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考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

2017-04-13庞文兴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理论课基础马克思主义

庞文兴

(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5000)

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考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

庞文兴

(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5000)

文化自信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存在内在关系,有共同的价值目标,相互促进,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使命。厘清大学生文化自信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价值观自信,有利于提高中华文化软实力。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指导,三种文化为根基,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实现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有效路径。

文化自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思考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重要场合提及文化自信,特别是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上指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对大学生教学过程中体现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加强和巩固阵地作用与充分利用第一课堂优势也显得尤为重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价值观教育的基础课程,将文化自信教育融入到“基础”课教学这不仅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也体现了作为青年大学生服务国家所应有的担当。

1 文化自信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关系

1.1 文化自信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共同的价值目标

文化自信中的“文化”是思想上的文化,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对当下文化的肯定、是对未来文化能够得以创新的希望和信心。对自身文化强烈的认同和对其价值充分的肯定,对自身独特品质和生命力的强大信念,这都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现,其根本力量源于人的本质和精神主体。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不仅可以使得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得以提高,对于大学生的价值观、保护我国的文化安全也有一定的作用。“基础”课是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主渠道,其学习意义在于明确自身肩负的使命,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文化自信教育和“基础”课都在于通过对我国传统文化、传统美德、传统道德的学习,让学生接受先进文化、思想的洗礼,对我国的优秀文化充分吸收,对我国的文化充满自豪感,增强社会主义文化抗冲击能力。

1.2 文化自信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相互促进

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传统美德的熏陶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其文化自信的提高拉近与思政课的距离。“基础”课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文化、民族精神及爱国主义教育,充分讲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当代青年学生感悟民族精神的强大动力,领会思想道德优良传统,树立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思想道德修养的强大自信。“基础”课教学并非只是停留在书本层面,更重要的是从哲学、史实背后挖掘哲学的深层含义,在这个过程当中,不仅促进了大学生对“基础”课的学习,同时也加深了大学生从内心对学习内容的认可。总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确立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深刻了解与强烈认同,文化自信的提升也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开展。

1.3 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使命

在高校“基础”课中融入文化自信教育,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是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也是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2015年印发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2]“《基础》课”在培养大学生高度的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过程中,并且作为思想理论的前沿阵地和多种文化相互交融之地,高校无疑也应该承担起这份社会责任,不仅要生产出适应时代、适应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文化,并且又能培养出传承文化、创新文化的高素质的大学生。

2 文化自信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要性

2.1 有利于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3]由此可见,文化自信在我国地位的重要性。将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政课,使得“基础”课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而有意义。一方面,实时将党的先进思想、创新理论融入“基础”课教学中,使得教学内容时刻保持先进性。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之才,通过学习先进的文化知识,领会先进的精神,对大学生的成长以及国家的未来发展都有一定的必要性。文化自信是“基础”课辨别文化精华与糟粕,应对错误思潮冲击的强大力量。文化自信教育走进课堂,使“基础”课教学内容更加接地气,充实大学生的思想头脑、文化意识,提高大学生在纷繁文化思潮中辨别是非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对传统文化的讲授继承、发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用中国文化来教育青年学生,这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提高了大学生的文化素质。

2.2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价值观自信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价值观的重要滋养在文化。文化自信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做出正确价值判断的强大力量,是指引大学生不断前进、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的不竭动力。文化自信根本上说就是一种价值观自信。价值观在文化中的特有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其在文化体系中的核心意义,也使得价值观的自信成为文化自信的内核。将文化自信融入“基础”课教学中,大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价值观内容,了解什么是价值、如何去评判价值、如何去创造价值等,实质上这是进行价值观教育的一个过程,引导学生拥有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树立大学生的价值观自信。如在日常生活中的所表现的积极人生信念的价值观自信、学习工作中的价值观自信以及传统优秀的价值观自信等。大学生根据对世界的观察、人生的思考,辨别善恶、美丑,也以之为向心凝聚、一体认同、创新创造的依据和向导。因而,将文化自信融入“基础”课教学有利于化大学生的价值观自信。

