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林省第一份报纸
———《吉林白话报》

2017-04-10王文丽姜丽玲

文存阅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白话吉林吉林省

王文丽 姜丽玲

吉林省第一份报纸
———《吉林白话报》

王文丽 姜丽玲

《吉林白话报》创刊号

中国白话报的兴起

《吉林白话报》的创刊,得益于中国白话报兴起的大潮。

1894年甲午战争后,中国人的思想和文化界的一些先行者们对大清战败的原因进行深刻反思,他们认识到反抗列强、拯救中国,不只是朝廷和士大夫的事,而应该动员普通的百姓们参与进来,真正让百姓们认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就需要对大众进行鼓动和宣传,报纸当然是最好的最便于利用的媒体工具了。可当时那些文绉绉、之乎者也的官报,普通百姓读不懂。黄遵宪、梁启超、裘廷梁、陈子煲等著名人士力主倡导白话文运动,明确提出报纸应该改用白话,让普通百姓也能够容易读得懂。他们提出,“使用白话办报已非单纯的语言或文学问题,而是启蒙并发动大众救亡的需要。”他们提倡白话办报,目的很明确,让大众通过报纸了解国家大事,教育大众警醒!

有鼓动宣传的,有着手实践的。1897年11月7日,中国最早以“白话”命名和撰述的报纸——《演义白话报》(也称《白话演义报》),就是在这种大局面下,由章伯初、章仲和兄弟在上海成功创办出版。章伯初,字宗元,是清末著名报人,章仲和就是后来在五四运动中犯了众怒的驻日公使章宗祥。

这张于光绪二十三年十月创办的,用白话文编写的文艺性小报,每天出版4页、铅字排印,毛边纸单面印刷。两版刊载时事新闻,另两版都是商业告白。在其《白话报小引》一文中写到:它的宗旨是“把各种有用的书籍报册演做白话,总起看了有益”,这便是“演义白话”的含义。文中强调:“中国人想要发愤立志,不吃人亏,必须讲究外洋情形、天下大事;要想看报,必须从白话起头,方才明明白白。”很明显,该报创刊及使用白话的主张,是受到当时白话文运动的影响,也成为白话地位在中国社会受到关注的标志。如今,中国白话报的诞生已经120年了。

有了榜样,就有人效仿。在一些文化人士的鼓与呼下,各地白话文报纸陆续出版。《平湖白话报》,1897年创刊于嘉兴平湖;《无锡白话报》1898年5月11日在无锡创刊;《杭州白话报》,1901年6月20日在杭州创刊;《中国白话报》于1903年12月10日在上海创刊。1898年戊戌变法前后,几十种白话报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占领中国报纸出版阵地,中国的近代白话文运动形成。

当时在国内比较有影响的白话报应属《安徽俗话报》,这张报纸是中国辛亥革命前,安徽省出版的第一家革命刊物。于1904年1月在省会安庆创刊,后迁芜湖出版。主编和主要撰稿人是中共创始人之一的陈独秀。这张报纸广泛报道和评论国内外时事政治,介绍科学文化知识,灌输近代国家观念和民主自由的思想,并暗中鼓吹革命。陈独秀曾以“三爱”笔名在该刊发表了《亡国篇》《说国家》等大量文章。1904年11月被当地官府勒令停刊。1905年3月复刊,至1905年8月15日,共出报22期。

文化学者孙杰在《白话报与近代白话文运动》一文中评价说:“中国白话报的创办和发展,扩大了白话在社会上的影响,形成了一种白话氛围,全国各地创办白话报成为时代风尚。这些都为五四时期在更高层次上开展白话文运动,创造了社会条件,培植了舆论空间,培育了运动主体。”

顺应时事,吉林白话报诞生

满人入关,清朝统治者视东北为“祖宗肇迹兴王之所”,借口保护“参山珠河之利”,长期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严禁关内民众进入东北地界开荒垦殖,采参渔猎,这造成了东北地界人烟稀少,文化事业发展缓慢滞后。吉林处东北中部,受此影响甚深。

