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思中行,在行中成

2017-04-14姜波邓文圣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7年4期
关键词:老师教育教师

姜波 邓文圣

“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16年12月吴维煊老师领到了烫金的大红证书。众所周知,获得省一级政府颁发的中青年专家荣誉不是容易的,可谓是“凤毛麟角”。的确,根据《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选拔管理办法》(苏政发〔1999〕71号)文件精神,并经省政府同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组织开展了2016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和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选拔,全省只评出200人,还包括高技能人才。

吴维煊教授是以教书育人为毕生追求,她在教育实践中且行且思,有着丰硕研究成果,是区域教育中有着较强影响力的研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她关注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从课程建设到学科教学,从教育管理到校园文化,从宏观到中观到微观,没有哪一样不在她的视野之内。

察微观异,班主任工作捷报传

吴维煊教授是从一名中学数学教师开始她的教师生涯的,后因工作需要,调入中等师范学校工作。2005年,在国家撤并中等师范学校的背景下,学校转型为职业教育。中学、中等师范学校、职业院校,是分属不同教育类别,培养目标不同、教学模式有很大差异的相对独立的教育分支。无论在哪所学校工作,吴维煊教授都积极承担班主任工作,每学期都被评为优秀班主任。

1987年,吴老师在张家港市塘市中学任初一班主任。在苏南乡镇企业迅速崛起的时代,张家港市有诸多引领全国的龙头企业,居民的富裕程度在全国都位于前列,吴老师任教的班级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富家子弟,半数以上学生家都有家族企业。优越的生活条件,不仅导致很多学生对学习不重视,而且很多学生身上有着浓浓的富家子弟的不良习惯。他们孤傲、不爱劳动、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攀比心理严重、花钱大手大脚。根据班级存在的问题,吴老师精心策划并召开了主题班会“迈好青春第一步”。该班会以革命歌曲、励志故事、诗朗诵、谈理想、教师寄语等多种形式,激励学生将自己的成长与国家需要相结合,树立远大理想,迈好青春第一步。该主题班会获共青团苏州市委优秀团队活动一等奖。该班会活动纪实文章《主题班会“迈好青春第一步”》在核心期刊《教学与管理》上发表。主题班会结束后,学生在改变,班级风气在改变,班级各项工作逐渐走在学校前列。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吴老师到江苏省沭阳师范学校工作。面对毕业后将成为中小学教师的学生,吴老师开始对以往工作进行认真总结与思考,将在中学里的工作实践进行理论研究,陆续发表《上下学之路:一种特殊的教育资源》《班主任如何处理家长的馈赠》《班主任投入教室的时间与管理绩效的匹配》等研究论文。

在中等师范学校担任班主任工作时,认真研究中师教育理论,深入小学开展调研,从高站位思考对中师生的教学与管理,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对学生进行师范教育。1997年,任教班级被评为江苏省文明班级。在中等师范学校任教期间,能针对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认真探索班级管理新模式。研究论文《我和学生有个“结”》《家访》《评语教育功能的开发与利用》《学生仪表管理能力的培養》等陆续在核心期刊发表。

学校转型职业教育时,面临职业教育的种种窘境,面对生源质量的巨大落差,面对学生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无论是担任系部心理健康辅导员,还是学生导师,她都能把很多职教同行的困惑和无奈,转化成深入探究研讨的崭新领域,论文《勿让“脏话”污染职业院校的语言系统》《师生一对一谈心,量体裁衣的德育教育》陆续发表。

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硕果丰

讲台,是教师实施教育、展示才华的舞台,是教师毕生坚守的阵地。吴维煊教授坚守讲台30年,不仅将自己的知识与智慧向学生传递,而且能站在学科教学的前沿,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教学成果。

课改,是教育永恒的话题。为什么很多课程改革在轰轰烈烈中开始,却在惨惨淡淡中收场?答案只有一个:因为改革者在实施课改前及在课改的过程中缺乏对课改的认真思考,缺乏教育理论的支撑。吴老师在进行课改时是把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作为课改的出发点,从备课、上课、评价、赛课、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等多个维度,将实践中取得的经验进行理论的升华,在理论与实践的协调并进中且行且思。

