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条知道回家的狗

2017-04-18姚瑶

雪莲 2017年3期
关键词:狗肉

姚瑶

夜,寂静。孤独一人穿行在乡野僻静、冷清、人烟稀少的荒地,猝不及防在两米开外一转弯处,有一个声音如撕裂帛布,穿过旷漠的荒野抵达你的脚边——狗叫声突起。

你一颗本来就悬乎着的心,被突然袭来的声音完全破坏,并处于极度恐慌之中,领略村野的那份雅兴,已被抛至九霄云外。

狗叫声撩破夜沉静的幕帘,清晰而遥远。

人是怕狗咬的,特别是疯狗!

这无疑是在夜的心脏边上,狠狠地投掷了一枚炸弹,很快有无数的声音随之炸响,并准确无误地告之世界:这荒野并不完全空无一物,在狗的声音不远处就有一座座低矮的吊脚楼和袅袅炊烟构筑的村庄,以及坟墓。

这总是一件温暖的事,总让人想起一个遥远村庄的民俗风情和人文掌故,狗叫声把这种温暖毫无拒绝地传递到每个夜行人身上。

狗总让人想起温暖的村庄和火塘。

狗是恋家的。我曾经写过一组诗歌,歌颂一条知道回家的狗。

“那条走失的狗,父亲担心了很长时间/生怕饿死路边,或者被杀了吃肉/这条狗,走得一点信息都没有/像我不辞而别的兄弟,是不是在广东打工/不回家也该来个信息。”狗,让我温馨。

“我离开老家的时候,那条狗还送我到村口/耷拉着脑袋,舔着我的裤脚,恋恋不舍/彷佛我一去就不回了。可它却把自己丢失了/我一直在城市里寻找它的身影,很多年/真不知道它的音信,它是不是迷失了回家的路。”

這条狗,很适合我那时的心境。一直以来,我认为我是生活的弱者,一个永远生活在乡下而又不断背叛乡村而接近城市的耻辱者,当我面对庞大的生活空间给我无尽的窒息的时候,我都会想到这条狗,是不是迷失了回家的路?

“春节回到老家去,一条老狗迎接了我/我们像走散多年的兄弟,热泪盈眶/狗日的它没有告诉我,这些年去了哪里/受到什么委屈,它选择沉默/最终,还是一声不吭回到了家。”在我诸多的文字中,我多次提到家,具体一点是我的胞衣之地——圭研,我一直这么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一个道德向善的地方。生命中的某个地方,让你在无数次要回去的而借以美丽借口而无法回去,心痛缠绕着你,使你长夜的失眠。那个地方不远不近,可以远在天涯,也可以近在自己的身边,在自己的灵魂深处,无时无刻不在感召着你。

那条狗,给了我无穷的启示,给了我强悍的力量。

关于狗,我想说些遥远乡村狗的故事。

狗叫声是村庄沟通外界的工具,从狗的叫声你可以略略知晓一个村庄的大小和底细。

这些年,年轻人都到沿海一带混钱打工去了,走得最近也跑到县城去拉板车或是去挑砖背水泥,一直到春节才回来。村子里剩下些豁牙歪嘴的老人和黑不溜秋的小孩,村子显得异常寂寞。狗也养得少了。从狗的多少,可以窥见整个农村的兴衰程度。

人去村老。与村庄一同老去还有父亲那一代的亲人,只有他们才永恒地留在故乡,每年到年关,老家那里总有几个老人熬不过去。很多时候,我都不愿意触及村庄繁荣与衰败的历史,村庄正逐渐走向寂寞。

当我读到宋殿儒先生的《人去村“老”年寂寞》,这样的故事让我心酸不止!

“老村过年没有了人欢马叫,没有了爆竹四起的那个热闹,更没有了曾经连台热唱的乡戏锣鼓。他们吃完饺子,出门相互拜年,尔后就仨人到我家中打个小牌。可是三缺一了,一个曾经一百多口人的老村,咋就连打一个小牌都凑不够‘腿呢!仨老人就那样,坐在牌桌前一阵唏嘘后,无奈中就把父亲身边的一只小狗请来了。父亲的小狗好像比人听话多了,父亲命令它蹲到板凳上不许乱动,它就赶紧蹲到了‘四缺一的那只凳子上不敢离开。”

三个老人就这样和小狗凑成一桌,小狗当起了牌友,他们把牌码到小狗跟前,轮到小狗出牌的时候,他们就替小狗翻过来一张牌。这场景,说来让人唏嘘!

