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域文化在城镇景观设计中应用探讨

2017-04-04傅广仁朱文成舒秀阁仲伟国

山东林业科技 2017年4期
关键词:城镇景观设计广场

傅广仁,朱文成 ,舒秀阁 ,任 飞 ,仲伟国

(1.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2.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1 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是以特定地理环境为基础,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为因素,产生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其由有形的物质空间载体和无形的文化价值体系共同构成。物质载体是地域文化物化后的直观表现,传统、风俗、习惯形成无形的地域文化系统,并潜移默化的影响后人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

景观植根于土地,地域性景观是地域文化特色的重要体现,地域文化也是地域景观的物质属性之一。但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许多城镇景观失去其本该有的地域文化特征,产生了同质化、样式化的景观效果。从地域文化中寻找城镇景观设计语言,不仅仅停留在物质形态上,还应该与当地居民生活、社会发展等非物质形态相结合。

2 国内城镇景观设计常见出现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大规模城市建设和蓬勃发展的房地产市场,重建城市中心,扩建老旧城区,中国城市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宏伟的建筑、庞大的城镇景观已经被设计为城市形象建设,以此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投资来到城镇。国内出现了很多西方化的城镇形态,同时也出现了多元化的城镇景观。该时期下,逐渐暴露出人与城镇架构的不和谐,城镇用地面积增加速度低于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出现城镇空间狭小的矛盾,以及愈加恶化的城镇人文环境与传承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在此期间,城镇景观设计出现一下常见问题:

2.1 城镇景观出现同质化、模式化

城市古街道、城市广场等许多项目使用各种前卫或仿古设计,盲目追求大尺度空间,生搬套用西方城镇景观空间格局,模式化的中式景观要素,没有重视景观服务对象的参与和地域文化的融合,导致城镇景观设计同质化、品味的虚饰化和功能的浪费化,出现千城一面的景像,丧失了地域人文特色,并加速发展的不平衡。

2.2 风格形式被过度地重视

伴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百姓生活富裕,对于高品质物质与精神的追求,成为人们表达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地位的重要形式。设计机构抓住消费者对西式建筑、景观的崇拜,试图创建一流的外观设计和独特的生活方式,借文化和风格之名,打着“愉悦的自然环境、独特的城镇风貌和现代的生活方式”的口号,为自己的设计锦上添花。虽然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景观,也导致了新城、新区建设及其景观设计的西式化,出现了一些复制西方城镇形式的趋势,漠视地域文化的现象。

2.3 景观的生态功能遭到弱化

在新城、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中,由于对城镇环境的了解不足,以及景观设计目的的不明确,出现移除原始土生植物,植入观赏性、标准化的景观植物的做法,破坏了建设、改造地域的生态结构,未能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导致景观在城镇中的生态功能弱化,无法充分发挥景观调节、修复、提升城镇生态环境的功能。

3 地域文化在城镇景观设计中应用可能性

我国现状是工业化和城镇化同时进行,用了较短的时间完成了西方百年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在我国旧城改造、新区建设或新城镇的景观设计中,将地域文化植入城镇景观设计,从人文精神和生态自然的角度出发,用秩序的景观组织城市空间,自然切合人工,模糊城市与乡村、自然与人工的界限,将地域文化和中式景观偶然性和随机性加入城镇景观中,已达到地域文化展现在城镇景观中的效果,使得城镇景观成为城镇的新客厅,使城镇景观与建筑之间相互融合。

城镇景观是城市历史延续性和地域性的真实反映,其不仅包括传统建筑、传统街巷和广场景观,还包含了城镇空间尺度、城镇肌理、城镇轮廓线和城镇天际线,同时体现出社会文化的深层结构内涵,它对整个地区环境起到稳定、持续和平衡作用。地域文化改变着景观,景观体现着地域文化。城镇景观传达出城市文化价值,人文景观感知、认知和价值观直接影响城镇景观设计,[1]同时也受城镇景观影响。文化习俗有力地影响了居住区和自然景观中的景观格局。

城镇景观不仅是对城市过去的记忆,也是城镇现在生产生活的写照,更是未来城镇发展的一种预示。地域性景观是由当地气候、地貌、资源和物种等物质要素形成的,地域性文化由当地经济、历史、科技和传统等非物质要素产生,将地域文化融入到城镇景观设计中,要充分了解当地文化资源,保护并升华当地历史文化元素,领会地域文化特色、文化价值和民风习俗,巧用当地城镇地貌、水系、绿地系统和建筑等要素,构成具有丰富多彩地域特色的城镇景观设计。

4 地域文化在城镇景观设计中应用要点

刘易斯·芒福德认为,城市功能是容器、磁体和文化,他看中城市的人文尺度,指出储存、传播和创造文化是城市的本质功能。[2]芒福德提出城市与地域是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吴良墉认为“地域性指最终产品的生产与产品的使用一般都在消费的地点上进行,房屋一经建造就不能移动,形成相对稳定的居住环境,这一环境又具有渐变和发展的特征”。[3]城镇景观设计是一个城市经济、人文的物化的产物,它直观地反映出城镇整体经济水平、人文内涵和地域特色。地域文化在城镇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直接有效的保护地域文化、打造城市名片、突出城市个性、提升人们对地域认同感和归属感。将地域文化应用在城镇景观设计中,要做一下几点:

4.1 充分理解地域文化,把握文化的内涵和关键点

我国地域广阔,一方水土一方人,不同的地域产生不同的文化,文化的地域性反映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不仅仅展现在物质化的客体中,还存留在当地人们的思维中。将地域文化应用在城镇景观设计中,首先要尊重地域自然特色,理解地域的自然风貌和城市肌理的形成特殊性,其次尊重地域人文风俗,领悟意识形态和人文环境的差异性,最后从自然风貌、城镇肌理、人文精神中去粗取精,提炼出地域经典文化元素,通过图形、文字和色彩的符号化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展现出来。避免地域文化元素直接套用在城镇景观设计中,单纯模仿、堆叠和拼贴地域文化元素只会带来低俗化的景观设计。

在城镇景观设计中,抓住地域文化关键点,对旧有城市景观的再设计要持谨慎态度,不能忘记甚至抛弃旧城景观元素,如古城镇、传统街道、传统民居形成的景观,要整旧如新,将老旧风貌中的经典元素与新的形式功能结合起来,使新城市景观中有旧的印记,保存下城镇文脉肌理,将地域文化传承在城镇景观设计中。其案例有:尊重城市肌理、因地制宜的青岛八大关街道景观设计;展现吴文化,将景观设计与太湖融合的苏州太湖论坛国际会议中心景观环境设计;充分理解杭州地域文化,把握住了西湖文化、大运河文化和钱塘江文化内涵的杭州白塔公园设计,都找到了时间与空间的关键点。

2007年12 月,杭州市市政府批准实施《杭州市玉皇山南综合整治修建性详细规划》,明确了白塔景区的实施方案。白塔建于五代吴越后期,是现存该时期仿木结构建筑的精品,也是当时钱塘江畔的重要标志。白塔临近西湖景区,是京杭大运河的起点,也是杭州第一条铁路闸口站的起点,不论是近代工业还是现代创意产业,自古至今白塔在杭州历史与地域文化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在白塔公园设计中,充分理解白塔所在地文化,把握住时空内涵显得尤为重要。

杭州白塔公园是文化主题公园,根据区域内的文化含义,设计方以白塔闸口园、铁路创意园、大桥纪念园、之江文化园、吴越风情园和梦溪生态园六个小主题公园予以展现。以吴越文化为主题并展现白塔景观线的白塔闸口园,保留工业文明遗迹,体现铁路与创意文化主题的铁路创意园,记录大桥文化的纪念性公园大桥纪念园,以城市休闲生活为主题的之江文化园,展现绿野仙踪景色的吴越风情园,纪念古代科学家沈括、体现生态特质的梦溪生态园,是每个小主题公园的特征。[4]杭州白塔公园的设计,把握住了时间轴与城市空间轴的脉搏,尊重城市肌理与布局,抓住了地域历史、人文的关键点,并将公园景观设计很好地融入现代城市格局中,记忆了过去,满足了现代,开启了未来。

4.2 地域文化融合外来文化,寻找好平衡点

由于中国和西方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有较大差异,景观设计的思维理念、表现手法迥异不同。中国古典园林设计受到中国人含蓄、浪漫等感性思维的影响,在文人墨客的直接参与下,师法自然但不抄袭自然,营造出带有诗书画意的园林景观。中式景观在空间布局上主次关系不明确,无规律可循,空间含有偶然性和随机性的布置,设计形式在顺应自然的情况下,保全植物原貌、道路蜿蜒曲折,拥山抱水、移步异景体现出淡雅、浪漫、朴实无华的情操。西方景观设计受到西方人理性观念、逻辑思维以用分析实践的方法来探求事物本源的影响,景观设计上追求规律性的几何式布局,空间主次关系明确,对称感、形式感强,用人工方法改变自然形态,植物、道路设计严谨规整,体现出人工美。

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频繁,景观设计的思维也随之有所变化,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基础上,保留下中式景观中含蓄、象征性的空间布置精神,结合西式景观中严谨思维、秩序化、形式化的设计手法,从功能、空间和形式上寻找平衡点,不追求即时性的视觉冲击效果,而忽视城镇景观在整个地域中所承载的人文精神。如在城市广场景观设计中,凸显大雁塔慈恩寺与大唐文化精神内涵的西安大雁塔北广场,整体以唐文化为轴线并注重人性化设计,融合西式城市广场景观阵列、秩序的设计手法,产生宏大的广场景观;大连星海广场,是大连市的地标性广场,其用轴对称与形式化的设计手法,充分展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巧妙结合现代文明,从空间中寻找好了平衡点。