课改成果《数学学习成本与收益二律背反关系的形成与对策》,对他自己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减少重复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不仅做了实践层面的总结,也进行了理论上的提升。课改成果《让数学赛课有效对接数学教师专业成长》对目前赛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在组织市数学学科教学比赛时,根据课程内容及学生实际,大胆尝试对评分标准进行改革,评选出让同行满意、让学生满意、对区域学科教学有引领作用的真正的优课。课改成果《多元评价:构建职业院校考试生态》对普遍流行的、单一的纸笔考试模式进行大胆改革,提出开卷考试、半开卷考试、论文式考试、答辩式考试、互助式考试等多种考试模式,在本校及区域教改实验中取得良好效果。

教师作为离文化与知识最近的职业群体,潜心进行知识与学术的探索,是教师的责任。1994年起,吴老师独自一人担当师范学校女生辅导员长达六年之久。这期间,她婉拒了学校给予的中层干部任命,执意扎根教学一线,做“草根”教师。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以“集对分析”为研究方向,加入全国集对分析研究学会,与浙江大学数学系部分教授一起,潜心进行该领域的学术研究。在这期间,《联系数在梯形模糊数多属性决策中的应用》等提出学术新理念的研究论文在北京大学数学研究院主办的核心期刊《数学的实践与认识》、国防科技大学主办的核心期刊《模糊系统与数学》等刊物陆续发表。她的研究成果《基于联系数不确定性分析的随机模糊决策》在全国集对分析学术研讨会上观摩,得到专家的一致好评,在全国推广应用;研究成果《高职教育集团化发展促进零适应期就业创业的研究》参加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成果观摩交流,社会反响良好;研究成果《区间数特性集对分析及在多指标决策中的应用》被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研究中心项目应用;出版专著《数学能力与数学方法》《且行且思论教育》。

学术上的成就,让她的教育视野更加开阔。2005年成立“数学能力与职业素养”实验室,将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相结合,深入研究数学能力对个人能力与素养、数学能力对职业素养的影响。淡化分数,强化数学能力培养,强化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作品《培养高职一年级学生数学兴趣教学设计》获江苏省第八届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作品大赛高校组教学方案类二等奖。专著《数学能力与数学方法》获江苏省职业院校教学成果二等奖。2015年参加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获一等奖。该实验室取得的良好教学成果,在全市范围内引发学习热潮,促进了区域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丰硕的教学成果,让她两次站在感动校园的领奖台上。她是十二五功勋奖获得者,成为当之不愧的宿迁市专业(学科)带头人、宿迁市学科领军人物。2015年晋升教授,2016年被评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责任良知,知识分子形象佳

关爱社会,是知识分子的责任;敢于说真话,是知识分子的良心。教师作为知识分子,对社会及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唯唯诺诺,不能视而不见,应该敢于用自己的知识与智慧向社会发声。

吴老师是一位善于发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敢于就问题发声的知识分子。在做全校女生辅导员工作时,需要与学校各部门进行沟通与协调,在这一过程中她发现了学校管理中的弊端。例如,由于“官本位”倾向严重,导致教育教学管理背离教育发展规律;在教育督导过程中,督导人员只“督”不“導”;部分校长不是以教育家的身份出现在公共视野,而是以“官员”的身份出现在公共视野等。她将这些弊端及解决思路形成文字,一篇篇文章见诸报刊。论文《让教师例会有效对接教师专业成长》指出当下教师例会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让例会成为教师的学习机会、如何通过例会对接教师的专业成长等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思考,该文被多份刊物转载。吴老师发现部分学校办公生态行政化倾向较为严重,不仅让部门领导用行政化手段实施管理,也制约了部门其他教师的发展空间。论文《构建和谐教务处办公生态的思考》对学校办公生态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对问题解决提出的方案切实可行,引发很多校长的思考。

吴老师不仅能发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而且还能从教育发展的角度,对一些隐性问题、苗头性的问题等,发出较为前卫的呼声。在很多学校轰轰烈烈地开始建设新校区的初期,在漂亮、宽敞、设施先进的新校区,虽然为学生提供了较为现代化的学习环境,但教师每天上下班由校车接送,甚至上完课就走,学生生活在没有教师陪伴的空荡荡的校园中,对学生的成长、对教育的发展、对学校文化基因的传承等诸多重要的教育要素而言,其“弊”可能会大于“利”。在以往面积不大,设施并不怎么先进的校园里,教师们几乎可以叫出全校学生的名字;而今,教师叫不出学生名字的现象极为普遍。师生间相互不认识或不怎么认识,如何能有优质的教育?吴老师在刊物上发表文章《勿让新校区成为教育发展的“紧箍咒”》,若干年后的事实证明,吴老师当初在这篇文章中的判断是正确的。

