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思政课教师权威的消解与重塑

2017-04-13杨晓波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重塑权威政治课

杨晓波

(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中学思政课教师权威的消解与重塑

杨晓波

(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教师权威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影响力,其直接影响教学的有效性。近年来,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学思政课教师的法定权威、传统权威、知识权威、感召权威面临消解的巨大挑战,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因此,从不同视角对教师权威的重塑进行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教师权威;思想政治课;消解;重塑

赫尔巴特认为:“心智屈服于权威,权威能拘束其超出常轨的活动,因此非常有助于扑灭一种倾向于邪恶的、正在形成的意志。”这从德育的角度提出了权威的重要作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学思政课教师作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力量,其是否具有一定的教育权威直接影响到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培养。然而,中学思政课教师权威的合理性、正当性正不断被社会所质疑。中学思政课教师权威的消解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危机的重要表征。重塑中学思政课教师的权威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和发展中需要慎重对待的一个重要议题。

1 思政课视域下对教师权威的界定

什么是权威?“权威”在辞海中被解释为:1权威和势力,2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威望和支配作用的力量[1]。现代汉语词典中权威被定义为:1使人信服的力量,2在某种范围内最有地位的人或事物[2]。《论权威》中恩格斯通过对巴枯宁等无政府主义者的批判将“权威”下了一个定义。他指出:“这里所说的权威,是指把别人的意志强加于我们;另一方面权威又是以服从为前提的。[3]”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权威,一方面是指外在的约束,即权威主体出于一定的目的对其作用的对象施加的一种强制性的力量;另一方面则是指作用对象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内在认同和服从。所以,权威表现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支配与服从的矛盾统一体。

根据经典作家对权威的阐释,我们可以了解到教师权威即教师的教育权威。思政课教师的权威即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权威主体——思政课教师凭借国家、社会赋予的教育权力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权威对象——学生施加一定的教育(德育、智育)影响,而基于教师自身的教育权力以及学识、才能、品质、人格魅力而产生的被学生认同、尊敬、信任的影响力。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教师的权威并不等于教师的权力,也不等于教师的绝对支配和学生的绝对服从。这种信服是一种自愿的、主动的、积极的服从,是学生对教师价值观念的一种发自内心的认可。韦伯将权威的来源分为三种:传统、法理、感召力。所谓感召力即权威源于人们对圣人、英雄人物或德高望重者,以及由其所制定并推崇的规范模式的尊崇。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方面来说,中学思政课教师的权威不仅体现在其知识的传授上,更应该体现在其对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上。那么,在情感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的感召权威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应该通过自身的道德示范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通过学生对权威者价值观的认同促进学生由内而外的改造自己,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 教师权威消解说及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权威消解的现实表征

2.1 教师权威消解说

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各种各样的教师权威观。赫尔巴特等传统教育学派十分重视教师权威发挥的作用,提出了“教师中心论的思想”。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则提出了“儿童中心主义”和“新教育运动”的主张,否定了教师知识权威的唯一性。后现代主义认为,教师不再是权威的拥有者,而是构建者,甚至提出了“去权威”的概念。新课程改革以及教育民主化、信息化大背景下,受现代教育派及后现代教育派的影响,教育界甚至提出了“教师权威消解说”的观点。其认为传统教育基于维护课堂秩序、完成教学任务过分强调教师权威的作用,严格区分教师、学生职能,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这种听话式的教育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培养,其强调教师应该“去权威化”。“教师权威消解说”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置于一种理想化的境地,过分强调教师权威的消极方面,这种“去权威化”的观点将给我国的基础教育带来严峻的挑战。教师权威消解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作为一种观点被提了出来,其实在现实教学过程中,教师权威尤其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权威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确实在一步步被消解。

2.2 中学思政课教师权威消解的现实表征

目前,中学思政课教师权威消解趋势越来越明显。一方面表现在其内在权威的衰退上,另一方面表现在其外在权威的异化上。所谓内在权威的衰退是指思政课教师本身所制定的教学方案及学科政策对学生的影响有限。外在权威的异化是指教师所依托的思想政治课地位的弱化与边缘化以及师生地位的翻转。

