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元赵孟頫人物画《红衣罗汉图》考

2017-04-18吴红云邵建春

魅力中国 2016年19期
关键词:归隐科举冲突

吴红云++邵建春

摘要:蒙元统治者擅长骑射,重武轻文,科举停废,蒙古游牧文明与中原农耕文明经常产生对立与冲突。元代文人画特别强调书画一律、以书入画,在动荡的时代,文人士子的理想是归隐山水田园。

关键词:游牧文明 农耕文明 冲突 科举 归隐

有元一代,蒙汉二元政治制度下的民族矛盾异常尖锐,蒙古游牧文明与中原农耕文明经常产生对立与冲突。如元朝实行民族歧视色彩非常浓厚的“四等人制”。第一等蒙古人;第二等色目人;第三等汉人;第四等南人。

蒙元统治者擅长骑射,重武轻文,科举考试停废多年。据学者研究,北方地区长达八十年无科举,江南也有四十年没有开过科,直到元仁宗时才恢复科举,而且是三年一科,到元亡时仅开过十六科,每科七十多人,南人仅占其半。元朝一代,汉族士人能走上仕进之途至多五六百人而已,且终生沉沦下僚,完全是大元统治的点缀和装饰。元朝歧视儒士,史料有三:其一是谢枋得《叠山集》里《送方伯载归三山序》中所述:“滑稽之雄,以儒为戏者曰:‘我大元制典,人有十等,一官二吏,先之者,贵之也。貴之者,谓其有益于国也。七匠八娼,九儒十丐,贱之也。贱之者,谓无益于国也。嗟乎卑哉!介乎娼之下、丐之上者,今之儒者。”其二是郑思肖《心史》:“鞑法(蒙古法令):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这种说法的“七猎(户)八民(农民)”,与“七匠八娼”稍有出入;其三是元人笔记《初学集》记载:“蒙古分民为十等,所谓丐户,吴人至今贱之”,虽未提及“儒”排第几,但证明元朝的“等级”制度肯定是存在的。“学而优则仕”的传统科举上升渠道堵塞,导致广大知识分子报国无门,生活困苦,百无一用是书生。元代民间有俗谚曰:“腹中尽晓天下事,命里不如天下人”,“生员不如百姓,百姓不如祗卒”,“小夫贱隶,亦以儒为嗤诋”,这正是沦入社会底层的士子命运的写照。在元代还流行着一种对文人的特殊称呼—“穷酸措大”,也可看出文人穷困潦倒、失意落魄的悲惨境遇。文人士子期待“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既然科举无望,只好根据自身所擅长,转而以“文艺致身”,或是投身“疏于人事”的文人画,或宦或隐,既要保留传统民族气节,又要曲线实现个人价值。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元代文人画特别强调书画一律、以书入画。赵孟頫曾作题画诗:“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要求画家具备文学修养,把诗、书、画、印熔为一体,使中国画进一步地文学化,更富有华夏民族特色。赵孟頫在元代画坛上是领军人物,为避免陷入宋元书画之争的两难选择,明智之举是书画不提宋元,倡导宗法晋唐,主张“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今人但知用笔纤细,傅色浓艳,便自为能手,殊不知古意既亏,百病横生,岂可观也。吾所作画,似乎简率,然识者知其近古,故以为佳,此可为知者道,不为不知者说也。”他的人物画强调形神兼备,汤垕在《画鉴》中予以高度评价:“画惟人物最对,器服举止,又古人所特留意者,此一一备尽其妙,至发采生动,有欲语状,盖在虚无之间,真神品也。”赵孟頫在绘画实践中,主张吸取生活素材,“久知图画非儿戏,到处云山是吾师”。

