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38年 依然行走的沈毅

2017-04-10汪国华

文存阅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定海校长学校

汪国华

1938年 依然行走的沈毅

汪国华

1938年沈毅踏实的脚印

1938年,艰难中的中国,进入到全面抗战的第二年。这一年,在经历了南京失守的苦难后,中国军民浴血奋战,取得了台儿庄战役最后的胜利,进行了凇沪会战、武汉会战,张扬了中国军民不怕牺牲,保卫祖国的民族精神,而广州保卫战的失利,使中国的战略物资只能假道第三国运来。但总体局面向着抗战的相持阶段迈进。

1938年,对于沈毅来说,是她更加奋发的一年。终身不嫁的沈毅,自1913年回到老家定海担任定海县立第一女子学校的校长开始,就把自己交给了定海的教育事业。这一年,她根据前些年先后到上海、杭州、南京、北京及日本、菲律宾等地考察学习,继续着对教育方法和学制进行改革,创办桑蚕、工艺美术班和三年制的师范讲习所;开办民众夜校,使不少无力上学的青少年得到就学机会。她启动了编写学校本教学纲要和教材的教学革新。

1938年3月8日,为纪念国际妇女节,定海县妇女联合会在民教馆举行热烈的纪念活动,一百余人参加。作为妇联会主席的沈毅主持纪念活动,并作了妇女节历史介绍,然后请陈县长等作了抗战的演讲。1938年3月16日,定海抗日自卫会召开成立大会,她被选为抗卫会的委员,并为抗卫会财务委员会委员,同时兼任抗卫会救护工作队队长。5月22日,在定海县战时文化推进委员会举行的第一次会议上,沈毅又被推定为辅导组主任……每一个职务都是一项工作。她带领定海妇女界、教育界开展抗日救亡工作。她为定海的发展繁荣,全身心投入到各项事业中,废寝忘食,奋不顾身,深受定海社会各界的崇敬。

1938年,沈毅走过了一个甲子,迈过了生命的第60个春秋。3月28日,是她的生辰,学生和亲朋纷纷前来,要为她开办祝寿庆宴,她以“时事多艰,海氛未靖”坚决推辞,把那些寿礼礼金捐给了学校建造学校大礼堂。学校师生和亲朋坚持要给她搞个庆祝仪式,举行游艺大会,沈毅见师生之意不可拒绝,于是她便借此机会,筹划抗日宣传。3月28日下午1时开始到晚上,学校的礼堂挤满了群众,而经沈毅指导的游艺大会上演出《姐妹从军》《在烽火中》《再上前线》《中华民族的母亲》等节目,把她的庆生日游艺会开成鼓舞人心、激励斗志的抗日救亡大会。她对学校抗日宣传活动抓得很紧,学校的学生宣传队每个月总有两三次下乡去宣传,常带了一批触目惊心的宣传画,采用家访式方法,激起人们对日寇的痛恨,效果很好。并经常向民众演出抗日救亡歌和短剧,很受民众欢迎。

7月初,抗敌会宣传队用戏剧演出取得了良好效果后,沈毅就酝酿在县前小学成立星期歌剧社,以开展抗战宣传。

对她来说没有暑假,1938年更是这样。假期依然有学生们在校学习。依然组织学生向社会进行抗日宣传和募捐活动,持续开展。民众夜校,她时常亲自施教。7月10日开始,她安排学校举行为期一个月的暑期训练班,有一百多民众参加培训。培训班除了补习日常学科外,特别注重战时常识的讲授,以适应战时环境。她也常常前来授课。7月22日,举行了全校歌咏大会。

这位60岁的沈毅,心装家国大事、教育大事,为人师表,身先士卒,奔忙不息。

获各界人士称赞

1938年的七八月暑期,舟山的天气也有点失常。8月初,在繁忙之中劳累的沈毅,忽觉肚痛,后又腹泻不止。被送到临时时疫医院医治,诊断为患阿米巴痢疾症。临时医院是根据警局为防止夏季时疫,于6月15日开始经营的。沈毅在医院治疗几天,腹泻止住,看似基本好转,沈毅就待不住了。是啊,她怎么能够在医院里躺得住呢?新学期的开学工作要准备,学校自编教学纲要与新教材的最后阶段工作要加紧完成(1938年10月编成付审付印);7月31日抗卫会财务委员会拟定的工作任务要去落实;星期歌剧社组织工作要实施起来(与王烈钧老师做过研究,离去前,把此工作交托给了王烈钧老师。1938年10月这一遗愿变成了现实,星期歌剧社正式成立,并经常在火神殿、都神殿向社会公演《谁是仇敌》《屠夫》《黄帝魂》《血奠平倭碑》《侦探》等精短的抗日救亡短剧)……一向繁忙的她,一向生活简朴的她,不习惯这样的清闲和养尊处优的生活。于是,病情稍愈,她就坚决出院来到城北自己的家里。然而病根未除,积劳成疾,虚弱的身体经不起这么多天疾病的折磨,8月21日晚上7时30分溘然辞世。临终之时,她竭力叮嘱,一定要简单节俭办丧事。亲友们在整理她留下的生活用品时发现,这个平时慷慨捐款的女豪,只有几件平时常穿的旧衣服。原来她把自己工资收入,除了最低标准的生活费外,几乎全部捐给了公益事业和补贴为学校的办公用费。亲友们不禁潸然泪下。

