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绿色课程体系促童年之花多彩绽放

2017-04-17白雪峰李冬杰

师道·教研 2016年12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绿色素养

白雪峰+李冬杰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非常明确地指出:“今日教育界责任之最重要且最紧迫者,莫若利用教育学解决学校课程问题。盖课程为学校教育之中心,假使课程得有圆满解决,则其他问题即可迎刃而解。”深圳育才四小在学校绿色教育文化的基础上构建起了自己的绿色课程体系。

一、文化为根,行走在绿色教育的路上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系统阐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从此,“绿色发展”被确定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思想之一,这让一直坚持绿色教育的育才四小人欢欣鼓舞。经过十余年的探索,“绿色教育,多彩绽放”的办学理念已经成为学校的一张靓丽名片。“绿色”包含“生长(Grow)、尊重(Respect)、体验(Experience)、鼓励(Encourage)、引领(Navigate)”等核心要素。绿色教育是指以促进生命生长为出发点和归宿,尊重生命的规律,给儿童以发展的环境,促进每一个儿童独特发展的教育。

在绿色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确定的学生发展目标是:培养有责任感的现代化国际小公民。

使每一个学生具备“四品”“六力”“八大核心素养”。“四品”——做人有品格,做事有品相,学习有品质,生活有品味。

“六力”——生命有活力,前进有动力,发展有能力,遇挫有耐力,相处有合力,人格有魅力。

“八大核心素养”——品德素养、身心素养、学习素养、创新素养、国际素养、审美素养、信息素养、生活素养。

构建与实施绿色课程,是实现学生培养目标和达成学校绿色教育愿景的核心策略。

二、着眼生长,围绕核心素养构建绿色课程体系

2013年教育部出台《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试行)》,强调关注学生核心素养。2014年深圳市教育局印发《关于进一步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养的指导意见》,要求围绕学生成长的八种素养改革课程与评价方式。2014年起,育才四小就开始探索建设绿色文化浸润下的,以提升小学生八大素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

(一)绿色课程体系的建构原则

1. 生長性。绿色课程的建构始终着眼于学生的成长,着眼

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与个性发展。它强调课程的基础性,关注学生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关注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个性化。绿色课程关注学生成长的个性化,学校提供数十门选修课程供学生进行个性化选择。经过选择期,孩子们一般都会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在某个或几个课程中固定下来,进而形成社团。

3. 体验性。根据小学生喜动手、爱操作的身心特点,课程设置注重实践性与体验性,比如:厨艺、3D打印、科学魔方、陶艺等,项目学习课程和STEAM课程更是注重孩子的探究性学习。

4. 开放性。课程设计开发主体多元、师资多元、内容多元,体现了其开放的特点。尤其是课程性质具有开放性,不仅让孩子们静心于校内学习,也能让孩子们走进社区、融入社会;不仅有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也能学习欧美文化与国际礼仪。

5. 自主性:绿色课程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与合作精神,强调学生的自我选择与主动参与。“绿色课堂”的“先学后导”,项目学习的小组合作,“红领巾小区”活动课程的自主开发,等等,都体现了这一原则。

(二)绿色课程的建构模型

学校以绿色教育文化为基础,以培养具有四小气质、绿芽生长力和绿芽八素养的具有责任感的现代化国际小公民为目标,构建起三级课程体系,成为了学生成长的有力载体,也支撑起四小人美好的教育梦想。

优化整合课程结构,探索国家基础性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完善“走班制”管理,设计实施拓展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整合校外教育资源,面向社会购买优质特色课程。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特色课程共同构成育才四小的绿色课程体系。

绿色课程体系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品德素养、身心素养、学习素养、创新素养、国际素养、审美素养、信息素养、生活素养为目标,每一级、每一项课程着重对应一种素养,以期在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养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实现“让生命之树茁壮,让童年之花绽放,为幸福人生奠基!”的教育愿景。

三、科学落实,绿色课程促童年之花多彩绽放

(一)实施“四十保四”策略

在课程实施的质量上我们秉承绿色的质量观,追求人人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幸福发展、持续发展;坚持绿色的效益观,确保“减负不减质”,努力“减负增效”。在绿色的质量观和效益观指导下,实施“40保4”策略。

