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语文教师谈有效备课

2017-04-10田友勇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6年16期
关键词:备课文本语文

田友勇

摘要:同一篇课文经历三个阶段不同的教学设计再加一次课堂实践检测,深深感受到没有个性化的设计与没有思考的教学,就不能提速教師专业化成长!要真正实现教学设计的个性化、多样化、创新化,绝不能单纯依赖教参,借助网络,应该从教师本人解读文本入手,只有立足文本、读好文本、用好文本,课堂上才能引领学生智慧品读,才能有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只有在钻研教材上下足工夫,才能有认识的独特视角,才能形成有创意的设计,达到“我设计”的个性化、真实化。

关键词:语文;备课;文本;有效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8-0027

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可以向往着如名师般的“绚烂之极”,也可以做得家常般的“平淡扎实”,但这些并不是衡量一堂好课的标尺,好课的标尺只有一个:有效性。有效——课堂教学的生命!追求“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发展已成为课改的热点问题。为了进一步推进本校语文学科的教学研讨,让“规范课堂”成为需要,让“反思课堂”成为习惯,让“高效课堂”成为追求,怎样备课才更具有有效性呢?笔者从三个方面进行阐释:

一、文本价值的选择要既鲜明又恰当

钱梦龙老师说:“一个语文教师成熟的标志,就是自己能独立地处理教材”。用以进行阅读教学的文本,其内容是丰富的,教育教学的价值是多样的,面对着“丰富”和“多样”,我们拿什么来奉献给学生,这是语文教师面对文本时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正因为如此,“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重要。

下面以《中国建筑的特征》的同题异构为例。作为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的一代宗师,著名的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运用简洁、严密、明晰的语言,通俗易懂地阐明了中国建筑体系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的地位、地理分布、形成年代和历史意义,重点概况了中国建筑在结构和装饰上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中国建筑学的“文法”理论,以及各世界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这是一篇自然科学小论文,属于实用性文本。

先看看这篇文章有哪些可供我们进行教学选择的“点”:文章思路清晰,结构井然,具有典型的说明文的学习价值;观点鲜明,语言简练,平实生动,具有很高的论文欣赏价值;文章表面上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字里行间流露出拳拳爱国心与浓浓的民族自豪感,又有一定的人文教育价值。

因此,对《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的解读有三种不同的价值取向:有的教师选择关注说明方法,上课时重在抓局部语言的表达,在学生难以理解的“斗拱”“举架”上颇费气力;有的教师侧重对文章思路的剖析,在说明顺序和说明过程上下了很大工夫;有的选择从清晰的思路和鲜明的观点中,感受作者严谨博爱的精神。

从文本解读角度看,第三种教学选择也许更接近作品的教材地位,更好地抓住了《中国建筑的特征》作为一篇科学小论文的特征。正如史绍典老师在评课中所说的那样:

对文本的解读,要紧扣文本特征和教材地位。《中国建筑的特征》不是一篇说明文,应该是科学小论文,前面部分体现了梁思成作为一名建筑学家对建筑业的专业造诣,后面部分阐述了他对建筑的理解。体现了他的一种人文情况。对这篇文章的角度,教师不能贪多求详,要抓住这个突破点,以点带面,引导学生感受文体特色和作者情怀。

由此可见,并不是所有的解读成果都可以拿进课堂,解读文本的能力应该是教师最基本的能力。“弱水三千,只取一瓢”,这是语文教学的一种能力,也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境界。教师只有走进文本,深入理解和挖掘文本,才能抓住文本最有价值的东西。

二、教学创意的角度要既独特又实用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经常对青年教师说:“教学设计时,不要急着翻阅资料,阅读教参,应该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抛开一切杂念细读文本,不放过任何一个字,像‘捉贼一样地不放过任何一个字。”教师要在对教材深入钻研、透彻理解的基础上,跳出文本的约束,开阔眼界,将文本的学习放在整个知识网络中落实,从而提炼出规律性的知识和方法,把教材当学材,备学法胜过备教法,做到“上联下挂、左顾右盼,在点上挖井,不在面上挖坑”,让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在《山中与裴秀才迪》一课的“精读”环节,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些思考题:从课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还想到了我们学过的哪些文言文体?由文中一些重要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你想到我们学过的课文中哪些类似的用法,哪些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文中写景主要采用了什么写法?你又想到了哪些课文或诗句也用过类似的写法?这是一封给友人的信,作者却把主要笔墨都用在写景上,他的用意何在?你想到了哪些与这篇主题相近的古诗句?由本篇文章和作者的其他作品,你能简略分析作者的作品风格吗?你还想到了古今历史上哪些与作者志趣一样的人及他们的作品吗?

