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梦理想”与青少年“公共意识”的内在一致性及其现实意义

2017-04-17韩祥伟

理论观察 2016年11期
关键词:中国梦青少年

韩祥伟

[摘 要]青少年公共意识是指青少年对公共领域内共识性社会规范主观认同与客观遵守,是孕育于公共领域之中一种关心公共事物,改善公共生活,建构和遵守公共秩序,追求个体利益和社会共同体利益相统一的社会意识。“中国梦”是国家、民族、个人三重价值维度的有机统一,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有机统一;凝聚社会共识,引领社会思潮。中国梦的深刻价值内涵,决定了其与青少年公共意识存在深刻的价值契合,对当前青少年公共意识的养成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关键词]中国梦;青少年;公共意识;内在一致性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1 — 0037 — 02

青少年是肩负中国未来历史使命的核心群体,决定国家未来发展与走向。当前,社会转型期青少年群体公共意识淡漠问题凸显,已经成为当前影响国民素质提升的一项不容回避的重要问题。如何加强青少年公共意识,使其具有主体意识、公共精神、理性观念和积极道德行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但目前,对当代中国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的公共意识研究,仍处于开拓阶段。本文以“中国梦理想”和“公共意识”的内涵为基础,对其内在一致性进行分析,提出以“中国梦理想”为青少年价值认同,引领青少年公共意识养成,提升当前社会转型期青少年群体的公共意识。

一、青少年公共意识内涵

(一)公共意识研究背景

国外学术界关于公共意识的研究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形成理论自觉。1961年德国著名思想家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公共”、“公共领域”的概念。相关资料表明,大多数学者主要围绕“公共领域”、从政治学的角度展开研究,并且已经相对成熟。

国内对公共意识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1989年,王格在《城市问题》杂志上发表的《城镇居民的公共意识和城镇的发展》,将“公共意识”定义为“城市居民角色的自我觀念”。〔1〕此后十几年学术界关于“公共意识”的研究,角度大多较为零散,并未引起学界的广泛重视。当前处于转型期的我国社会生活空间发生巨大变化,多样化的生活方式、不断丰富的公共生活使人们对公共意识的呈现倍加关注。学术界的研究也趋向全面、多元,相对集中于公共意识的现状、成因、培养路径及其影响与作用等方面。

(二)青少年公共意识内涵

国内外学界早已关注公共意识,并尝试诠释其内涵,但这个概念尚未得到科学、严格的界定。不同学派从不同角度的解说,均带有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甚至不同立场的限制或束缚。

学者陈付龙认为:“公共意识是指社会共同体成员对公共领域内的准则、规范等的主观认可和客观遵守,是孕育于公共领域之中一种关心公共事物、改善公共生活、建构公共秩序、塑造以民众利益和社会需求为依归的伦理规范、政治价值和社会制度的深层意识,体现的是人们对社会公共领域的认识和行为的自觉性。”〔2〕公共性是公共意识的最本质体现,个体应该能超越自身利益去理解并考虑集体、社会和国家的利益。

在中国,青少年一个常用术语,但并不是一个非常严谨的学术术语或法律术语。学术界通常认为,青少年应该是已满14周岁不满25周岁的人群。在对“青少年”年龄阶段界定的基础上,借鉴陈付龙教授关于公共意识的研究,我们从公共生活主体(青少年)对社会公共领域的认识和行为的自觉性(积极性)及其对社会共同体利益的认知、维护进行“青少年公共意识”的内涵界定:青少年公共意识是指青少年(已满14周岁不满25周岁的人群)对公共领域内共识性社会规范主观认同与客观遵守,是孕育于公共领域之中一种关心公共事物,改善公共生活,建构和遵守公共秩序,追求个体利益和社会共同体利益相统一的社会意识。

二、“中国梦理想”基本内涵及其与青少年“公共意识”的内在一致性分析

(一)“中国梦理想”基本内涵

2012年,习近平同志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中国梦”,随后中国梦唱响中国大地,成为当今时代主旋律。“中国梦”是我们中国期待已久之富强梦,是中华民族梦回百转之复兴梦,亦是每个华夏儿女追求渴盼之幸福梦;“中国梦”首次实现了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完美、和谐统一。中国梦”梦是国家、民族、人民梦,也是一个又一个具体的中国人的追求出彩、成长幸福的梦想。每个人都心怀梦想,追求梦想,实现梦想;每个中国人为这个

中国梦中国梦理想具有三个基本维度:精神维度、价值维度、主体维度。其产生土壤是中国精神,是对中国历史、现实的认同,其价值追求是国家、社会、个人全面、协同发展,其实现主体是国家、社会、人民。

(二)“中国梦”理想与“公共意识”内在一致性探索

首先就“中国梦理想”精神层面而言:其产生土壤是中国精神,是历史、现实的认同、是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理想的和谐,这种认同与共识,为公共意识生长提供精神支持。