山东省省会济南市的泉城广场,于1999年竣工并开放使用,它位于城市中心地带,北依大明湖,南望千佛山,东通解放阁,西临趵突泉公园,东西长780米,南北宽230米,占地面积接近17公顷,是名副其实的济南大客厅。泉城广场为轴对称广场,由西边趵突泉公园向东边解放阁形成广场主轴线,自西向东依次布置着7个区域:入口区、名仕林区、泉标广场区、下沉广场区、文化广场区、荷花喷泉区和文化长廊,主轴线北侧有颐天园和滨河广场,南侧有童乐园、四季花园,共由11个区域组成。

从城市格局角度分析,泉城广场为大尺度的现代城市中心广场,也是西方式城市广场设计,其景观设计呈现出秩序化、形式化的视觉效果,对称、连续而富有韵律的空间布置。从地域文化角度分析,济南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泉文化是济南市市魂,荷花是济南市市花,泉城广场极好地展现出济南“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特点,蓝色泉标雕塑与荷花音乐喷泉形象而生动的屹立在广场景观主轴线上,文化长廊中有12尊对中华文化影响深远的历史名人雕像,展现出齐鲁大地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在泉城广场的设计中,齐鲁地域文化、济南泉水文化融合西方城市广场景观设计格局,寻找好了广场景观与地域文化的平衡点。

4.3 深挖地域文化特征,突显地域景观特点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由于文献的缺乏,对部分地域文化的挖掘往往出现断层现象,这约束了地域文化整体性的探究,也限制了文化发挥其服务的功能,因此深度挖掘文化的处女地,突破文献瓶颈的束缚,是一项重要且艰难的过程。深度挖掘地域文化,从地域气候、地貌、水源与植被中,找到地域生态特色,提炼当地特有山水风貌与景观风光,形成地域文化符号;从当地城市格局中,找到城市古迹、古街巷、文物等文化遗产,形成系统性的文化文脉,使景观设计融入地域文脉;从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思维观念、风俗习惯中,找到地域文化传统,使景观设计适用与当地人文情况。

深度挖掘地域文化特征,整合地域文化资源,并应用在城镇景观设计中,是地域文化的魅力所在,例如苏州市老城区街道景观设计,处处可见中国园林视觉要素与自由的形态布局,呈现出庄子“澹然无极而从众美之”的自然哲学观。体现南京文化渊源的南京外秦淮河规划,以人文为主线,整合雨花台、玄武湖、钟山、滨江和幕燕五大风景区,使景观形成完整的文化旅游资源,该景观规划成为展现地域文化特色的骨架。泰安市深挖泰山文化,2015年完成并投入使用的“泰安市龙潭路景观提升工程”项目,从景观点、带状路线和外观界面三方面入手,全方位将泰山元素与神话传说应用在景观设计中,使泰山文化落位到的街道景观改造设计中,是直观展现泰安城市名片的重要窗口。

泰安市龙潭路景观提升工程,位于泰安市市区北侧的泰山山麓下,为龙潭路北段街道景观改造设计,该段龙潭路北通泰山著名风景区天外村,南接泰山火车站,总长度约2公里。其自南向北依次由幽篁赋岳、松怀谷涧、龙潭仙传、龙泉飞瀑、盘龙玉印、青松石泉、天地坊、倚河听风、奈河天源和桐荫清昼十大景观节点组成。其中,以灵龙戏水为主题的龙潭仙传,它记录着不畏牺牲白龙、黑龙挖井济民的故事,以我国第二大纯石结构牌坊著称的天地坊,三跨四柱、方基座圆柱头呈现天圆地方的理念,以吕洞宾和张果老在天外村下棋传说为主题的奈河天源,内置再现历史场景的棋台雕塑,是强烈突显泰山文化的节点景观。泰安市龙潭路景观提升工程项目,是对泰山文化在城市区域中的物化延展,是通过景观呈现地域文化的直接有效方式,这预先为登山游客感受泰山文化烘托气氛,也为当地居民休闲娱乐、再忆历史神话提供场所。该项目突出泰山地域景观特征,提高当地景观品味,通过城镇景观规划的载体,将泰山地域文化打造成品牌,增加其知名度,是地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1]JI Nassauer.Culture and changing landscape structure[J].Landscape Ecology,1995,10(4):229-237.

[2]李月.刘易斯·芒福德的城市史观[D].上海师范大学.2016,5.

[3]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4]俞洁.景观承载城市文化——通过杭州白塔公园项目设计,探究景观城市设计的文化传达[D].天津大学,2012.

[5]韩晶.区域规划理论与实践[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6]邱文山.地域文化研究的独特价值与方法论探析[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33-36.

[7]张凤琦.地域文化概念及其研究路径探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8,(4):63-66.

[8]林箐,王向荣.地域特征与景观形式[J].中国园林,2005,21(6):16-24.

猜你喜欢

城镇景观设计广场
布鲁塞尔大广场
作 品:景观设计
——《势能》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在广场上玩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文化边城镇远
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
广场上的大钟
圣诞暖心逛店之屯门市广场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