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风格特征在民族民间舞教学中的应用

2017-04-18董辉

魅力中国 2016年19期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风格舞蹈教学

董辉

摘 要:我国的民族民间舞经过多年的发展演变已经逐渐趋于成熟,不仅能够与时俱进地体现现代艺术风格,同时也保留了民族民间舞的独特传统。在舞蹈教学中,为了我们应当有效提炼出民族民间舞独特的风格,充分挖掘民族性内涵,更好地将民族文化传承下去。本文指出在舞蹈教学中民族民间舞独特风格教学的意义,并重点分析其教学策略。

关键词:舞蹈教学 民族民间舞 风格

我国地大物博,在几千年文化传承中,各民族各地域的舞蹈形式都有独特的艺术性风格,但是也由于地域因素的差异,我国各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区的舞蹈教学方式存在较大差异,尤特别是是民族民间舞,其艺术风格与现代舞蹈存在一定区别,这不仅归因于文化差异以及地域差异,更重要的原因是在舞蹈教學的过程中,不同的人对其解读方式存在异同,这直接导致了舞蹈表现形式以及艺术传承方面的存在差异。在以往的民族民间舞传承中,其民族文化以及地方风俗均得到不同程度的表达,这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经过多年演变,在当今的舞蹈教学中仍拘泥于传统方式,很少融入现代的舞蹈教育方式,一次很难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关人员应当注重舞蹈尤其是民族民间舞的某些发展变化,有目的的曲分析其细节,从而达到民族民间舞的教学目标。

一、独特的风格在民族民间舞教学中的意义

首先,民族民间舞中律动与体态的互相作用。民族民间舞相对现代舞较为特殊,其民族性风格与现代舞蹈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同时,其代表性动作的表现方式能够带给观众独特而美好的的体验,同时,其律动与体态的相互作用能够迅速带动现场文化氛围,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比如,在东北二人转的表演过程中,其艺术表现形式主要包括转手帕、丢扇子等,这些独特的表演形式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艺术气息。在这一表演环节中,观众很容易发现演员主要以腰以上的身体动作为主,以各种倾斜的方式吸引观众注意力,这一方式不仅体现出演员的自信、积极的表演态度,同时配合其腿部的动作能够良好配合为律动,达到理想的表演效果。因此,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只有有效把握舞蹈动作与其律动之间的关系,才能够提升民族民间舞的表现水平。

其次,民族民间舞中力求达到意识与动作的有机结合。在民族民间舞的教学过程中,某些肢体动作的教学相对较为复杂,舞蹈演员必须具备肢体意识,合理分解舞蹈动作,才能将个人情感有效融入于舞蹈的表演中,通过有意识的动作表现舞蹈的活力。在舞蹈排练时。有关人员应当把握其节奏意识,一方面,我们应当充分考虑教学目标以及舞者在表演动作时的心态和感受,另一方面,有关动作在分解感受后应当注重其衔接性,教学者应当有意识的调节舞者动作,要求舞者在培养自身表演习惯的同时,有效表现舞蹈中所独特的民族性内涵。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学者应当结合相关理论教学,要求舞者深入了解民族民间舞的特征动作,充分理解改动作所代表的意义,并逐渐将其上升至艺术,实现意识与动作的有机结合。如在朝鲜舞《三千里江山》中,演员有许多用首从额头拂过的动作,这个动作与朝鲜族独特的生活方式有关,在日常生活中,朝鲜族妇女把竹筐等放在头顶,双手扶着走路,走累了出汗了就用一只手扶着,一只手擦汗,这个动作在其他舞蹈中是很少见的,是朝鲜族的比较有特征性的动作。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方式可以通过视频教学、细节分解以及舞蹈模仿等方式开展,以此不断巩固舞者的民族性艺术知识,提高其艺术表现能力。

第三,充分发掘民族民间舞中理解与认可的体现方式。民族民间舞与一般意义上的舞蹈存在质的区别,其具备较高的参考性、鉴赏性以及审视性,同时,民族性的含义相对较为抽象,其理念理解难度相对较大,这一情况加深了我们开展教学工作的难度,难以将民族性含义充分演绎。为了使舞者能够更好的理解民族性舞蹈的学习意义,降低舞蹈学习的难度,充分体现民间的多元化,我们应该在以下方面进行努力:一方面,教学者应当加大理念引导,在有必要的情况下开展传统知识理论讲解,深化其内在认识;另一方面,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教学者应当结合表现手法、民间艺术、图文解析等方式辅助教学,不断研究以及挖掘其艺术成分,从多个角度引导舞者学习并认可民族民间舞的艺术价值。

