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入心、入情、入文

2017-04-10孙洁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叶芝陶渊明背景

孙洁

摘要:要改变语文课无趣的局面,可以在背景介绍上下功夫:对学生难以理解的,要舍得花时间去介绍;把作者当成与我们有共同情感的人,让学生身临其境;要联系学生的经历与情感,最易产生共鸣。一介绍时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于复杂;二要把作者当成一个活生生的人,与我们有着共同的情感与追求;三是要联系学生的经历与情感。

关键词:背景情境理解

【中图分类号】G633.3

长期以来,语文课的学习无趣已经成了一种普遍局面。听不听无所谓,反正高考也不考。其实只有课内基础牢固,课外迁移才会真的形成语文素养。那么,如何能提高学生的听课效果呢?许多课文因为时代久远或学生经历有限,难以让学生感同身受,如果能让背景知识有一些份量和温度,让背景知识进入学生的心灵中,把他们带入到情境中,是否可以由对文章的隔膜走入文字的密林呢?作为语文老师,应该有自己的博览和对文、对人的深刻体会,找准切入点,以求在有效教学时间内使课文最大化地与学生心灵达到契合,从而起到熏陶渐染、提高语文素养的作用。我在教学《归去来兮辞》时做了如下尝试:

一般的背景介绍是:“他的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了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

这些是学生从初中就已经非常熟悉的,但没有情感,没有温度,是无法让十六七岁的孩子们动心的,一谈到陶渊明就是“高洁”、“恬淡”,但未经历过复杂世事的孩子们真的懂什么是“高洁”,什么是“恬淡”吗?

其实,我们可以从孩子们学过的《桃花源记》问起:这篇文章中,最悲伤的一句话是什么?

——是最后一句:“遂无问津者”。南阳刘子骥还去寻找桃花源,而他去世后,连找的人也没有了,就是说,有这样的理想的人已经没有了。这是多么悲痛的一句话!

这个问法,以及这个答案,已经引起了学生的惊讶,从而为介绍社会背景作了铺垫,下面,就可以介绍社会背景了:

三国以来,社会上就充满了“篡”与“乱”的争夺战争,历经了三百多年的战乱和分裂。曹操《蒿里行》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千里无鸡鸣”说出人烟的荒凉,“生民百遗一”说出人口的锐减。许多文人莫名其妙地卷入政治斗争而遭到杀戮,如孔融、杨修、嵇康、谢灵运、谢朓等。还有一些死于西晋末年的战乱之中,如杜育、挚虞等。陶渊明不仅身经了这些叛乱,而且他眼见那些人不择手段地用极残忍的手段杀死了许多人。东晋的两个皇帝都是被毒害而死的,篡位的一个是桓玄,一个是刘裕,陶渊明都曾在他们手下工作过。“文人面对的却是统治阶级内部残酷的倾轧斗争,稍有不慎即被卷入这种政治斗争的漩涡里,文人在理想不得实现的情况下,更有性命之虞。“①他曾写下《感士不遇赋》:“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彼达人之善觉,及逃禄而归耕”。生命的脆弱,命运的难卜,祸福的无常,以及个人的无能为力,已经深深地嵌入了他的骨髓。

这时,学生已经被带到情境中,然后再问一个与他们切身相关的问题:你的人生志向是什么?

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但大都希望能够在社会上有所建树。是的,陱渊明何曾不是一个少年,何曾不对未来充满憧憬?陶渊明原本不是一个纯隐士。《读山海经》:“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可终于变成了:“陶潜诗喜说荆轲,想见停云发浩歌”、“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龚自珍《舟中读陶潜诗三首》)——看似恬淡的背后是难以释怀的忧愁和不尽的无奈。四次为官,一路心惊胆战,看尽残忍与毁灭,最后一次到彭泽县为官,不过是为了养家糊口,不过是为了挣点喝酒钱。然后督邮来了,那飞扬跋扈也最终让他认识到,在这样一个黑白不分、世道混乱的社会里,越是積极入世,就越是助纣为虐;越是想有所作为,理想的毁灭就越迅速。于是他毅然归去,终不复返。生活即便再艰难,世俗之道也对他再无吸引力,朱光潜说:“我们读他的诗,都欣赏他的‘冲澹,不知道这‘冲澹是从几许辛酸、苦闷得来的。“

所以,陱渊明是一个活得痛苦,挣扎的人,是一个几乎扭曲的人,但是,他最终放下了,放得彻底而干净。“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潇洒地转身成就了他。我们是否也可以,当你无奈时,当你困顿时,也学会这一转身呢?

再比如《当你老了》这首诗,这是一首外国诗,也是一首情诗。如何让学生去理解这份至死不渝的爱呢?就要将背景介绍清楚——叶芝对茅德冈的爱从何而来:“我从未想到会在一个活生生的女人身上看到这样超凡的美——这种美,我一直以为只存在于名画、诗歌和古代的传说中。苹果花一般的肤色,脸庞和身体的最高贵的轮廓之美,从青春至暮年都绝少改变,那分明不属于人间的美丽!”惊鸿一瞥,于是形成了永久的记忆,于是一往情深。

但本诗为什么要从“老了”这个角度切入呢?爱青春美貌常见,爱老态龙钟少有。于是教师要再介绍:茅德冈不只具有外表的美丽,她的内心一样独具魅力,她毅然放弃了都柏林上流社会的社交生活而投身到争取爱尔兰民族独立的运动中来,并且成为领导人之一。这在叶芝的心目中对于茅德·冈平添了一轮特殊的光晕,因为叶芝是一位爱尔兰民族独立运动的领导人。“叶芝对茅德冈的爱真挚不渝,更是茅德冈的优雅、美丽与信仰造就了叶芝对她的这份爱。”②

这样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作者为什么这样执著了。一位美丽非凡的女人,又具有独立人格,而且为人类的幸福不惜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多么令人敬佩啊!如果志不同道不合,没有共同语言,即便再美,吸引力也不会长久。

从这两个课例总结起来,要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要注意这几个方面:

一介绍时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于复杂,但对学生难以理解的,要舍得花时间去介绍。二要把作者当成一个活生生的人,与我们有着共同的情感与追求,虽时代不同,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样,才能拨开时代的迷雾,去掉年代的隔膜,让学生身临其境,感觉到作者心灵泉水的汩汩流淌。三是要联系学生的经历与情感。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生活最易产生共鸣,要让学生找到和作者共通的那一点,可能是年龄,可能是经历、心态、追求、心中的隐秘。不管是什么,只要进入了学生的心,就会带动他们的情感,从而让他们自觉地去感受文字。那么,教师就成功地将学生引入到文章的佳境中了。

参考文献:

①《论魏晋文学的悲情特征》第67页文献来源: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12.04

②《茅德·冈—叶芝《当你老了》与《漫游的安格斯之歌》中的共同原型》第140页《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12月

猜你喜欢

叶芝陶渊明背景
等腰直角三角形背景下的旋转相似
比大小,想背景,悟本质
陶渊明失败了
跟踪导练(一)5
贫而无谄的陶渊明
不为五斗米折腰
当你老了
在爱尔兰,追寻叶芝的英魂
我是骑者 策马向爱
基于Modelica的高炉顶压控制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