吴维煊教授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其责任意识还表现在对新人的培养上。每学期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全市教研活动,如:学科讲座、沙龙研讨、五课教研、课题研究等。十二五期间,江苏省职业院校开展为期五年的两课评比活动,她作为市赛评委、省赛指导教师,能够站在学科教学的前沿,精心对全市参赛教师进行指导。在她的努力下,一位位教坛新秀站在了省赛、国赛的领奖台上。蒋滟君、宋秀明等十余名教师获江苏省职业院校说课评比一、二等奖,程利获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一等奖。在青年教师培养上,她充分发挥教科研上的引领作用,30多位教师在她的指导下完成课题研究,50多名教师在她的指导下在高规格期刊发表研究论文。经过吴老师的传、帮、带,学校教师职称结构得以进一步优化,多名教师成长为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

家校结合,事业家庭比翼飞

在教师中流行一种观点,认为教师忙,把时间和精力大多用在了学生身上,没时间顾及自己的孩子。教师的确忙,很多教师因为忙而对自己的孩子关注不够,但教子与教学生之间是不存在跷跷板效应的。之所以上述观点会流行,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很多教师子女的发展状况与社会预期存在一定的差异。吴老师认为,教子与教学生是教师成长过程中的一体两翼,是相互促进的统一体,绝不是一副你高我低的跷跷板。吴维煊教授不仅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付出极大的爱,在家庭教育上更是倾注自己的智慧,积极探讨家庭教育的模式与方法,寻找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契合点。

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孩子越小学的东西越多,小学生要学艺术、学外语、学奥数等。中学生在中高考的升学压力下,学习负担之重饱受社会诟病。到了大学,真正该刻苦学习的时候,学生却轻松下来,荒废大学四年宝贵的学习时间、混文凭的现象较为普遍。对于这种极不正常的现象,吴维煊教授在《天津教育》发表文章《转变“降落伞”式教育期待》,从自己成功的家庭教育出发,对这种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并对问题解决提出自己的见解,引起社会关注。

在家校融合并进中,吴维煊教授不仅让自己桃李满天下,也让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女儿在小学一年级时,在自己的座位下面捡到一支笔,孩子误认为那支笔是她自己的,在使用那支笔时,一个小同学说这支笔是他的,吴老师的女儿说这支笔是她妈妈买的,为此两个孩子发生争执。当班主任与吴老师沟通这件事的时候,吴老师很果断地告诉班主任这支笔不是她买的。她意识到女儿可能是因为还不怎么认识自己的东西,或者是话说出去不好收回,或者是在撒谎。无论是什么原因,她必须要让孩子尊重事实!为了这件事,在一周时间里,她多次去女儿的学校,多次与女儿交谈,最后女儿承认笔不是她的,把笔还给了小同学,向小同学道歉。事后,她女儿的班主任感慨地说她做教师30多年,第一次遇到像吴老师这样的家长!这件事过后,吴老师就事件的过程及思考写了一篇文章《教孩子学会道歉》发表在《教育时报》上,这篇文章又被《教育文摘周报》全文转载。

吴老师的女儿目前是东南大学的博士生,获得过本科生国家奖学金和博士生国家奖学金、校长奖学金。

教育学生与教育孩子之间不仅不存在矛盾,还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教师不仅要做成功的教师,教育好学生,也要做成功的家长,让自己的孩子成长好、发展好。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

吴维煊教授常说:“教学与科研是教师成长的两翼”。教师在教好书、育好人的同时,应积极进行教育及学科知识的探索与研究,在且行且思中不断成长。当一名教师不断走向成熟,成为骨干教师、成为专业(学科)带头人后,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引领作用,探求真理、思考教育及社会问题,站在学科知识的前沿,用自己的科学精神、研究视野影响学生。选择了教师职业,就选择了时代的担当,我们不仅要做一名合格的教师、优秀的教师,更要为自己确立远大的发展目标,做研究型教师,做专家型教师。

猜你喜欢

老师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六·一放假么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