公式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自主分析圆的面积如何计算,然后再引导学生探究得出圆的面积S=πr2.在不断地分析与探讨中,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简洁美.

二、教学活动中的内容开放美

数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其涵盖着生活中各个方面的内容.如果仔细观察数学不难发现,它有着丰富的内容,笔者称之为“开放美”.数学不仅包含建筑、物理、历史、美学等方面的知识,还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基本情况,帮助学生深入研究教材中的内容,引导学生找出数学与其他学科间的联系,结合不同的联系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传递出来的开放美,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寻找数学美存在的原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改变先前对数学的看法,并积极参与学习数学活动,体味学习数学的美妙.

例如,在学习“黄金分割”这个概念时,教师可结合金字塔、古埃及神庙等建筑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黄金分割,让学生在欣赏这些建筑物的同时深入了解数学的美.

三、教学活动中的情境美

初中数学教学中可以嵌入丰富的教学情境.通过教师的恰当引导可以消除学生内心的消极心理,为学生创设美的学习情境.如果仅仅从表面来看,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枯燥感,若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好,常常会在一开始学习就产生抵触的情绪,很难发现数学的美.如果教师能够结合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在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中,数学的魅力在情境的衬托之下完完全全地显现出来.

例如,在学习有理数时,从未接触过这一概念的学生很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时结合学生已经具备的正负数的概念进行分析,继续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买卖物品、增加与减少、顺时针与逆时针的情境中认识“0”的含义,那么学生就会慢慢认识到有理数的范围,体会到生活中的数学美,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投身到数学学习当中.

四、教学活动中的教师美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课堂的指导者.数学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关系到学生的发展.在教学实践当中,初中数学教师已经逐渐形成了一种良好的语言习惯,并具备丰富的数学语言.在课堂中,教师好似一名表演者,在阐释着自己对数学的热爱之情.学生们则如同观看演出的观众,但是,他们具有学习的任务在身.教师美包括教师的语言美和课堂的表现美.

语言美表现在教学中为准确的术语运用,无论在讲解还是在提问的时候,都能够充分体会教师语言中的科学美.此外,教师语言的抑扬顿挫也在牵动着学生的思维,其声调和读音等都能够与课堂的教学氛围相映衬并呈现出一种美的状态.课堂表现美关系到教师的着装和手势.作为人民教师,应自内而外散发出儒雅的气质;着装整洁、得体,体现出整洁美.在教学中,教师要保持这积极的态度,时刻提醒自己要为人师表,做到举止得体.教师在自我约束之下,在课堂中散发出独特的魅力,深深吸引着学生.

总而言之,数学美存在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只要你用心去观察,总能够发现数学之美,并用之感染学生,让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

(特约编辑 安平)

猜你喜欢

初中数学艺术课堂教学
纸的艺术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