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改革中的内蒙古自治区粮食生产思考

2017-04-02韩成福

关键词:结构性内蒙古粮食

韩成福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 经济研究所,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供给侧改革中的内蒙古自治区粮食生产思考

韩成福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 经济研究所,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内蒙古粮食产量十二年连增和连续五年超过550亿斤之后,受全国农业发展进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阶段的影响,也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内蒙古粮食生产提供了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难得机遇。依据内蒙古粮食生产面临的全国农业供给侧改革大环境、成本上涨、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增强等困境,提出了为什么进行供给侧改革、如何进行供给侧改革的问题,推动内蒙古粮食安全生产。

供给侧改革;内蒙古自治区;粮食生产

一、问题的提出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一环。要适应农业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的阶段性变化,创新体制机制,推进科技进步,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实现农业向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转变。”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全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明了方向和目标及任务。

内蒙古是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省份和6个粮食净调出省份之一。2016年,内蒙古粮食总产量达到556.0亿斤,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4.5%①,比2012年增加50.4亿斤,连续“十三年丰收”、连续“五年”超过550.0亿斤,位居保持在全国前十地位。可是,当前内蒙古粮食生产与全国一样,资源成本价格“三板”挤压困境。农业资源环境约束增强,农业面源污染日益严重,粮食生产成本增加使得部分农产品国际国内价格倒挂,特别是玉米行情持续低迷的背景下,导致“成本高地板、价格天花板和资源环境硬夹板”的“三板”影响加深,靠拼资源消耗、拼要素投入的粗放发展方式难以为继②。玉米占------------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关于2016年粮食产量的公告》。

②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现代化第十三个五年发展规划》(内政办发〔2017〕10号)。

粮食产量的80%,结构性问题突出。为此,内蒙古粮食生产与全国同步进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阶段。并且,全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内蒙古粮食生产提供了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难得机遇。内蒙古应通过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广粮经饲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农区和半农半牧区畜牧业,发挥农牧结合的传统优势,降低发展养殖业成本、改善农田生态环境,生产地域自然环境特色的优质粮食品种和畜产品,全力打造本地区的品牌产品,同时加快发展中小微型农畜产品加工业,与农民建立“订单农牧业”发展模式,让企业培育市场,扩大优质农畜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从而推动内蒙古粮食生产在供给侧改革中的可持续发展。

二、内蒙古粮食生产为什么进行供给侧改革?

(一)我国粮食结构性过剩问题突出

近年来,由于农产品内外价差不断扩大,农产品进口快速增长。从2013-2015年,谷物进口量从1458万吨增长到3271万吨,增长了124.3%。一些粮食替代品因没有关税配额限制而进口量剧增,如2015年大麦进口1073.2万吨,增长98.3%;高粱进口1070.0万吨,增长85.3%;玉米酒糟进口682.1万吨,增长26.0%。这些进口代替了饲料玉米,使玉米成了结构性过剩品种,造成国家储备膨胀。[1]到2016年,在“去库存”的大背景下,中国粮食总产量止步于十二连增,达到61 623.9万吨,同比下降 0.8%,仍是历史第二高产年。从粮食品种产量看,玉米21 955.4万吨、稻谷20 693.4万吨、小麦12 885.0万吨,分别同比下降2.2%、0.6%、1.0%;豆类3377.9万吨、薯类3377.9万吨,分别同比增长8.9%、1.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关于2016年粮食产量的公告》.可是,中国粮食总产量依然高产年的前提下,2016年中国大豆和稻米进口量刷新高,大豆8391万吨、稻米353.39万吨、小麦337.4万吨,分别同比增长2.72%、5.49%、13.51%*中国乡村发现网站:《中国粮食进口20年历史总览》.。这说明,中国高品质的稻谷和小麦缺口较大,尤其大豆产需缺口巨大。由此,中国粮食需求形势已从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阶段。

