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现代化的师资保障研究

2017-04-14姜维

现代交际 2016年24期
关键词:师德建设高校教师问题

姜维

[摘要]高等教育的发展直接影响到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关系到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质量,牵连着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高等教育发展大计应以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为根本,而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内容中又应以师德建设为重。因此,需要加强和提升高校师德建设,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基于江西某高校的调查结果,高校师德建设的总体情况表现良好,但是在爱岗敬业、育人爱生、严谨治学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应从建立健全教育、评价、激励机制入手,提高高校教师师德水平。

[关键词]高校教师 师德建设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4-0128-02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现代化不仅是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全面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和先导。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邓小平同志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关键,基础是教育”,为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依赖于教育的现代化已成为社会的共识。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及,“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当前,正是我国大力发展现代教育,推动教育现代化的紧要阶段,其成败关系到我国能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能否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乃至能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根本在教师,在于教师素质的提升上。教师素质,师德为先。师德兴,则教师强;教师强,则教育旺。因此,需努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应将师德建设放在最突出的位置上。高等教育位于国民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层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同时,凝聚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增强了全社会的科研力量,是生产新科技的重要基地,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引领、辐射的作用。故高校师德建设不仅关系到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成败,也关系到整个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成败,进而影响教育现代化进程。当前,高校师德的主流是积极高尚的,但是部分教师存在师德失范的行为,这有损于教师整体的职业形象。基于此,围绕高校师德建设的问题,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江西某高校师德建设现状进行了调查,并以此推及我高高校师德建设状况,针对高校教师出现的师德失范行为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高校师德建设现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越来越重视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将师德建设作为工作的重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文件的出台,为各高校积极探索师德建设的有效路径提供了理论指导。在相关文件的指导和各高校的努力下,当前我国高校师德建设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主流是积极、健康的。调查结果显示,30.43%的教师对“师德师风情况总体表现良好”这一描述表示非常符合,60.86%的教师对此情况表示比较符合。从学生反馈情况看,24.06%和57.65%的学生对“师德师风情况总体表现良好”这一描述分别表示非常符合以及比较符合。高校师德建设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在调查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发现了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师德建设现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爱岗敬业精神有所弱化

爱岗敬业,是职业道德的基础和核心,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职业道德要求。高校教师应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全身心融入到教育事业的发展建设中,以人才培养、科學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为己任。要用一种严肃的、端正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恪尽职守地做好本职工作。高校教师具有良好爱岗敬业的精神,才能干一行爱一行,力求专心致志做好这一行。调查结果显示,11.59%的教师对于现在从事的工作的满意状态反映一般,8.55%的学生反映“教师的工作态度并不端正”这一描述是比较符合的。对于“教师上课时经常接听手机”这一情况,5.17%和10.34%的学生分别表示非常符合和比较符合。至于“教师上课时并不投入”这一现象,4.17%和10.14%的学生分别表示非常符合与比较符合。6.36%和7.95%的学生反映“教师在校外兼职投入了很大的精力”这一现象是非常符合与比较符合的。18.09%和6.56%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教案会经常更新”这种情况是比较不符合与非常不符合的。以上数据反映,部分教师备课不充分,教案没有时常更新,缺乏新意;上课不认真,在工作岗位上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甚至将教学工作视为副业,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在社会兼职上。这表明,部分高校教师还没有真正融入到本职工作中,并没有形成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得过且过,对教学等工作精力投入不足,心态浮躁,不安心本职工作,不能脚踏实地”[1]。

(二)育人爱生意识比较淡薄

韩愈在《师说》中提及:“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是师德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教师既要传授知识,教好书;但是又不能仅仅成为一名只懂得传授知识的经师,更要努力成为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的人师,做好育人的工作。教育学生又要以仁爱之心为指导,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正如高尔基所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产生教育效能的必要条件,师生之间形成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提供了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学生会愿意亲其师,信其道,乃至乐其道而行其道。调查显示,5.8%、8.69%和5.8%的教师承认自己“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违纪现象会置之不理”这种情形是非常符合、比较符合和一般符合的。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上,4.17%和12.13%的学生表示非常符合与比较符合,19.48%的学生认为不好判断。3.97%和10.74%的学生反映“学生找教师答疑时,教师不会耐心辅导”这一描述是非常符合和比较符合的。6.36%和21.87%的学生表示“教师经常与学生谈心交流”这一描述是非常不符合和比较不符合的。这表明,部分教师认为传授了专业知识就是完成了教育任务,在课堂上只顾埋头教书,不管学生在课堂上的动向,对学生表现出来的违纪行为也不加以制止教育,进行正确引导。只满足于课堂教学,与学生缺乏思想上的交流,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不够。在课堂之外,面对学生的困惑也不能很好地循循善诱。同时,6.96%和13.52%的学生认为“教师不能公正对待学生”这一描述是非常符合和比较符合的,21.87%的学生就这种情形表示不好判断。5.71%和10.54%的学生认为“教师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这种情况是非常符合和比较符合的,16.3%的学生表示这一情形不好判断。在爱生的表现上,部分教师没有做到公正对待学生,也没有充分认识到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

