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的校长王造时

2017-04-10肖善因

文存阅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安福校长中学

肖善因

我的校长王造时

肖善因

王造时

1943年,我10岁,考入县立初中——安福中学。从家中出来,需要步行30里山路才能走到县城。那时没有铁路、公路,只有一条稍平坦些的小道,曲折穿过崇山峻岭。其中经过一处老虎坑,此处周围都是悬崖绝壁,树木参天,时有野鸡飞翔于上,野兔奔驰于下,夏夜乘凉,常听见老虎啸声,数公里外传来,很是怕人。随后又经过葛洲、连岑等处,十里长亭,县城便在眼前。

北门进城,有一石拱桥,名叫风林桥,卧于城北卢水河上。据说,这是一座古桥,宋元时这里是浮桥,明清两代的地方官吏几经修建,始成石桥。解放后,又经数次加固,1985年,此桥已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每每登桥远眺,西有洞渊阁,东有蒙岗岭、黄牛岭,正如古人所云“风山龙岗,状元文章”。清代有位学者曾称风林桥:“一道长虹跨北河,往来凭此涉清波”。到这里歇息,观观景,给幼时的我留下了很美的印象。

读中学时,家长为了加强对我的管束,特安排在同乡先贤伍光远老师家住。他老俩口住在县邮局对门,除卧室、厨房外还有一个宽敞、明亮大厅,放着6张小桌,供我们6个孩子温习功课用,俨然是间课堂。每日放学回来,便在他家温习功课,或念书、或练字,还要参加家务劳动,诸如扫地、抹桌,烧水洗衣等等,管教十分严格,如写字时不能左顾右盼,读书时不能交头接耳,教师说话,学生得站起来听,不能插话,更不许反驳。规矩很多,必须遵守。

伍光远老师是位前清的举人,学识渊博,为人正直,只是脾气不太好,每每见着社会上不良风气,常常拍案大骂。但对我们这6位弟子,备加爱护,他常说:“先学做人,后学做事”。他常常引经据典,教我们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体上是儒家的教育思想。他为人处世给我们留下了好的印象。他是我少时受影响较大的老师之一。

但我要说的,还是我最喜欢的王造时校长。

初中这四年,都是在抗日战争背景下度过。由于安福地处井冈山区,离铁路、公路比较远,所以比较闭塞,我们这些年轻学生,能够听到、看到的一些新闻,主要是靠我们所热爱的王造时校长。

安福中学创建于1939年秋,原名复古书院。在这以前,安福没有一所中学,小学读完后要想升学,学生们只好长途跋涉到吉安、宜春等地去求学。抗日战争开始后,这些地方的中学也都迁往边远的山区。一些在外地经商、公务人员,携眷逃归家乡,子女急需在本地读中学。于是,在群众呼声甚高的情形下,以王造时、周利生、王佩璋为首的乡贤,倡议创立一所中学,以募捐、收集各地田地、店房等公产作为办学基金,由王造时先生出任校长。

王造时(1902-1971),字雄生,吉安市安福县江南乡江南村人,15岁考入清华学校。1919年积极参加“五四”爱国运动,是“五四”运动的领导人之一,两次被北洋军阀反动政府拘捕。1925年去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留学,获政治学博士,1930年归国,应聘为上海光华大学教授兼政治系主任、文学院院长。“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王造时走出课堂,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办《主张与批评》报并任主编,他宣传抗日,坚决反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1932年与宋庆龄、蔡元培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参加营救被捕的革命者和民主爱国人士;1933年参与反蒋的福建事变;1935年12月,与马相伯、沈钧儒、邹韬奋、章乃器、陶行知等组织上海文化界救国会;1936年5月31日,王造时与马相伯、宋庆龄、何香凝、沈钧儒、章乃器等人在上海宣布成立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王造时任执行委员、常务理事兼宣传部长。联合会发表宣言,积极从事抗日救国活动。通过《抗日救国初步政治纲领》,向全国各党各派建议:立即停止军事冲突,释放政治犯,各党各派立即派遣正式代表进行谈判,制定共同救国纲领,建立一个统一的抗日政权等。1936年11月,王造时与沈钧儒、邹韬奋、李公朴、章乃器、史良和沙千里等七人,同时被国民党政府以所谓“危害民国罪”逮捕,这就是震惊中外的救国会“七君子”事件。

