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中学德育教育实效性的探究

2017-04-13孟玲云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实效性中学生中学

孟玲云

(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当前中学德育教育实效性的探究

孟玲云

(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培养现代公民意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德育教育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且注重人格品质的养成。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在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时,要注重教育方式、教育力量和教育主体的合力。然而,在学校大力发展德育教育的同时,中学德育教育实效性不强的现象浮出水面,针对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并有的放矢的采取相应的对策,来增强我国德育教育的实效性,为国家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中学德育教育;实效性;措施

德育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中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德育教育实效性的表现。在对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要把教育的内容具体化、深入化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之成为学生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

1 注重中学德育教育实效性的原因

1.1 对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时代所需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条件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成为社会所需。在国家大力提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条件下,提高中学生的道德品质成为国家培养坚定的社会主义信仰者的必然举措。只教孩子知识,而不关注孩子心灵,不注重孩子人格品质的形成,最终会给社会培养一批无用之才甚至是危害社会的人。当下紧跟时代潮流,响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号召,顺应社会大力倡导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指导他们形成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正确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做出正确人生价值选择的能力,正真做到德智体美全面的发展。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面临许多的诱惑,尤其是社会上一些不正确的价值观和不正之风气的影响,一些学生的思想极易受到外来思想的影响,如果任其自由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变成遥不可及的话题。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力度的加大,学校在各方面的建设更加全面,不仅仅是在教育教学,而且在对学生身心健康方面都有所建设,并呈现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追求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大势所趋,对学生的道德素质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是一项基础性的工程,任重而道远。

1.2 对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学生成长阶段所需

中学是学生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无论是在学生的心理健康还是在道德素质等方面,中学是人成长时期的关键阶段,中学时代学生道德的养成在公民道德素质培养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应当说,在现代社会,没有较高素质的人是很难立足的,因为素质低下的人分不清何为道德何为法律,一不小心就会逾越它们的界限。中学在重教育的同时,不能轻视德育,学生好似一棵树,德是根,是学生成长的基础,没有根的滋养苍天大树只能成为一种遥不可及的梦。可见,对于处于道德品质形成时期的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多么重要的事。

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身心尚不成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心理活动丰富,极易受到多种活动、多种文化的影响,他们对事物的判定能力不足,因此,在对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要根据处于这一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制定相应的德育培养计划。对学生的培养将中华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发扬我党在革命斗争和建设时形成的优良传统道德,同时积极借鉴外国道德建设的有益成果,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合格性人才。

2 中学德育教育实效性的现状

虽然各中学都加强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学校的德育建设方面也呈现良性发展的态势,但在中学德育教育常态化的实践中,有些无智亦无知的举措劳而少功,使得德育教育实效性收效甚微,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2.1 主客观脱节

主客观脱节主要表现在忽视德育的模式与学生的变化。德育的模式与学生动态的发展不吻合,追本溯源是因为学校德育体系的不完整,分管学生成长各阶段的学校分工不明确,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并没有在原有教育的基础上实现突破,有时甚至错位式的将德育教育的内容上移或下移。随着国家对德育教育的提出,各学校纷纷响应国家教育部门的号召,热火朝天的开展德育工作。虽看似鼓足上进,但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效。学校在埋头苦干时没有意识到对学生进行分阶段德育教育模式的重要性。学生在不同的成长阶段需要进行不同的道德和技能的教育,各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总是重头开始,教育方式内容颠来倒去,搞的各阶段学校的德育教育几乎千篇一律。中小学的德育教育无外乎是让学生养成文明礼貌的好习惯,但并不意味着处于两个不同阶段学生就应当搞同样的道德规范教育。每个阶段的学生其认知水平与道德动机水平是不同的,学校却始终没有注意到不同阶段学生的道德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身心变化来制定与之相对应的教育模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行为表现也应当有所改进,不能总是让学生通过接受静态的德育模式来应对变化的时代现状。

2.2 德育教育的手段陈旧落后

有些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改善学校的校风,殚精竭虑不断的创新各种德育教育方式,但使用的手段仍陈旧落后。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有些中学出于教学资源的限制和规避学生接触网上不良信息的考虑,于是他们采取禁止学生上网的方式来阻止学生与外界的联系。无论是在学校的智育教育方面还是在学生的业余时间里,都没有网络这两个字,这种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在规范学生行为习惯的同时也局限了学生的眼界。在互联网已成为时代发展的这一大趋势下,网络本应成为德育教育重要的辅助工具,可是学校却更热衷于采用陈旧落后的传统说教方式来教导学生,教育的实效性可想而知。殊不知今日的网络技术已相当发达,学校可以通过正确积极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上网,让他们在网上接受道德规范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等,接受网络上有益的内容,切忌采取禁止网络走进校园走近学生生活的方式来单纯的传授德育知识。

