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赤峰地区红山文化遗产开发与利用

2017-04-11聂定

关键词:红山文化

聂定

摘 要:红山文化遗址遗存众多,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对于红山文化遗产的利用与开发,目前主要集中在召开学术会议、建设遗址公园、开发文化品牌或产业饰品等方面,但这些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而与之相比较,将红山文化的产业发展与现在的旅游业相结合就会发现,其中有很多其它方式不具备的优点。这些优点对于赤峰地区旅游业和红山文化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需要采取灵活的方法推动红山文化遗产的开发。

关键词:红山文化;赤峰地区;产业开发

中图分类号:K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3-0005-04

红山文化广泛交流沟通南北,它既有着独特的区域文化气息,又与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庙底沟文化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甚至与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有着同样的葬玉习俗。刘国祥、陈国庆、索秀芬、滕海键等从整体上对整个红山文化进行了研究,得出红山文化早、中、晚三期的生业模式以及祖先崇拜[1]。杜金鹏、倪玉湛、叶舒宪、付维鸽、郭明、吕昕娱等主要探讨红山文化与红山玉器之间的关系,论述红山独特玉器除用于佩戴之外,还有通神以及守护死者尸神等功能,具有宗教意义[2]。雪莲、徐昭峰、曹雅洁等从红山文化的祭祀方面出发,来研究红山文化与萨满教、祖先崇拜之间的关系[3]。王贺婵、徐子峰、段岩涛等则分别从红山文化的考古学方面、旅游产业开发方面以及红山文化的再生产品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提出可以从影视、纪念品、文化符号方面入手[4]。虽然如此,但关于红山文化在赤峰地区的研究现状还鲜有人论述,故本文选择红山文化研究现状以及遗产开发进行探讨。

一、红山文化典型遗址

红山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重要的文化遗存,其内容非常丰富,文化特征富有特色,不仅拥有北方地区独特的玉文化、丧葬文化、宗教文化等,同时还体现出了黄河流域彩陶文的特征。虽然祭坛、女神像等表现出了母系氏族的特征,但也有父系氏族文化特征的出现。使用的工具大多数为磨制石器,但是在红山遗址中还出土有细石器。丧葬习俗多为洞穴墓或土坑竖穴墓,而且有玉器随葬。总之,延续达到两千多年的红山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供了重要线索。

(一)东山嘴遗址[5]

作为红山文化的典型代表,东山嘴遗址已经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面积已经达到15000平方米左右,遗址中发现了很多珍贵的考古材料。首先是关于祭祀的,在东嘴山遗址中发现了很重要的祭祀遗址,而且还发现了女神像或者说是当时的女性再或者是当时女祭司的塑像。总之,这些塑像的出现对于红山文化时期祭祀习俗以及当时的宗教文化甚至是当时的部落组织结构和生业模式的研究都提供了重要的材料。其次,东山嘴遗址石器建筑的中心部分石器建筑四周皆为体积较大、重量较重并且加工成规整的长方形条石砌成。条石长、宽、高分别为30cm、20cm、15cm。两翼的墙基同样是用这样的条石砌成的[6]。这些石器建筑可以分析出当时的建筑水平、建筑风格以及附近的地质条件,不仅对考古学而且对建筑学的研究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再次,在东山嘴遗址遗址中还有钵、盆、盘、豆、杯、壶、罐等陶器、石磨盘、石磨棒、斧、凿等磨制石器的出土,石片、石核、族等打制以及少量细石器的出土[7],为研究红山时期居民的日常生活、生产工具、科技发展程度提供了丰富、可靠的资料。总之,东山嘴遗址对于揭露红山文化的面貌以及中华文明的起源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实为研究红山文化的重要遗址。

(二)牛河梁遗址[8]

同样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的牛河梁遺址,也是红山文化时期的重要遗址。作为红山文化晚期重要遗存的牛河梁遗址具有很多神秘的符号以及特色的文化。牛河梁遗址中最出名也最具有特色的遗址就是女神庙,女神庙由女神主庙以及附属的祭坛、窖穴等组成[9]。称之为女神庙或许不太准确,在红山文化时期,还没有后世形成的完整的宗教观以及严密的宗教体系和神职人员,从当时的生产水平以及当时居民的认知水平来看,其很可能是女性崇拜的表现,可能为当时的部落酋长或者祭祀之类的人物。其次就是积石冢,牛河梁遗址的积石冢很多,也非常具有特色,积石冢的形状也不尽相同,有圆形也有长方形,大多数的积石冢都是多人分棺合葬,即很多棺材并列的放在一起,上面统一用大石板盖上,这种丧葬形式非常具有特色,而且在墓中还随葬有玉器,这种玉器随葬的风俗贯穿于每一个红山文化的遗址中。此外遗址中的人工夯筑小土山、冶铜遗址、玉猪龙、勾云形玉佩等也很有特色,为红山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很重要的线索。