二、在舞蹈教学中加强民族民间舞独特风格的运用

首先,我们应当加强教学中对民族民间舞特征性动作的的训练积累。民族舞蹈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十分久远,是人们长期积累以及时间发展所形成的产物,因此,教学者在民族舞蹈的“风格性”教学中,应当全面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同时,在日常教学中,应当通过训练以及积累,加深自己对民族舞蹈的理解,利用深刻的表达方式诠释民族民间舞的各种特征性动作的内涵,以此实现历史文化传承的目标,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并不断挖掘其内在意义。如蒙古族的舞蹈与他们日常生活有相当密切联系,在一种叫盅碗舞女性独舞中,舞者头顶一个瓷碗,手持两个酒盅,在蒙古长调的伴奏下,按酒盅敲击的节奏,两只手臂不停地伸展屈收,身体前进和后退,舞蹈运用极具蒙古舞特点的“抖肩”、“软手”、“碎步”等舞蹈动作,充分地表现了蒙古族妇女柔中有刚的气质,舞蹈姿态质朴简单,极具有古典民族舞蹈的风格。

其次,在民间舞教学中加强对民族特征性动作的分析。有关资料分析发现,在我国民族民间舞的演绎过程中,大部分舞蹈动作均是从实际的劳动过程中所提取,因此,大部分民族民间舞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存在紧密的联系,许多抽象化的动作经过完美演绎能够还原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教学者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当仔细分析舞蹈动作中的美感,了解其各个动作所表达的艺术主旨,通过对民族民间舞的风格性了解,不断纠正自身演绎过程中的体态动作以及韵律步调等,为舞者提供一定的想像空间,并不断提高其艺术艺术表现能力。

第三、我们在民族民间舞教学中要重视的情感培养。我国民间艺术舞蹈源于生活,是表现人民积极向上的生活、传达人民安居乐业的主要途径,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教学者应当注重其中所包含的情节,将快乐、朴素、自然等感情完美演绎出来。因此,教学者在分解动作时,不可忽视动作的连贯性,为了进一步体现艺术思维,可以适当进行动作加工,不断提升舞蹈的艺术层次,而这一方式也能够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历史与现代社会的差异,并在解读动作的过程中提高自身艺术气质。如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马山、东兰、南丹等地的壮族扁担舞,舞者手持扁担,围着一条长一丈余、宽一尺左右的板凳两两相对而立,大家以期呼喊,上下左右相互击打,边打边舞边唱,模拟农事活动中的插秧、耙田、戽水、收割、打谷、舂米等动作,变现出对丰收的期望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另外,在舞蹈教学环节中,教学者可穿插讲解历史故事,介绍地方风俗以及相关历史文化背景,方便舞者的理解以及动作表达,并培养其创新能力。

在漫长的历长河中,我国民族民间舞已经逐渐趋向成熟化,大部分舞蹈是在传统民间生活以及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此,民族民间舞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者应当有效把握其“风格性”。教学者应当注重舞者的情感培养,并引导舞者对动作进行有效分解,使其在长时间的训练积累中逐渐明确民族舞蹈的学习意义以及学习目标,进而不断提高其审美能力,促进我国舞蹈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斯.试论中国民族民间舞表演性组合的风格演绎[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6,05(13):321-322.

[2]胡骁,何喆.岭南民间舞蹈教材建设对于广东舞蹈高等教育的意义[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4,01(18):152.

猜你喜欢

民族民间舞风格舞蹈教学
浅谈舞蹈演员良好个人修养的养成
浅谈舞蹈演员的舞台表现能力培养
民办应用型本科音乐表演专业舞蹈教学现状、问题与对策
电影视听艺术中的影像色彩表达
解读木刻版画在动画中的运用
提高民族民间舞课堂教学质量的几点建议
关于高校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分析
民族民间舞体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