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出现脑出血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2017-04-18王浩王立超

中外医疗 2017年5期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危险因素溶栓

王浩+王立超

[摘要] 目的 分析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出现脑出血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随机选择2014年12月—2016年1月期间于该院进行溶栓治疗的90例急性脑梗死作为研究对象,溶栓治疗后将出现脑出血转化者分为观察组,未出现脑出血转化者为对照组,每组45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出现脑出血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蛋白尿(57.78%)、脑白质疏松(64.44%)、溶栓前NIHSS评分>22分(40.00%)、糖尿病(62.22%)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22.22%、24.44%、11.11%、3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出现脑出血转化的发病与蛋白尿、脑白质疏松、溶栓前NIHSS评分>22分及糖尿病等因素有关,临床应重视存在上述危险因素的患者,尽可能的减少静脉溶栓后出现脑出血转化的情况。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溶栓;出血转化;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 R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7)02(b)-0047-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related risk factors of cerebral hemorrhage conservation after the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Methods Random selection 9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treated with thrombolysis in our hospital from December 2014 to January 2016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45 cases in each,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he patients with cerebral hemorrhage conservation,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he patients without cerebral hemorrhage conservation, and the clinical data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llected and the related risk factors of cerebral hemorrhage conservation after the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ratios of proteinuria, leukoaraiosis, NIHSS score before thrombolysis >22 scores, diabete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57.78%, 64.44%, 40.00%, 62.22% vs 22.22%, 24.44%, 11.11%, 35.56%), and the differences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 Conclusion The morbidity of cerebral hemorrhage conservation after the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is related to the proteinuria, leukoaraiosis, NIHSS score before thrombolysis >22 scores, diabetes, in clinic,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above risk factors and try to reduce the cerebral hemorrhage conservation after the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Key words]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Thrombolysis; Hemorrhage conservation; Risk factors

静脉溶栓是急性脑梗死治疗上的重大进展之一,而出血转化常是静脉溶栓后最为多见的并发症,出血转化不仅影响溶栓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同时还会加重脑组织损伤程度,极易形成医疗事件[1]。因此临床治疗中了解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后出现脑出血转换的危险因素显得尤为重要[2]。该研究随机选择2014年12月—2016年1月期间于该院进行溶栓治疗的90例急性脑梗死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出现脑出血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于该院进行溶栓治疗的90例急性脑梗死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均为骤发病;②经头颅CT(16排或64排)扫描证实;③院内生存1周以上;④无认知功能障碍或中风;⑤凝血功能正常;⑥未并发其他脑出血等颅内出血性疾病。溶栓治疗后将出现脑出血转化者分为观察组,未出现脑出血转化者为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患者男24例,女21例;年龄54~83岁,平均年龄(65.59±6.73)岁;发病到溶栓时间2~6 h,平均(3.67±1.24)h。对照组患者男26例,女19例;年龄55~86岁,平均年龄(67.25±7.12)歲;发病到溶栓时间2~6 h,平均(3.67±1.24)h。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用阿替普酶,20 mg/支。所有患者于治疗后采用头颅,检查两组患者出血转化情况。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的体质指数、吸烟情况、蛋白尿、高血压病、心房颤动、溶栓前空腹血糖、脑白质疏松、高血脂症、溶栓前收缩压及舒张压、溶栓前NIHSS评分、糖尿病等资料,并进行比较分析。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体质指数、吸烟情况、高血压病、高血脂症、心房颤动、溶栓前空腹血糖、溶栓前收缩压及舒张压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蛋白尿、脑白质疏松、溶栓前NIHSS评分、糖尿病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脑出血转化大部分发生在静脉溶栓治疗后1 d内,作为极其严重的一种并发症不仅会造成脑梗死患者病情加重,严重时会导致患者死亡,因此临床医师了解影响溶栓治疗后发生脑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显得至关重要[3]。通过该次研究发现,影响静脉溶栓治疗后脑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有脑白质疏松、蛋白尿、高血糖及大面积梗死等。

