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结构材料在大班区域活动中的运用

2017-04-20阳泉市郊区实验幼儿园梁彦霞

山西教育·幼教 2017年7期
关键词:磁铁建构游戏

■文/阳泉市郊区实验幼儿园 梁彦霞

大班年龄段的幼儿,理解能力不断加强,他们善于动手动脑,有极强的求知欲望。他们在活动中的自理能力和规则意识已经形成,和同伴的合作意识逐步增强。因而进入大班后,区域活动开设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自主游戏、自主学习,更好地提升同伴之间合作能力。在区域中投放低结构材料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探索精神,也增加了幼儿与所投放材料有效互动的可能。丰富多样的材料,充分体现游戏化、情景化和人性化等特点,真正体现了个别化学习是幼儿自己活动的特性。

低结构材料,对幼儿来说自主的空间很大。而它简单、操作性强、可变性大等特点,可以真正激发幼儿不断探究、实现多种玩法,提升操作和想象空间的可能。经过一学期的观察、实践与反思,我就低结构材料在大班幼儿个别化学习中的运用进行了整理分析,发现了低结构材料在个别化学习中的特殊价值。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区角活动中注重的不是操作程序、结果,而是让幼儿通过对材料千变万化地摆弄,尝试不同的方法和途径,激起幼儿活动的兴趣,而低结构的材料正好符合此要求。我们从幼儿的兴趣需求、发展目标出发,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投放不同层次的材料,来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获得相应发展。

在充分运用低结构材料的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1.合理投放基本材料,巧妙运用多个活动区。

首先,将收集来的各种材料简单归类后,分别投放在各个区域中,发挥幼儿自主性,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行选择、搭配材料,然后运用于活动之中。例如:在建构区中的瓶瓶罐罐不仅可以作为建构材料,还可以作为“超市货物”,也可以成为科学区中的实验器材。美工区中的光盘、布袋、色纸、毛线绳等不仅可以用来装饰,还可以作为探究光、水等现象的材料。教师应引导幼儿选择不同材料进行活动。

2.赋予低结构材料游戏性,多种材料组合设计。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让低结构材料赋予游戏性,可以调动幼儿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不再仅仅是操作者而是作为活动的主人,真正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

如在建构游戏中,教师引导幼儿利用各种材料进行搭建,幼儿尝试各种拼搭方法,他们在游戏中往往一边探讨,一边搭建。例如:在建构游戏“火车站”中,幼儿先是发现了罐子平放后排在一起可以移动,然后拼好“火车”在上面行驶,接着大家想出“火车”多了要进站,因此,最后又拼搭出“火车站”“候车室”等。又如建构游戏“我心中的小学”则是从幼儿关注的小学为出发点,幼儿通过不同的形式认识小学后,开始讨论小学的样子。他们在拼搭中研究小学搭建样式,有的幼儿负责教学楼,有的负责操场,有的负责大门,有的负责办公室。他们在游戏中有的扮演老师,有的扮演小学生模拟小学上课。

分析:这种赋予游戏性的低结构材料既增加了幼儿活动的趣味性,更让幼儿在一次次地挑战中体验成功的乐趣。这种组合设计引导幼儿带着情景活动,既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需要,又让幼儿在愉悦中学会合作、互相帮助、解决困难、体验成功,使幼儿的多方面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3.注重趣味材料的内涵设计,低结构活动中幼儿的分享交流。

我们之所以要注重低结构活动中幼儿的分享交流,是因为分享交流能够为幼儿的自主表达搭建一个舞台,给幼儿提供表达自己的机会及体验。此外,分享交流也为游戏中师幼互动提供了一个平台,有利于教师更了解幼儿、理解幼儿的活动。

案例:“磁铁转起来了”观察记录

杨博轩小朋友在科学区玩磁铁,他把不同形状的磁铁进行拼装组合游戏,一会儿,他对教师说:“老师,你看我的磁铁会转圈?你知道什么原因吗?”几个幼儿也围过来看。教师请幼儿回答,大家说不出原因。在杨博轩的这次精彩表演下,“神奇的磁铁”探索活动便开始了。杨博轩小朋友平时爱动脑筋,喜欢科学知识。他给大家介绍了磁铁的两极相吸和同极相斥的道理,大家便明白了为何前面的磁铁会随着后面磁铁的靠近而移动。

反思:经过幼儿的自主探索会发现很多有趣的现象,我们教师要运用教育智慧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幼儿体会到分享交流的趣味性和同伴间相互合作的快乐,不断增强幼儿在交往中的自信心、成就感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4.保证低结构材料活动中的师幼互动和层次性。

幼儿的学习是在玩中获得的,所以要保证幼儿有足够的时间与材料互动。当幼儿的行为与教师的预设有差距时,教师不要急于干预,而应该耐心等待,要用最多的观察、最耐心的等待、最大的鼓励、最少的干预来关注幼儿的学习过程,分析幼儿的所做所为,支持推进幼儿的发展。