甲午前后,清廷关于军事活动的《塘报》及关于朝廷新闻的《京报》等媒介偶尔会通过长途驿站、民间携带等方式传到吉林,吉林地方才有一些上层人士看到报纸这种新鲜东西。

1902年12月30日,直隶总督袁世凯治下的直隶官报局办了第一份官报《北洋官报》在天津出版,这张报纸主要用于宣传袁氏在直隶的新政措施,影响较大,得到了清廷的认可,各地于是纷纷派代表到天津考查新政施行事宜,将北洋新政作为学习的榜样。报纸这种新鲜事物也被各地接受,得到迅速推广。

在此形势下,1903年清廷外务部向朝廷奏请南洋及各省仿照《北洋官报》创建并推广各自的官报,“内地各直省渐次开办,风行一时,其效大著”,关内北京、上海、山东、山西、陕西、四川和湖北等地形成办报高潮。吉林省因受日俄战争的影响,新政各项措施实施较晚,但也专门派人到天津考查《北洋官报》创办经验。

此后,一些有识之士积极呼吁在吉林创办报纸,但没有得到官府的许可。据研究吉林省报纸创建事业的张贵先生在《吉林近现代新闻媒介简史》(吉林文史出版社2015年12月出版)一书介绍:1906年6月初,省城绅商蓝翎五品顶戴候选府经历王成全、候选训导杨敬修、天益堂执事李桂、同升当执事崔裕泉等12人联名向吉林将军达桂呈递禀文,请求在吉林组织报馆。禀文说:

遍查欧美各洲以及京津香港上海等处报馆林立,或论说时事或登载风闻悉足以启智识,而广闻见,况此际并兴新政,举一切学务警务工商路矿诸大端,皆须民智开通,而措办始易为力,绅商等确知其意,凡报馆之应需铺垫,各费业由绅商等自己捐囊凑成,必欲组织一完全之报馆,以开通风气为目的,唯事关公务,易敢冒昧擅办?相应仰恳恩施。俯念新政攸关,准予立案。

办报馆的钱由他们出,一切事情,都由他们组织,官府只要同意即可。甚至,对于办一份什么样的报纸,他们也有适合吉林当地实际的设想。他们“拟先在省城设一总报馆,名曰吉林话报,以取白话成文,令商民观阅,均易于晓解。逐日派人分关宣讲,并派赴各府厅州县四处演说。”但保守落后的吉林将军达桂对办报这类新政不太积极,没有批复他们的申请。

时间到了1907年初,清廷的内阁中书徐崇立被派到吉林将军处工作。徐崇立的到来,加速了吉林报业创建的步伐。徐崇立(1872—1951),字健石,一字剑石,号兼民,湖南长沙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举人,工诗文,善书法,有《鉴古斋文存》《素心室杂钞》《瓻叟印册》等著作及大量书稿、书法作品、藏书传世。内阁中书主要负责“撰拟、记载、翻译、缮写”文书,说白了,就是秘书工作。由于“秘书”抄抄写写工作的性质,加之他生活文化在比较开化的南方,较早地受西方新闻传播思想的影响,所以,徐崇立对报纸比较感兴趣。可到吉林后,他发现吉林这么大的地方,没有本地人办的报馆,更无报刊杂志,新闻传播处于空白,于是,他决心在吉林创办报刊杂志。不久,他便向吉林将军达桂上书《上达军帅请开办吉林官报》,禀请办理吉林官报,并仿效关内各省创办官报和为预备立宪制造舆论的白话报纸。为了让达桂看明白些,他还呈附了详细的《官报通例》,说明要办报的式样。他建议:官报出版要“并刊白话报附张,白话报原为粗通文理之人而设,助教育之普及,进椎鲁于文明,剀切劝谕,取便宣讲,官长文告宜编入白话,使民易解。本报宜注重此一门。不失官报宗旨。”从这份上书,足可以看出徐崇立是通过充分的调查研究的,他看到那时吉林省人不讲究看报,他觉得要是只出文话官报,那文化低的人会看不懂。“因此,随着禀明另出一种白话报,专为变通一般人打算。”

