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挖掘知识本质提高课堂效率
——“溶解度曲线”专题复习课例研究

2017-04-19执教者哈尔滨市风华中学栾薇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溶质溶解度分数

执教者:哈尔滨市风华中学栾薇

评析者:哈尔滨市香坊区教师进修学校孙东红

挖掘知识本质提高课堂效率
——“溶解度曲线”专题复习课例研究

执教者:哈尔滨市风华中学栾薇

评析者:哈尔滨市香坊区教师进修学校孙东红

一、主题与背景

“溶解度曲线”是溶液这一单元必上的专题课,也是中考必考的知识点。学生需要用理性的思维去判断和辨析,从而做出正确应答。如果单纯从问题的角度分析,同一个溶解度曲线的问题可以变换出很多问法,在以往的教学中,我通过典型的练习让学生总结规律,再通过做题强化理解。可是实际操作下来,不会的学生还是不会。虽然通过大量做题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应试技巧,但从长远看仍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没有体现工具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应用工具的能力。如何让学生跳出题海,体会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把溶解度曲线当成工具,灵活运用溶解度曲线解决问题,成了我们全组教师共同研究的课题。

为此,风华中学九年级化学备课组的全体教师组成研究小组,对溶解度曲线进行了专题研究。将“挖掘知识本质,提高课堂效率”作为此次课例研究的主题。

二、情景与描述

本节课我们设置了“体会溶解度曲线的形成”“点和曲线的位置关系”“点的移动和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三个主要环节。

环节一:体会溶解度曲线的形成

问题一:要比较NaCl和KNO3的溶解能力哪个更强,下面的四种方法是否可行?为什么?

生1:第一种不可行,没有指明温度。

生2:第二种不可行,没有说溶液达到饱和状态。

生3:第三种可行,规定了温度、溶剂的量、溶液饱和、比较质量。

师:好,同学们在回答中提到了“一定温度、100g溶剂、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比较质量”这四个要素。这四方面总结到一起就得出了非常重要的化学概念——溶解度,今天我们一起上一节溶解度曲线专题复习课。

师:(板书)课题——溶解度曲线专题复习课。

师:由于固体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我们就用横坐标表示温度,纵坐标表示溶解度,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我们一起通过描点来感受一下溶解度曲线的形成过程。

生:(板演)在图中找出a、b、c三点的位置,并用平滑的曲线连接。

(本节课的主题是溶解度曲线,但是在之前的备课中,我们认为溶解度曲线的第一节专题课有必要让学生体会溶解度曲线的形成过程,进而再次明确溶解度概念中相应量的含义,为后续的应用做好知识铺垫。)

环节二:点和曲线的位置关系

师:溶解度曲线是由点汇集成的,溶解度曲线上有无数个点,下面我们就从点入手来分析曲线。请大家分析当溶液处于a、a1、a2三个点时的饱和状态。

生1:a正好在曲线上,此时溶液恰好达到饱和状态。

生2:a1在曲线下方,表示此时溶液未饱和。

生3:a2在曲线上方,表示溶液饱和。

师:(追问)溶液处于a2和a时都是饱和状态,有什么不同吗?

生:a2点时,溶液中有固体未溶解。

师:(板书)点和曲线的位置关系与溶液的状态。

1.点在曲线上——溶液为饱和溶液。

2.点在曲线下方——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3.点在曲线上方——溶液为饱和溶液,且有未溶解的固体。

师:我们建立起点的位置和溶液状态的关系后,就可以研究温度的变化和点的变化对溶液饱和状态的影响以及对应溶质的质量变化情况。

学生活动一:请前后四人为一小组,独立思考后交流你的想法,并且记录在学案中。

生:小组合作并交流彼此的想法。

(通过描绘溶解度曲线,学生很容易找到点的位置和溶液状态的关系,就此找到了解决这类题的方法,在接下来的做题中就能建立起如下关系:某一温度下饱和溶液,点在曲线上,改变温度后通过判断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溶液是否饱和。)

环节三:点的移动和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

师:我们还经常利用溶解度曲线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请分析。

生:用溶解度去列求解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式,明确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求法。

学生活动二:比较出甲溶液所处各个点时,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小组合作完成。

生1:b、a、c三点都在溶解度曲线上,根据溶解度大小可以判断三个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b%>a%>c%。

生2:c点和c1,溶质的质量相等,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所以c%=c1%。

生3:b1点和b点比较,溶质的质量变少,所以b%>b1%。

课堂反馈:“判断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难点,由饱和溶液推断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学生明白了溶质质量分数和溶解度的关系,所以大多数学生都能比较出a、b、c三点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小组交流后,我找出典型的错例标记在黑板上。如:c%>c1%,b1%=b%等,抛出典型的错误后,更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堂反馈练习环节,我选用了2016年哈尔滨市中考题,此题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巩固练习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同时考查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从点入手研究溶解度曲线,建立起点和曲线的位置关系,进而分析点的变化引起的溶液状态的改变,以及点的变化引起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同学们一定有很多收获,下面就找同学和大家分享一下(略)。