(三)白音长汗遗址[10]

相对于上面两个遗址来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音长汗遗址的文化内容更加丰富,时间跨度更加大,它不仅包含了红山文化的内容,还包含有小河西、兴隆洼、赵宝沟、小河沿等文化类型,可以说其文化内涵是相当复杂,文化辨别过程也是相当困难的,鉴于本文研究的内容,故仅对其红山文化遗存部分进行介绍。白音长汗遗址不同于前两个遗址出土有和祭祀有关的大量遗存,其出土的遗存多为与当时居民日常生活相关的遗存,例如出土了17座半地穴式圆角方形或矩形的房屋,还有30多个灰坑[11]。这些与居民吃、住相关的遗存的发现,对于研究红山文化时期部落的布局、建筑的发展水平、居民的生业方式都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可以说,前两个遗址主要从祭祀、宗教、酋长方面揭露红山文化,而白音长汗红山文化遗址从平民、生活角度展现了红山先民的文化面貌。

(四)哈民忙哈遗址[12]

随着哈民忙哈遗址展示馆和博物馆的建设,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了哈民忙哈遗址。哈民忙哈遗址中独具特色的红山文化遗存,也是其中的房屋遗存,发现14座半地穴式房址,这些房址中都存在门道以及灶,还都发现有柱洞。房屋的形状也多为圆角方形,建筑技艺高超,并且有木质的梁架结构出土[13]。这些都为复原红山文化时期的房屋建筑以及研究中国北方地区的房屋发展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同时也为研究当时的居住风俗、居住形式提供了线索。哈民忙哈遗址中还有很特别的一点,就在其遗址中出现的墓葬中的尸骨都是经过人为扰动的,而且还发现有大量弃置的人骨遗骸[14],这种情况在其它红山文化的遗存中比较少见。对于这种情况的研究,可以让我们更加明确的了解当时居民的丧葬习俗,以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也可能为气候学、古环境学的研究提供一些思路,从人口体质出发,研究当时居民的体质,进而研究当时的主要食物以及生存环境。

二、红山文化遗产典型开发形式

(一)学术文字开发

一方面学术界通过召开与红山文化相关的学术会议,例如“五千年文明见证——红山文化与中华文明学术研讨会”“红山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红山文化高峰论坛”等学术会议,通过邀请国内外学者进行研究商讨,为红山文化提高了知名度,使很多学术界的人士更加熟悉和了解这一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同时通过学者们召开的学术会议的探讨,也为红山文化的产业发展提出了更加具体的方法和实践性的指导。另一方面,国内外学者对于红山文化的发展以及红山文化的产业开发以论文的形式提出意见和建议,例如段岩涛的《在红山文化基础上的视觉形象设计研究》[15]、刘敬华的《红山文化遗产活化与旅游区构建研究》[16]、杜广洲的《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区的景观资源保护探讨》[17]等。这些学术论文的出现,从学术的角度,为红山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同时也让更多的人研究红山文化,发扬红山文化。但是这种纯学术性的会议以及学者的研究,也存在很大弊端,它不能让红山文化的知名度走出学术界、甚至是走出历史和考古。不用说普通的民众,很多其它学科的本科生、研究生甚至博士生都不知道红山文化,更不用说了解红山文化。这就使得红山文化的产业发展受到很大的局限性,缺乏更加广泛的宣传。

(二)遗址公园建设

建立遗址公园或者博物馆,例如牛河梁国家遗址公园、红山国家森林公园、哈民忙哈遗址展示馆和博物馆、承德红山文化博物馆等,这些遗址公园和博物馆也是促进红山文化发展、展现红山文化面貌、揭示红山文化考古成果、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式。这些遗址公园和博物馆的建立为红山文化的保护和宣传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但其经济效益是有限的,也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因此对于红山文化的发展还是有欠缺的,尚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以丰富红山文化的宣传手段,增强红山文化的影响力。

(三)文化饰品研发

在红山文化饰品的研发方面,主要集中于仿制红山文化的玉器、陶器等作为纪念品,以及将红山文化的符号,如玉龙、陶器纹饰等应用于笔记本、衣服等上面去。这对于红山文化发展以及其产业开发方面是非常好的方法,但现在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这些仅仅是纪念品,只有来旅游的人会买一两件回去留作纪念,还称不上流通的商品,还不能真正意义上作为一种特色首饰或者特色服装而打开市场,因此其需要努力和进步的空间还很大。

此外还有一些影视宣传,如以红山文化主题的文艺节目演出、设计和红山文化有关的音乐、舞蹈以及拍摄有关红山文化的纪录片,但这些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不能很好的与普通大众相结合。而内蒙的美丽乡村建设,就为此提供了很好的契机,能够让红山文化走出象牙塔,走向普通民众。