(二)内蒙古粮食结构性问题较突出

1980年至2015年之间每隔10年的玉米、小麦、稻谷、谷子、薯类、大豆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变动趋势说明,玉米逐步成为内蒙古粮食结构的“独老大”,其他粮食品种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基本呈现下降趋势,粮食结构性过剩问题比较突出,市场需求形势要求粮食进行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压缩玉米种植面积,促进粮经饲协调发展。根据历年《内蒙古统计年鉴》数据计算,玉米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1980年35.1%、1990年40.1%、2001年61.1%、2010年67.9%、2015年79.6%;而小麦、稻谷、谷子、薯类、大豆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小麦1980年20.6%、1990年26.9%、2001年10.3%、2010年7.7%、2015年5.6%;稻谷1980年1.1%、1990年3.2%、2001年4.6%、2010年3.5%、2015年1.9%;谷子1980年10.1%、1990年6.1%、2001年2.1%、2010年1.2%、2015年1.5%;薯类1980年7.6%、1990年6.3%、2001年8.8%、2010年7.9%、2015年5.2%;大豆1980年3.1%、1990年4.9%、2001年6.7%、2010年6.2%、2015年3.1%。加之,内蒙古又是国家“镰刀湾”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北方农牧交错区。因此,内蒙古粮食结构及其不合理,结构性矛盾突出,低端产品供给多、库存增多,市场需求形势要求内蒙古粮食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顺应市场需求。

(三)内蒙古耕地资源需要休耕改良

内蒙古700多万公顷的耕地面积是由自治区政府成立以来逐步形成的。1947-1961年之间大约开垦191.70万公顷[2],1962-2005年之间开垦272.18万公顷[3],累计新开垦463.88万公顷。这是内蒙古现有耕地面积形成的新增加的面积,最终形成756.8万公顷的最多农作物播种面积规模,其中多数耕地需休耕、需有机肥料改良。因为,根据全区第二次土壤数据,全区中低产田面积共604.1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84.4%。其中呼伦贝尔市46.03万公顷,占全市耕地的66.7%;兴安盟52.80万公顷,占全盟耕地的76.0%;通辽市76.53万公顷,占全市耕地的80.4%;赤峰市107.03万公顷,占全市耕地的89.3%;锡林郭勒盟24.55万公顷,占全盟耕地的100.0%;乌兰察布市190.06万公顷,占全市耕地的97.7%;呼和浩特市22.7万公顷,占全市耕地的92.4%;包头市28.93万公顷,占全市耕地的93.0%;巴音淖尔市22.39万公顷,占全市耕地的46.80%;鄂尔多斯市31.35万公顷,占全市的84.0%[4]。在全部中低产田中,灌溉改良型90.30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12.6%;盐碱型66.77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9.3%;坡地梯改型185.62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26.0%;渍涝型12.95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1.8%;风沙型22.45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3.1%;培肥型226.0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31.6%[4]。可见,内蒙古粮食主产区东部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的中低产田占居了耕地面积较大部分,耕地质量较差,急需改良休耕。而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势对内蒙古耕地改良休耕提供了难得机遇。

(四)内蒙古水资源无法支撑当前的粮食生产规模

水资源是粮食生产的“命脉”。内蒙古是干旱少雨的水资源紧缺地区,不能再提高粮食总产量了,并且目前的水资源实情无法支撑当前的粮食生产规模,因为农田灌溉用水量占全区用水总量的比重超过60.0%以上,换言之,内蒙古每年消耗水资源的60.0%多用来生产粮食,严重透支水资源阻碍着内蒙古生态环境建设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2008年至2015年之间,内蒙古农田灌溉用水量虽然整体上呈现减少趋势,可是用水量占全区用水总量的60.0%以上,2008年123.41亿m3,占70.3%;2009年128.30亿m3,占70.8%;2010年127.10亿m3,占69.9%;2011年126.60亿m3,占68.5%;2012年119.08亿m3,占64.6%;2013年115.63亿m3,占64.1%;2014年118.80亿m3,占65.3%;2015年120.54亿m3,占64.9%*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官方公布的《内蒙古自治区水资源公报》(2008-2015年度),各年数据整理而得.。可见,内蒙古为粮食生产付出了巨大水资源投入,是不切合实际的粮食生产方式。