案例:“服装设计”观察实录

在制作环保服装中,教师给幼儿提供了环保购物袋、剪刀、画笔等材料。活动初期教师让大家观看现成的服装,分析其特点。在服装的动手制作中,很多幼儿对对称、线条的裁剪并不能掌握。李柳萱小朋友说:“老师,我想让妈妈帮我做,我不会。”接着教师说:“你要做什么样式?我来帮你。”教师演示了服装的制作方法,围观的幼儿惊呼:“哇,老师真棒!老师好厉害!”教师说:“你们也可以的,想学吗?”他们点点头。之后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了将布袋剪开,学会了剪出对称的图案,能够制作出自己设计的第一件衣服。大家将其穿在身上高兴地跳着,笑着。

分析:教师在活动中的引导有时会对幼儿在活动中参与带来极大动力。本次服装设计开始是陷入僵局的,幼儿看着很多材料无从下手。而教师的参与让幼儿看到一个普通的袋子经教师之手如变魔术般神奇地变成了“衣服”,他们当时的激动和羡慕成了他们学习的动力。而教师带领幼儿走出了第一步,让他们感觉到了自己能行。之后活动继续拓展,幼儿从单纯无纺布袋的裁剪,到毛线、彩色塑料布等多种材料的综合运用,从简单发饰、帽子的制作到衣服、裙子的裁剪,不同层次的幼儿得到了不同的提升。

活动中,因为每一个幼儿的建构水平存在差异,教师的认真观察既是了解幼儿特点和水平的基础,也是教师与幼儿有效互动的前提。通过仔细观察,教师为幼儿的活动提供更开放的问题情景,帮他们迈出第一步,这样他们便会体验成功。也正是师幼之间的共同努力和相互欣赏,这个活动才会延续下去,才有了之后精彩的“模特表演”,幼儿的自信、快乐才得以传播展示。

5.低结构材料的延续性。

材料在活动中的延续性并不少见,但低结构材料在自主探索学习中的运用,其延续性的特点十分明显。从主题到非主题的互相转换、从上一主题到下一个主题的延续等,其作用无处不在。

案例:“百变学具”观察记录

幼儿在益智区利用玩具盒玩拼摆游戏,教师预设的目标是观察立方体的组合与数量拼摆。而幼儿在活动中自由探索,利用立方体、小棒、平面图形拼摆出不同的画面,进行立体建构。史凯越摆出了小朋友玩滑梯的图,包含了平面图形颜色排序、立方体垒高,人物拼摆等。刘兆说:“我也会搭楼梯。”一会儿,他搭了一组楼梯。胡籽妍小朋友用正方体和锥体拼出了“凉亭”,张军杰搭出了“鸟巢”等。教师让大家互相欣赏这些作品,来数一数各个图形、立方体的数量并讨论他们的遮挡关系。

分析:这些材料在点数、分类、排序中的使用较多,而当教师让幼儿自由活动时,他们能运用建构区中的搭建经验来创新。大家在欣赏同伴作品的同时,以游戏形式练习了点数,进一步巩固了立方体组合的空间组合关系。教师不对幼儿的水平作评价,而是让他们在与同伴游戏中相互学习提高。材料能发挥其延续性的价值,就在于活动目的本身还具有继续发展的可能,它的延续既可以弥补个别化学习中内容转变快,不能让更多的幼儿拥有练习机会的弊端,也同样能将材料本身的优势、价值发挥到最大,让一些有利于幼儿发展的优质元素得以发扬。

认知理论认为,儿童的智慧来源于动作。儿童通过操作,建立起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而在它们的关系中学习,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教师要顺应幼儿,实现从“环境控制幼儿”到“幼儿主导环境”的转变。低结构活动就是要让幼儿充分地表现自己,让教师发现自己,幼儿的智慧火花才会像万花筒一样多样地绽放。

反思:教师在低结构的活动中,发现幼儿的共性问题,通过高结构的活动来解决,从而产生新的问题,再回到低结构中,去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积累各自的经验,在此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再回到高结构的活动中去,如此的良性循环,使幼儿的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在低结构的活动里,注重的是幼儿的自我探索,在高结构的活动中,注重的是对幼儿进一步的挑战。

幼儿在不断发展,作为教师就要善于观察和发现,在了解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设计有价值的高结构活动,使其经验得到进一步提升。在主题背景下的高结构活动,也要根据本班幼儿的自身发展水平以及本班幼儿感兴趣的话题来展开,这样开展的活动才符合幼儿兴趣,才便于幼儿了解或掌握一些知识和技能,才有利于幼儿的发展。

教师在操作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1.幼儿的经验到了什么程度?什么时候适合转换?

2.幼儿个性的经验能在游戏的分享中得到提升吗?是不是一定需要集体活动来解决幼儿共性的问题?

3.在低结构活动中观察到的幼儿之间的差异是什么呢?教师需要用什么样的策略去解决幼儿间的差异?转化成高结构活动的价值又在哪里?

4.除了技能以外,幼儿的情感得到激发了吗?如果是高结构活动,教师所需要把握的重点又是什么呢?

猜你喜欢

磁铁建构游戏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建构游戏玩不够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
玩磁铁
用磁铁治病,由不信到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