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典舞徒手身韵之“源”及当代价值

2017-04-05王宇聪

戏剧之家 2017年5期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当代价值

【摘 要】徒手身韵是身韵的组成部分,是中国古典舞的灵魂所在,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宝贵与精美的艺术文化瑰宝之一。徒手身韵即形神兼备、身心并用也是内外结合,这一点正是中国古典舞不可或缺的标志。在历史长河的孕育和新时代的创造中,徒手身韵潜藏在各类的中国古典舞作品与教学中逐渐成熟起来,这对中国古典舞学科的继承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本文拟从外到内、由表及里、观形走心地深入探究徒手身韵的形成之源及当代价值,以期对中国古典舞徒手身韻有更深的认识与了解,为中国古典舞的教学与表演、特别是徒手身韵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徒手身韵;中国古典舞;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J7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5-0182-02

“身韵”亦称中国古典舞身韵,是中国古典舞的灵魂与生命力所在。“身韵”初步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创建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成果。身韵主要分为徒手身韵与剑袖类道具身韵两类。其中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为前者的深化。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地为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和完善作出了巨大贡献。本文以徒手身韵的形成之源为出发点,去寻求徒手身韵在中国文化历史中的源远流长,去挖掘徒手身韵自身丰富而宝贵的思想与文化价值。

一、中国古典舞“徒手身韵”

(一)“徒手身韵”之义。中国古汉语中“徒手”一词被解释为空手,因此“徒手身韵”就是在没有道具(袖、剑等)的运用下完全凭借最为单纯的空手而展现出来的一套纯粹运用身体的运动方法和韵律。“徒手身韵”是用最简单的人类肢体,在不加以花哨修饰下去诠释的在历史长河中和时代创新下所流淌的民族神韵。“徒手身韵”其实也是在用最为基本,最为朴实的基础动律演奏着中华乐章,用不复杂的“本”舞出了最为细腻,最为美妙的中华舞韵。它对中国古典舞学科在继承与发展的进程上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改进和丰富了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也对中国古典舞演员的表演形式和师生共同去创作的方式产生了分外重要的影响。

(二)“徒手身韵”的发展现状。徒手身韵产生至今,历经瓶颈与挫折,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特征,并完成了基本教学规范体系的创建。这不仅是中国传统舞蹈文化精神的延续,更是与时俱进中新的时代精神与创造精神的显现。

首先,徒手身韵的教学内容十分有特点并且丰富,在课堂的教学中从最基本的含、碾、提、沉到手位、脚位,从眼神的训练到综合性的燕子穿林、云间转腰等动作都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逐步学习和完善。其次,在舞台表演上徒手身韵的发展日渐成熟,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舞台作品中出现了一些以徒手身韵为主要动作素材的古典舞艺术作品,使得它的举手投足间都富有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东方韵味。如剧目《黄河》的起承转合全部大量运用了徒手身韵的拧倾、子午向动势,将身法的提沉元素与心神的内在气息充分融合,最终,倾拧的动势和水云的意象演绎出了让人震撼的东方气焰。如今,徒手身韵发展极快,在大多数舞蹈专业院校中成为了深受学生喜爱的必修课,而舞台表演上不仅增加了它的文化内涵,也已然成为中国古典舞的生命之源,造就了中国古典舞“形神兼备,身心并用,内外统一”的标志性符号。

二、中国古典舞徒手身韵之“源”

(一)徒手身韵之“形”表。所谓“形”是指一切事物的外部形态。舞蹈是以人体动作为物质载体的艺术形式,其“形”则主要体现在外部的动作及舞姿中。整体来看,徒手身韵形表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戏曲身段及武术动作吸收和借鉴的结果,这些从武术及戏曲表演中所吸收的程式性规范动作主要包括简单的比拟手势和复杂的武术技巧两大类。如单一的按掌手位、圆场步、花梆步、旋子、扫堂等动作。它们在经过提炼和美化后被广泛运用到徒手身韵之中,通过不同的情景和动作,表现出不同的画面感,起到链接剧情和烘托气氛的作用,例如,《春闺梦》中大量的圆场步运用表现出深闺女子娇羞的一面和对大千世界的向往之情;《秦王点兵》中按掌手位和始终贯穿其中顿挫感的技巧动作,刚中见柔、柔中寓刚地体现出将士们自强不息的精神,通过外在形表将俑、人、魂、神相互结合并出色演绎。

此外,我认为,中国古典舞徒手身韵的外在形表除了借鉴和吸收戏曲、武术外,还在自身的需求下对生活动作及形象进行了提炼和创造,从而产生了许多说明性、象征性的程式动作和姿态,如小舞花、望月、卧鱼等。这些经典舞姿都是从天地万物中提取再与肢体融合而形成的,这也源于中国民族讲究的“天人合一”,它不仅丰富了其外在的动作语汇,增强了语言表现力,还使表演情景与动作紧密相连,变得更生动自然,提升了美的享受。

(二)徒手身韵之“神”韵。所谓“神”是指潜藏在外部形表下的神韵,是一种超越形质、理念、语言逻辑的情绪体验和审美感受,其美学的主要特征是自然传神、含蓄蕴藉、冲淡清远的风格和艺术境界。在舞台上,徒手身韵外在的动作绝不是空壳,它的展现主要是以内心带动为主,在抒发美的同时追求生动自然、委曲含蓄、清奇冲淡、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使观众在享受美的同时能在所看之物中虚实结合,获得象外之象、意味无穷的内在美感。

