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人迎穴联合中药治疗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7-04-10尹爱兵丁元庆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7年5期
关键词:颈动脉硬化斑块

郝 媌,尹爱兵,丁元庆

针刺人迎穴联合中药治疗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观察

郝 媌1,2,尹爱兵2,丁元庆3

目的 观察针刺人迎穴联合中药干预治疗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病人16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82例,对照组8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人迎穴”为主的针刺技术联合中药葛根芩连汤加减。两组均治疗10个周期,比较中医证候积分及证候疗效,同时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值和斑块面积、检测血压和血脂等水平。结果 与同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中医症状积分均明显降低,中医证候改善及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双侧IMT均下降,斑块面积均缩小,治疗组斑块面积缩小较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血压均有明显下降,且在血压下降幅度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下降显著(P<0.01),且治疗组在降低TC、LDL-C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药联合治疗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可改善病人临床症状、稳定动脉粥样斑块及降压。

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人迎脉积;人迎穴;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面积;眩晕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颈动脉粥样斑块是反映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指标,与卒中事件关系密切[1]。有研究证实高血压是导致动脉硬化的重要因素[2],亦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3],通过血管内皮损伤及结构重塑等因素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4]。颈动脉粥样硬化是高血压病人并发脑血管病的重要原因[5],积极干预高血压动脉颈动脉粥样硬化,可防治及降低卒中的发生率。本研究以针刺人迎穴为主,联合中药治疗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7月—2015年7月山东省青岛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和病房的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火热证病人16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82例,男49例,女33例;年龄45岁~77岁(60.36岁±6.59岁)。对照组80例,男46例,女34例;年龄46岁~75岁(59.04岁±7.73岁)。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西医诊断标准 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诊断标准[6]:超声示颈动脉IMT>1.2 mm定义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高血压诊断标准: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7],在未服用降高血压药情况下,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按血压水平将高血压分为1级、2级、3级;病人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用抗高血压药,血压虽低于140/90 mmHg,亦应诊断为高血压。

1.3 中医辨证分型 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8]中诊断标准及丁元庆等[9]辨证为火热证候:症见面色红赤、口干、心烦易怒、急躁易怒、失眠多梦、小便短赤、口干、口苦、口气秽、口舌生疮、目干涩痒、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1.4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同时符合原发性高血压和颈动脉粥样硬化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属火热证;病人知情同意。排除标准:继发性高血压或(和)合并心血管、肺、肝、肾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肝肾功能不全者或有出血性倾向病人;精神障碍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拒绝调研或不配合者;过敏体质者或对多种药物过敏者。

1.5 治疗方法 对照组:仅予降压、降脂等西医常规治疗。降压药以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拉西地平(每片4 mg)为首选,每日1次,每次1片~2片(据血压水平),清晨空腹服用;降脂药以辛伐他汀(每片20 mg)为首选,每日1次,每次1片,每晚睡前服用。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针刺。主穴为双侧“人迎”穴,配穴为:曲池、合谷、内关、足三里、丰隆、阳陵泉、三阴交、太溪穴等。人迎穴,病人平卧位,充分暴露颈部,针刺时应避开颈动脉,取喉结旁1.5寸颈动脉后,直刺0.3寸~0.8寸,施捻转补泻法;曲池、合谷、内关穴直刺0.5寸~1寸;足三里、丰隆、阳陵泉、三阴交直刺1寸~1.5寸;太冲:直刺0.5寸~0.8寸。以上穴位补采用平补平泻手法。太溪穴:直刺0.5寸~0.8寸,施捻转提插补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 min。再给予葛根芩连汤加减方:葛根12 g,黄芩9 g,黄连6 g,天麻15 g,丹参12 g,川牛膝15 g,炙甘草6 g。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250 mL,早晚分服,每周服用6日,停服1日。据四诊合参辨证加减,常用加减法:火热盛者加栀子、夏枯草、生地等;夹痰热郁结加栝楼、半夏、茵陈、天竺黄、陈皮、茯苓等;瘀血之象明显者,加丹参、赤芍、当归等;火热生风者,加天麻、夏枯草、益母草等;火热伤阴者,加生地、麦冬、玄参、石斛、枸杞子等。针刺及中药治疗6 d为1个周期,停1 d,共治疗10个周期。