(五)农田生态环境亟待改善

内蒙古粮食生产虽然取得十三年连丰,但是也付出了巨大的环境成本代价,农田生态环境较差急需改善。由于政策的带动、利益的驱动、化肥农药的增产作用和机械化的推动,农民大规模种植玉米,产量迅速增长,虽然为提高农民收入和农村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可是也带来农田生态环境恶化的负外部效应是巨大的。目前粮食生产和化肥农药使用已进入恶性循环状态,农田生产环境遭受的污染程度不可低估。根据历年《内蒙古统计年鉴》数据计算,2013年,化肥、农业、农膜使用量分别为202.4万吨、3.1万吨、8.1万吨,与2012年相比,分别增长7.1%、3.3%、17.4%;2014年,化肥、农业、农膜使用量分别为222.6万吨、3.1万吨、8.9万吨,与2013年相比,分别增长9.8%、持平、9.9%;2015年,化肥、农业、农膜使用量分别为229.3万吨、3.3万吨、9.5万吨,与2014年相比,分别增长3.0%、6.8%、6.3%。并且,2009年以来每公顷农作物化肥使用量远超出发达国家认定的225公斤/公顷的安全线,2009年275公斤/公顷、2010年249公斤/公顷、2011年247公斤/公顷、2012年338公斤/公顷、2013年360公斤/公顷、2014年303公斤/公顷、2015年302公斤/公顷。为此,内蒙古粮食生产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六)粮食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随着粮食收购价格的不断上涨,生产粮食的化肥、种子、农药、柴油、劳动力、土地租金等价格较快上升,导致粮食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粮食生产进入高成本化时代,农民种植业收入增长受阻。根据2014-2016年度《内蒙古调查年鉴》数据计算,2015年,小麦平均每亩中间消耗 499.02元、同比增长67.0%,其中物质消耗364.32元、同比增长50.4%,在物质消耗当中主要消费的种子104.53元、肥料184.99元、燃料22.09元、电费17.11元、水费29.12元,分别同比增长53.4%、47.9%、77.3%、77.1%、-6.4%;生产型服务支出84.7元,同比增长49.8%,其中机械作业费用为70.79元,同比增长44.6%;玉米平均每亩中间消耗 398.39元、同比增长20.4%,其中物质消耗312.01元、同比增长17.8%,在物质消耗当中主要消费的种子59.12元、肥料158.23元、燃料27.93元、电费18.12元、水费14.02元,分别同比增长8.7%、13.7%、16.3%、50.4%、19.3%,生产型服务支出86.38元,同比增长30.8%,其中机械作业费用为54.31元,同比增长19.1%,每亩增加值为692.33元,与2014年减少148.84元,下降17.7%。为此,生产小麦和玉米的成本上涨收益下降。

三、怎么进行供给侧改革?

2017年是全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在今年的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工作报告时指出,围绕“需求导向”和“供给质量”,从加强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供给,到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以及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就地培养更多新型职业农民一一作出部署。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内蒙古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明了方向和途径。

(一)适应市场需求,优化粮食品种结构

要统筹调整农产品种养结构,加快构建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三元结构。稳定自治区的水稻、小麦生产,保障全区的水稻、小麦安全供应。继续调减玉米种植面积,增加优质大豆、薯类、谷子、糜子、荞麦、莜麦等杂粮和红小豆、绿豆、黑豆等杂豆种植面积,保障粮食稳定生产。按照“以养定种”的原则,扩大整株青贮玉米、苜蓿等优质牧草生产,降低发展养殖业的饲草料成本。要把提高农畜产品质量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大力增加优良品种生产,加强农牧业生产流通领域严格监管,促进农牧业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绿色化生产,大力提高农畜产品品质,有效解决种植业和养殖业原产品销售难问题。保障农牧民稳定增收。

(二)加快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业,去库存

1.原粮和活畜收购价格低、销售难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精深加工业未发达。为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顺利实施,农区和半农半牧区加快发展精深加工业,通过生物技术发展粮食加工业的同时开发利用肉牛肉羊下游产业和优质农产品的深度开发的新兴产业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提高农牧业资源开发利用率,与农牧民建立“订单畜牧业”和“订单农业”方式,促进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