徒手身韵中的“神”是在外在形体下的气韵、呼吸、意念以及神采。不论是在课堂教学还是舞台表演上,它的展现都是最真实的情感内涵与风格韵律,是支配一切外在的内在动力。这一点很好地诠释了古典舞中“形未动,神先领;形已止,神未止。”的风格特色。徒手身韵神韵之神一部分是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辩证思想的渗透,这一点在所有的古典舞作品上可以明显看到,所有舞蹈动作都有一套反衬劲运动规律,如晃手、云间转腰等动律都是依照着欲左先右、欲前先后,逢开必合、欲上先下的规律产生的。最终,这种独特的表演特色和刚柔相济的审美特点造就了徒手身韵二者相合的运动规律,并对内在神采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正是如此之“神”,用外在的形表表达内在的气韵,用内在的呼吸支撑外在的动律,二者相辅相成,造就了这种只属于东方的美。

三、中国古典舞“徒手身韵”的当代价值

(一)“徒手身韵”的艺术价值。中国古典舞徒手身韵这颗历史瑰宝带给我们的不只是文化的延续,更是艺术的创新。它是中国古典舞的灵魂所在,并在艺术表现的内外连接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整体凭借四个字简单概括,那就是形、神、劲、律的相互融合。

从艺术鉴赏上来看,徒手身韵不仅只是一门学科,而是融于中国古典舞中的外形表现和神色表达,正是融于其中再释放其外的一颦一笑、一招一式才使得最终舞台上展现出身韵的美轮美奂。如古典舞《梁祝》就充分运用身韵来表达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舞蹈突破了单纯形式表现的肤浅境地,以两人之“情”作为切人口,通过丰富的身韵语汇作为传达舞蹈感情的手段,着重挖掘深层次结构的一种内涵和精神底蕴,肢体下流露出的是缠绵动人的情感,在气韵相通、委婉优美的身体语言中,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细腻入微,更呈现出生命延续、生生不息的艺术意象。用中国古典舞徒手身韵展现出人民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多彩生活的向往和对生命意义的讴歌,从而使得舞蹈在诗一般的境界中得到了进一步美的升华。这代表徒手身韵已逐渐被广泛吸收到舞蹈艺术创作和表演之中,成为艺术美的表现载体,呈现出了中国古典舞徒手身韵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这不仅是中国传统舞蹈文化精神的延续,更是与时俱进中新的时代精神与创造精神的显现;这不仅是因为它是传统形式,是艺术化的,而是当代中国古典舞蹈艺术发展及其需要的,更是如今艺术界不可或缺的艺术珍宝。

(二)“徒手身韵”的文化价值。任何艺术都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徒手身韵下的“气韵”与“圆”文化是中国艺术精神的核心所在。只有充分挖掘它内在的文化所在和文化价值,才能促进中国古典舞徒手身韵的蓬勃发展。因此,对内在的文化价值的“气韵”精神和“圆”文化研究将意义非凡。作为中国古典舞的核心本质的徒手身韵也正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它对传统文化的传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气韵”是一个超时空的范畴,倘若单从表面理解,它则是指一种文化的虚拟性倾向;其实质蕴含了十分浓厚的历史沉淀性与东方哲学的意味。气韵文化已深入徒手身韵之中,这从许多古典舞作品中都能明显看出,如女子独舞《洛神》的每一个动作与流动都是从气韵中来,最终再回到气韵中去,使观赏者在欣赏肢体美的同时感受到与之呼应的气韵美。

徒手身韵的“三圆”轨迹是对中国文化中“圆”的思想的继承。徒手身韵的形成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也体现着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标准。在中国人眼中“圆”被意味着“合”,因此在中国传统的儒道思想中,“圆”是最能体现文化核心的元素。在传统的说法中,中国古典舞就被称为划圆的艺术,因此,在众多优秀的古典舞剧目中,不论是动作还是队形都离不开“圆”文化,许多作品中圆润的线条就充分体现出中国人以和为贵的思想,这也与中国人所理解的宇宙意识,生命情怀有着密切的关联。从徒手身韵的三圆运动轨迹上来看,传统的圆文化观念对徒手身韵的圆的形成就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徒手身韵创始人为了解决中国古典舞的中国性问题而提出了“三圆运动”的理论,他认为,在徒手身韵中,不论是静止的造型还是流动的舞姿都始终围绕的是三个圆而去运动着,正是这种充满圆融的生命哲学深深地刺激了中国艺术家的创造性精神。

正是徒手身韵的文化底蕴才将中国古典舞艺术上升到生命的高度。在天人合一哲学观念的影响下徒手身韵整体呈现出一种“圆”的状态,这个“圆”不仅包括了外部的形式,也包含了内涵的审美原则和中国特色。它不仅提高了艺术观赏美感,也将本身的枯燥单一变成了运用文化底蕴来抒发内心情感的升华体验。这才使得中国古典舞的每一秒都具有“形神兼备、身心并用、内外统一”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并逐渐将圆润的东方美搬上了世界的舞台,对传播中国文化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在我看来,这才是被称为活起来的艺术文化!

参考文献:

[1]唐满城,金浩.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9).

[2]周建萍.论“神韵”范畴的审美旨向[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3]周彥池.从“身韵”看中国古典舞艺术形态的特征[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5(12).

作者简介:

王宇聪(1993-),女,汉族,湖北武汉人,单位:广东海洋大学中歌艺术学院,研究方向:舞蹈编导。专业:艺术硕士2015级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中国古典舞当代价值
中国古典舞的教学模式发展探究
中国古典舞的表现风格及把杆训练的独特性
中国古典舞创作中的情感表达探析
芭蕾基训对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形成的影响
中国古典舞教学课程模式探究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