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探讨

2017-04-10李瞬宇

北方文学·中旬 2017年3期
关键词:龙门石窟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

摘要:在当今的社会中,环境的恶化十分严重,这都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以及我们如何正确看待科技创新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我们所要关心的。本文从一些案例出发,通过洛阳龙门石窟的申遗、以及地方政府对其的保护方面来探索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最后,提出一点个人的意见与看法,希望能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关键词:科技创新;环境;可持续发展;龙门石窟

自从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会议中正式提交了《我们共同的未来》这一报告以来,可持续发展似乎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之一。时至今日,国内外学者通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与探索,在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方向、社会学方向和生态学方向的研究上,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能看清:对于这样一个关系着人类发展与未来、理论系统庞大而复杂的课题而言,已有的研究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可持续发展是不仅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次历史性转变,而且是一项系统地、巨大地工程,牵涉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等因素的多个方面,而各个因素都无一例外的受到了科学技术进步的影响,这一影响是巨大且深刻的。科技的不断创新在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所显示的威力是无穷的。与此同时,科学技术本身也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科学技术开始跳出单纯地、狭隘地追求经济增长的视界,开始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追求自然、经济、社会与人类自身的和谐。本文拟从科技创新如何驱动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一角度进行探索,在占有一些理性资料与案例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分析原因,提出一些解决方案,希望有助于学界的研究。

一、当今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当今社会人类所面临诸多的环境问题,如全球气候变暖、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水资源的严重减少等,我们将以下面的具体数据与案例进行分析。

联合国政府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表了气候变化评估报告,预测从现在开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1.8摄氏度至4摄氏度,海平面将升高18厘米到59厘米。同时该委员会发出警告:气候的变化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和不可逆转的后果”。全球性的气候变暖被世界各地的例子所证实。2006年的冬天,意大利平均温度比往年高出4至5摄氏度。2007年,法国平均气温竟然比同年平均气温高出8摄氏度。瑞士气象局也发布消息称,该国2006至2007年冬季三个月的平均气温比140多年来有正式记录的冬季月均气温高出3摄氏度,创下了历史的记录。俄罗斯气象局专家称,莫斯科2006年冬气温的反常不仅创下了历史记录,而且高温天气持续较长,这在莫斯科市有气温记录以来还是头一次。日本气象厅观测的数据显示,日本2006年12月至2007年2月全国平均气温为5.92摄氏度,比往年平均气温高1.52摄氏度,与1899年有统计数据以来最高的气温记录持平。由上面各国的气温数据不难看出,现在地球是名副其实的“全球变暖”。事实上,从气象学上来说,“暖冬”并不是最近几年的现象,根据法国波茨坦气候变化影响研究所所统计的数据,在过去30年里,暖冬出现的频率大大超过了以前,已成为普遍的现象。

以今天我们生活的城市郑州而言,郑州市的空气质量一年到头几乎没有达标的一天。截止到最近,空气中PM2.5数值均严重超标。空气质量的恶化对我们的身体影响是非常大的,易感人群增多,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大大增强。我们整天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对我们的心态也无任何帮助,最终还是影响了人类的建康,阻碍了可持续发展的脚步。

有人曾说,“世界上剩下的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人类的眼泪。”这绝对不是耸人听闻的言论。确实,水荒正在一步一步的向我们逼近,我们在仔细检讨一下的同时,发现人类的责任无可推卸。《人民日报》2006年8月25日刊出吴酩的文章,题目为:《水荒困局,人类自造》,他认为造成水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喝水的“嘴”越来越多,随着全球人口的膨胀和发展,人类对淡水资源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全球用水量在20世纪增加了6倍,增长速度是人口增长速度的2倍。二是喝水的方式越来越野蛮,过度开发、严重污染等问题的普遍存在,造成了湖泊、河流、湿地和地下含水层的淡水系统不断遭到破坏。一些地区因为过度开发地下水,常常造成河流下游的干涸,地下水位快速下降。据联合国的统计,1975年已有1.8万亿立方米的地下水源不能恢复,到2000年,这个数字已经增加到了3万亿立方米。生产、生活造成的污染,更使得部分水资源丧失了使用价值。有专家毫不客气的指出,地球上的水荒大约有百分之九十八的属于人为,自然界只占很少一部分。因此,可以说水荒困局是人类自造的(序言P7)。

当然,我们现今社会所面临的问题绝对不止上述这些,上面只是笔者搜集的一些个例。恩格斯曾指出,我们不要过分的陶醉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因此,我们必须时刻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绝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那样,绝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一样,相反的我们连同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P519)。因此,我们要认真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