1.6 中医证候评价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8]及自拟观察量表进行评价,主要包括头痛、头晕(或昏沉)、眩晕、耳鸣、脑鸣、视物模糊、肢体麻木、急躁易怒、面色红赤、口干、口苦、口气秽、口舌生疮、目干涩痒、牙龈肿痛或易出血、睡眠多梦、易醒、小便深黄、排便困难、质干结。按症状无、轻度、中度、重度分别赋予0分、1分、2分、3分,对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进行分值量化,计算总分值。

中医疗效评价标准:以观察量表为参考标准比较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计算改善率,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评价标准,临床显效:疗效指数≥70%;有效:疗效指数≥30%;无效:疗效指数<30%。

1.7 西医评价指标 颈动脉超声指标:病人取仰卧位,使用日立多普勒超声仪,切面深度3 cm~4 cm,探头频率为10 MHz~14 MHz,自颈动脉颅外起始段沿颈总动脉走行,依次纵向探查双侧颈总动脉及分叉处、颈内动脉及颈外动脉等,测量其管壁内径,记录动脉内膜连续性、IMT及斑块部位、形态、大小等,并计算斑块面积。血压:在治疗期内以清晨(06:30)血压为基准,测量病人收缩压及舒张压数值并记录。

血脂:于治疗前后分别抽取病人清晨空腹血,检测指标主要包括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当前我国产业经济正处于结构调整的新阶段,在供给侧改革“主线”的指导下,调整产业发展理念、融入科技元素、聚焦大众消费诉求,这是整个时代发展的焦点与方向。当然,在生态文明建设日益成熟的今天,旅游行业在发展时如何将这一理念融入其中,构建科学、可持续的旅游经济,是整个行业需要探索的问题。

2 结 果

2.1 两组病人颈动脉超声指标比较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双侧IMT均下降,斑块面积均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双侧I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斑块面积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颈动脉超声指标比较(±s)

2.2 两组病人中医症状积分及证候疗效比较 与同组治疗前及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医证候疗效评定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详见表2。

表2 两组病人中医症状积分及证候疗效比较

2.3 两组病人血压和血脂比较 治疗后两组病人血压、血脂均有下降,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收缩压和舒张压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TC及LDL-C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好于对照组。详见表3。

表3 两组病人血压和血脂比较(±s)

3 讨 论

高血压是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10],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长期持续高血压导致血管壁流体切应力改变,使内皮细胞受损,管壁结构破坏,炎症因子及血管活性物质释放形成附壁血栓或不稳定斑块,导致颈动脉粥样硬化[4,11]。高血压病人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明显升高,约为无高血压者3倍~4倍[12]。已知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13],动脉粥样硬化合并高血压,血压水平与颈动脉IMT增厚及斑块发生率呈明显相关性,二者以叠加效应,增加卒中的发病率。

Bots等[14]研究表明,动脉收缩压与颈总动脉IMT相关,收缩压每增加10 mmHg,颈总动脉IMT增加0.02 mm。牛焕敏等[10]通过观察伴高血压的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粥样超声情况,结果显示卒中高危人群高血压者颈动脉内膜增厚及斑块检出率高于无高血压者,且高血压病程与颈动脉内膜增厚及斑块发生有关,随病程的进展,颈动脉内膜增厚及斑块检出率逐渐增高。张琴等[15]以回顾性方法分析急性脑梗死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点及危险因素,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诱发急性脑梗死的主要病因,而高血压是形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高危因素。王丽丽等[16]证实老年高血压病人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可能性显著增加,高血压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发生密切相关。

结合络病理论,认为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病起于足阳明胃经,而火热是生痰成瘀之源。阳明为盛阳,其气以降为顺,长期高血压昼夜节律紊乱致气机升降失常,营卫失和,气血失于清顺,阳气违逆,化热化火,火热灼津生痰,灼血成瘀,火热以气血为载体,循经上燔,灼伤血脉,人迎脉损,痰瘀凝结成块,则人迎脉积[19-20]。

人迎穴近颈总动脉搏动处,属足阳明胃经,人迎脉属足阳明胃经,又为气海和膻中上输所过之穴,为气血旺盛之穴,具有调和营卫,通利血脉之作用,人迎脉盛主病在阳。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以火热内盛为主,对此穴实施捻转刺激具有清热泻火而降压、调和营卫而通利血脉之用,使火清脉宁,气血调和,血脉通畅;该穴又为气海所出之门户,针刺具有调和营卫之气,使血脉通利的作用。一穴兼具清热泻火及调和气血之功,火热清则血脉宁,气血调和,调节血压及稳定斑块兼顾,故为首选。手阳明大肠经之合谷穴,与足厥阴肝经之太冲穴合为“四关穴”,针刺二穴可调摄气血,清热泻火,平肝潜阳,健脾疏肝;或可取肾经之太溪穴以滋阴补肾,加强滋阴泻火之力。曲池属手阳明大肠经,阳明经多气多血之经,与内关穴配伍,合清泻胃热;与足三里同为合穴,属气血汇合之处,二者合用可使气血调和,脉道通利。