其次就“中国梦理想”价值层面而言:其价值追求是国家、社会、个人全面、协同发展,内在的促进“利私益公”社会机制建立,为公共意识生长提供社会土壤。

再次“中国梦理想”主体层面而言:“中国梦理想”的最终实现,取决于其特定实现主体——国家、社会、个人的担当,最终落脚点是个人发展,为公共意识生长提供主体条件。

“中国梦”理想与“公共意识”内在一致性分析: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以“三个维度”为主要内容的“中国梦理想”,是青少年“公共意识”生长的促动力。每一个时代,都有一种主流价值观的存在,它是一个时代的思想共识、价值认同。公共领域作为社会共同体成员的公共空间,蕴藏着共同的公众利益诉求,同时有共同生活的人们形成的共同价值取向。当代青少年公共意识的培育,需要寻求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认同。“中国梦理想”实现国家、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使其成为全社会的思想共识、价值认同。提升青少年公共意识,是“中国梦”追寻的梦想和期待实现的目标,同时也是共建共享“中国梦理想”的精神动力,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人民期待重视规范公共领域,而一旦规范阙如,不仅危及社会信用体系,而且也意味着人与社会、人与人甚至人与自我社会关系的撕裂,若任其蔓延,将动摇社会稳定的根基。只有当代中国青少年这一肩负中国未来使命的重要群体的公共意识得到切实提升,才能实现“中国梦”。

三、“中国梦”理想与青少年“公共意识”内在一致性分析之现实意义

(一)通过“中国梦”视角,利于公共意识资源的开掘、阐发

2012年习近平提出中国梦的理想追求,在时空观上把历史、现实、未来融为一体,为我们提供了把握历史、顺应时代、面向未来的崭新的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的战略视野〔3〕,也为我们提供了当前公共意识的研究的一个新的切入点。通过对已有的研究整理发现,目前还没有以中国梦理想为价值认同,探索公共意识培育的研究。

探讨“公共意识”与“中国梦理想”的关系,可以从宏观层面分析当代公共意识现代生成的精神土壤、社会土壤及主体条件。中国梦理想的产生土壤(中国认同与中国共识),可以为为公共意识生长提供精神支持;中国梦的价值追求(内在的促进“利私益公”社会机制建立),为公共意识生长提供社会土壤;中国梦的实现主体(国家、社会、个人的发展)为公共意识生长提供主体条件。通过“中国梦”视角,分析其与公共意识的内在一致性,研究身心发展处于特殊阶段的青少年群体,有利于进行公共意识资源的开掘、阐发、创构,这是克服中国公共意识的历史性缺失,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二)以“中国梦理想”为青少年价值认同,引领青少年公共意识养成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智则国强”。青少年寄托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只有赢得青少年,才能赢得未来,青少年公共意识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民素质提升的快慢程度。今天之青少年是未来实现“中国梦理想”的中坚力量,是公共生活领域的重要群体,也是公共意识培育的核心群体。实现中国梦理想的今天,积极寻求培育青少年公共意识的方法与途径显得尤其重要。

当前社会转型期,通过越来越多的事例、报到,我们发现青少年公共意识淡漠甚或缺失是现代化进程中非常凸显的问题,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强大阻力。究其原因,当代90青少年所处的转型期、多元化、工具化的特殊社会成长环境和崇尚个性、张扬自我、多元价值观的群体特征,导致他们公共价值观念模糊,缺乏价值认同,公共意识认知难以内化为其行为准则。“中国梦”作为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撑和国家前进的力量源泉,是國家、民族、个人三重价值维度的有机统一,整合国家、社会、人民利益,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有机统一,其深刻价值内涵,决定了其与青少年公共意识存在深刻的价值契合。“中国梦”作为当前时代最强音,是人民广泛接受和普遍认可的理想;凝聚社会共识,支撑人民精神,引领社会思潮。所以“中国梦”作为时代的思想共识、价值认同,对当前青少年公共意识的养成具有同样重要的引领作用,可以成为青少年群体“公共意识”生长的促动力。以“中国梦理想”为青少年价值认同,来改变青少年公共意识的缺失和不足,引领青少年群体的公共意识养成,可以为“中国梦理想”的实现提供动力支持。

〔参 考 文 献〕

〔1〕阳瑜.媒体新闻报道中的公共意识建构〔D〕.暨南大学,2008.

〔2〕陈付龙.论我国公共意识生长的文化预制〔J〕.岭南学刊,2009,(06):102-105.

〔3〕何善亮.试论基础教育学校的“中国梦”教育〔J〕.教育科学研究,2014,(12):19.

〔责任编辑:张 港〕

猜你喜欢

中国梦青少年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偶像崇拜 与青少年成长
幸福感强的青少年更健康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
青少年打篮球注意事项
第二单元 做自立自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