2.在农区和半农半牧区实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工程。开展农区和半农半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打造一批农区和半农半牧区产业融合领军企业,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培育一批产业融合先导区。改善农畜产品初加工、深加工、休闲农牧业和乡村旅游业设施条件,建设规模化、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及农畜产品加工技术集成基地,打造 一批“一村一品”示范村乡镇。

(三)加快改良耕地,补耕地质量较差的短板

1.通过技术手段加快改良中低产田。亟待健全农业技术推广站的硬件和软件条件,增强创新技术和推广技术能力,为改良中低产田提供技术支撑。因为,改良中低产田是个系统的漫长工程,需要专业机构长期研究,分步骤合理改造中低产田。大力支持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盐碱地改造、水肥一体化等工程建设,推广技术广泛应用。

2.通过种养加游一体化的生产方式改良中低产田。人口较少中低产田较多地区推行种养加游一体化的生产方式,发展地域文化特色的生态农业,改良中低产田。根据耕地亩数科学界定养殖肉羊、肉牛等牲畜头数和种植优质牧草及地域特色的优质种植业,建设良性循环的生态经济圈,成为城市群体体验生产生活的休闲度假地区,最终实现改良中低产田有机质和农民增收及企业增效的多方收益。

3.建立完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做好耕地轮作休耕试点的带动作用。建立健全耕地轮作休耕财政补贴制度,确保在耕地质量有所提高、农民收入不降低的前提下,围绕生态严重退化地区、重金属污染区、地下水超采区耕地,开展耕地轮作休耕试点。积极推进粮草轮作,种植紫花苜蓿等多年生牧草植物,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土壤环境。重金属污染区,以农艺技术为主,进行多年轮作休耕,种植特殊植物,吸收、降解有害物质,净化土壤*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现代化第十三个五年发展规划》(内政办发〔2017〕10号).。

(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补水资源短缺的短板

1.采取激励措施,多方集资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力度。完善农田灌排设施,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大中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依据水资源承载能力适度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在灌溉条件较好的河流流域,例如,嫩江和海拉尔河流域、黄河流域、辽河流域和内陆河流域四个类型区,分区开展节水农业示范,改善田间节水设施设备,积极推广抗旱品种和喷滴灌、水肥一体化、深耕深松、全膜覆盖、集雨窖、湿润灌溉、深松整地、管输水等节水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2.明晰灌溉水权。科学制定农作物分类灌溉定额指标体系,按定额指标分配灌溉水权,并明晰到家庭和地块,凭水权购买水票,凭水票计量供水,超定额加价水费,水票节余可有偿转让。甘肃张掖市采用这种水资源管理制度后,节水效果十分明显。如张掖市某农民一家5口,承包土地12.5亩,灌溉定额547 m3/亩,加生活用水后全家一年的用水权为7000 m3,凭水权证购水票(5.7/m3),实行水权证和水票制以后,平均每亩节约灌溉水50 m3左右[5]。张掖市的用水方式对内蒙古提供了可行的节水模式,这种模式应推广到河套灌区,减少水资源浪费,提高用水效益。

3.建立农田水利建设的统一标准。目前内蒙古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来源有:自治区发改委、国土资源厅、农牧业厅、财政厅、水利厅等几个机构,各部门建设的项目包括改造中低产田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项目。因此,从自治区层面出台统一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标准,整合资源和资金,建设集中连片的旱涝保收的高产农田,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使投资效益最大化。

4.按亩收费的计价方式不适应节约用水的要求。当前全国大部分地区农业灌溉水价都采用按亩征收的单一水价标准,这种水费征收方式与农户用水量的多少无关,农户没有节水的积极性,从一个侧面助长了浪费。丰枯季节水价、定额累计水价等水价计收方式虽有利于节约用水,但是这种计收方式还没有在全自治区和全国推广开[6]。笔者在巴音淖尔市临河区种粮农民的访谈时发现,春耕时和秋浇时,农民缴纳每亩80.0元水费后在耕地漫灌,农民反映这种灌溉方式确实很浪费水资源。由此,有关部门尽快改进按亩收费计价方式收取水费做法,促进农业节约用水。

