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欧美学生不怕开家长会

2017-04-19纪双城魏奇志熊贝达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全班课外家长

纪双城魏奇志熊贝达

欧美学生不怕开家长会

在中国,不少孩子害怕开家长会,担心老师“告状”,父母生气。实际上,许多家长也怕开家长会,担心孩子成绩不好被老师点名。那么在欧美国家,家长会到底是怎么开的呢?是否也让家长和学生谈及色变呢?

会说很多“题外话”

英国通常只有小学阶段才有家长会,中学阶段往往都是个别家长就孩子的具体问题同校方沟通。但即便在小学召开的家长会,也绝不是“优秀家长表彰会”或“差生家长批斗会”,大家讨论的主要是“全班孩子目前碰到的问题”和“我们如何才能帮到他们”。

我曾陪同伦敦当地朋友“列席”了一次小学家长会。朋友的孩子不到9岁,全班不到20个孩子,但每位家长都一身正装到场,以示对会议的重视。本以为英国家长会也会从刚刚结束的学期成绩谈起,没想到班主任和年级课务总监在前10分钟的开场白里说的都是“题外话”,比如最近有些孩子向老师抱怨,课程内容有些无聊,没有自己在互联网上或是电视上看到的有意思。

在家长会上,教授英文课程的年轻教师略带羞涩地向学生家长请求,是否可以减少孩子在家观看一部名为《神秘博士》的科幻片的时间,因为自己准备讲授一些关于维多利亚女王的历史,不希望电视台播放的科幻情节扰乱了孩子们对英国真正历史的了解。教师的建议几乎得到了全体家长的赞同。

有的家长表示,每天早上开车送孩子,总会在校门口不远处遭遇堵车,因此建议大家能否按照住处的位置,自发成立小规模的“学生专车”,由家长轮流接送住处附近的几户孩子,既省时间又环保。

一个半小时的英式家长会,在座父母一个个踊跃发言,从头到尾不知道谁是“差生家长”。

不建议孩子上补习班

这样的家长会几乎是欧美国家的“惯例”。在美国,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是基本教育理念,学生的成绩作为个人隐私信息不能对外公开,也不允许按成绩排名。所以,美国的家长会往往是教师与家长一对一谈话。

纪双城魏奇志熊贝达

由于家长会都是“量身定做”的,所以每次谈话只有15分钟。教师会给家长看孩子的学期报告,成绩单都是ABCD制,基本是和孩子过去的成绩进行比较。只要没有特别问题,教师往往只建议家长检查孩子的作业完成情况,或者督促孩子多读书、多提问。教师会建议家长停止给孩子上课外补习班或增强班,因为孩子如果在课外学会了学校的知识,上学时就容易失去兴趣,觉得无聊。那么美国孩子课外都干什么呢?练武术、打棒球、攀岩、游泳,反正都是玩的项目。

美国的教育大多以正面鼓励为主,所以,教师在家长会上基本不会告状,就算是最调皮的孩子所得到的最差评语也不过是“有时不听老师劝说,娱乐全班”。可以想象,“娱乐全班”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缺点,甚至还是个幽默可爱的优点。不过教师也会对这样的学生采取一点特殊安排,比如让两个这样的学生分坐在班级的对角线位置,因为最能“娱乐全班”的孩子只要不凑在一起,教师都可以应付自如。

主要是为“商量事情”

对欧美家长来说,家长会不是一个讨论孩子成绩的场合,而更像是一个与老师“商量事情”的机会。在加拿大,由于12岁以下的学生都要有成人监护,因此基本上每天上学、放学,大部分家长都会到校,召集家长会是很方便的。有时为了抓紧时间,甚至大家就站着开会。中国的家长会通常主要谈两个内容:一是学生的成绩,二是学生的在校表现。而加拿大的家长会,内容涉及面要广泛得多:开学初谈新学期安排以及家长需要为学生准备的各种用品;学期中主要和家长讨论一些财务方面的问题,包括活动安排、选修课设置、要额外购买的书籍用品等。

之所以说是“有关财务方面的问题”,是因为加拿大虽实行中小学义务教育,公立学校的学费、书本费全免,但超越基本范围以外的东西就要收费。比如义务教育范畴的音乐课只有最简单的唱歌,如果要碰乐器,哪怕是一只铃鼓,也要额外加钱。再比如体育课,义务教育范畴只有跑步、做操之类,球类、器械类的一律算选修课,也要另外加钱。

(摘编自豆丁网)

编辑/王一鸣E-mail:51213148@qq.com

猜你喜欢

全班课外家长
原因
小满课外班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凭什么第一是你的
全班都“疯”了
家长请吃药Ⅱ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全班发言最积极的两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