2.2.1 中学思想政治课地位的旁落化

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科有“主科”、“副科”之分,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应付中考、高考等高层次的考试,教师及学生把主要的精力都会投入到语、数、外等“主科”的学习中去。政治作为“副科”、“小科”自然被忽视。其次,文理分科,学生及家长普遍认为理科就业前景较文科好,受这种观念左右作为文科科目的思想政治课被不断边缘化、弱化。政治教师无论是作为“副科”教师还是“文科”教师其地位或权威明显会相对较低。

2.2.2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传统权威的弱化

古代教师地位被不断地神圣化,甚至将其与天地、圣人、君主的地位对等起来。荀子提出“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在《学记》中,他直接把教师职业与“传道”联系起来,提出“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教师这种对“道”的追求与责任直接赋予其神圣的权威。经济不断发展,随着民主思想的不断传入,教师的圣神光环被褪下,其传统权威不断被弱化,学生反被视作弱势群体,国家相继出台了《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加强对学生群体的保护,学生的地位被不断提高,师生地位被翻转。

2.2.3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知识权威的边缘化

现代科技发展,学生获得的知识不论是在量上还是在时间上都会超过教师。中学思想政治课由于其必须与国内外时事接轨的学科特点,决定了政治课教师必须定期更新自己的知识库,这与当前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素养又是相矛盾的。随着中学生独立意识和批判意识的提高,其也会怀疑教师所授知识的正确性。这种反差使教师的知识权威不断被弱化。

2.2.4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感召权威的脆弱化

所谓感召权威即从教师的人格魅力中所渗透的一种内在权威。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承担着向中学生群体集中示范并传播社会主流世界观、价值观的重大责任。然而由于思政课教师自身道德失范,导致其“教育形象、人格魅力大跌”,作为权威客体的中学生不再一味盲目地接受并服从其权威。

3 中学思政课教师权威消解的原因

3.1 教师自身层面

3.1.1 思政课教师“道德完人”形象的破灭

中学思政课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道德素质上的领路人,中学思政课教师的道德素质直接影响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学生道德的养成。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能够迫使每个学生检点自己,思考自己的行为和管住自己的那种力量,首先就是教育者的人格,他的思想信念,他的精神生活的丰富性,他的道德面貌的完美性。”孔子也曾指出:“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都强调了教师道德修养对于其树立权威的重要性。现代社会对于思政课教师的道德修养和行为品德有着更高的要求。然而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各种经济利益的趋使,某部分政治教师正在一步步陷入“道德泥沼”,出现了道德滑坡、行为失范等现象。有的教师在本职工作之外还身兼数职,办各种培训机构,为部分学生“开小灶”,从而收取额外的教育费用。有的教师借助职务便利,利用任命班干部、安排座位、评奖评优的特权收取各种好处,有的教师甚至“以教谋私”对部分差生“吃拿卡要”。这种种乱象严重扭曲了教师“道德完人”的形象,教师的职业声望与社会地位受到质疑,自然而然其“师权”也在一步步被消解。

同时,某些中学思政课教师对学生缺乏尊重和宽容之心,对违反纪律的学生进行辱骂和体罚,若老师一味用这些“强权”手段来维护自身的权威,会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使师生关系走向畸形,教师权威难以树立甚至走向消解。

3.1.2 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低下

某些地区为了节约教育资源,出现了“一师代多课”的现象,无论是什么科目的的教师都可以兼任政治教师的岗位。同时,评价机制不完善、政治科目不受重视都造成了政治课教师教学技能的退化。一方面,思想政治课教师只注重思想政治课的外在工具价值,即通过知识的全盘灌输达到考试的要求。而忽视对中学生内在精神、道德素质的培养提升。另一方面,在当前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课堂教学教条化、教学过程单一化的教学模式屡见不鲜。许多政治课教师在课堂上惟教材、惟教参、惟教案是用,他们把教学过程当作流水线上的生产过程,通过统一的“生产技术”、“工艺流程”,把中学生改造成为标准化、统一化的教育商品。这种政治课堂没有激情与活力,只有平铺直叙,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创造性与兴趣,这就使以理论讲授为主的思想政治课堂显得更加枯燥无味。此种教学方式必定会激发学生的抵抗和厌烦情绪,从而消解思政课教师的权威。