其中“40”是指通过打造绿色课堂,不断提高课堂40分钟教育教学效益,保证基础课程落到实处,减负不减质。以“40”为基础,保证学生全面发展所不可或缺的4个“1”,保证学生选修拓展课程与特色课程的时间与质量。这4个“1”分别是:学生每天书面家庭作业不多于1小时;学生每天参加有组织的体育锻炼不少于1小时;学生每周参加社团活动不少于1小时;学生平均每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少于1小时。

(二)绿色课堂夯实基础课程

学校创建绿色课堂文化,倡导绿色教学,保证“40保4”中40分钟的教学效益。

绿色课堂强调建设环境友好型课堂、关系和谐型课堂和资源节约型课堂,关注课程中的环境指标、关系指标与效益指标。在不断的实践中提出了环环相扣的七招:1. 作业批改不打×;2. 课堂练习与作业设计研究;3. 课堂微环节效益研究;4. 4S学程模型研究;5. 绿色课堂教学模式研究;6. 绿色课堂共同体建设研究;7. 绿色课堂教学大赛人人获奖。

通过这七招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不断丰富“以生为本,追求卓越”的绿色课堂文化内涵,把科学、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课堂打造成了学校绿色教育响亮的品牌和鲜明的特色。

(三)在“走课”与“活动”中实施拓展课程

1. 在“走课”中实施拓展课程

拓展课程由本校教师根据学科拓展需要和自身特长开发设计。学生开学第一周就会拿到一张几十门课的选课单,学生和家长共同讨论和选择。拓展课程实行“走课”制,选择同一门课的不同班级、不同年级的孩子自行来到指定地点上课。

2. 以“项目学习”的方式实施拓展课程

课程内容由师生共同开发,一般从身边的问题着手,强调真实的学,比如:研究学校足球场上的蘑菇是否有毒、食堂的厨余垃圾应如何处理等。项目的研究过程注重学生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项目学习课程关注学科融合,课程实施过程中需要多位学科教师合作。所以往往由项目组长或辅导老师牵头,各学科教师相互配合,共同辅导学生完成项目。

3. 在“红领巾小区”活动中实施拓展课程

“红领巾小区”活动课程是一种家、校、社联动的课程。它是指少先队员们利用节假日在“红领巾小区”自主开展的小队主题活动课程。课程内容主要由两方面构成:一是学校开发的课程。学校围绕八大素养,设计开发了“关爱感恩、社会担当”等十一大類课程,各小队可以根据课程手册的内容选择安排。二是自主开发的课程。即各小队根据自身时间、社会资源等特点开发课程,如“关爱社区、快乐健身、节日庆祝”等。

4. 以“校园文化节”的方式实施拓展课程

学校每个学年固定举办七个文化节,分别是:童话节、英语节、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心理节和数学文化周。每个文化节历时一周到一个月不等,由各学科组自主开发课程和设计活动。校园七节深受学生喜爱,因为各个文化节的活动课程内容大都是好玩和有趣的,比如:英语节的英文歌曲大家唱、科技节的无人机表演等。

(四)以兴趣社团发展特色课程

学校成立了80多个社团,其中以国学、科技、体育、艺术和国际理解五大类课程特点最为鲜明。社团活动学生自愿参加、自主选择。基于社团的特色课程给学生呈现了一个五彩缤纷的学习世界,一个绚烂多姿的文化环境。这些课程点燃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其中许多课程如创想科学、机器人、篮球、足球、民乐、七彩美术、轻舞飞扬、国际礼仪、外教足球、外教科学等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五)以绿色评价促进绿色课程实施

1. 表现性评价与大数据分析

学校运用“斯坦福大学表现性课堂评价量规”,从“教”和“学”两个维度、9个方面的14项指标共42个观察点,对常态课堂师生表现进行观察诊断,促进教师的教学指向学习、走向合作,使学生的学习主动、真实、有效。运用大数据技术对绿色课堂进行科学诊断。对学生和家长进行“我的学习感受”的问卷调查,分析数据与成绩的关联,提出教学建议和意见。

2. 展示交流,以评促建

每学年安排一次教学开放周,一次特色课程展示周,一次家长开放日,内容包括:公开课、静态展示等。以学校网站为平台,教师、学生和家长在网站上发布课程实施活动的报道、心得和成果等。期末对各个班级学生参与拓展课程与特色课程的情况进行统计、总结和评比,奖励优秀学生和老师。

责任编辑 龙建刚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绿色素养
绿色低碳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