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在人迎血脉,久病入络,治以泄浊通络。本研究配以经方葛根芩连汤化裁,重用葛根善达诸阳经以散火解郁,辛散表邪,通畅血脉,辛以通络。黄芩、黄连清荡中焦湿热,泻阳明胃火,加天麻、牛膝、丹参等行气活血,化痰通络,诸药并用宣通瘀滞,使血脉通畅。本研究发现以“人迎穴”为主的针刺技术联合清热泻火方在改善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临床症状方面较单纯西医治疗优势明显,且在稳定斑块、控制血压及血脂方面亦有一定疗效。本研究在缩小斑块面积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而降低IMT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中西医结合疗法可控制斑块面积,但IMT消退均过程缓慢,治疗当持之以恒。

综上所述,研究基于“人迎脉积”的火热灼脉理论,以清热泻火,化痰泻浊通脉为治则,证实以“人迎穴”为主的针刺技术联合葛根芩连汤加减针药联合方法干预可有效治疗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

[1] Ohira T,Shahar E,Iso H,et al.Carotid artery wall thickness and risk of stroke subtypes:the atherosclerosis risk in communities study[J].Stroke,2010,42(56):397-403.

[2] 李楠,郑关毅,李光稳,等.颈动脉粥样硬化与高血压病关系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1(7):909-912.

[3] 邓晓,秦超.缺血性脑卒中颅内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分析[J].广西医学,2010,32(1):50-52.

[4] 马杰,徐新娟.高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9,30(1):54-57.

[5] 李晓萌.超声对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观察[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6,7(2):127-128.

[6] 唐杰,董宝玮.腹部和外周血管彩色多普勒诊断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27.

[7]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J].高血压杂志,2005,13(增刊):5-14.

[8]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73-77.

[9] 丁元庆,屈静,杨军.从火热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机与治疗[J].山东中医杂志,2007,26(3):147-149.

[10] 牛焕敏,张允岭,杨秀泉,等.高血压对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影响及其病机浅析[J].北京中医药2013,32(7):493-496.

[11] 张忠梅,李捷,刘丽静.超声检查对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价值分析[J].人民军医,2009,52(4):227-228.

[12] 张卫星.高血压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4):521-522.

[13] Matsumoto N,Kimura KC,Yonemura K,et al.Edictors of 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represents recurrent attack in acute smallnon-lacunar strocke[J].J Neurol Sci,2004,217(2):151-155.

[14] Bots ML,Witteman JC,Hofman A,et al.Low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and atherosclerosis in elderly subjects The Rotterdam study[J].Arch Intem Med,1996,156(8):843-848.

[15] 张琴,黄波.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3):17-19.

[16] 王丽丽.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J].四川医学,2012,33(11):2043-2044.

[17] 刘强,丁元庆.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病机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12):112-115.

[18] 王凯,温雅,宋婷,等.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证候分布规律研究近况[J].山东中医杂志,2014,33(4):325-328.

[19] 郝媌,路玉良,丁元庆.从火热灼脉理论探讨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机与证治[J].光明中医,2013,28(3):442-444.

[20] 温雅,李晓光,丁元庆.基于人迎脉积辨治颈动脉粥样硬化[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7(2):116-118.

(本文编辑薛妮)

青岛市卫生局中医科研计划资助项目(No.2013-zyy015)

1.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014),E-mail:haomiao37@126.com;2.山东省青岛市中西医结合医院;3.山东省中医院

引用信息:郝媌,尹爱兵,丁元庆.针刺人迎穴联合中药治疗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5(5):526-529.

R544.1 R255.3

A

10.3969/j.issn.1672-1349.2017.05.004

1672-1349(2017)05-0526-04

2016-08-01)

猜你喜欢

颈动脉硬化斑块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双源CT对心脏周围脂肪组织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超声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贴壁不良的价值
microRNA-146a与冠心病患者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
超声对颈动脉蹼的识别意义探讨
LN17模具钢预硬化热处理正交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