孩子们的思维一下子被这些问题激活了,挑战的兴趣也显得空前高涨。再如教小说阅读时,我们就要将阅读的目标分解到每一个篇章中,这样每节课都有一个重点,都能提炼出让学生灵活运用的规律性知识和方法,所有的重点串联起来,就是一个清晰的知识网络了,有利于“去除旁枝末节,让枝干吸收更多的养分”。

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曾经对教师备课提出过这样的建议:“教师在备课时要有些充满新意带有个性的教学构想。有新点子、新角度、新思路、新策划。要充分利用好文本资源,让学生学有所获,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因此,教师要想让课堂高效,在备课时就必须吃透文本,跳出文本,用自己别具匠心的设计作为一扇窗,让学生由此去窥见“千姿百态”的其他语言现象。

三、难点突破的方法要既切合又巧妙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教学设计时,如果在自己的眼前没有出现那些机灵的、思路敏捷的米沙和那些头脑迟钝的、理解能力很差的柯里亚形象,那么这种备课只不过是进行抽象的理论推敲而已。”因此,一节课教学设计的展开,教师不仅仅是看教材,更重要的是看学生,要用学生的眼光来读教科书,要看学生想知道什么,能知道什么。教师的“教”要真正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只有树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课堂才会成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才会让学生在体验中有所收获。

那么,怎样了解学情呢?除了按照学校的要求检测導学案的完成情况外,教师在备课之初就要学会脱离教参独立阅读文本,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心理出发去看学生怎么想,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在情感上有哪些兴趣点,在知识上有哪些需求点,在理解上有哪些困难点,从而抓住学生最渴望了解的内容,帮助学生进入体验情景。

如在《孔雀东南飞》备课之初,笔者在阅读完文本后,就有个疑问,“刘兰芝这么优秀贤惠的一个女子,为什么焦母不喜欢?”因此,笔者抓住学生可能在学习时出现的困难点,多方查找资料,完善时代背景,并由此引导学生分析体会封建时代家长制的专横,课堂上学生原有的疑虑一扫而光,学习变得兴趣盎然。

还有一例。在备《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时,笔者考虑到学生可能会对杜十娘不告诉李甲百宝箱的事表示不解,于是设计了这样两个思考题:杜十娘在这之前为什么没有告诉李甲百宝箱的事?她有何用意?杜十娘不沉百宝箱,就不能拥有自己的幸福生活吗?这两个问题的设计,都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想知道什么、能知道什么的角度出发的,目的是让难点的突破既切合学生的愿望,又巧妙地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通过上述课例的阐述,我们不禁发问:何谓有效备课呢?有效备课就是在上课之前想想如何上好这堂课,课堂中间可能会出现什么状况。比如:想一想这堂课的内容在全课中所占的地位,与其他内容的联系;想一想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分别在哪;如何导入才能吸引学生,先入为主;整个上课程序是怎样的,如何过渡自然,如何衔接自然;在讲知识点时怎样做到既能吸引学生,又能将知识点和考试纲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不脱离考试的轨道;布置什么样的作业才有效;学生对于知识点在课前了解多少,在课后又掌握了多少;怎样去检测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什么突发事件,学生可能会问什么问题,教师又该如何回答等。当然还包括课后的反思。

正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教师更应适时从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及时进行备课,让备课真正实现备而有用,让有效备课真正为有效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 王荣生.系列讲座: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环节的展开(第三讲) 根据学生学情选择教学内容[J].语文学习,2009(12).

[2] 黄荣华,陈红波,耿慧慧.读出文本在“此一课堂”的“独特价值”[J].中学语文教学,2010(2).

[3] 梁 莉,龙祖胜.语文教师如何有效备课[J].语文教学通讯,2014(34).

(作者单位:湖北省公安县夹竹园中学 434300)

猜你喜欢

备课文本语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如何构建高效的高中数学课堂
浅谈小学数学如何进行有效备课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