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背景下学生课堂问题意识的实践研究

2017-04-08申屠凌峰

速读·下旬 2017年1期
关键词:科学教学问题意识培养

申屠凌峰

摘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新课程理念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科学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培养科学思想,提高学生对问题意识的认识;营造民主课堂,强化问题意识的氛围;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问题意识的形成;留给思维空间,促进问题意识的发展等”四个方面谈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关键词:问题意识;科学教学;培养

新课程标准大力倡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而探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要求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学生才能在自身内在的动机推动下,产生内在的驱动力去主动参与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来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如果说探究性学习中让学生经历过程比得出结论更重要的话,那么在某种程度上,学会并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往往比过程更为关键,因为没有问题,就不可能设计实验去经历探究过程。

一、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分析

新课程实施已有几年,但学生对问题意识淡薄的现象仍相当普遍,能主动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学生更是极少数。究其原因,除传统教学留下的后遗症之外,教师对新教材也有一个实践、适应的过程,尤其在看重升学率、教学质量评价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在课堂教学中屡见不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无疑问。由于传统的接受式教学,学生习惯于教师给出现成结论或答案,只要知道了,听懂了,就没有问题了。也不可能怀疑教师的结论是否正确,答案是否合理,是否还有另外的答案,更不去想多种答案或更深层的问题。

2.不敢问。教师受传统思想影响,总喜欢学生提老师预设好的问题,对意外的问题或无价值的问题会受到冷落,甚至受到指责。久而久之,学生不敢轻易提问题。从学生的心理角度看,随着年龄增长,学生的“爱面子”、“自卑”心理日趋增强,他们怕问了问题被同学耻笑或受老师的冷落,也就不敢问问题。

二、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途径

(一)培养科学思想,提高問题意识的认识

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要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本质。”课程标准还强调,对科学本质的教育手段为科学探究,而探究活动的起点是问题,没有问题,哪来探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自觉地通过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来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1.学习科学家能敏锐地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的科学精神。我们常常把那些科学巨匠称为“有学问”的人。那么也就是既要学,而且也要问。那些科学家之所以在某些领域有所建树,就在于他们有着善于发现问题的思维品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课本中的教学内容,经常向学生讲述科学家们是怎样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经过坚持不懈的艰苦探索才有了重大发现或伟大发明的。如在讲授浮力这一节内容时,先做浮力的演示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学生思考后会问物体在浸入水的过程中,弹簧称的读数为什么会减小,弹簧称的读数减小与排开水的多少的关系,这时我就讲阿基米德对浮力原理的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我把材料进行整合成“戏说阿基米德”,将实验的物块比作阿基米德,将溢水杯比作澡盆,模拟阿基米德的洗澡过程。用阿基米德的口气反复问学生“在我浸入水中时,水越溢越多了,我也越来越感到轻飘飘了,这是为什么?”,由此来创设科学巨匠发现和探究问题的情景,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体会浮力与物体排开的水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科学家能敏锐地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的科学精神。

2.认识科学问题是解决不完的,也不可能为所有问题提供答案的。世界是充满着矛盾的,科学是充满着问题的。没有问题的存在就没有科学的存在。当一个旧的问题被解决时,就会有另一个新的问题等待着我们去发现探索。科学就是在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取得进步的。当前我们还面临着许多世界性的难题还不能解决,如癌症的病因、地震的准确预报、环境污染、能源的短缺等。这些问题虽然不是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解决得了的,但我们应该结合教学内容教育学生,人类在这些问题上正在进行艰苦的探索,并且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但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而使他们从小立志,热爱科学,树立起强烈的问题意识,带着这些问题走向社会,长大了为科学事业作出贡献。

3.明确科学思维方式的批判性,不迷信权威和课本。在“师道尊严”的教育思想统治下,教师把自己看成是高高在上、发号施令的施教者,是知识的权威,而学生则是俯首贴耳,我讲你听的接受者,课本则是绝对的真理。因此,教师应让学生知道科学从不迷信权威,对已有的科学理论要敢于怀疑,不断对它们进行质疑,从而促进有新的问题的发现。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充分肯定怀疑在科学创新中的作用,他曾说:“不怀疑不能见真理。”历史上的许多发明创造就是源于对传统和既有价值的否定。

(二)营造民主课堂,强化问题意识的氛围

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老师仍是主宰着课堂教学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民主意识的缺乏,师生关系不平等现象的存在,课堂教学气氛的不融洽是造成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要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关键仍然在老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营造民主的气氛。

1.除恐惧心理障碍,创设问题平台。由于旧的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认为“问”的内容就是指对教师讲授的新课没听懂、没学会的地方。这样一来,学习困难的学生如果听不懂也不敢问,否则就会遭到同学们的讥笑,甚至还会遭到老师的训斥:“你这么笨,连这一点也听不懂”“讲过几遍,你还不懂”等的话语,于是就造成没人提问题的尴尬局面。学习优秀的学生则认为都听懂了,没什么可问的。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状态,一方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用平等和气的话语去帮助他们解决,另一方面应向学生解释:同学们的问题不单是教师讲课的内容是否听懂了,学会了,你们首先不要迷信教师,对于教师讲课的内容可以提出不同的看法,不同的见解,甚至可以对错误的地方提出批评。其次你们不要迷信专家权威,要有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对专家得出的结论、规律要敢于质疑,大胆提出不同的看法。如果学习中遇到了问题,那也不能说明你笨,相反说明你能积极动脑筋,若你提出的问题代表了某些同学的思想,那么同学和老师还会感谢你呢,假如你一直没有问题,这恰恰说明你学习不动脑,这才是不正常。