(三)严谨治学态度不够端正

高校承担着科学研究的任务,高校的科研是国家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在人才培养和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突显。科学研究是高校教师的重要职责,“与中小学教师相比,最能体现高校教师职责特点的莫过于高校教师的学术责任,高校教师职业在根本上是一个学术性职责”[2]。高校教师应当以严谨治学的态度对待自己从事的科研活动,就是要有进取意识,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积极从事科学研究活动;就是要秉持学术良知,恪守学术规范,尊重他人的学术成果。只有这样,才能承担起自身的学术责任。调查发现,7.24%和28.48%的教师认为“我积极从事科研活动”这一描述是比较不符合和一般符合的。4.34%和5.79%的教师对“教师只要上好课就行了,没必要从事科研活动”这一问题的认识上表示非常同意与比较同意,还有21.03%的教师认为这个问题不好说。调查结果反映,部分教师在科学研究工作上缺乏进取意识,不热心从事科学研究活动,对学术研究投入的时间、精力不够。少部分教师甚至没有认识到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重教轻研,没有认识到教学与研究就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两者同时发力才能发挥出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三、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思考

(一)强化观念,完善教育机制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高校教师要表现师德行为,必须先具有师德观念。而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必须从加强师德教育培训入手。因为“职业道德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道德准则,对教师施加有组织、有计划、有影响的一种活动。它是使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内化为教师内在的职业品质的关键环节”[3]。因此,加强教师队伍的教育培训,是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学校人事管理部门应制定科学的教育培训计划,定期开展师德培训活动,将其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在教育内容上,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结合,以促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培养优秀人才、传承先进文化、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的崇高职业理想信念。在教育方式上,可通过开展培训讲座、报告会、座谈会、研讨会等系列活动,建立多渠道教育机制。

(二)制定标准,建立评价机制

师德评价是对教师职业行为是否遵循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评价,是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手段,良好师德的形成需要科学完善和规范的评价制度作保障。师德评价体系中应包括评价指标、评价的主体、评价方式等内容。评价指标应具体而详细,可操作性强,以便考核和评定教师师德行为。高校应当以国家相关文件中对教师职业道德提出的要求和高校师德建设的实际情况构建师德评价标准,形成师德建设的导向机制。在评价的主体上,应建立教师自身、管理者、同行、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机制,即把自我评价、领导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结合起来,使教师能够从多渠道、多角度获得信息,不断发现自身的问题,从而提高自身的师德素养。在评价方式上,要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定期评价与不定期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有利于不断推动高校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工作,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

(三)引导行为,加强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调控人们行为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师德建设的动力,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个方面。应在岗位津贴、绩效奖金、职称评聘等方面向这些师德高尚、取得显著成绩的教师加大政策倾斜力度,通过满足广大教师的物质需要来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但需注意,不能无限制地进行物质奖励,长此以往,教师追求工作成果的动机可能会发生变化,凡事与经济利益相挂钩,带有极强的功利性,这与物质奖励设置的初衷是相悖的。“心理认同才是坚定意志内在的和决定的因素,与物质刺激相比,精神激励更为重要。”[4]为此,高校应授予在师德上堪称表率的教师“师德标兵”“师德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对其行为表现给予高度认可和肯定,大力宣扬优秀教育工作者的工作事迹,树立先进典型,激励广大教师继承高尚师德、弘扬优良师风。只有将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才能持续有效地调动高校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参考文献】

[1]徐德凤.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思考[J].重庆邮电学院学報(社会科学版),2004(06):1-3.

[2]张莉.新时期高校教师师德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08:9.

[3]钱焕琦.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概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41.

[4]牛风蕊.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J].高校师德建设机制究,2011,32(01):12-15.

责任编辑:张丽

猜你喜欢

师德建设高校教师问题
幸福从“心”开始
高校教师党建参与的“四度”模型研究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阻力分析及对策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贯彻陶行知教育思想加强师德建设的研究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及其促进机制探讨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