早些年在圭研,村长二毛养一条大黄狗,大黄狗凶悍,伤及小孩和妇女,曾经一口逮掉隔壁猪蛋的小鸡鸡,猪蛋一生好端端的幸福被这畜生活生生地给断送了,至今还娶不到婆娘,谁家闺女会下嫁没有了生殖器官的猪蛋呢?没有生殖器官,就不能传宗接代,就不能养儿防老,像个小太监那样,多没意思,这个浅显道理村民是懂的。尽管猪蛋长得像牛一样健壮,干农活是块好料子,村子里那些丰满起来的姑娘们知道这个浅显的道理,不与他相好。

村长二毛不痛不痒摸出两百块钱,还替猪蛋交纳三年的公粮打发了事,用一条比食指还粗的铁链把那畜生给拴了。他这一举动无疑给我们透露一个致命的信息:狗日的狗断送了猪蛋的幸福,狗也别想自由了。

被拴的大黄狗吃喝拉撒就固定在由铁链组成的圆内,圆外就是它永远无法企及的地方了,有些画地为牢的感觉。有漂亮的母狗从它身边经过,舞蹈着醉人的姿势,在它面前撒一泡热尿,肆情地撩拔着它,甚至还引领一只狗情人在光天化日之下,做着见不得人的媾合之事。大黄狗起初是半眯着狗眼,一副拒情欲于千里之外的情状,可那对狗男女肆无忌惮地喘息和两颗狗头一南一北尽情地欢愉,实在让它受不住了,还有什么办法呢?它至多也只是狂叫几声,把食指还粗的铁链绷得哗啦哗啦地响,终究不能逃离以铁链固定点围就的圆弧,它报以山洪般的怒吼,还不时换来主人二毛的棍棒加身,烈火一样的情欲在它阵阵狂叫声中熄灭,这是很残酷的事。

最后这条缺少情爱的大黄狗无疾而终,草就完成它这一生作为狗的使命。死了,村长就着陈皮、花椒黄焖了一锅稻香狗肉,几碗米酒下肚划拳打马闹了一个晚上。

村人养狗,不是“咬人”这个角度来说的,或者单纯的看家护院,大黄狗把猪蛋给咬了,那只是一个事件一个点缀罢了,并不完全代表作为看家狗一直所具有的秉性。

另外我们可以从每一条看家狗的叫声发现一个非常趣味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发现,证明了狗是具有人性的一面。见穿得干净整洁的,狗们略发“汪汪”之声,以表恭维;见乡镇干部夹着个人造革公文包,尾巴下垂,摇头晃脑,一副一不小心怕遭煮了吃的姿态,尽力讨好;见气势汹涌的粗糙男人,放溜子跑开,像躲避日本鬼子的强暴一样;见小货郎摇着拨浪鼓走进村口,叫声则多了些鄙视,一字儿排开的狗均发出“哼、哼”声音;突然见漂亮女人挑着水桶从门前田坎经过,狗们就聚在一起,尾随其屁股后面,“汪、汪、汪”不绝于耳,像唱歌一样动听,以献媚想表示亲热。还有见黑不溜秋的小孩多不理睬,哼都懒哼一声,耷拉着脑袋跑开,跑得稍慢就会被主人揪住命令吃小孩拉得满地的屎;见吃着鲜红薯的婆娘们绕前跑后,以悦主人,讨食半截红薯。

荒野小村,养狗多为看家守户,也兼养肥来杀吃,也有的养来捕猎。二叔家养有一只黑白相间的猎犬,彪悍勇猛,一副牛犊之躯,有射箭般的跑速,是村子狗们的首领,一呼百应,见贼盗入村,必将带领狗兄狗妹冲锋陷阵,一路追杀,把村子封锁在平安祥和之中。

这只狗从单纯意义的看家守户上升到追捕猎物的高度,在村子里有将军般的荣耀,见那些只会吃食只会看家的狗们都不屑一顾,从骨子里瞧不起,这势必曲高和寡,狗们只有在追杀贼盗的时候响应它之外,其余时间不与之来往,二叔家的狗空有一番激情,也找不到热乎的对象了,它不知道它所有的荣耀是狗们集体抬起来的,显得过于孤傲了。村子的母狗们被成群的公狗拥簇,进行花前月下卿卿我我,它基本上无法得逞,它纵有千般本事,也是无法近身的,显得异常孤独,更可悲的是,直到它临死,村子里都没有留下它的遗种,难免伤心,英雄往往如此,在孤独中成长,然后在孤独中悲怆地死去。

