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影响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7-04-06李钧宋伟

新校园·上旬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思想政治教育

李钧+宋伟

摘 要:了解、分析大学生网络舆情动态,及时准确引导大学生舆情方向,日益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研究领域。文章通过对网络舆情的形成、特点及其影响的分析,阐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措施:积极建立优质、健康的网络舆情区域;建立新型的师生、生生关系;组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关键词: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思想政治教育

自媒体时代是以个人传播为主,通过信息化手段向定向不定向的单体或人群传递规范不规范信息,让信息的自由度与参与度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使传媒生态进入了变革时代。

一、概念的界定

1.网络舆情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方式,是借助互联网平台实现的社会舆情的直接反映,是通过互联网对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所持有的不同看法,带有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网络是网络舆情的载体,事件是其核心,网民通过互联网,将个人的情感、态度、意见、观点得以表达、传播和互动,以及后续影响力的集合。网络舆情采用图灵舆情网络自动抓取技术方便获取,效率高而且信息保真,覆盖面全。这种利用技术实现对海量信息进行挖掘和分析,代替了人工阅读和分析,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而网络也成了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

2.网络舆情与传统社会舆情的区别

传统的社会舆情存在于大众的思想观念和日常的街头巷尾的议论中,这种舆情方式只能通过明察暗访、民意调查等方式进行,获取效率低下,样本少而且容易产生偏颇,成本巨大。而网络舆情是社會舆情在互联网空间的映射,它方便快捷地实现了舆情信息在民众中的大范围传播。

3.高校网络舆情

高校网络舆情是指“大学生和高等教育工作者对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所有自己关心的公共事务以及上述主体之外的民众对自己关心的高等教育方面的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各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大学生以微博、论坛等作为发表言论的平台,对社会现象、问题等加以关注,发表评论和意见。它是学生群体对社会事件的思想认知、情绪反应、价值判断和意见倾向。

二、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特点

1.快捷性

网络舆情是通过多种诸如博客网站、新闻点评、BBS论坛等平台发表网民意见和评论,其思想、情感表达便捷畅通,具有不限次数和快速传播的特点,仅仅通过简单的复制粘贴操作,信息就可以重复传播。网络的快捷性可以让网民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感兴趣的任何信息。此外,网络的实时更新,也加快了网络舆论的传播速度。这种便利使得网民可以碎片化地接收信息,间断性地进行信息的传递交流,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2.隐匿性

网络社会具有很高的隐匿性特点。通过网络平台的信息发布,言论述评、思想交流等都可以隐匿身份,这种虚拟化、匿名性、无界限的即时交流,使网络舆情呈现出多元、非主流的特点。发言者通过隐蔽身份,可以将网络作为一个发泄情绪,传播虚假信息,传递庸俗文化和灰色舆论的空间。正是由于这种隐匿性,使得网络平台难以进行有效的规则限制和监管。更有甚者,有些网民在虚拟世界中寻求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取的精神享受和情感依托,尤其是大学生,一旦沉迷网络,由于自己的自控力和自主意识还不够强,最终影响学业,甚至受骗受害。

3.信息多元化

网络就是一把双刃剑,信息的共享开辟了互联网时代的便捷、畅通、快速,同时给了民众极大的话语权,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但网络空间的法律和道德约束力不够,部分缺乏自律的网民会在网络上发布不负责任的言论,比如揭露他人隐私、妖言惑众、反社会倾向、偏激、非理性等。有的网民利用互联网,人为操控信息发布,发布虚假信息,给网民带来极大的危害。网络不良信息传播的认定取证有一定难度,而且由于网络的特殊性,如何判读其信息的不良程度、危害后果的严重性,对公正执法带来一定的难度。比如,对学生就业信息的发布,很多大学生通过网络找寻求职岗位,不良网民利用学生就业心切的心理,发布虚假信息,从中诈骗,导致每年毕业季都有学生受害。

三、自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成因

1.社会事件是自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孵化剂

大学生对当前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非常关注。加之网络信息传播的便捷性,学生随时随地可以了解实时新闻、国际动态、民生问题等。这些问题对于具有一定文化水平、思想活跃的大学生来说,都是热衷讨论的话题。学生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社会治理的意识,一旦有热点事件,就会激发他们的热情,使信息交流很快就火爆起来。

