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受众心理角度试析《朗读者》的成功

2017-04-12谢梦霞

视听 2017年8期
关键词:朗读者董卿类节目

□ 谢梦霞

从受众心理角度试析《朗读者》的成功

□ 谢梦霞

2017年2月18日,《朗读者》播出了它的第一期节目。节目首播后,便获得如潮好评,豆瓣评分高达9.5分,微博榜单连续两个小时总榜第一,第一期的张梓琳、许渊冲等嘉宾纷纷登上微博热搜。从受众心理视角来看,《朗读者》的成功与节目的创新、制作的用心和一个人一段文所引起的强烈的情感共鸣密不可分。本文从受众心理角度对《朗读者》的成功之处进行分析,以期对电视文化节目有所启示。

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受众心理

近年来,一些文化类节目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等的走红,促进了全民学习的热潮。2017年2月18日央视又推出一档大型电视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不少人把它喻为传播文化的又一股清流。不同于其他阅读节目,《朗读者》以个人成长经历、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让观众在快节奏的生活当中在观看节目时慢下来,用心去体会每一段文字、每一个故事。

一、节目模式制作的独特和用心吸引受众的注意

注意是指心理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指向性)和集中性。心理学上的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节目的独特性和新意性是吸引受众注意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当观众调到《朗读者》这个节目时,看到节目里自己认识的明星在朗读,他便会开始无意后有意地去注意接下来的情节。《朗读者》节目独具匠心的特点是吸引受众的一大重要特点,跟其他朗读类节目邀请专业功底深厚的演员来朗读不同的是,它的独特性在于不只是朗读,而是采用了“访谈+朗读+轻解析”的模式。此外,《朗读者》的每一期都设定不同的主题,比如第一期的主题就是“遇见”。节目开场,主持人董卿就围绕“遇见”来了一段精彩的、堪称“教科书”式的开场白。第一期节目的嘉宾也是围绕“遇见”来讲他们关于这个主题的故事并朗读。节目正是这样巧妙地将主题、情感和人结合起来。

一般的访谈节目将演播室设在大厅,面对面和观众交流。与这些访谈节目不同的是,《朗读者》在“访谈”和“轻解析”这里设置了专门的访谈室和采访室。访谈室主要用于进行主持人和嘉宾在朗读前的一段采访,细心地考虑到了受采访者的心理状态,让受采访者能够不紧张、放轻松地和主持人聊天,同时又让观众参与其中,尽管不是面对面地和观众交流,却实时地把访谈间的画面同步到外面舞台的大屏幕上,与观众互动。尽管设置了访谈室,节目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到了节目的最后一位“重量级”压轴嘉宾,节目组便会把访谈搬到前台来。比如说,第一期节目的最后一位嘉宾——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便是在前面的舞台上进行的访谈。采访室主要用于一些有名的专家学者对于朗读文本的简单解析,比如第一期邀请了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对《宗月大师》作了简要的分析,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对朱生豪和他写的情诗作介绍等,让观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增加了文学素养,对于这篇文章或是之后更多的文章增加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能让大家感受到节目制作的用心。

除了独特之外,用心也是这一节目的又一特点。《朗读者》虽被定义为文化情感类节目,但是音乐的使用几乎贯穿了节目始终。比如第一期节目邀请了著名钢琴家李云迪进行全场主旋律的演奏,节目最后的片尾曲则邀请了台湾民谣之父胡德夫弹唱歌曲《匆匆》。优美的钢琴声伴随着真挚的朗读,让观众的心静下来,好似对心灵进行了一番洗礼,之后的每期节目都邀请了不同的演唱者和弹奏者来助力《朗读者》,可以说是考虑到了这个节目的方方面面,给观众的体会就是每个细节都做得很用心。

二、“朗读亭”的设置走进观众的生活,拉近与受众的心理距离

随着《朗读者》节目的筹划,“朗读亭”带着节目的使命来到了各个地区。朗读亭内有一套专业的录音设备,还有两个摄像机,亭子外面的制作人员可以将亭子玻璃调整为毛玻璃状态,让朗读者在亭子里不受干扰,尽情释放情感。每一个朗读者都可以录制一段自己的画面,作为《朗读者》的线下活动,这些画面都有可能被剪辑到节目中,在节目一开始的寻找朗读者视频中我们就可以看到线下朗读者的画面。朗读亭陆续在全国各大城市、高校的设置,拉近了观众与《朗读者》节目的距离,使《朗读者》摆脱掉文化类节目“曲高和寡”的不足,开始接地气,走近每一个朗读者的生活,让每一个人都能参与到朗读中来,并且掀起了一场全民朗读的热潮。