2.3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全面文化能力

大学生的文化能力是大学生以现有的文化知识和道德品行为基础,对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进行选择、更新和优化的本领。文化能力是产生文化自信的强力催化剂,使得大学生在文化进程中做出正确合理的价值判断和文化选择,主动积极的传承、弘扬和创新中华文化。将文化自信融入“基础”课教学,首先在了解传统文化、校内外、国内外文化的特点和趋势后,学会宣泄文化生活中的消极情绪。在面对文化冲突时,以清醒的文化意识、坚定的文化信念、敏捷的文化思维,形成对文化的鉴别能力。其次,提高大学生的文化传播能力。我国正在努力推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走向世界,在此过程中,使大学生牢固树立对中华文化的荣耀感,明确自己在中华文化过程中应担负的责任,积极参与文化交流。再者,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创新能力。大学生的文化创新能力,对于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重要指标。将文化自信融入“基础”课教学中,有利于引导大学生主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自觉投身文化创新实践中,激活文化创新的热情,努力成为文化创新的积极分子。因此,文化自信融入“基础”课教学,是一个集合理文化态度的培育、丰富文化的积累、全面文化能力提升的过程。

3 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路径

3.1 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对文化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所处的地位和其作用以及文化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为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实质上是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对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所进行的科学阐释,它以塑造人、解放人的功能,促进人的自由发展。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4]。讲透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乎“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哪里”,是文化自信的核心。在“基础”课教学过程中,一方面,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仅是传播科学知识的过程,也是增强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过程。通过“基础”课的学习,结合“基础”课教材的系统学习,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使学生“真信、真学、真用”马克思主义,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弘扬主流文化,增强抵制糟粕文化的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另一方面,针对大学生缺乏信仰、缺乏文化认同等问题,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引领大学生的思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教育,通过历史人物的榜样示范引领作用,重视传统节日的教育意义,坚定大学生的文化根基。

3.2 以三种文化为根基

文化自信的三大来源有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刻理解和把握这三大源泉,这是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精神力量的前提保证。我国的文化自信是在五千多年的文明传承上建立,在历史长河里不断积淀文化精髓。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者在精神的本质上一脉相承、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更加有活力。以三种文化为根基,融入“基础”课教学,有利于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的树立和培养。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文化自信坚定的基石,汲取其中丰富的营养,以其永久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影响力为依据,指导大学生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改变大学生的思维方式;革命文化中彰显了中国人民深沉的爱国情怀,是文化自信重要的资源,着力通过具体的案例,民族英雄事迹等让大学生深刻领悟文化的力量;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吸收国外文化有益成果,不断改革创新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性的先进文化,引导大学生在吸收和借鉴西方文明成果、不断创新的同时自觉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在纷繁复杂的文化思潮中,增强辨别各种思潮的能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

3.3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教育不仅能够在大学生的奋斗过程中给予正确的向导,而且能够给予大学生不竭的前进动力、直面未来的勇气。坚定的理想信念能够加强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和对现有文化的认同,同时也对中华文化充满自豪。文化自信本质上是一种精神自信,是对人自身精神世界的坚守和肯定。“《基础》”课在第一章和第二章中系统讲解理想信念的内涵、爱国主义的含义、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性等问题,通过系统传授知识、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一方面,通过历史英雄、时代楷模的实例,引导大学生树立独立自主创新创业的精神,使专业文化知识与校内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将有形教育与无形教育有效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有效融合,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实效性,通过组织支教团、社会实践、三下乡等第二课堂活动。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充分发挥好主阵地作用,使大学生对理想信念的认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得到不断深化和历史使命感得到升华发展。

[1][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2]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EB/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 13/moe_772/201508/t20150811_199379.html.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6.

G 642

A

1672-2094(2017)05-0101-03

2017-06-12

庞文兴(1994-),女,辽宁大连人,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邓荣华

猜你喜欢

理论课基础马克思主义
“不等式”基础巩固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整式”基础巩固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