三、问题与讨论

这节“溶解度曲线”专题课,经过了集体备课和研讨实践,研究小组对本节课很多环节进行了修订、完善和补充。

(一)关于内容设置。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在备课之初我们预设的是利用点的移动解决溶液状态的改变、混合物提纯结晶的方法和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等问题,经过大家研究后发现,如果想一次性解决很多问题,涉及面太大,不一定会透彻,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本质,所以将结晶的部分删掉,重点解决两部分的内容,这样重难点也就很突出了。重点是:学会利用点的移动解决溶液状态的问题。难点为:改变温度后对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改变的判断。

(二)关于学生活动的设置。试讲时设计的学生活动一为:比较点移动后溶液状态的变化情况。活动二:比较点移动后溶液质量的变化情况。活动三:比较点移动后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情况。

通过前期研讨和课堂实践发现,设置这样的学生活动后,学生动不起来,究其原因是教师一步一步地为学生搭好了梯子,致使学生缺少思维的过程,也就缺少了交流和研讨,而且课堂上环节过于零散,不能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因此我们将前两个问题进行了整合,变成一个小组活动,把后一个问题放开发散,不再局限于我所给的点。事实证明,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就能将点的移动引起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这一难点深化理解。

四、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溶解度曲线专题课中一节全新的尝试课,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尽量挖掘知识的本质,溶解度曲线就是由这些点绘制成的,从而通过点和曲线的位置关系去解决更多的问题。让学生有工具可利用,有方法可依托。但是在课后大家也就课堂中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反思。

(一)教学环节的整合和优化方面。如在学生活动一中,学生分析了点的变化引起的溶液状态的变化及溶质质量的改变,就可以继续研究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问题,将活动一和活动二进行整合,这样在活动二中就可以分析两条曲线在温度改变后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问题了。这样的设计使整体课堂活动有梯度,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关键环节的问题设置方面。环节一:要比较NaCl和KNO3的溶解能力哪个更好,下面的四个方法是否可行?为什么?环节二:点的位置移动后,溶液的状态是如何改变的?溶液的质量是如何改变的?环节三:点的位置不同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如何比较的?这些关键问题的设置都要依赖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的位置和溶液状态的关系”这个核心的知识点。这些问题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后再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特别是环节三中的难点问题的解决更能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交流方法、感悟和收获。

(三)生成性资源的把握和引导方面。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是的,学生需要研究学习,他们渴望开放与挑战,他们希望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不拘泥于标准答案。教师运用激励性的语言,激起了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各种信息处于良性的动态交流之中。适时的评价是必要的,如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适时给予点拨或者追问,对学生和教师的成长都是帮助很大的。比如追问:你是怎么想的?以后遇到饱和溶液升高温度这类的问题,你要如何去思考?对于解决这些问题你有更好的方法吗?这些问题都能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更深层次,师生间交流、生生间互补,会使学生在课堂中收获更多。

在专题复习课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寻找知识的本质,引导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形式多变的问题,通过合理设计问题和学生活动,使学生的能动性得到最大体现,提高课堂效率。

教研员简评:

风华中学的这节《溶解度曲线》专题课课例研究体现了备课组集体的智慧,也体现了区域教研的成果。基于香坊区教师进修学校生命化教育“大问题”教学理念,基于化学学科“设计有效的学生活动,突破教学难点”的小课题研究与实践,基于各校校本研修的有序开展,化学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能力、执教能力都得以提升。本节课的课例研究体现了以下三个特点:

1.打破原有专题复习课模式,利用画图重新构建溶液知识体系。

通过描点、连线,感知溶解度曲线蕴含的四要素,给出点与曲线的位置关系,通过图像对溶液状态做出正确判断,从而明确借助溶解度曲线能够知道溶解度、溶液的饱和状态、溶质质量、溶质质量分数等信息,也就能通过点的变化判断溶解度的变化、溶液饱和状态的变化、溶质质量的变化和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情况,突破教学难点。

2.学生在参与中感知,在感知中收获,在收获中提升。

本节课从导入新课到巩固练习,每一个环节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通过提问等方式将想要研究的问题抛出来,学生或是直接回答、或是小组合作,在师生活动和生生互动中将问题逐一解决。教师教学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需求,把培养和锻炼学生放在重要位置。

3.有梯度的问题设计和适时追问,将零落的知识串成线,体现了教师的能力和水平。

从课堂教学实施情况来看,本节课的精彩源于有效的、高质量的问题设计。由浅入深的问题设计,到有思维含量处教师的停顿、点拨,学生疑惑时教师适时适当的追问,学生提出不同观点时教师巧妙的处理,无处不显示着教师的智慧。

编辑/王一鸣E-mail:51213148@qq.com

猜你喜欢

溶质溶解度分数
土壤一维稳态溶质迁移研究的边界层方法比较*
“溶解度曲线”考点击破
溶质质量分数考点突破
分数的由来
无限循环小数化为分数的反思
可怕的分数
算分数
“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归类解析
溶解度曲线的理解与应用例析
CO2捕集的吸收溶解度计算和过程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