(五)加快改善农田生态环境,补农田环境污染的短板

针对农业资源环境约束和面源污染加剧现状,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绿色是内蒙古的底色,改进种植业生产方式,大力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1.逐步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实现零增长目标。以粮食主产区的专业农户为补贴对象,对采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产方式导致的损失基于一定的补贴。例如,使用有机肥或根据测土配方施肥,减少农药使用量等[7]。一是要大力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减去不合理施肥,提升化肥利用效率;二是要推进有机与无机的结合,利用农家肥、有机肥料的有机养分资源替代部分化肥用量,来提高耕地有机含量,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争取经过十年左右的调整,农业生产中全部使用农家肥或有机肥料。要减少农药的施用,需努力实现“三减一提”,减少施药次数、施药剂量、农药流失,提高防治效果[8]。从而化肥、农药的使用实现零增长的目标。

2.提高粮食作物秸秆的回收利用率。秸秆直接焚烧将会向大气排放有机碳,作物收获期集中焚烧将严重影响大气环境质量。此外,废弃秸秆进入水体后会加大面源污染强度。为此,研发利用秸秆生产酒精的技术,回收粮食作物秸秆生产酒精,或者开发秸秆生产其他生物质能源或肥料等措施,降低废弃秸秆对环境的影响。为此,要加大残膜回收和农作物秸秆的再循环利用率,减少农田环境的负外部效应。

3.减少白色污染。采取激励措施调动农民及时清理农膜,或使用农膜厚度,提高回收利用率,减少农田污染。甘肃省的措施值得借鉴:一是地膜加厚,政府同意采购。政府要求地膜从0.008毫米变为0.01毫米,薄膜变厚膜,地膜不易破碎,且能延长使用至一年半,节省了地膜投入和机器作业费用,促使玉米根茬腐烂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二是政府补贴回收旧膜。旱作农业区每个乡镇设置1个旧膜回收点,政府补贴运作,废旧地膜回收形成农民——商贩——回收点——加工厂链条,加工厂按每公斤1.2元收购废旧地膜,用其生产新地膜、塑料制品等,形成循环经济[9]。

(六)降低粮经饲协调生产发展的成本

1.发展适合当地的适度规模经营,优化经营结构,获得规模效益。鼓励发展生产型服务业的同时要通过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多种方式,加快发展土地流转型、土地入股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规模经营,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农田环境污染等老大难题,尤其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效益。需要注意的是,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优化经营结构是个漫长的过程,适当的政策支持和示范引导是必要的,但不能操之过急、不能人为垒大户、造盆景、搞行政推动*汪洋.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J].求是,2017(6)。。

2.有效发挥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带动作用和“互联网+”的促进作用。充分利用农村供销合作社的组织系统和流通体系,推动粮食市场流通信息化和精准化,保障生产要素的质量和能有效控制生产要素价格迅速上涨。利用“互联网+”推行线上线下销售等方式大力补上现代粮食流通渠道方面的“短板”[10],扩大农畜产品的销售渠道,降低交易成本。

3.建立动态平衡的农业补贴标准,降低生产成本。可依靠粮食价格变动趋势和农业生产资料成本升降情况,适时调整粮食补贴标准,建立动态补贴标准体系,做到精准补贴、及时补贴和应补尽补[10]。

(七)区域地标公用品牌战略是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现路径

实施区域地标品牌战略的过程,既是农产品差异化、精细化、品牌化的生产过程,也是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标准化控制、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从本质上看,实施区域地标品牌战略的过程,就是推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陈文胜.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农业发展的战略转型[J].求是,2017(3)。。而内蒙古具有地域特色的优质绿色的粮食品种,并且有的品种已经打出自己的品牌。地方政府依据本地区自然环境特征和传统优质粮食品种,打造本地区公用的大品牌,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宣传产品,提高市场知名度,如,小麦、稻谷、谷子、莜麦、荞麦、糜子、马铃薯,绿豆、红小豆、黑豆等杂豆。保持巴音淖尔本地区小麦的种植生产,严格杜绝河北、山东、河南小麦进入巴音淖尔市加工业,运用巴音淖尔小麦品牌知名度获取利润,兴安盟建立地域自然环境特色的公用稻谷品牌和谷子品牌及糜子品牌,做大做强赤峰市谷子品牌,通辽市建立本地区公用的荞麦品牌,呼和浩特市和周边地区建立莜麦公用品牌,乌兰察布市马铃薯公用品牌,呼伦贝尔市建立本地区的小麦和杂豆公用品牌等。从而内蒙古各盟市通过建立本地区自然环境特色的公用品牌,推进粮食生产大旗县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八)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