师生们听说敬爱的校长离世,都泪流满面。他们举行各种哀悼活动。老师们赶写沈毅传略印发。学生们连夜制作沈毅大幅遗像,为了让他们的敬爱之情,悲痛之心充分表达,想在遗像下写上一段概括沈校长一生和他们心情的精炼话语。大家商量,想请当时舟山最有学识的人来撰写,有同学提出请孙尔瓒来题写这话语时,大家一致说好。孙尔瓒(1873—1948年),字釐卿,是舟山定海晚清举人,民国社会名流。这位定海历史上最后一位举人;这位弃官不做,奉献教育的书生;这位在日本侵占舟山时,杀头也不出任汉奸会长的义士;这个轻易不为人题字的名流一听学生们的请求,朗然应道:好!这个我写!他提笔在手,稍作深思,便写下了精短的《沈锐涓先生像赞》:

其身则独,其学则群,有须眉之气,亦何碍夫钗裙。兴女学,办救护,任财委……凡社会之事业,终不惮其辛勤。周甲子而寿终兮,人争致夫诔文,悲门徒致拜遗挂兮,落珠泪之缤纷。

短短80个字,把沈毅一生业绩与声誉尽概,把学生的悲痛尽言。学生就把题写着这段文字的遗像高挂在礼堂供大家守护哀悼。

舟山各界人士纷纷表示哀悼,有的登门致哀,有的诔文。《定海民报》报道说:

本县妇女界先进沈校长毅,与本月初突患阿米巴痢疾症,经送临时时疫医院医治,始略告痊愈,乃迁至城北私寓疗养,然终因年高体力不济,卒于前晚七时卅分病殁,享年六十有一。——沈校长生平热心教育事业,颇为各界所崇敬,而致力本县妇运。尤著贤劳。本县各界闻讯莫不深表哀悼。闻沈校长临终,曾遗嘱家属力事节约,故一切丧事均行从简。

1938年8月24日上午各界人士前来送别定海“女学之始祖”,舟山妇女运动引领者沈毅校长。虽然她终身未嫁,没有儿孙,然而,她的学生就是她的儿孙,她爱护他们,而他们敬爱她。1938年8月25日《定海民报》以“素车白马备极哀荣”为引题,以“各界前往祭哭者七百余人”为副题,报道了“沈校长毅昨安葬北郊”这一消息。

这七百多人的吊哀队伍,这路旁肃立致敬的民众……确称得上备极哀荣。这种哀荣,是她一生投入到教育事业,尽力于妇女运动,专注于爱国实践,身体力行,为民办事,为抗日救亡奔走的必然效应。

此后每逢清明,都有很多人前去她的墓前凭吊致敬,很多人一直怀念着她。曾经是沈家花园第二代管门人的卢国忠,90多岁了还念叨着沈校长说,因家里穷,自己10岁了还无钱上学,沈毅校长说,到我的学校来念书吧,学费全免。卢国忠才得以入学。

永垂不朽的精神感召

沈毅虽然离去了,然而她却还活着,她的精神感召着当时的人们。近日从1938年8月25日《定海民报》第二版读到一篇署名“林介中”的来评文章《悼沈毅先生》。那篇刊发在头条的充满激情的评论,对沈毅的业绩作了概述和评介,特别是对她的精神作了高度的评价,感觉至今还很有现实意义,特抄录于下,以飨诸位:

独身不嫁,以毕生精力从事教育事业之沈毅先生,昨以逝世闻矣!沉勇不挠之精神,坚毅果敢之勇气,端的不输男儿,遗音犹在,痛悼弥深,吾人谨代表各界同胞致无限之哀敬焉!

沈氏生于清季末叶,当时社会习俗之陈腐,风气之蔽塞,无以复加;而沈氏独能卓绝超群,远历异地,考察教育,学成之后,为桑梓服务,启迪后人,不遗余力,历数十年光阴与心血,培植数千余之子弟,造就数千余之人才。吾定得有今日之繁荣与进步者,沈氏之教育功业未可湮没也。

……

沈氏自率之俭朴,捐款慈善之慷慨,待人接物之平和,及其弥留之际,且犹以简礼薄葬为训诫。死者不能复生,吾人为定海教育界失一人才惜,为定海后学者失一导师悲。而其昭示定海社会以良模范,则永垂不朽焉!

文中的“征斋先生”是沈毅的姐姐沈渭清的号。作者对她们两姐妹的精神作了极高的评价:“此种伟人之思想,艰苦之精神”在当时舟山是无人可比的佼佼者,与欧美国家的杰出女性相比也不会逊色。并指出她们的意义就是为舟山树立了优良的模范,有着昭示后人的作用,因此沈毅永垂不朽,沈毅的精神长流于世。

是的,我看到,1938年离去的沈毅,依然向着今天走着,依然昭示着今天。沈毅的博爱之心,敬业之行,创新之气,和蔼之风,实在是今天我们精神与行动的示范、楷模。

猜你喜欢

定海校长学校
定海工业园:整治电镀行业 保护绿水青山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学校推介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神行定海山 畅享好空气
癌患者
校长给力“九个一”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三总兵血战定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