在新的形势下,一些学校的德育管理方式更是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仍然采用军事化的管理方式来教导学生,用同样的标准来规范性格各异的学生,最后只能形成刻板单一的校风。过于模式化的管理方式,看似有助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可这种方式也变成了学生成长的桎梏。可见,在德育方式和形式的选择上,我们更应坚持传统素质教育与网络教育的结合,使的德育更加贴近学生的需求,走进学生的生活。

2.3 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结合不紧密

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场所,家庭则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场所,社会是学生成长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只有三者紧密结合,三位一体才会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我们在学校里进行的思想道德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味的给学生们进行理论灌输,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执行状况,没有专门的老师去监督,只能靠父母的榜样力量给学生耳濡目染的熏陶。然而有些学生是单亲家庭,孩子缺少父母的关爱,即使父母再怎么教育都已经给孩子的身心留下阴影。再者老师和家长都是注重孩子的分数,对于孩子的性格、行为、心理的关心微乎其微。有些家长更是力不从心,认为一个人带孩子好累,只要抚养他健健康康的长大就是,他们忽视孩子的教育更别提对孩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有些学生是留守儿童,只是爷爷奶奶带领,他们之间的代沟比较大,爷爷奶奶对于他们品德的培养和心理的关心都比较少。这些都是家庭教育的欠缺;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学生们的思想更加多元,学校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领地,不可避免的受到社会环境的深刻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上不良思想接踵而至,有些不良的社会风气传入学校,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使得孩子很容易走上不正确的道路。父母的缺位,加上老师能力的有限和社会风气的影响使得学生的德育教育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3 提高中学德育教育实效性的措施

中学生已经接受过学校几年的基础教育,且具有一定的认知和实践能力。对于他们的德育教育也应当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措施。

3.1 主客观统一,分阶段教育

中学德育教育的对象是中学生,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男女之间第二性征表现明显,心理活动较为丰富,自我独立意识正处于“断乳”期,他们思想发展的年龄特征逐渐突出,他们的思想正处于活跃的阶段,对一切事物比常人要敏感的多。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必须结合学生现阶段的这些特征展开,准确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采取适用于中学生的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德育的模式是用来执行的,不要让模式掩盖了其本质,德育的目的是使每一个学生塑造高尚的品格。对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根据他们的身心状况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德育教育内容,教育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步养成品德高尚、思路宽广、知识丰富、身心健康的习惯。

3.2 德育教育手段的创新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提高学生德育的实效性,教育手段的创新是基础。在日益变化发展的当今社会,学校应以创新的思维和创新的观念探寻德育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达到增强学生德育教育实效性的目的。

德育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塑造健全的人格,在实施过程中注重手段的创新,使诲人之理真正进入学生们的心田。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只是注重于说教,老师大多是在三尺讲台上给学生传授德育实践的知识,教学质量的评比多数是以学生所取得的卷面成绩为标准,而对于德育教育只重教学形式而不注重教学效果的方式,也应当在时代发展中急流勇退。德育教育的教师在调整自己教育观念的同时,应当进行教育手段的创新。在寓教于乐情形下,坚持理论教育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同时结合鲜明的素材,新颖的事例,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评述深奥有趣的道理,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真善美假丑恶的判断;同时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当与时俱进,运用网络技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并对学生上网进行正确的引导,教育学生如何借助先进科技进行学习提高自身识别能力,同时教师要做好后转进化的工作,对这些后知后觉的学生采用积极的引导方式;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德育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德育教育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将德育教育的内容融合于活动中,进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将德育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使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一体化,以期达到预想的效果。

3.3 多种力量协同推进

学校、家庭和社会是一个人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环节。学校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理论知识教育的重要场所,各级各类学校应结合学生所处的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德育教育方法。对于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老师要因材施教,结合此阶段学生身心善不成熟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把德育教育贯彻到各个环节;家长更是应以身作则,为孩子做好榜样,多关心孩子的心灵,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以事明理,引导孩子分清是非,通过自己的良好的言谈举止来影响孩子;社会是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心智善不成熟,极易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诱惑而走上歪门邪道。所以要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为学生提供美德成长的沃土,就必须净化社会环境,将具有时代特征的德育内容,以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只有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才会更好的有利于学生品德的塑造。

德育是塑造心灵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也不能急于求成,需要外界的力量,更需要自身积极向上的信念。学生在生活中要将所学的理论转化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做到知行合一。

4 结束语

在中学德育教育过程中,学校调动一切硬件和软件的资源优势,教师做好后转进化的工作,与家庭和社会积极配合,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自觉性,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让德育走进学生的生活中,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1]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研究课题组编.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张玉洁.当前中学德育生活化问题研究[D].上海:华中师范大学,2014:5.

G 631

A

1672-2094(2017)05-0079-03

2017-05-23

孟玲云(1991-),女,山西临汾人,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方向。

邓荣华

猜你喜欢

实效性中学生中学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在多解中学创新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