当前,内蒙古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缺资金、缺技术也缺劳动力,更为关键的是缺乏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带动的新型农民队伍,通常所说的“能人”。实践证明,“能人”效应是农村经济繁荣发展的关键要素。各级政府在出台强有力的优惠政策,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同时,吸引来自不同阶层的精英、能人来农村创业,尤其从财政、税收、土地、教育、社保等各方面吸引农民工和大学生、转业军人返乡创业,有效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把我区地方特色的优质小麦、稻谷、谷子、莜麦、荞麦和杂豆创建地域品牌,打开市场销往全国各地,推进我区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四、结论

内蒙古要利用好国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机遇,加快改革粮食供给结构。一方面大幅压缩玉米种植面积,逐步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目标,多食用农家肥和有机肥料,提高农田有机质含量,减少农田生态环境的污染,净化耕地生态环境,加快农业生态文明建设,为农产品生产提供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地域特色的传统优质小麦、稻谷、荞麦、莜麦、谷子、糜子和杂豆,创建本地区自然环境特征的地标的农产品公用品牌,在公用品牌内发展一系列品牌产品,通过各种宣传手段,扩大市场影响力和占有率。第三,通过财政、税收、土地、社保等手段出台激励政策,撬动社会资本,大力发展中小微型企业,与农民建立“订单农业”合作模式,让企业培育市场闯市场,推动区域地域农产品公用品牌战略顺利发展,从而全面提高粮食生产的经营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让粮食供给侧改革取得实效,在供给侧改革中得到发展[11],更重要的是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业绿色发展。

[1]万宝瑞.新形势下我国农业发展战略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7(1):4-8.

[2]《内蒙古自治区志·农业志》[M].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160-161.

[3]韩成福. 内蒙古自治区耕地资源与粮食增产问题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38-41.

[4]《内蒙古自治区志·农业志》[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435,436.

[5]王浩.中国水资源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262.

[6]王建平,马强.内蒙古自治区农业水价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65.

[7]程国强.中国农业补贴制度设计与政策选择[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162.

[8]韩成福.加快转变粮食生产方式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J].农业展望,2016(4):35-38.

[9]万宝瑞. 发展旱作农业对保障粮食安全的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J].2013(12):4-6.

[10]蒋辉. 张康洁,粮食供给结构性改革的当前形势与政策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2016(10):8-17.

[11]王亚鹏,文清. 供给侧改革中的湖北粮食发展思考[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7(1):1-7.

(编辑:佘小宁)

Thought on grain production of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under the supply side reform

Han Chengfu

(InstituteofEconomics,InnerMongoliaAcademyofSocialSciences,Hohhot010010,China)

After grain production growth for twelve years in a row and production over 5.5 trillion for five successive years, affected by the supply side structural reform of agriculture in our country, Inner Mongolia has to undergo the same reform. A golden opportunity is provided for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grain production quality in Inner Mongolia by the national environment for the reform. The paper, based on the good situations the reform has and such problems as rising costs and constraints from the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answers why and how to carry out the reform of supply side issues in order to promote food safety in production in Inner Mongolia.

Reform of the supply side; The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Grain production

2017-04-27

韩成福(1974-),男(蒙古),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农牧业经济方面的研究。

F326.11

A

1671-816X(2017)08-0053-06

猜你喜欢

结构性内蒙古粮食
珍惜粮食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化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
在内蒙古,奶有一百种吃法
这是美丽的内蒙古
我的粮食梦
可爱的内蒙古
新时代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爱在内蒙古