有着这样的强势,具备世界名犬下司犬的秉性——猎犬。

下司犬产于贵州麻江县东南部,产区居民以苗族为主,居住于深山峻岭之间,过去林深茂密,山高路险,野生动物较多,自古以来苗胞均有打猎和养狗看家守院的习俗。

早在嘉庆十三年(1808年),下司镇就辟为商埠,形成盛市和重要码头。在古代,贵州与省外陆上交通闭塞,云贵两省的土特产品多集中于下司,赖清水江运到湖南洪江、常德、過洞庭湖直达武汉。湘、鄂、赣的棉花、土布、药材、瓷器等货物亦用船载逆水而上到下司起崖,再运到贵阳、安顺等地。在当年的下司镇商贾云集、市场繁荣、商户林立、住户密集,官富养犬护院,一时养犬兴盛。国民党陆军通校于1938年冬迁至麻江,军犬所设在下司玉皇阁,更带动了下司养犬的发展。

“犬”,多形象的字,有“犬子”一说,对人谦辞称自己的儿子。更多的是“人”字加上“一”多一点,作为人类的我们,在某种的程度上,我们和一条狗没多大的区别。有着坚强的秉性也有媚态十足的奴性,“桀犬吠尧”给我们很多的解释。

有科学家认为狗是由早期人类从灰狼驯化而来,驯养时间在4万年前~1.5万年前,发展至今日,狗大体上可分工作犬、宠物犬、军用犬、格斗犬、肉狗。狗,具有狼的性格,同时狗也具备奴性,也就是经常听到、有时自己还会说的“狗奴才”。正因为这样的狗性,有些领导便可以强奸群众的意见,就可以把群众的利益当做自己的利益。

当然,狗的主人与狗之间,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关系的。俗话还说:狗急了还要咬人呢。当一只狗对主人不满的时候,狗的主人还可以把它拴起来赶走,或者杀了吃肉;但如果狗一起咬人的时候,人便不可奈何,还得给它吃给它喝。

中国数千年来受孔孟思想的影响,君君臣臣的关系已经根深蒂固。人们已经完全接受了等级观念,习惯了现在的这种社会秩序。狗作为人类的朋友,当然它是看清这一点。

作为人类饲养的动物,当然,狗难免于杀戮。在冬至吃狗肉,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

冬至作为节气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在《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在黔东南,冬至这一天,狗肉的价格飙升,人们图的是吃狗肉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在这一天,我不知道,有多少狗走在祭祀的路上。

我在诗歌《冬至》里这样写到:“父亲要杀一条跟随他四年的狗/父亲躲在门后面,等那条狗回来/在猝不及防中,把狗击毙/也许这样会少些造孽与仇恨。”

冬至那天,等待一碗熬好的狗肉汤,彷佛等待一场即将开启的电影。然后,在苍茫的狗叫声中,从村东走到村西,散发浑身挥之不去的热量。狗肉大补,有壮阳之说。

有外地客人来,要求一定要吃盘江的花江狗肉,每有这样的要求,我的胃就有一次难受的绞痛。

盘江狗肉号称“中国狗肉一条街”,街道两旁的40多家狗肉馆蔚为可观,临街而立的狗肉店大都在店门边建一个贴满瓷砖的台灶,上面摆满了特制的狗肉,令行人叹为观止。街道两旁狗肉馆一家连着一家,无论你把视线投向任何一面,都会看到煮着狗肉的大锅冒着腾腾的热气。每次路过盘江,我都想象着有无数条狗正在疲惫的奔跑,它们在逃命。

“父亲默默无闻地完成了这个动作/坐在寒冷的门口,让寒风吹干他的双手/透过父亲的眼睛,我看见/那些忙碌的狗,正在交配/并没有因为这个节日,逃离村庄。” 忠实的狗,怎样看待人类呢?

狗,肯定哭了!

这是我想到,前些年的一个新闻,说的是志愿者拦车救狗,却因为一纸检验检疫证明,成为志愿者此次解救行动的尴尬关键,引发“为什么杀狗不违法拯救生命却违法?”的讨论。

生命无奈,因为没有一个法律来为这些无辜的小狗做一个辩护,同样没有人去维护它们应该有权益。

历史上关于狗的文章很多,感动我的是“黄耳传书”:晋初大诗人陆机养了一只叫“黄耳”的狗,陆机久寓京师洛阳,一直没通家书,怀疑遭遇不测。有一天便对黄耳开玩笑说:我很久不能和家里通信,你能帮忙传递消息吗?不想这只狗竟摇着尾巴,连连发出声音,似乎表示答应。陆机大为惊诧,立即写了一封信,装入竹筒,绑在黄耳的颈上,放它出门。黄耳不仅把信送到了陆机的家里,还把家人的回信带了回来。家乡和洛阳相隔千里,人往返需五十天,而黄耳只用了二十天。后来,黄耳就经常在南北两地奔跑,为陆机传递书信,成了狗信使。为了感谢“黄耳”传书之功,它死后,陆机把它埋葬在家乡,村人呼之为“黄耳冢”。