三、红山文化遗产开发思路

红山文化遗产的开发,不能单打独斗,必须将红山文化的发展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红山文化遍及内蒙的西拉沐沦河、老哈河、辽宁省的大凌河与西辽河上游以及河北省北部地区,其范围非常广而且大多遗址都分布在农村地区。同时红山文化作为整个中华文明有机体的一部分,具有很浓厚的历史感以及很强的文化特征和艺术内涵。因此将其融入到當地的旅游中去,能够提升赤峰地区旅游的文化厚重感,增强旅游观念中的文化意识。通过优秀的传统文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旅游中,加快赤峰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同时,将红山文化融入到普通群众的生活中去,让红山文化不仅仅属于研究的学者而是属于每一个人,推动红山文化的宣传和发展。只有让普通群众可以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接触到,才能去除红山文化的神秘感,让其真正作为一种文化,为大多数人所熟知,这样才能从根本意义上推进红山文化的发展,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文字书本,才能让红山文化的产业发展有深厚的认知基础,这才是其发展的最好出路。

红山文化与赤峰旅游结合的方法主要有:第一,将红山文化的符号融入到旅游宣传中去,这种融入不仅仅是将红山文化的器物、图画等照抄照搬过去,而是将红山文化特有的玉龙、勾云形玉佩、动物形玉饰、横“之”字形纹以及直线纹等器物、纹饰凝结成一种符号,展现在旅游之中;第二,体验式再现,将红山文化时期的房屋、街道、甚至农田重现,让外来人可以亲身体验红山人的生活,这样就更能吸引人。现代人忙于现代生活,缺乏自我以及亲近自然、感受原始的机会,而这种方式的乡村旅游正好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可以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也有利于红山文化的传播;第三,根据自己当地红山文化遗产的特色开展红山文化产品的再开发,这种开发不是简单的重造红山文化的首饰、瓶瓶罐罐作为旅游纪念品,而是将红山文化融入到现代人生活的用具中去,与现代相结合,使其不仅具有文化价值、旅游纪念价值还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并且要申请专利,还要通过网络、电视、手机微信、QQ等方式进行宣传。这样的红山文化产品,才能成为正真意义上的产品。最后,要把握住红山文化的精神,将红山先民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融入到旅游业中。

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份子,红山文化遗址众多,遗存非常丰富,具有典型特征的玉龙、玉婵、玉龟、玉佩等。红山先民用他们勤劳的双手、无谓的精神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这种精神也是留给我们的重要财富。对于红山文化的开发,现在主要集中在学术讨论、博物馆建设、纪念品研发的几个方面,但这些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而与之相比较,将红山文化的产业发展与现在的旅游业相结合就会发现,其中有很多其它方式不具备的优点。这些优点对于赤峰地区旅游业和红山文化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需要采取灵活的方法推动红山文化遗产的开发。

——————————

参考文献:

〔1〕刘国祥.红山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论文,2015;滕海键.红山文化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赤峰学院学报,2015,(7);陈国庆.红山文化研究.华夏考古,2008,(3);索秀芬,李少兵.红山文化研究.考古学报,2011,(3).

〔2〕杜金鹏.红山文化“勾云形”类玉器探讨.考古,1998,(5);吕欣娱,李亭霖.红山文化玉器研究述略.赤峰学院学报,2014,(7);倪玉湛.红山文化“勾云形”类玉器文化意义再探讨.艺术百家,2009,(6);叶舒宪.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为“鸮形玉牌”说——玄鸟原型的图像学探源续篇.民族艺术,2009,(4);付维鸽.红山文化“玉猪龙”考析.兰州大学,2013;郭明.试析红山文化的勾云形玉器.考古与文物,2008,(5).

〔3〕雪莲.红山诸文化中所反映的原始宗教观念问题.赤峰学院学报,2012,(4);徐昭峰,尤彦婷.试论红山文化的原始宗教系统.东北史地,2014,(6);曹雅洁.红山文化玉器与萨满教.赤峰学院学报,2007,(5).

〔4〕王贺婵,谢春山.红山文化资源旅游开发途径探析.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5,(1);徐子峰.牛河梁红山文化积石冢探析.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2);段岩涛.在红山文化基础上的视觉形象设计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12.

〔5〕〔6〕〔7〕郭大顺,张克举.辽宁省喀左县东山嘴红山文化建筑群址发掘简报.文物,1984,(11).

〔8〕〔9〕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1983-2003年度.文物出版社,2012.

〔10〕〔11〕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白音长汗: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文物,科学出版社,2004.

〔12〕〔13〕〔14〕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科左中旗文物管理所.内蒙古科左中旗哈民忙哈新石器时代遗址2010年发掘简报.考古,2012,(3).

〔15〕段岩涛.在红山文化基础上的视觉形象设计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12.

〔16〕刘敬华.红山文化遗产活化与旅游区构建研究.渤海大学,2015.

〔17〕杜广洲.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区的景观资源保护探讨.现代农业科技,2016,(2).

(责任编辑 孙国军)

猜你喜欢

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中的玉雕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