2.校园事件是自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共情

高校是以学生为主体,学校的各项工作,比如教学管理、后勤管理、学生管理等都和学生密切相关。当学校在相关事务处理上处置不当、延迟处理、存在异议时,学生会马上做出反应。当损害到学生个体或群体权益时,学生会迅速形成共情意愿,这些问题很快蔓延开来,成为校园舆情的焦点,甚至演化为校园危机事件。另外,对师生人身安全、校园环境、秩序等造成严重影响的事件,学生也非常关注,比如食堂卫生、校园安全、群体性斗殴等。

3.网络平台是自媒体环境下学生舆情共鸣的主阵地

互联网的快捷、自由、宽松与隐匿、虚拟、多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些特点既符合当代大学生信息获取的行为特点,又契合他们的情感需要和心理习惯。学生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他们迫切需要一个自由的平台抒怀议事,网络恰恰很好地发挥了这一功能。

四、网络舆情影响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创新

1.网络舆情影响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诸多挑战

第一,多元价值观改变了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环境。互联网带来了全球性信息爆炸,大学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面临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很多学生对于隐匿在民主、自由背后的极端个人主义、狭隘民族主义等思想还难以辨别,这对大学生的思想信念形成极大冲击。第二,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海量信息的发布中,难免会有狭隘、低俗的信息,部分学生受其影响,严重影响学业,甚至沦为犯罪。第三,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还不成熟,情感诉求存有依赖性,而网络监管力度不够,每当学生借助网络宣泄情感,抒发心情的时候,往往是一时意气,既不是稳定情感的表达,也不是深思熟虑的决断,这就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它要求教育者既要分辨是否是学生一时情绪的宣泄,又要明确是否是学生隐匿负面心理情绪的暴露;既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又要在教育上张弛有度。

2.如何践行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影响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

在自媒体环境下,学校必须将学生的网络舆情与教育教学管理相结合,将思想情感疏导与教育引导相结合,不断推进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影响下的教育工作创新。

第一,确保网络舆情的正确导向。网络舆情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一部分,积极推出一些受学生欢迎的网络服务平台,在正确的网络舆情方向引导下,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很多负面信息不可能完全杜绝,这就需要培养学生明辨是非、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对于受负面信息影响的现象,要积极疏导和沟通,既保护大学生的言论自由权,让学生自主思考,又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思想和非理性思维,更要避免学生沉迷网络世界,迷失自我。

第二,建立网络舆情传播的预警机制。校园网络平台必须科学管理维护,实时监控;要实行实名制,建立后台监管系统和完备的预警机制。学校要从信息源头抓起,杜绝负面信息流入校园,建立校园网络舆情评估系统,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理;同时,要完善应对机制,对于网络舆情风险评估等级较高的事件要及时关注和疏导化解,对于已经造成校园舆情的事件,要得体处理,有效引导,防微杜渐。

第三,推行大学生导师制。网络舆情改变了原有师生的沟通交流模式,在师生和生生交往中,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对话模式。这种模式完全区别于面对面交流,甚至让交流进入了一个虚拟的世界。借助网络舆情,教师可以快速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生活中的困难、人际交往的难题、心理情绪的变化、升学、就业等很多困扰大学生的现实问题。这种交流模式可以减轻学生在与教师沟通中的压力,便于教师有效疏导,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大大增强了其有效性和说服力;但同时也要求,担任导师的教师要有很强的责任感和敏锐的洞察力,实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因势利导地做好教育。

第四,组建高校网络师资队伍。自媒体环境下的网络舆情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传统的教育模式改革中,教师需要具备网络舆情的管理能力。这就要求组建一批熟悉网络技术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新媒体的出现,要求教师加强网络技术培训学习,将网络技术与传统教育模式相结合,适应学生的需求。此外,学生干部也是一支重要的队伍。对于日常校园网络舆情工作,可以鼓励学生骨干力量参与管理工作,杜绝和遏制不良信息的传播,在学生干部参与过程中,逐渐形成学生自主管理和自主教育。

在自媒体时代从网络舆情视角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问题,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发挥多方面的合力,将科技手段与传统教育模式的创新结合起来,共同推进。

参考文献:

[1]张鹏程.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初探[J].宜春学院学报,2009(3).

[2]刘毅.略论网络舆情的概念、特点、表达与传播[J].理論界,2007(1).

基金项目:赣南医学院党建项目(项目编号:201428)和赣州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项目编号:16156)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思想政治教育
自媒体时代的公安微博和公安微信发展研究
自媒体时代下广播的发展现状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自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编辑模式分析与创新
自媒体时代电台编辑角色的定位及其转变分析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