三、“一个人一段文”带来的故事引起了受众的情感共鸣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生而具有渴望情感交流的需求。从他人的经历中看到与自己相似的情感经历,就很容易引起共鸣,而《朗读者》最大的特点就是抓住情感的特点引起观众情感的需要和共鸣。

《朗读者》节目的嘉宾不是像其他节目那样纯粹的全明星阵容,而是采取“明星+素人”的模式,有专业的和非专业的,但是它的侧重点不是在“朗读”,而是在“者”,重视的是朗读的人。例如在第一期的朗读者中,知名企业家柳传志、世界小姐张梓琳、获国际最高翻译奖的著名翻译家许渊冲等都是名人,但在朗读方面他们却是“素人”;演员濮存昕既是名人,又是朗读者中的专业人士;其他如无国界医生蒋励、鲜花山谷夫妇既不是名人,也不是朗读的专业人士,属于素人之列。但不管是名人还是素人,他们讲述的都是平凡的“遇见”怎样改变他们。比如濮存昕讲述的是他的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他儿时因患小儿麻痹被人称为“濮瘸子”,要不是遇见荣医生,也就没有现在的他。蒋励从北京大医院辞职,成为一名无国界医生志愿者,在武装冲突频发的阿富汗地区接生了三千多个新生儿,无一例孕妇死亡。面对恶劣的工作条件,她真正地彰显了中国医生的人道主义风采。接着她朗读的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的《答案在风中飘扬》,很好地让她的这种情感有一个出口,让观众仿佛置身在其中,感受到无比的震撼。这些故事都给观众带来了不同的心理感受,引起了观众强烈的共鸣感。

四、主持人董卿和明星的“吸粉”效应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先驱者之一卡尔·霍夫兰曾有言:“最可能改变一次传播效果的方法之一,是改变传播对象对传播者的印象。传播者有威望吗?可爱吗?是同我一样的人吗?”一档电视文化情感类节目对于主持人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在《我要上春晚》等节目中,董卿凭借其大方亲和的主持风格获得观众喜爱;凭借个人实力连续十几年与央视其他主持人共同主持春节联欢晚会,“金色三分钟”使董卿的才气一举展露。2016年在央视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大火之后,董卿在节目中信手拈来的诗词功底又让观众们再次见识到她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也让她又火了起来,让更多的观众喜欢上她。趁着《中国诗词大会》的热度,《朗读者》的播出让众多喜爱董卿的观众也开始关注这个节目。当然,董卿的表现也没有让观众们失望:端庄的衣着,优雅的举止,大气的语言,美丽的容貌……这是《朗读者》第一期节目中董卿从那扇满是书籍的门里走出来时给大家的印象。董卿不仅是这档节目的主持人,还是这档节目的制片人,这也就意味着主持人这个角色在这档节目里不仅仅是一个传声筒,还是这个节目的灵魂,同时也就造就了她是这个节目独一无二的主持人人选。在《朗读者》节目中,董卿引经据典,能把嘉宾的话很好地进行提炼,让不少网友都惊叹于她的文学底蕴。作为第一期嘉宾的张梓琳也是对她赞叹有加。

总之,《朗读者》的成功离不开董卿作为主持人和制片人的文化底蕴及其知性大方的形象。当然,跟董卿一样,作为明星的其他嘉宾,本身也是拥有非常多的粉丝,这些粉丝的存在也就给这个节目带来了显性的、固定的收视率。此外,通过人与人的二次传播,也能让更多的隐性观众喜欢上这个节目,喜欢上里面的人和故事。

五、结语

《朗读者》等电视文化综艺节目的走红,是因为受众有追求独特性、新颖性、追求真实、积极参与等需求,受众去认识和了解这个节目,说明受众不只是追求纯娱乐、搞笑的节目。而《朗读者》的成功也说明了它满足了受众的需要,获得了受众的认可。简言之,在复杂的传播环境中,一档优秀节目的开发对受众的心理研究尤其重要,这也是传媒人应当思考的方向之一。

1.刘书慧.从受众心理视角解析《我是歌手》的成功[J].青年记者,2013(17).

2.鹿馨.董卿的主持人形象解读[D].黑龙江大学,2013.

3.季亚萍.试论注意规律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0(04).

(作者系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播音与主持专业学生)

猜你喜欢

朗读者董卿类节目
有一种友情叫倪萍与董卿
董卿最有才华的四次救场
与中国诗词有不解之缘的董卿
评小说《朗读者》中《奥德赛》的隐喻
董卿的宝贝
一封关于《朗读者》的信
《朗读者》:冰冷的历史沉思与深刻的人性寓言
电视访谈类节目的提问艺术
第二场:品鉴《朗读者》
刍议电视访谈类节目的主持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