二、科技的进步是可持续发展的推动性力量

从目前的社会发展来看,科技的进步或者说科技的创新对社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正面的、另一个则是负面的。科技对社会发展的正面影响是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加速了社会形態的进化、利用新手段对自然形态进行保护和改造等等方面。而科技的进步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则表现为:新的生产方式对自然资源的过渡浪费与消耗上。一般而言,我们目前主要看到了科技创新所产生的正面作用,而因为利益的驱使,可能很少有人能够看到科技创新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当然,目前这些负面影响所带来的威胁还不足以动摇我们的生活,所以我们没有灵敏的察觉,可是到了真有一天,影响到了我们的正常生活,到那个时候再去治理恐怕已晚。

在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理所当然地要看到科学技术的向前发展,人类的社会同样也需要这样地进步。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清科学进步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及早的认清现实,用更先进的理念和技术进行最大限度的保护环境,是人类真正地步入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来。

上面我们提到过,科技的不断创新在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所显示的威力是无穷的。在今天,我们面对这么多环境问题,我们的出路在哪里,因此科学家再一次把出路放倒了科技的进步方面。人们常说思想决定高度,我们首先必须建立一个正确地、科学地可持续发展思想。只有我们首先从思想上的高度进行定位,我们才可以做的更好。比如,科学家在创造一些核武器的时候,是否考虑到了可持续发展这一思想,他会不会想到自己参与的工作与人类的社会、命运以及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其次,作为普通的市民,我们平常的生活。以及一些所作所为在做之前是否有一种意识,能够让自己想到这样做是否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只有这样,在全社会的范围,大家都树立一种利用科技去改变生活,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样一个理念,那么这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有学者认为,新的科学技术观有两个显著特点,第一是突出“可持续理念”,其次是“科技带动可持续发展”。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要研究和解决一系列的问题,诸如:人类自身与社会、环境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对科技的创新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解决某个具体问题的层面上,而且要考虑整个系统的协调,平衡与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将科技创新放在更高的层面上,使之更加综合、系统(P42)。

科学技术的创新为我们的社会服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进步对我们今天社会的改变是巨大的。设想一下,我们今天所使用的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这些都是二十年前不敢设想的。这些东西给我们带来了生活上巨大的便利,同时也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我们一直说,通过科技的进步去改变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那么钱从哪来,如何具体的操作?关于这些问题,以我所学的专业为例,以文化遗产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的保护为考察对象进行分析。

河南省古称中原,拥有着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遗产是河南人民的骄傲,也是全中华民族的骄傲。但是,目前河南的历史文化资源还没有被充分的开发和挖掘,资源优势还没有变成经济优势,中原历史文化遗产很多都还是处在“休眠”状态,与世隔绝,外界人了解的很少(P28)。曾有人专门做过调研,郑州在全国47个城市竞争力的排名中,排到45位,文化竞争力排到末尾。

三、我们该如何做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粗略地了解到科技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这样的关系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如果我们正确的处理,良好的运用了这些科技带来的进步,用这些科技去改变我们的生活,造福我们的社会,我们可以看到好的一方面,即科技的创新对可持续发展积极的一面。相反,如果我们利用一些科技的创新去给生态环境带来灾难,诸如现今的社会,利用各种生化武器去抢夺资源,这都是对坏境的极大破坏,我们必须杜绝,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科技的进步带来的消极的一面。

在分析了科技进步所带来的积极与消极的两面后,我们应该做的是:首先,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对科技的创新有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其次,我们在正确践行这些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应该对环境的发展出一点力。

作为有知识的年轻一代,我们在把本专业学好的同时,积极提高个人修养,紧跟党的脚步,对社会价值观有一个正确的领悟与判断。与此同时,积极吸收先进经验,为我们创造一个美好的将来、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而奋斗!

参考文献:

[1]聂立涛,孔忠霞,钱铮,钟沈军.全球变暖,“狼”真的来了 [N].参考消息,2007-3-15(13).

[2]袁祖亮主编.中国灾害通史 [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程萍.科技創新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D].河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5]王星光,贾兵强.中原历史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研究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李瞬宇,男,汉,籍贯:河南省鹤壁市,工作单位:郑州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龙门石窟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
民居摄影
龙门石窟精品文物展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龙门石窟,雕雕凿凿400年
龙门石窟:打造智慧旅游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