元代王实甫在《西厢记》中为张生填写了这样一段唱词:“不闻黄犬音,难传红叶诗,驿长不遇梅花使,孤身去国三千里,一日归必十二时。凭栏视,听江声浩荡,看山色参差。”张生口中的“黄犬”,指的就是陆机的“黄耳”。张生离别莺莺后,因无人捎信而感叹身边没有黄耳这样的信使。

狗,永远忠实于人类。文献记载,我国周代就开始驯养狗,人类与狗的关系密切。日本电影《柴犬奇迹物语》中,主人所在的地方发生了地震,主人养的狗冒着地震危险最终救了主人。

自古言:寡妇门前是非多。寡妇家必养一条狗,狗的职能除了看家防贼盜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是预防心怀鬼胎的男人,有些男人把自己老婆安置在家里,有事无事喜欢往寡妇家跑。

寡妇家养狗,但非常忌讳狗叫声在夜深人静突然像鞭炮般爆发,这是一个信号,这个信号很暧昧地传递给村人,让村人在茶余饭后多出几许谈资,经过口头加工的谣言多是无中生有,但听者依然津津乐道,想从谈话者中探出个究竟,在狗叫时偷偷跑到寡妇家屋后暗暗窥视,踩坏寡妇家屋后的菜地,甚至过分的爬在寡妇家窗台贼一般窥听屋子里的动静,这是很让寡妇伤心的。真有暧昧关系的女人,狗是感觉得到的,狗是通人性的。狗都有情爱,何况人乎?狗吃主人辛苦生产的粮食,总不能破坏主人的好事,古今如此,狗在这个时候,或许吃饱了跑到村西寻欢去了……

城市人也养狗,但不是为看家守户,不是为了捕猎,更不是养肥来吃肉,多为主人寂寞所为,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打狗得看主人脸”有力地证明了狗的身价是主人地位的标志,居住在我们单元楼的,是个款爷,养一条京叭狗,听说价值近万元。城市树立的钢筋水泥,层层加固的防盗门,狗本来的职能没起到丝毫的作用,而且狗的身份也发生了质的变化,主富狗肥,城市里的狗再也不是什么彪悍的土著狗了,各种进口的名字五花八门的时髦狗走进了寂寞女人的怀抱,成了倾诉,安慰寂寞灵魂的一剂汤药。她们怀抱宠物狗的姿势,比怀抱自己的爱人还要亲热。

在感情枯竭、人情淡漠和自我封闭的现代人群里,宠物替代了爱人。爱人在外面打拼,养起了小情人,寂寞的女人只有拥着宠物一同看泪水涟涟的感情电视,或是往狗嘴里猛灌红酒,发牢骚骂男人,找到发泄的地方。宠物还陪伴老人走过孤寂的晚年,孩子忙得陪老人的时间都没有了,在守在夕阳的日子里,老人抱着阿猫阿狗打盹,把思念孩子的话说给阿猫阿狗听。

在城市摸爬打滚了好几年,我真地搞不懂城里人了,忘记了狗的模样。有时朋友邀去吃狗肉汤锅,香喷喷的狗肉使我倒胃口,总想起群狗一路狂吠奔跑过村子的情形。壮观、温驯的狗也逃不过人类的杀戮,这显得很可悲了。城市早就把我打磨得认不出一条狗的模样了,很多时候,感觉到自己人模狗样地活着,我很难过,在这个时候,我的心都会回到孤寂的乡野去,与一条狗交流,一条狗穿过山川越过田野,去追逐一只受伤的兔子,那将是生命洋溢的时刻。

狗,于一个村庄或村庄一个具体的事物,是能勾起我温暖的回忆。

猜你喜欢

狗肉
为什么民间会有“狗肉不上席’’的说法?
俗言俚语话养生——狗肉滚三滚,神仙站不稳
吃狗肉是伦理问题还是权利问题
哪些地方最让狗狗瑟瑟发抖?
犬年狗肴十里香(二)
狗年,狗与民间的狗肉佳肴
谁是“玉林狗肉节”的幕后推手
香辣狗肉饭
狗肉食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