这次上书,达桂是否研究了徐崇立设想不而得知,总之又是未准。徐崇立再次上书,禀请仿照内地各省设立吉林官报局出版官报,官报局也就是报社,也称报馆。这次徐崇立上书的内容更加具体了。加之一些文化人士的呼吁,达桂终于答应拨官银一万两,任徐崇立为官报局总理,着手筹办。

可就在这前后,东北地区官府制度发生重大变化,由军府制改为行省制,推行官制改革。1907年4月20日,东三省裁将军,建立行省,三省设立巡抚。达桂即刻调离,朱家宝任吉林省首任巡抚。吉林地方当局把办报作为推行新政实施的手段纳入日程,徐崇立积极筹备,一个月内成立吉林官报局,聘请主笔安铭、编辑员黄文标,着手创办吉林自己的新闻报刊。安铭又名镜泉,附生,为吉林调查局预备立宪宣讲所宣讲员,此人善于白话演讲,有较强的宣传鼓动能力。经过紧张的准备,仿照《苏州白话报》体例,《吉林白话报》首先创刊。

清朝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二十六日(公元1907年8月4日),这天是光绪皇帝诞辰万寿庆典,巡府衙门组织庆祝活动,官报局作为贺礼,呈上了《吉林白话报》创刊号。从此,吉林省有史以来的第一份报纸——《吉林白话报》诞生。这一天也成为吉林新闻事业的开端和起源,“拉开吉林新闻传播事业的历史大幕,标志着吉林省从古老的中华文明步入了新的历史文化时代。”(张贵《清末吉林地区新闻媒介——办报起源与报纸特点》)《吉林白话报》“专为开通一般社会而设”;省级政府还应该有官报,吉林官报局又仿照清政府《内阁官报》于1907年8月17日创办《吉林官报》,作为“公布本省法令政治之机关”,两报相继出版。

白话俗语,内容贴近大众

《吉林白话报》一出版,就成为当时吉林省最热门的报纸。社址在省城吉林东关外机器局官报局筹办处。

《吉林白话报》是一种相当于今天的大32开、每期12页的书册式报纸,隔日刊,逢双日出版。“间日发行三张,每张共印六版,满一月可检齐装订。”

《吉林白话报》的宗旨,在创刊号刊载的《吉林白话报出版章程》里明确指出,“本报以宣上德,通民隐,开通风气,改良社会,俾一般人民咸具普通之智识,以预备立宪国民之资格为宗旨。”该报还申明:“本报论说记事纯用寻常浅鲜之文,以便识字不多之人易于通晓。”所以,《吉林白话报》初创时期,在内容设置上,多体现这一宗旨,用通俗易懂的文字,为大众服务。

头版,除报头、出版日期(清代纪年、西历纪年)外,刊登重要事件和广告;二版以后各版设立电传、上谕、宫门抄、辕门抄、专件、本城新闻、京师新闻、各省新闻、各国新闻、演说等栏目。特别是《演说》栏目,几乎每期都刊登文章,每篇字数一两千字不等,字数特别多的文章,还分为两期刊载。演说的题目,均为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敏感话题或读者关注的热点问题。张贵《吉林近现代新闻媒介简史》为我们摘录了1907年8月6日该报刊发的《说报》一文其中的一段:

列位呀,人家合谋商量,打算瓜分我们土地,奴隶我们人民。我们吉省众同胞,尚不知道祸患只在目前,这不是没有报纸的缘故吗?看过本报第一号的,大概其已明白报上的事情了吧。但是(和)报纸有什么关系,众位也得知道知道。这机关报怎么讲呢?机关就是机器的轮轴,轮轴一灵活,做什么事都快当;民智一开,就能日广见闻,见闻一广,从此开拓土地,扩张主权,就先发制人之计,全凭着看报的力量了。即如英吉利国,本是三个海岛的小国,如今他的领土合(和)属国大于他的本国数倍。而且全地球各国,几乎没有没英国国旗的地方。这是什么缘故啊,全是报的力量啊。所说的一份机关报,胜如十万雄兵,看报的各位,您说对不对啊,要是对啦,明天我再接着往下说。

《吉林白话报》最突出的一点是言论与地方新闻多用白话口语,所用语言均为当时社会流行的口语,甚至带有方言色彩。所选内容贴近实际,贴近民众,不识字的人,听别人念就能明白,所以为民众所喜爱。