2.营造民主、平等氛围。青少年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敢于放下权威的架势,以参与者的姿态与学生一起探究、交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之间要营造融洽、宽松、平等、合作的民主气氛,以消除学生在学习中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可以获得充分发挥,各种奇思异想,独立见解就会层出不穷。凡是在课堂上敢于提出问题的,老师都一视同仁。对于问题提得好的学生要及时的表扬和鼓励,问题提得不够好的学生也要耐心地倾听完他们的理由,然后分析问题中合理的部分,找出不合理的原因。对于胆子小,不敢提问题或者语不达意,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让他们以写小纸条的形式或直接到办公室里与老师交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心情中学习。

3.实施开放式教学。新课程标准强调科学要用科学的独特的思维方式,而科学思维方式的鲜明特点之一是科学表现出的开放性,因此表现了教学课程内容的开放,教师教学方法的开放,学生学习方法的开放,对问题思维方式的开放。这样多角度、全方位的开放,给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拓展了广阔的空间,创造了更多的条件和机会,也给教师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位老师上初一《探索宇宙》的公开课时,及时把“嫦娥一号”成功奔月的内容补充到课堂上去。像这样的高科技信息,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生的问题意识。我在上“导体和绝缘体”这节课时,传统的教学方法由于只注重结论,一般都是老师设计好实验方案,再演示给学生看,然后让学生记结论。在本学期我改变了教学方法,把探究过程的重点放在实验方案设计上,先让学生根据实验要求独立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进行交流,归纳出以下四种实验方案,并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讨论:①你认为哪种设计方案最好?②你認为哪种方案设计上有问题?如何解决?由于这是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讨论起来也很热烈,这样就激发了他们强烈的问题意识,又拓展了知识,培养了实验设计技能,还为下一节课的教学设计起铺垫作用。

(三)创设问题晴境,激发问题意识的形成

前苏联著名学者鲁宾斯坦等人依据思维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认为思维起源于问题,并强调,思维这一能动性过程最典型的情况是问题情境。思维是由问题情境产生,而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无论是在新课的引入,还是教学过程中中间环节的过渡,都应充分利用创设问题情境这一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1.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例如:在做鸡蛋壳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中,先用一些碎鸡蛋壳与稀盐酸反应,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使学生明白是鸡蛋壳中的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接下来把一个鸡蛋放入稀盐酸中,学生不仅观察到有气泡产生,更看到了有趣的现象;鸡蛋一会儿下沉,一会儿上浮。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最后在师生共同努力下顺利解决了这一问题。

2.通过生活中的误区来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受了很多没有学过的科学知识,但许多知识是认识错误的,这就妨碍了他们对新知识的接受和理解。教师如果能利用学生原有错误,非科学的知识与新接受的知识发生碰撞,就容易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如:学生认为“铅笔、铅球都是铅做的”、“电流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会越来越小”“沉入的物体不会受到浮力”、“稀释浓硫酸就只要往浓硫酸中加水”等。通过对这些错误的观念设置悬念,实验论证、计算求证、分析讨论等方法,让学生在错误与正确的碰撞中去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引导他们纠正错误观念,获得正确的结论。

3.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设置问题情景。科学问题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反过来又服务于社会。来自于生活中的问题学生既感兴趣,又觉得具体、实际,可以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科技的良好品质。例如:根据教学内容可渗透同步通讯卫星、宇宙飞船、超导磁悬浮列车、基因工程、杂交水稻等,来激发学生问题意识。

(四)留给思维的空间,促进问题意识的发展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和概括的心理活动,是形成问题意识的前提。没有大脑的思维过程,就不可能有学生的问题意识。而学生的学习思维活动是不能由教师包办代替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讲得过细过透,嚼烂了去喂给学生,而是应该留足学生的思维空间,由学生自己去领会、感悟研究所接受的知识的规律、道理。如在综合复习时,我利用下雪天后,同学们在上学的路上不断摔跤的事实,让学生讨论“根据这一天气现象能提出哪些问题”。结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涉及范围非常广泛,有物态变化、摩擦力、压强、速度、密度、惯性、天气等多方面的知识问题,大大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思维受阻,就较难形成问题意识,其中很重要的直接的原因是大脑中没在能建立起正确的物理模型。因此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如学习中更多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不能死背书本知识。教师应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做好实验。尽量做好演示实验。作业练习时,要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如解力学题时,必须要学会画受力分析图,解电学题时,应先画电路图。让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直觉思维,克服思维受阻现象。

总之,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实现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化,为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打好基础。

猜你喜欢

科学教学问题意识培养
小组合作在科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给学生带得走的智慧
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探讨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