《红衣罗汉图》,又名《红衣西域僧图》,是赵孟頫人物画的典型代表作,作于元大德八年(1304),现藏辽宁省博物馆,纸本设色,31.5cm×263.1cm,图绘一身穿红色袈裟的僧,盘膝趺坐于嘉树之下,坡石之上。此僧头带光环,高鼻深目,垂耳挂环,络腮胡须,黝黑皮肤,西域僧人形象鲜明,其座下铺设朱红毛毡,旁有一双红色僧鞋,红衣僧面带微笑,神情静穆慈祥,左手平伸,手心向上,似乎正在布道说法。画面左边署款:大德八年,暮春之初,吴兴赵孟頫子昂画。赵孟頫沿习唐宋人重写实的传统,既画罗汉,必以“天竺僧”为模特;又选择唐画的重彩法,袈裟、座垫、僧鞋的稍加变化的硃红色,在赭色的树干、石绿色的坡石映衬下,分外耀眼,而又庄重端丽、不落俗套。罗汉的脸部刻画精细,而衣纹的勾勒则遒劲飘逸;背景大树枝干挺拔,藤蔓缠绕,坡石堆叠错落,圆匀稳重,两者的勾、皴简练而用色浑穆,将宋以来已经非常成熟的山水画技法融入严谨的盛唐重彩人物画中,这正是赵孟頫的高明之处。《红衣罗汉图》画后有一段补题,全文为:“余尝见卢楞伽罗汉像,最得西域人情态,故优入圣域。盖唐时京师多有西域人,耳目所接,语言相通故也。至五代王齐翰辈,虽善画,要与汉僧何异?余仕京师久,颇尝与天竺僧游,故于罗汉像,自谓有得。此卷余十七年前所作,粗有古意,未知观者以为如何也?庚申岁,四月一日,孟頫书。据学者考证,画中主人公应该是在前一年去世的西域僧人胆巴喇嘛,而赵孟頫所寓意的真正对象,则是当时远在万里之遥作萨迦寺住持的南宋少帝赵显。通过“古意”,在不开罪触怒元朝的前提下,赵孟頫得以表达对赵宋王朝的哀思,又重新回到了他自己的文化发源地。

在动荡的时代,中国文人的理想是归隐田园,赵孟頫《滚尘马图》卷画面用线丝丝不苟而气韵生动,马的结构除了线条之外,主要运用渲染的方法,继承了唐代的鞍马画风,这种唐风之鞍马画从某种意义上使赵孟頫避开了直接表现蒙古人鞍马的窘境,因为蒙古为游牧民族,好马之心天然有之,鞍马画之好亦为天然,赵孟頫以唐风鞍马画取代流行于元廷之金代鞍马画传统,既是绘画“古意”观的体现,亦是作为赵宋皇族后裔和汉族知识分子文化的象征。1295年,赵孟頫已经从济南任辞归故里。大德元年(1297)元政府曾任命他为太原路汾州知州,但他没有接受。大德二年正月八日,赵孟頫自画半身小像,题诗云:“致君泽物已无由,梦想田园(上水下言)水头。老子难同韩子传,齐人终胜楚人咻。濯缨久判从渔父,率带宁堪见督邮?准拟新年弃官去,百无聊赖似沙鸥。”大德三年(1299)八月,赵孟頫“改集贤直学士、行浙江等处学提举”,主管这一地区儒学,一任十年。这十年,对于赵孟頫来说是优然闲在的。他一方面避免在朝中的种种政治风险,同时在浙江等地与文人书画往来,诗酒唱和。在艺术创作上也进入了旺盛时期。可以说,大德三年这一年是赵孟頫仕宦转折的一年。也是他对于仕宦生活逐渐适应,转换心态的一年。他从政治上的失意转向亦宦亦游,虽仕犹隐的思想更为明确。这就是《自画像页》的创作背景。“鄂王坟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此诗之佳处显然在于“亡国之痛,故国之思和一个书生无力回天的叹息交织在一起”。即使后世那些对他改节仕元一事持有颇多成见的人,如虞堪、董其昌、乾隆皇帝等,也不得不承认诗中开阔的襟怀与哀婉的情愫,自有一种沉痛的、动人心魄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宋濂.元史.中华书局出版社,1976年4月第1版。

[2]赵孟頫研究论文集.上海书画出版,1995年第1版。

作者简介:

吴红云(1971.12-),女,汉族,江西景德镇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国画、瓷画教学与研究;邵建春(1975.02-),男,汉族,江西乐平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中国陶瓷历史文化与陶瓷考古研究。

基金项目:

2014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晋唐宋元时期中国人物画的时代背景研究”,立项编号:YS1409。

猜你喜欢

归隐科举冲突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回避冲突不如直面冲突
冲突管理
天宫院
“科举”
浅谈中国古代文人的归隐之路
明代科举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
从《聊斋?叶生》解读蒲松龄四十不灭的科考幻想
南戏中的科举程式
全面冲突管理的构建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