第一任主笔安铭,是省署政治考察局宣讲员,是个负责宣讲预备立宪“新政”的九品文官。宣讲“新政”的对象是普通民众,所以,他得以经常接触民众,学习了不少民间口语白话,在主编白话报时,把这些白话都用在报纸上,使得《吉林白话报》很有特色。

另一方面,当时,编辑部只有主笔、编辑、校对三人,没有专职采访记者,稿件的来源均靠延聘的访友(特约记者)和通讯员自由来稿。为扩大稿源,报纸还发动广大新闻爱好者、关心时务之士给写稿,或者报告线索,“虽以延聘访友采录新闻,但力量有限,诚恐探访难周转多遗漏,省城内外不乏关心时务之士,如有见闻所及随时报告,本报必予以相当酬赠或愿充义务访员者尤为幸甚。”这也使得稿件更贴近百姓生活。

复刊、停刊,一波三折

新生事物让人们去接受总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甚至出现反复崩溃重组都是很正常的,《吉林白话报》诞生后也是命运多舛。主办单位,主笔和编辑也几经变更,报纸内容与形式也几经变化。

1907年9月,巡抚朱家宝对行省下辖部门机构调整改革,成立官书刷印局,原吉林官报局归并官书刷印局。新任总办张柢,会办刘秉钧,1907年12月2日,张柢等人演说、新闻报道为主。张贵《吉林近现代新闻媒介简史》以1909年5月11日刊发的136期《吉林白话报》为例详细介绍了恢复后的这张书册式报纸:

复刊的《吉林白话报》

该报版面略小于现在的十六开本,共八版。一版为封面版,右侧为出版时间(西历),广告、社址;中间为大字报名;右侧为报价,出版时间(华历),刊期。二版为演说,三版为本省新闻,四版、五版为广告,六版、七版为各省“新闻”“农艺制造”等栏目,八版为“外国新闻”“时评”“商业新闻”栏目。

正在《吉林白话报》风生水起,影响日深之时,1909年9月8日,《吉林日报》的一篇报道内容被清政府外务部指责“泄密”,报纸被查封,《吉林白话报》被殃及也随之停刊。

从1907年8月创刊,到1909年9月停刊,两年零一个月的时间,期间多有波折,时间虽短,但作为吉林省第一份报纸,《吉林白话报》的创刊及发行,凝聚了吉林报人的心血,带动了吉林省报业的快速发展,在此后的几年里,一大批报刊在吉林省相继问世,促进了吉林省报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接任徐崇立等原官报局人员工作,刚刚办了4个月《吉林白话报》停刊。

吉林省没有了一份适合大众口味的报纸,一些文化人士又纷纷呼吁恢复《吉林白话报》,第二年春天,吉林官书刷印局重新聘任刘艺芬、罗夔、邓履中等为编辑,将《吉林白话报》更名为《吉林白话日报》,筹备编辑出版。到1908年5月15日,对开四页八版的《吉林白话日报》出版。不但出版形式改变了,在保留了《吉林白话报》原有栏目的基础上,栏目还有些增加和变动。

1908年9月,陈昭常继任吉林巡抚。陈昭常是个比较愿意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的官员,他认为报纸应以鼓吹预备立宪和地方自治为主,报纸应为政府的宣传服务,对吉林省的报纸进行整顿,将《吉林白话日报》归并吉林咨议局筹办处主办的《吉林日报》,1908年11月8日,《吉林白话日报》停刊。

吉林咨议局为了宣传预备立宪,扩大咨议局在民众中的影响,于1909年1月又恢复《吉林白话报》,也称《吉林自治白话报》,仍用最初的书册式出版,但期号另起。恢复后的报纸为八开八版,以刊登

猜你喜欢

白话吉林吉林省
家乡的土白话
吉林省“十四五”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白话寄生虫
Southern_Weekly_1951_2021_07_15_p38
A Spring Coat for Sarah
Kiss and Ride
吉林省梅河口老年大学之歌
吉林卷
吉林卷
吉林省完成1.4万公里农村公路“畅返不畅”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