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人生在稻米上的折光
———评长篇报告文学《贡米》

2017-04-10李炳银

文存阅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贡米报告文学稻米

李炳银

社会人生在稻米上的折光
———评长篇报告文学《贡米》

李炳银

稻米是一种植物,人类种植食用了几千年。

如今,在世界各地,都有相同但又品相不同的稻米种植生产,供养着无数人们的生活。或许是入了那种“熟悉的陌生”套路,很多人,天天面对食用享受稻米,对稻米有选择,有交易,也会有一些研究,可却没有见到谁像任林举这样通过文学的形式来庄重地叙述描写稻米。稻米会有故事人物吗?有历史文化和命运精神及情感内容吗?在读任林举、孙翠翠的长篇报告文学《贡米》之前,还真是很少接触到这方面的丰富内容。《贡米》,是对一种产地在中国东北黑土地,吉林松花江流域的品质优异,曾经在清朝康熙年间(1671)被封建王室确定为专用大米的指称,也即是如今的“吉林大米”的前身。作品通过历史追溯和文化关照,识米及人,竟然将在很多人看来无法进行文学表现的对象,描述得真实生动,多姿多彩,包容浑厚,故事精彩感人。《贡米》集稻米种植知识、历史文化信息和几代植稻人的情感命运及经济内容于一体,成就了一部题材独特,文采斐然的优秀报告文学作品。

大地万物似乎都是带有灵异本性的。总有某些地方适应某些动植物生长繁衍。吉林松花江流域的黑土地,生长的大米,“晶莹若玉,香糯软滑”可谓“天精地髓”“天赐神物”。但是,就是因为如此的稀缺珍贵,这一带的大米被大清皇家下诏列为“皇贡”。从此,种稻子的人和自己生产的稻米没有了关系,既不能食用,亦不能交易,只有纳贡。这真是打柴的无柴烧,养蚕的无衣袄。在产稻米的地方,吃稻米曾经就是犯罪,就是违反王法。在后来的日本人占领时期,这样的“王法”也被侵略者所继承,中国农民经历艰辛生产的稻米却只可以交付日本人食用,在生产稻米的地方,竟然有“几十万人守着粮仓会纷纷饿死”的情形发生。这是历史赋予在这里的稻米身上的传奇和纷纭的故事。如今提起,依然令人震撼和痛心。《贡米》的叙述就从这里开始了。

作者在历史的梳理追寻和现实的调查与在场仔细观察感受下,用绘画式的语言和散文抒发般的体会,书写这里的纬度气候,土地山水的特殊个性,论证这里种植水稻的独特优势所在;书写这里的稻农,如何像珍惜生命和儿女般地用心爱护耕耘土地,将自己的希望、血汗和生命运附着在土地和稻米上,展开了很多动人的生活故事。历史的传奇和悲怆,现实的改变与混乱等情景,一幕幕地展开,使人如同穿越历史的隧道,感受万千。像著名育种专家张三元培育“吉粳88”、郭桂珍培育“吉粳511”等曲折尽心的经历故事;像孙令山从土地上领会到“信守承诺”的体会;像李雨田在土地上开始的耕作技术革新和管理方式的观念改变;像后河村的老马相信,“只有把这些土地和农民征服了的人,才是现实的英雄,可信的英雄”的见解;像金花通过稻米种植改变了自己因丈夫残疾而陷入贫穷状况的故事;像尹德泉侍弄稻田,艺术般地使用水,几乎能与土地对话的奇妙情形;像易绍福舍命般“玩”有机稻并“玩”出名堂的故事等等,都非常巧妙地以稻米为引线。它将人的社会人生经历、命运与稻米的种植收获起伏很好地交融到一起,文学地描绘出“贡米”“粒粒皆辛苦”的生长历程和既有绘画风景人物般的可视感,又有人物文字雕塑的形象立体感,很能使人受到感染与启发,出色地实现了文学艺术在一种物质对象上的附着与生动表现。

一粒稻米,就像一颗小小的珍珠,晶莹而微小。可是,任林举、孙翠翠两位作家的《贡米》,却在这细小而晶莹的稻米光亮里,见出了非常丰富的有关社会历史、稻谷种植、人生命运、精神情感、市场纷纭等许多内容,如同一滴水里见世界,一粒米里见社会,具有绚烂通透的文学品质。这样的选择叙述能力确是很多作家不易把握的。此前,任林举的长篇报告文学《粮道》就曾经让我惊诧和印象深刻,这次的《贡米》再次表现了作家长于以小见大,能主动开掘题材,述物及人,生发自然,见微知著的能力。而恰恰是这种在别人看来或许无法叙述的独特表现中,任林举表现出了自己超越套路的独特和智慧,表现出见识的奇特和把握对象的才能,所以拥有了非常具有个性风采的文学成果。

值得关注的是,作家在《贡米》中结合现实的稻米种植、销售、交易情形,对稻米在今天人们生活场中的地位情形给予了不少现实的考察和追问。在世界稻米市场风云起伏,相互竞争,各种稻米品种各显其力的时候,在吉林省政府提出“好米变名米”工程的时候,像长期种植“梅河‘秋田小町’”等优质大米的梅河口地区,如今却因为市场混乱,品牌被侵,“谷贱伤农”等原因,已经开始“减种”,这样的情形,就令人担忧。在开始从重产量向重品质转换的局面下,像韩福春、宝蒙权、鲍文明等这些吉林大米管理、种植、营销推广等方面的领头人物,也都在面对中积极寻找应对的方法。这些漫溢在稻米后续领域的人物故事,也在现实紧迫的社会关注中给人以理性和情感的触动,使作品具有了现实生活的参与思考和浓重的烟火气息。

《贡米》插图皇粮碑碑首孙翠翠摄

任林举的文学语言十分精简准确,富有内涵和质感,但也具有泥土生活的鲜活气息。因此,作品中许多描绘语言几乎就是精短的美文。像开始对一望无际的秋天金黄稻田的观察描写,“千亩万亩的稻子熟了。沁人心脾的香气从低垂的穗子间传出来,立即被奔跑的风紧握在手里,带到村庄、农舍、带到远方。即使在梦里,一个一生与土地和庄稼同甘共苦的农人,也知道那亲切的香气从何而来”,当地人品尝新米时新米香气四溢的感受情形,“时辰一到,锅盖掀开,立即整座农舍大院里一切固有的味道全部消失,院子外已经发酵的粪堆上传来的刺鼻味道、碾房里溢出的粮食和驴粪尿混合后的气味以及从山墙下熟皮子的大缸里发出的腐朽气息——都被一种沁人心脾的芳香取而代之。浓郁的米香在四处弥漫。”还像描写稻谷扬花时的诗化情景等等,都非常的美妙细腻,使人感同身受,如临其境。这样的文字功力水平,我们在很多报告文学作品中不易看到。所以,任林举的报告文学,在文学的真实表达方面,具有他人学习效仿的价值,为报告文学的文学表达竖起了一个标杆。当然,是否每次都采取如此历史现实各种信息的集纳整合式叙述,或许是作者需要思考的一个新问题了。即使对任林举这样长于文字语言表达的人来说,也是需要不断地改变。

(作者/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研究员)

猜你喜欢

贡米报告文学稻米
隐藏于稻米花果中的酒香
充实中国报告文学的理论一翼
稻米香喷喷
蔚州贡米
酉阳县“花田贡米”有机生产技术
发挥内外因作用 促进稻米业发展
万年贡米田里的“稻”书记
中国青年报告文学作家创作会举行
阵痛与激情:1979—1989年的灾难报告文学
浅析如何写好报告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