3.1 血糖

谭戈等学者[4]在其研究结果中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高血糖组出血转化的发生率为96.14%,明显高于非高血糖组出血转化的发生率35.67%,且还显示出患者并发高血糖会使出血转化量增加。高血糖患者血糖水平的升高会使氧化应激及MMP9的活性增加,破坏血脑屏障,危害细胞膜功能,造成脑组织中乳酸聚集,增加脑细胞耗氧;同时还会影响pH值水平,对内源性化学因子及致炎细胞因子的生成与释放造成干扰。糖尿病对患者的预后好坏也具有较大影响,当患者神经内分泌紊乱引发应激时所产生的儿茶酚胺、胰高血糖素通过降低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内在活性使脂肪细胞对糖的摄取减少,使机体产生高血糖及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会造成机体多项功能出现障碍,因此监测胰岛素水平在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可起到降低多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及致死率。该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62.22%)糖尿病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35.56%),与上述研究结果一致。

3.2 尿蛋白、脑白质疏松

既往临床研究显示[5],伴有脑白质疏松的脑梗死患者头颅核磁共振上白质损害常表现为双侧及对称的大脑半球白质区存在大小不等的融合区域,同时这些损害也可作为小血管病的另外表现形式。据相关研究显示[6],脑小血管疾病与伴发肾功能障碍的急性卒中关系十分密切,且预后效果更差。肾功能不全的主要表现为蛋白尿与肾小球率过滤增加,同时也是脑小血管病的一个标准,在临床中常用于预测脑小血管病。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脑出血转化与血管壁被破坏有关,而脑小血管病常存在血管损伤与血脑屏障破坏。故对于伴发脑白质疏松或尿蛋白的患者进行溶栓治疗时应密切观察患者变化,最大程度的减少出血转化的发生。

3.3 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并发脑梗死时以脑栓塞较为多见,有病理资料显示,心房颤动造成的心源性脑梗死与其他原因造成的脑梗死相比自发性脑出血的风险增加了14倍。同时也有学者指出[7],心源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出现脑出血也并不全是溶栓治疗的原因,而且心房颤动并未被溶栓治疗指南纳入排除标准中。临床不断深入研究发现,采用溶栓治疗的心源性脑梗死与未采用溶栓的心源性脑梗死相比临床效果及预后情况均明显较好。

3.4 溶栓前NIHSS评分>22分

评分越高说明患者脑部梗死的面积越大,脑部出现大面积梗死是因主干血管闭塞造成,进而对主干大血管的基膜造成损伤,溶栓治疗时会使主干血管再通,而已受损的基膜会渗透出大量血液进而形成血肿[8]。脑部梗死面积越大,基膜受损程度就越重,则出血的可能性就越大。虽然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后发生脑出血转化的几率较大,预后情况不佳,但仍具有积极的临床治疗价值。因此针对于大面积脑梗死的患者实施溶栓治疗时应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详细沟通后,积极、谨慎的实施溶栓治疗。

综上所述,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出现脑出血转化的发病与蛋白尿、脑白质疏松、溶栓前NIHSS评分>22分及糖尿病等因素有密切关系,临床应重视存在上述危险因素的患者,尽可能的减少静脉溶栓后出现脑出血转化的情况。

[参考文献]

[1] 王君,郭婷,金景.高龄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16,18(10):1860-1861.

[2] 信瑞强,张双,张殿平,等.脑微出血与梗死后出血转化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综合临床,2016,32(7):619-621.

[3] 陈堃,王月姮,王学义.超早期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17):14-16.

[4] 谭戈,刘鸣,雷春燕,等.急性脑梗死后非溶栓患者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5,12(8)409-414.

[5] 符雪涛,周龙江,张新江,等.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与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8(5):537-539.

[6] 李晓波,黄敏,陈蓓蕾,等.急性脑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6,35(1):22-26.

[7] 朱润秀,袁军,包萨茹拉,等.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脑出血转化的相关因素分析[J].北京医学,2016,38(5):429-432.

[8] 刘思维,贾伟华,周立春.急性脑梗死后非溶栓患者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分析[J].首都醫科大学学报,2016,37(4):534-537.

(收稿日期:2016-11-18)

猜你喜欢

急性脑梗死危险因素溶栓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急性脑梗死辨证分型与ADC、Hcy及hs—CRP的相关性研究
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症的预防与保健指导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早期应用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
CT灌注成像在rt-PA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