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质量”教学设计及评析

2017-04-19执教者哈尔滨市萧红中学王萍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天平意图物体

执教者:哈尔滨市萧红中学王萍

评析者:哈尔滨市南岗区教师进修学校洪铁

“质量”教学设计及评析

执教者:哈尔滨市萧红中学王萍

评析者:哈尔滨市南岗区教师进修学校洪铁

(此课荣获哈尔滨市南岗区第32届教学百花奖一等奖。)

【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质量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本着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基本理念,我设计了本节教学内容。基于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自学能力不强的现状,我设计了大量的自学内容,研究方向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和自学习惯,学会记录自学笔记,同时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本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对身边事物的辨析,借助微课,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通过自学课本、亲自动手操作实验,学会使用天平;通过实际操作了解“质量是物体的属性”。

本节课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体现“玩中学”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自我阅读—探究体验—分析数据—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认识,融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为一体。努力做到“玩转课堂”,把“玩”“探”“用”“理”“结”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同时发掘学生的潜能。同时,在本课的设计上,我力求做到以下几个关注: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关注学生的个性培养;关注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关注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与主体性人格的培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2.通过实验操作,学会天平的使用方法。

3.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过程与方法:

1.经历“质量是物体的属性”的探究过程,进一步领悟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2.在使用天平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总结规律,熟悉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质量是物体的属性”的过程中,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后的喜悦。

2.通过天平使用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质量的概念与单位,利用天平测量质量。

教学难点:对“质量是物体的属性”的理解。

教学仪器:天平、砝码、小烧杯、霜、保温杯、橡皮泥、苹果、铜块、铝块、5角硬币若干。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作为奖励,选取“平安果”送给表现好的学习小组。奖励的同时提出问题:“平安果”无论大小都按一个价格销售是否合理?

学生活动:学生对大小不一的苹果价格质疑,认为“质量”不同价格相同不合理。

设计意图:激趣导入,唤起乐学,到底什么是质量?

二、新课教学

(一)认识质量

教师活动1:课件展示几幅物体的图片。请学生说说这些物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分别是什么,引出物质、物体、质量的含义。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引入质量的概念,引起学生思考,拉近物理和生活的距离。

教师活动2:质量的单位都有哪些呢?

学生活动:学生自己说说质量单位。

设计意图:发掘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给学生表现的机会,激发学生表现欲。

教师活动3:通过微课学习质量的单位及换算。

学生活动:做一做单位换算习题。

设计意图:检验学习成果。

教师活动4:利用课件介绍其他不常见的单位。

学生活动:观察,开拓视野。

设计意图:对质量的单位拓展延伸,开阔学生的视野。

(二)测量质量

教师活动1:提问引入:老师手里的平安果质量大概有多少?你又如何能够知道?引出生活中测量质量的工具——秤,实验室中常用的测量工具——天平。

学生活动:思考、比较。

设计意图:让学生注意观察生活。

教师活动2:阅读一,请学生阅读教材,自学天平的构造。

学生活动:通过自学熟悉天平的构造,对照图片指出天平的主要构造。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天平的主要构造,并通过指正加深对天平的认识。

教师活动3:阅读二,请学生阅读教材,自学天平的使用方法。找学生朗读使用说明。

学生活动:自学天平的使用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学对天平的使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教师活动4:尝试使用天平测量小物体的质量。注意小组内的分工合作和小组汇报交流、讨论。

学生活动:观察,操作,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合作与交流,通过边操作边思考,自己摸索,从中发现问题、发现规律,培养概括能力。

教师活动5:让学生小组之间交流实际操作经验,分享操作的感受和心得。

学生活动:交流、思维碰撞。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能够学习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三)理解质量

教师活动1:学以致用,布置学生测量一些物体的质量。预设情境。

学生活动:分组实验测量。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交流学习之后,再次熟悉天平的使用方法,引出质量与位置、形状无关的属性。

教师活动2:提供平安果、橡皮泥、体积相同的铜块、铝块、霜、一枚5角硬币和十枚5角硬币,让学生从中任选一个进行分组测量,并填好自学实验报告。

学生活动:分组测量。其中橡皮泥要变换形状后多次测量,霜在测量过程中熔化,多次测量。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及共同探索的团队精神。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探究思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师活动3: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实验结果。

学生活动:汇报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自评、互评的能力。

教师活动4:观察实验结果,你有什么新发现?你对质量又有什么新的认识呢?

学生活动:思考并发现新知识、新规律。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归纳理解知识的能力。

教师活动5:总结: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不随形状、状态、位置而改变。

学生活动:说出对质量的理解。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三、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让学生谈感悟,总结学习方法。

学生活动:谈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悟。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我总结能力。

附:我的自学报告

测量质量

1.对于天平的调节和正确使用,我们的体验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与同组伙伴的共同合作,我们测量的结果如下:

我们所测的物体是实验次数1 2 3平均值质量

3.我们在测量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____________:。

理解质量

通过分析,我们对质量的理解是:

(1)我们要探究的问题是:物体的形状改变,质量是否会改变。

收集的数据:

物体形状改变前质量形状改变后质量

分析数据,我们可以得出结论:____________。

(2)我们要探究的问题是:物体的状态改变,质量是否会改变。

收集的数据:

霜熔化前质量熔化后质量

分析数据,我们可以得出结论:____________。

【评析】

王萍老师在本课的设计和实施中有许多亮点,在课题引入、教学内容的实施、教学重点的落实、教学难点的突破、教学结束的小结等方面,都呈现出自己的特色,注重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体验,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的引领作用,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符合新课程的理念要求。

1.课题的引入: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入手,以“大小不同的平安果卖相同价格合理吗”为问题,通过学生的讨论,引入“质量”的课题,激趣导入,唤起乐学,贯穿整堂课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2.教学重点的落实: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质量的测量工具——“天平”的使用,授课教师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引导学生自学教材中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教材中的内容自主探究天平的使用方法。让学生通过自主体验发现许多教材中没有强调的内容,在此基础上,通过小组内、各组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让学生得出自己的认识,完善对教材内容的认知。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努力创设情境,并不是处处牵动学生跟着走,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有效落实了教学重点。

3.教学难点的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认识“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授课教师将教材进行了重组,在学生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过程中,巧妙地将形状、物态、位置的变化安排在实验过程中,在学生用天平测量出物体的质量后,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使学生自己认识到质量跟物体的形状、物态、位置等因素无关,巧妙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4.课堂小结的功能:课堂小结虽是课堂流程的一部分,但绝大多数的小结都避免不了形式大于内容的遗憾,学生的小结往往停留在表面,层次较浅,达不到良好的效果。王老师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增加了教师的小结,对本节课的设计意图、运用的科学方法、对教材的挖掘和拓展等方面进行总结,使学生在本节课的最后对所学内容有了一个较完整的认识,为本节课知识的升华,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质量”是物理概念课的典型课例,本节课教学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突显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既有效地解决了概念的相关重点知识,又很好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轻松、又愉快,既很好地解决了认知重点,又巧妙地解决了认知难点,既有助于优生对质量概念的深入理解,又关注了其他学生的学习热情,是一堂有效的物理概念教学课,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编辑/王一鸣E-mail:51213148@qq.com

猜你喜欢

天平意图物体
原始意图、对抗主义和非解释主义
陆游诗写意图(国画)
说说天平的使用
制定法解释与立法意图的反事实检验
天平使用前后的两次平衡
深刻理解物体的平衡
我们是怎样看到物体的
天平的平衡
为什么同一物体在世界各地重量不一样?
燕山秋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