3.2 学生层面

不同阶段的学生对教师权威的认同情况大不相同。“学生对教师权威的的认可也会随着年龄、心理发展以及外界社会环境的影响等因素而发生变化。[4]”据相关资料显示,学生在小学阶段对教师充满着敬畏和崇拜之情。然而到了初中和高中阶段,由于其个性的发展及周围环境的变化,他们的价值判断进入了可逆阶段,他们不再无条件的服从教师权威。此时,中学思政课教师无论是在知识上还是在思想上对学生产生的影响都会大大削弱,这在无形当中消解着思政课教师的权威。另一方面,由于受不良就业观念的影响,中学生往往对英语、数学、电脑、物理、化学等有利于提升自身技能、利于今后就业的相关课程感兴趣,对思政课及思政课教师产生了消极的情绪,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权威也会逐渐被消解。

3.3 社会层面

3.3.1 多元价值观念对思政课教师权威的冲击

经济全球化为文化多元化提供了便利,同时价值观念也从一元走向多元。然而“多元价值观促进了个性的解放,丰富了道德教育的内容,但同时也带来了价值观的混乱和价值认同危机。这些都给学校的道德教育,特别是进行道德教育的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和冲击。[5]”一方面,受多元价值观念影响,正处于个性形成的敏感阶段的中学生可能会对中学思想政治教师的德育权威提出挑战。另一方面,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若在这种价值引导过程中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以绝对的标准压制学生对自身价值理念的质疑,那么中学生会对这种价值理念产生排斥心理,从而消解教师权威。与此同时,这种多元价值观念中渗透出的教育的民主化思想、教育的社会化思想、教育的终身化思想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消解思政课教师的权威。

3.3.2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失去了知识经验方面的绝对优势

传统观念中教师是“百科全书”、知识的垄断者。然而进入信息社会,知识迅速更新换代,通过网络媒介中学生中学生接触到了丰富多彩的知识信息,有的中学生甚至通过网络进行了超前学习。为了迎合时代的变化,跟上时代潮流,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必须和中学生一样进行反复的学习,思政课教师知识权威者的身份不复存在,其专业权威面临消解的挑战。

4 思政课教师权威重塑的思考与建议

4.1 教师层面

教师权威的合法性来自三个方面,其一是自我赋权,也就是主动承担起培育合格社会公民、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使命;其二是国家通过法律和道德赋予给教师的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进行引导并决断的职权;其三是学生成长权利的合理让渡,即教师基于一定的职业道德和契约精神所践行的提升学生能力和素养的职责。自我赋权是教师获取权威,并得到他人承认与肯定的基本保障。其实“权威不是现成被给予的,而是要求我们去争取和必须争取的,如果我们想要要求权威的话。[6]”那么,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提升自我。

4.1.1 提升人格魅力,增强教师道德感召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成为学生道德上的引路人,并不在于他时时都在讲大道理,而在于他对人的态度,能为人师表,在于他高度的道德水平。是能唤起学生的尊严感,能启发他们活在世上是为什么,谁就能在他们的心灵中留下最深刻的痕迹。[7]”教师要使其权威得到认可和接受就必须不断地提升其人格感召力,这体现在其自身的道德修养和内在的品质上,通过这两者来净化并感染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重塑其权威。

中学思政课教师作为德育教育的主体,首先就应该不断增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以自身的高尚情操为学生树立榜样,以实际的行动引领学生走向人生道路。只有站在道德制高点的教师才能获得真正的权威,这种权威是学生对教师高尚道德情操的一种折服,而不是出于对教师权力的一种畏惧。同时,思政课教师不断完善自身的内在品质也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表现在对学生的关切上。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学家内尔.诺丁斯提出了以关心学生为核心的道德教育思想——关怀理论。教师只有发自内心地对学生表达友爱和关心,让学生感到温暖和尊重,才能获得学生内心的认同,学生也就更愿意接受教师的权威。另一方面表现在其负责的工作态度上、坚定的意志品格上以及对情绪的合理调控上。学习生活中这些品质将会对学生的情感品质产生巨大的辐射力和同化力,从而获得学生的钦佩和信赖,重塑教师权威。

4.1.2 加强教师的专业素养,强化教师的专业权威

一方面,提到“教师的专业素养”这个词的时候,首先就应当以教师职业为专业职业、教师走专业化路线为前提。目前,教师职业专业认同度低,教师权威被消解,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社会普遍认为教师职业较医生、工程师、会计等职业而言对于专业技能的要求较低。那么,要重塑中学思政课教师权威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把思政教师职业当作一个专门的职业进行发展,制定专业化的培养要求和管理体制,促进思政课教师走上专业化的道路,体现思政教师职业独特的专业魅力和不可或缺性。