1937年7月,“七君子”出狱时合影(左起:王造时、史良、章乃器、沈钧儒、沙千里、李公朴、邹韬奋)。

出狱后,1939年王造时在吉安创办《前方日报》,任社长,以坚持抗战、坚持民主为宗旨,仍积极宣传抗日救国。1938年,他被聘为国民参政会的参政员,多次在参政会上发言,要求抗战到底,争取最后胜利,反对妥协投降。1939年,他在家乡积极倡导、筹办安福中学,被推举为第一任校长。建国以后,他除了在复旦大学任政治系和历史系的教授,还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文教委员、上海市政协常委、市各界代表会特邀代表。

王造时校长由于参政、办报、教学,工作十分繁忙,但他每年大约能回到家乡三四次,每次回来不是办展览,就是做报告、进行演讲,而多次聆听王造时校长的演讲,都离不开爱国、抗日的内容。他希望我们这些莘莘学子,多知道些外面世界所发生的新事,知道英、美和中国都是同盟国,在共同打日本。他挚烈的爱国情怀、渊博的学者风度,给我们青年学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也深受其思想的影响。

王校长有时在县里,但大多数时候在学校大礼堂给我们演讲。礼堂就是一个大厅,举架很高,是类似旧式殿堂的建筑,十来根大柱子,支持着黑瓦的屋顶。四周墙上挂着孙中山、甘地、罗斯福等伟人的画像。两边是学校教师的办公室。大厅南边长长的走廊,两边都栽着桂花树,每当秋桂飘香的季节,院子里发出诱人的幽香,沁人心脾。王校长很善于演讲,他娓娓动听地给我们讲自己的亲身经历,说在清华念书时,怎样和同学们参加“五四运动”。作为青年学生,他如何就敢于和在清华研究院任教的梁启超先生辩论。讲在上海参加救国联合会时,如何呼吁抗日;讲在被国民党监禁时,如何与其他“六君子”在法庭上和法官进行辩论。王校长的青年时代一直走在时代最前列,为爱国、抗日呐喊。这让我们大家激动而自豪,笑声、欢呼声在大厅回荡。报告会的结尾,王校长往往要朗诵他的诗作,他有一首《战歌》诗,至今我尚能背诵:

江山岂可用巢鸠?倭奴无餍取复求!

急保中华干净土,岛夷未去不甘休!

不甘休,不甘休,大家同报国家仇!

不甘休,不甘休,不诛寇虏莫回头!

这是抗日救亡先驱者的呐喊,是终身为实现民主政治而奋斗的战士的呼声!

我读初中时,只是个十几岁的孩子,和王造时校长接触不多。记忆中有两次,一次是他在酒楼请客,客人中也有家父,家父带我去赴宴。王校长很高兴地握住我的手说:“你十岁就到安中念书,我十五岁就考上清华,少年有志,要刻苦求学呀!”他又对家父说:“此乃君家之千里驹,前途无量呀!”这次见面,给了我极大的鼓励。这对我以后离家120里去扶园念高中以及报考军事大学都有很大影响。

还有一次就是为他父亲做寿,我们同学数人,代表全校去他家拜寿,连续3天在王家演节目,参加寿宴。

王造时的祖父,原是安福泸水沿岸江南村的一个农民。后来到安福做工,移居城内,最后在靠近码头的木架巷定居。王校长的父亲王济善,字嘉美,号子泉,年轻时靠在码头做搬运竹木的苦力生活,十分穷苦。后来兼做一点小本生意,渐渐赚了点钱,就在附近租了一片荒山,栽种竹木,然后又在城内开了一个竹木行,于是成了商人。他生了三男一女,王造时是最小的儿子,也是最聪明、学习最有成就的孩子。王造时很孝敬父亲,于是才有为父亲大办寿宴之举。这几天,我们一直在王校长的左右陪伴,常听他的教导。

王校长是一位爱国的教授,他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积极倡导抗日救亡,到处宣讲民主爱国的言行。他是站在时代的前列,永远值得我学习的先贤。

(作者/曾任政协吉林省委员会副秘书长、吉林大学中文系教授。)

猜你喜欢

安福校长中学
廖安福:业务“排头兵” 人社“知识通”
安福槭物候特征及播种育苗试验
安福寺
在多解中学创新
安福屋的闯入者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