另一方面,加强思政课教师专业素养,重塑其教师权威还应当从教育理念、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三方面入手。首先,教育理念体现了教师对教育思想、目标、方法、原则等的一种认知。当前中学思政课教师应该摒弃传统教育过程中“教师本位”的观念,一味注重知识的灌输,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而应当倡导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与个性发展,提升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的教育理念。通过正确教育理念的引导教师才能更好地定位自己的角色,从而树立正确的权威观,重塑教师权威。其次,教师的知识权威是构建教师权威的前提。思政课教师只有成为自己所在专业的专家,才能赢得学生的认可。那么,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这里既包括学科知识也包括教学法知识。同时,进入信息化时代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和“上位者”,思想政治课教师如果不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以开放的态度同学生进行探讨、学习与研究,其知识权威必然会大打折扣。最后,是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这是思政课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关键,也是其树立权威的能力体现。这种技能包括与学生相处的能力、课堂的组织和管理能力、以及思政课学科教学能力。中学思政课教师能够了解和尊重学生就能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学思政课教师通过恰当的管理策略能够把管理权威转化为教育力量;中学思政课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技能并形成一定的教学方法艺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重塑思政课教师权威。

4.2 社会层面

4.2.1 加强舆论引导,重塑教师权威

近几年来,教师体罚学生等乱象为社会所诟病,新闻媒体对于教育行业的报道多为负面报道。这就带来了教师权威消解这一副产品。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德育教育主体的思想政治课教师也正处于一种尴尬境地。教育领域中的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重视,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教师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中发挥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舆论的引导,全面客观地报道各种教育现象,利用舆论加强对教师形象的正面宣传。同时,我们也要利用舆论这种监督机制引导广大思政课教师树立正确的权威观。

4.2.2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保障教师的制度权威

这里所讲的制度权威一方面是指通过相关法律、政策制定保障教师的法理权威;另一方面是指为实现有序的秩序状态而对教师设定的一定标准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重塑教师权威。教师权威消解体现在当前教师的地位上。当前中学思政课教师作为“小科”、“副科”教师地位相对较低,这体现在其较低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文化地位上。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大改善教师物质生活条件,提高工资水平与福利待遇的政策力度,以所谓‘高薪养尊’加固法统权威的维系。同时,现代教育过分强调师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忽视了教师作为管理者基本权利的的保障,那么这也需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保障教师的合法权利和正当权益。

重塑教师权威,完善教师权力的约束机制也显得非常必要。教师的教育权威和教育强制不得以践踏学生的尊严、侵犯学生的基本权利为基础。那么,这就需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严格规范教师的行为,对教师的权力范围做一个清晰的界定,对于超出规定权力范围的教师给出严厉的惩戒。另外,要加强对教师道德意义上的约束,教师的行为不得逾越教师职业道德的鸿沟,否则就应受到来自社会的谴责及相应的制度惩处。只有通过这两种约束机制才能使教师把教育立法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转化为自身行动的信条,从而重塑教师权威。

[1]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3276.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048.

[3]恩格斯.论权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1.

[4]沈萍霞.教师权威的困境与出路探索[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5]熊国清.中小学德育中教师权威的消解与重塑[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6][德]卡尔·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80.

[7][苏]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四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768.

The Digestion and Remodeling of the Author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in Middle Schools

teacher authority is a teacher's influence on students,and it directly affects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In recent years,affected by various factors,the middle school politics teachers' authority, traditional authority, knowledge authority,and moral authority are facing the enormous challenge of the digestion,reduc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high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a certain extent.Therefore,it is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discuss the remolding of teacher authority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Teacher Authority;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esson;Digestion;Remodeling

邓荣华

G 632

A

1672-2094(2017)05-0108-04

2017-05-28

杨晓波(1994-),女,湖南湘潭人,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重塑权威政治课
重塑未来
各大权威媒体聚焦流翔高钙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课的“四维一体”法初探
李沧:再造与重塑
跟踪督察:工作干得实 权威立得起
权威发布
浅谈高考政治课改革的几点思考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
重塑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